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im sum bonds”(点心债)——读音很香港,内容很内地。
“dim sum bonds”(点心债)——看起来还冷,其实早沸腾。
“点心债”——在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计价债券(offshore yuan bonds),因为初期发行数量袖珍,如同点心,美味却不顶饱,香港人民的智慧赋予了它这个阿婆都能听懂的名字。
最初,“点心债”只是一个偶然所得的金融创新。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实验性地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获得了近300%的超额认购,效果出奇的好,这就开创了“点心债”的先河。
2011年,敏锐的香港金融监管机构嗅到了点心的美味,将“点心债”的发行人从中国金融机构,扩展到了全球任何公司。无论是谁,只要出得起价,就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来融资。
创新的这一小步,无疑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一大步。
2010年,“点心债”总量仅仅为4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点心债”已经爆发式地增长至1740亿元人民币;
2012年,“点心债”高速增长到2758亿元人民币;
2013年,根据汇丰银行的7月预测,今年“点心债”发行量为2800至3600亿元。
从400亿的小小规模,四年之内变成了近3000亿的大盘子,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考虑到今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预计将达到7000亿至7500亿元,意味着足足有40%以上流入了各式各样的“点心债”中。这样的规模还能称为“点心”吗?也许将其形容为“满汉全席”更为合适。
这样一桌“满汉全席”,靠的并非是高精尖、需要大量精算的次级债之类的金融创新,只是跟随市场之手,为金融市场的内在需求打开一扇小小之门,自由市场的无形大手就把大路拓开,金钱与机遇滚滚而来,惠及香港市民,惠及内地银行和企业,更重要的是为内地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展現了一种非凡的可能性。
如果放眼未来,这种可能性还远远不是3000亿能够涵盖的。在人民币是否自由兑换的两难现实中,如何既能保证人民币的安全性,又能使人民币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强劲活力?“点心”变身“满汉全席”,着实给了金融监管部门极大的信心。这种信心在7月通过的、新鲜的还冒热气的“上海自贸区方案”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虽然细则也许还很远,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到了“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
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对于庞大而且高速成长的中国,又是一个“一小步”,又是一个“点心”,政策是否能够变身“满汉全席”同样需要参考“点心债”的经验。政策为金融创新松绑,而不是用主观政策去指导金融创新。市场的内在需求才是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市场的自我修正功能才是各式各样的金融创新优胜劣汰的考绩表。请将金融创新的权力,真正留给市场。相信市场的力量,“点心”变身“满汉全席”才真正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其实,“点心债”不止开始与高潮让人欣喜,在未来的落幕也一定很有趣。因为“点心债”具有一个天生的悖论:“点心债”卖得越好,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越值得担忧。而当人民币的国际化越来越通畅并且常态化的时候,“点心债”也就失去了市场的吸引力,甚至“点心债”会在市场中自然消亡。
那么,我们或许应该期望,“点心债”肉身快死,但“点心债”对于中国金融创新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好在,若是“点心”没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满汉全席”足以慰藉。
“dim sum bonds”(点心债)——看起来还冷,其实早沸腾。
“点心债”——在香港发行的离岸人民币计价债券(offshore yuan bonds),因为初期发行数量袖珍,如同点心,美味却不顶饱,香港人民的智慧赋予了它这个阿婆都能听懂的名字。
最初,“点心债”只是一个偶然所得的金融创新。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实验性地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获得了近300%的超额认购,效果出奇的好,这就开创了“点心债”的先河。
2011年,敏锐的香港金融监管机构嗅到了点心的美味,将“点心债”的发行人从中国金融机构,扩展到了全球任何公司。无论是谁,只要出得起价,就可以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来融资。
创新的这一小步,无疑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一大步。
2010年,“点心债”总量仅仅为4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点心债”已经爆发式地增长至1740亿元人民币;
2012年,“点心债”高速增长到2758亿元人民币;
2013年,根据汇丰银行的7月预测,今年“点心债”发行量为2800至3600亿元。
从400亿的小小规模,四年之内变成了近3000亿的大盘子,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考虑到今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预计将达到7000亿至7500亿元,意味着足足有40%以上流入了各式各样的“点心债”中。这样的规模还能称为“点心”吗?也许将其形容为“满汉全席”更为合适。
这样一桌“满汉全席”,靠的并非是高精尖、需要大量精算的次级债之类的金融创新,只是跟随市场之手,为金融市场的内在需求打开一扇小小之门,自由市场的无形大手就把大路拓开,金钱与机遇滚滚而来,惠及香港市民,惠及内地银行和企业,更重要的是为内地的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展現了一种非凡的可能性。
如果放眼未来,这种可能性还远远不是3000亿能够涵盖的。在人民币是否自由兑换的两难现实中,如何既能保证人民币的安全性,又能使人民币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强劲活力?“点心”变身“满汉全席”,着实给了金融监管部门极大的信心。这种信心在7月通过的、新鲜的还冒热气的“上海自贸区方案”中充分体现了出来。虽然细则也许还很远,但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到了“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
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对于庞大而且高速成长的中国,又是一个“一小步”,又是一个“点心”,政策是否能够变身“满汉全席”同样需要参考“点心债”的经验。政策为金融创新松绑,而不是用主观政策去指导金融创新。市场的内在需求才是金融创新的原动力,市场的自我修正功能才是各式各样的金融创新优胜劣汰的考绩表。请将金融创新的权力,真正留给市场。相信市场的力量,“点心”变身“满汉全席”才真正有了历史的必然性。
其实,“点心债”不止开始与高潮让人欣喜,在未来的落幕也一定很有趣。因为“点心债”具有一个天生的悖论:“点心债”卖得越好,说明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越值得担忧。而当人民币的国际化越来越通畅并且常态化的时候,“点心债”也就失去了市场的吸引力,甚至“点心债”会在市场中自然消亡。
那么,我们或许应该期望,“点心债”肉身快死,但“点心债”对于中国金融创新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好在,若是“点心”没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满汉全席”足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