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城北有一处40多平方公里的著名景区——明十三陵,随着定陵地宫的成功开启,一件件带有故事的陪葬品重见天日。BTV青年频道《青年探秘者》邀请十三陵特区明代帝陵研究会会长胡汉生来揭秘定陵宝藏背后那个你不知道的万历。
出土文物:银提梁壶
见证故事:孝靖皇后生前凄惨
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孝端皇后是神宗元配,孝靖皇后是光宗生母,生前的身份是皇贵妃,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她被追尊为皇太后。孝靖皇后生前非常凄惨,这点从她的随葬品就可以看出。胡汉生说:“孝靖皇后王氏从小就到了皇宫,开始是给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当宫女,有一次万历皇帝去看他的母亲,母亲没在,他看这个小宫女挺好,就宠幸了一下。后来宫女怀孕了,万历皇帝不承认,李太后就让人拿出记录皇帝每天生活情况的起居注,上面清楚地记载哪天他跟王氏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赏她头面衣服,万历不得不承认。王氏生下儿子,就是以后的明光宗朱常洛。按理说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原配皇后王氏没生儿子,明朝立皇太子有一个规矩叫立嫡立长,皇后没生嫡子就得立长子,应该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喜欢郑贵妃,也喜欢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想将来立他为皇太子,但是按照制度又不行,所以他就拖着不封。大臣接二连三提意见,说皇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但是万历皇帝就老在找理由推托。后来李太后出面干预,她说大臣们部在说应该立长哥,长哥就是皇太子,你怎么始终对这事不发表意见。万历皇帝说他是都人之子,都人就是宫女的意思,李太后生气了,说我也是都人,你也是都人的儿子,万历皇帝撑不住了。最后在大臣的一致请求之下,又在李太后的干预之下,皇长子朱常洛才被立为皇太子,后来王氏也被封为皇贵妃。但是实际上万历皇帝始终跟她关系很不好,很疏远她,让她居住在一个宫殿里边,门还锁着,相当于打入冷宫一样。后来王氏病危,朱常洛请示万历皇帝,要去看母亲,一看那大门还锁着,把锁撬开,进去之后见着母亲,母亲双目已经看不见了,摸着他的手说我儿长大如此,死而无憾。据说还有记载,说你看看周围有没有郑家的人,想说又不说,就怕有郑家的人在周围监视着。总而言之,这个王皇后生前是非常凄惨的。定陵的出土文物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出土的陪葬器物大多数部是皇帝皇后生前用过的,孝靖皇后的随葬品大多数都是银器,比如有一个银提梁壶,很大,应该就是她生前用的。后来孝靖皇后的孙子熹宗朱由校把她从妃子坟迁葬到定陵,又补充了一些随葬器物,比如凤冠,但是原来的大多数都是银器,说明孝靖皇后生前待遇不高。”
出土文物:金药壶
见证故事:万历其实身体不好
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20岁的万历帝正式亲政。但是,从万历十四年以后,万历帝就开始了严重怠政行为,并创下了28年不上朝的纪录。后人在分析万历怠政的原因时,其中被人们发现的重要的一点是,万历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万历帝10岁登基,在位48年,20多岁以后就时常以病免朝,其症状始终是“头晕目眩”、“身体发软”、“目疾足痛”之类的虚损症状,只是程度越来越严重,到其后期,已经是神思恍惚,步履艰难,连耳朵都乎失聪。
胡汉生说:“万历帝身体确实有病,他腿有点瘸,当时《明实录》也记载,说痰流注于右足,属于痰湿。另外他在立皇太子这个事上始终跟大臣有争执,所以他不愿意见大臣。虽然他不见大臣,但是不等于国家机器不运转了。因为明朝有一个内阁制度,平时有些奏章来了,内阁票拟,拿出—个初步意见,然后再转到皇帝那儿,皇帝要批就批了,皇帝不直接批也可以授意司礼监给批准,然后就实行了,所以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在运转。”
