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在网上看到“改变你一生的100本书”、“让你醍醐灌顶的50本书”、“早读早超生的10本书”等耸人听闻的标题,简直令人难以忍受。不过,我还真照着这样的书单读过,甚至还曾相信书中有黄金屋、颜如玉和葵花宝典。事实相反,我并没得到这些,顶多在看到虐心的情节或者触动的句子时想把作者请来谈谈人生。
当我还是个纯真少女时,去书店看见花花绿绿的杂志封面,会不自觉地像躲瘟神一样走开。而室友看着《那小子真帅》这类丑丫头遇见高富帅的故事时,我一脸认真地断定她是不良少女。这一切直到我接触到忧伤的青春文学时,戛然而止。
一直以来,我们小镇的书店里,多是些复习资料以及一些成长励志的书。当看见那本厚厚的《新概念作文选》时,我的心里真是汹涌澎湃:终于找到组织了!那些同龄人以先知般的敏锐感觉,把我想说却不敢说的、想写而不能写的,甚至还没想到的东西都生动地表达了出来。由此对上海那个地充满了神往,《萌芽》杂志社的地址可以脱口而出,把韩寒、郭敬明的参赛文读得滚瓜烂熟,总以为一到上海,满大街走的都是这样的大神。而大神们,都是仰着一张忧郁帅气的脸庞45度看天空。真是天雷滚滚的岁月,现在想来,甚是窝火。
忧伤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让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麻木不仁。记得在某本青春小说里了解到抑郁症这么高级的病症,我居然很羡慕。年轻本该乐观,但多数时候,我会像老人一样感叹落叶只有飘零的命运,悲观到觉得怎样活不是一生,折腾来折腾去也就完了。谁敢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就会一脸忧伤地看着对方觉得他是神经病。极度压抑的情况下,我决定和朋友说说,却发现已经丧失了对人倾诉的能力,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难道我真的是我自己么?当这些情绪无法倾诉无法排解的时候,我需要更大的绝望,真正的绝望反而让人心平气和。那时候听说《红楼梦》最悲情,于是我一头扎进大观园中——晴雯屈死,鸳鸯上吊,妙玉遭劫,尤三姐自刎,黛玉泪尽仙逝……生死是这般的无奈,我那两道不会的数学题算什么?
大概就是因为我如此热衷于找虐,才陷入矫情的漩涡。我把大人给的生活费偷偷地拿去书店换成青春杂志和小说,小心翼翼地在本子上写着自己的心情日记,执迷所有关于青春的文章,最对胃口的就是悲伤、叛逆、迷茫的文字。我藏在书籍的世界里,看着那些压抑的思想慢慢熄灭,慢慢地在眼前消失。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波涛汹涌,都不用刻意压抑什么,任由它们生,也任由它们灭。偶尔小说里也会蹦出几旬酸话,于是我又学会了一种叫摘抄优美语句的技能。我坚信写字是一件纯粹而神圣的事(哪怕我仅仅在抄写),坚信自己在文字的世界里就不会长成一个圆滑世故、处事精明的大人,但我又渴望看穿世事。
在忧伤文学的熏陶下,我真的忧伤了,因为我复读了。此后,我母亲的观察力变得特别敏锐,什么《红楼梦》啊、《萌芽》啊,全部是“毒草”,要连根拔除。我积攒的那些闲书,在高考失利后全部化为灰烬。烧掉了那么多的优美摘抄,卖掉了喜欢的小说和杂志,我第一次懂得:无法控制的就让它们悄然消失吧,无法改变的就让大雨冲走吧。我不相信那些文字害了我,但我害怕它们再招惹一场祭奠。我的生活再也容纳不下一本小说,再去书店,不能用逛来形容,是直奔主题买本模拟题就逃也似的离开。远离忧伤,沉浸题海。
但当我天天从题海里抬起头来,望着屋顶上的吊灯,就觉得难过。那是一种活不明白的情绪,一种不得解的茫然。就像一个人在路上好好走着,前进的方向确定不疑,但是他突然就迷路了,突然就烦躁得想坐下来。这时候,我需要让自己再心碎一点、悲观一点。
我终于叛逆了。你不让我买书,我就躲到书店看完才回来!当我发现这个秘诀后,周末的半天便交给了学校对面的那家书店,拿本书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这样再回教室,可以安稳地度过一星期。当那种低迷的情绪再次发作,我又要去书店寻觅一本可以哭泣的书了。这样几次后,老板娘已断定从我这里挣不到一分钱,此后就视我为空气了。不买书只看书,确实有点不好意思,何况那时候我还是个害羞的小女生。我曾自言自语:老板娘,你要相信,待我高考后,我会买几本书。但是高考后有那么多欢乐等着我,买书的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上大学回来,发现那家书店已变成“中国移动”,我莫名其妙地进去交了话费。
高中四年的忧伤、抑郁、叛逆,全都被炖成一锅叫“青春文学”的大杂烩。我端着锅吃完了,并没有消化不良。
吃完这顿饭,我去读大学。天呐,免费的图书馆耶,带空调的自习室耶,还不用在意书店老板的脸色。我像个进城农妇一样,感叹一元钱可以坐公交车在城里绕一大圈。一夜暴富的感觉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把零食、杯子、坐垫全部搬到自习室,天天泡图书馆,先挑定价高的厚书看。整个生活就三件事:上课,看书,写字,而且个个让我着迷得无法自拔。我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将我置之度外,我亦将这个世界孤立出去。这就是所谓的诗意化的日子?
不过自习室真是一个多功能的神奇存在,有人喝水吃东西,有人谈天发自拍,有人梳头照镜子……俯视众人所做之事,我合上书发呆,觉得自己甚是清高,心想这都是些凡人。自以为是,又怡然自得,浮在高空中故作高深看着自习室里的众生相。如果能有时光机,恨不得穿越回去给自己一巴掌。
我这么骄傲自大,读的却都是免费的书。对于读书的“投资”,我承认自己吝啬了不是一点点。寒假回家,图书馆规定每个人可以借十本,我居然还能拿室友的卡去借。回家的行李就是一箱子书,搞得家人以为我要退学了。回校后的第一节课,老师问大家寒假都读