考古队员将万历帝的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印证了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话动,他也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在定陵出土的文物中,一个万历帝生前使用的金药壶,也证明了他生前身体息有重疾的事实。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发生过万历三大征,即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役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口孛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明朝虽三战皆胜,但国力亦蒙受重大耗损。虽然万历皇帝没亲自打过仗,但是他生前确实穿过盔甲。胡汉生说:“比如他拜谒天寿山的陵寝,拜谒长陵,拜谒永陵和昭陵的时候,就曾经穿着盔甲,骑着马到天寿山去,明朝有一幅画叫《出警图》,就反映万历年间万历皇帝骑着马到天寿山去拜谒陵寝,画上万历皇帝穿着盔甲。所以说定陵出土的盔甲、刀,应该就是万历皇帝生前穿过用过的。”
出土文物:金丝翼善冠十二龙九凤冠见证故事:明朝工匠技艺高超
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以金丝编织而成,可分为“前屋”、“后山”和“俭折角”三个部分。前屋部分呈半圆形,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这些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出来龙去脉,有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充分显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后山”与“折角”也全用金丝编成。“后山”部分妇装有两条左右对称的金色蟠龙,两条龙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整个皇冠金光灿灿华丽无比,且给人以主宰苍生、容纳寰宇之感,体现了封建帝王神圣的权力和崇高的地位。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其中以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尿冠为代表。此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丝帛为面料,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颗。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定陵出土的很多文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说定陵出土的玉佩。胡汉生说:“玉佩挂在腰两边,皇帝衮冕服都有。玉佩以前应该是没有囊的,但是定陵出土的玉佩都有红纱敞的囊。历史确实有记载,说嘉靖初年大朝会,就是皇帝在奉天殿也叫皇极殿接受大臣的祝贺,这时候大臣们都要穿朝服,皇帝穿衮冕服。有一次嘉靖皇帝升殿,有一个上宝卿叫谢闵行,拿着皇帝这个玉玺,也就是宝,走到皇帝跟前,谢闵行的玉佩跟嘉靖皇帝的玉佩搅在一起了。谢闵行非常惊慌,赶紧跪下,嘉靖皇帝也没有怪罪他,只是下令从今以后所有的玉佩都得做红囊给它罩起来。定陵出土文物就正实了这段史料的记载。”
出土文物:十二章衮服
见证故事:明朝服饰制度有变通
定陵出土文物中有一件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就是十二章衮服。胡汉生说:“定陵一共出土十二章衮服是5件,3件刺绣的,2件缂丝的。像这种服饰在《大明会典》里边是没有记载的,《明史舆服制》也没有记载。因为皇帝的衮冕服按照礼制的规定,头上戴的是有珠串的冕,身上穿着上衣下裳,还有玉佩,前边有蔽膝,后边有绶,应该是这种形制的,没有袍式的。但是定陵竟然出土了这种长袍式的衮服,而且跟它相配的帽子不是冕,而是乌纱翼善冠,它的介值就在这儿。这种服饰在明代的帝王画像里可以见到,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出现了这种袍式的衮服,特点是有十二章图案,就是十二种图案: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12种图案象征着皇帝的12种美德,装饰在一种服饰里边,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特别完美,也说明了明朝的服饰制度并不是完全按照《大明会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多的变通。”
本刊记者程戈根据《青年探秘者》提供资料编辑整理(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五20:28在BTV青年频道播出)
出土文物:银提梁壶
见证故事:孝靖皇后生前凄惨
明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及两位皇后——孝端皇后、孝靖皇后的合葬陵。孝端皇后是神宗元配,孝靖皇后是光宗生母,生前的身份是皇贵妃,光宗朱常洛即位后,她被追尊为皇太后。孝靖皇后生前非常凄惨,这点从她的随葬品就可以看出。胡汉生说:“孝靖皇后王氏从小就到了皇宫,开始是给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当宫女,有一次万历皇帝去看他的母亲,母亲没在,他看这个小宫女挺好,就宠幸了一下。后来宫女怀孕了,万历皇帝不承认,李太后就让人拿出记录皇帝每天生活情况的起居注,上面清楚地记载哪天他跟王氏发生了什么事,而且还赏她头面衣服,万历不得不承认。王氏生下儿子,就是以后的明光宗朱常洛。按理说朱常洛是万历皇帝的长子,原配皇后王氏没生儿子,明朝立皇太子有一个规矩叫立嫡立长,皇后没生嫡子就得立长子,应该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是万历皇帝喜欢郑贵妃,也喜欢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想将来立他为皇太子,但是按照制度又不行,所以他就拖着不封。大臣接二连三提意见,说皇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但是万历皇帝就老在找理由推托。后来李太后出面干预,她说大臣们部在说应该立长哥,长哥就是皇太子,你怎么始终对这事不发表意见。万历皇帝说他是都人之子,都人就是宫女的意思,李太后生气了,说我也是都人,你也是都人的儿子,万历皇帝撑不住了。最后在大臣的一致请求之下,又在李太后的干预之下,皇长子朱常洛才被立为皇太子,后来王氏也被封为皇贵妃。但是实际上万历皇帝始终跟她关系很不好,很疏远她,让她居住在一个宫殿里边,门还锁着,相当于打入冷宫一样。后来王氏病危,朱常洛请示万历皇帝,要去看母亲,一看那大门还锁着,把锁撬开,进去之后见着母亲,母亲双目已经看不见了,摸着他的手说我儿长大如此,死而无憾。据说还有记载,说你看看周围有没有郑家的人,想说又不说,就怕有郑家的人在周围监视着。总而言之,这个王皇后生前是非常凄惨的。定陵的出土文物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出土的陪葬器物大多数部是皇帝皇后生前用过的,孝靖皇后的随葬品大多数都是银器,比如有一个银提梁壶,很大,应该就是她生前用的。后来孝靖皇后的孙子熹宗朱由校把她从妃子坟迁葬到定陵,又补充了一些随葬器物,比如凤冠,但是原来的大多数都是银器,说明孝靖皇后生前待遇不高。”
出土文物:金药壶
见证故事:万历其实身体不好
万历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去世,20岁的万历帝正式亲政。但是,从万历十四年以后,万历帝就开始了严重怠政行为,并创下了28年不上朝的纪录。后人在分析万历怠政的原因时,其中被人们发现的重要的一点是,万历的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万历帝10岁登基,在位48年,20多岁以后就时常以病免朝,其症状始终是“头晕目眩”、“身体发软”、“目疾足痛”之类的虚损症状,只是程度越来越严重,到其后期,已经是神思恍惚,步履艰难,连耳朵都乎失聪。
胡汉生说:“万历帝身体确实有病,他腿有点瘸,当时《明实录》也记载,说痰流注于右足,属于痰湿。另外他在立皇太子这个事上始终跟大臣有争执,所以他不愿意见大臣。虽然他不见大臣,但是不等于国家机器不运转了。因为明朝有一个内阁制度,平时有些奏章来了,内阁票拟,拿出—个初步意见,然后再转到皇帝那儿,皇帝要批就批了,皇帝不直接批也可以授意司礼监给批准,然后就实行了,所以皇帝不上朝,国家照样在运转。”
考古队员将万历帝的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印证了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这样的身体条件,严重地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话动,他也因此背负上了“怠政”的恶名。在定陵出土的文物中,一个万历帝生前使用的金药壶,也证明了他生前身体息有重疾的事实。
万历皇帝在位期间发生过万历三大征,即万历二十年至廿八年(公元1592-1600年)间,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三役分别为平定蒙古人口孛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明朝虽三战皆胜,但国力亦蒙受重大耗损。虽然万历皇帝没亲自打过仗,但是他生前确实穿过盔甲。胡汉生说:“比如他拜谒天寿山的陵寝,拜谒长陵,拜谒永陵和昭陵的时候,就曾经穿着盔甲,骑着马到天寿山去,明朝有一幅画叫《出警图》,就反映万历年间万历皇帝骑着马到天寿山去拜谒陵寝,画上万历皇帝穿着盔甲。所以说定陵出土的盔甲、刀,应该就是万历皇帝生前穿过用过的。”
出土文物:金丝翼善冠十二龙九凤冠见证故事:明朝工匠技艺高超
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通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以金丝编织而成,可分为“前屋”、“后山”和“俭折角”三个部分。前屋部分呈半圆形,以518根0.2毫米细的金丝编成“灯笼空儿”花纹,这些花纹不仅空档均匀、疏密一致,而且无接头、无断丝,看不出来龙去脉,有如翼翼罗纱轻盈透明,充分显示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后山”与“折角”也全用金丝编成。“后山”部分妇装有两条左右对称的金色蟠龙,两条龙全部采用阳錾工艺进行雕刻,呈半浮雕效果,龙身、龙腿等部位则采用传统的掐丝、垒丝、码丝工艺进行制作,每个鳞片均以金丝搓拧成的花丝制成,然后码焊成形。整个皇冠金光灿灿华丽无比,且给人以主宰苍生、容纳寰宇之感,体现了封建帝王神圣的权力和崇高的地位。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其中以孝靖皇后的十二龙九尿冠为代表。此凤冠用漆竹扎成帽胎,以丝帛为面料,前部饰有9条金龙,口衔珠滴,下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金凤,共9龙9凤。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此冠共嵌未经加工的天然红宝石100余粒,珍珠5000余颗。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皇后母仪天下的高贵身份因此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定陵出土的很多文物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说定陵出土的玉佩。胡汉生说:“玉佩挂在腰两边,皇帝衮冕服都有。玉佩以前应该是没有囊的,但是定陵出土的玉佩都有红纱敞的囊。历史确实有记载,说嘉靖初年大朝会,就是皇帝在奉天殿也叫皇极殿接受大臣的祝贺,这时候大臣们都要穿朝服,皇帝穿衮冕服。有一次嘉靖皇帝升殿,有一个上宝卿叫谢闵行,拿着皇帝这个玉玺,也就是宝,走到皇帝跟前,谢闵行的玉佩跟嘉靖皇帝的玉佩搅在一起了。谢闵行非常惊慌,赶紧跪下,嘉靖皇帝也没有怪罪他,只是下令从今以后所有的玉佩都得做红囊给它罩起来。定陵出土文物就正实了这段史料的记载。”
出土文物:十二章衮服
见证故事:明朝服饰制度有变通
定陵出土文物中有一件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就是十二章衮服。胡汉生说:“定陵一共出土十二章衮服是5件,3件刺绣的,2件缂丝的。像这种服饰在《大明会典》里边是没有记载的,《明史舆服制》也没有记载。因为皇帝的衮冕服按照礼制的规定,头上戴的是有珠串的冕,身上穿着上衣下裳,还有玉佩,前边有蔽膝,后边有绶,应该是这种形制的,没有袍式的。但是定陵竟然出土了这种长袍式的衮服,而且跟它相配的帽子不是冕,而是乌纱翼善冠,它的介值就在这儿。这种服饰在明代的帝王画像里可以见到,从明英宗朱祁镇开始出现了这种袍式的衮服,特点是有十二章图案,就是十二种图案: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这12种图案象征着皇帝的12种美德,装饰在一种服饰里边,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特别完美,也说明了明朝的服饰制度并不是完全按照《大明会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很多的变通。”
本刊记者程戈根据《青年探秘者》提供资料编辑整理(该节目每周一至周五20:28在BTV青年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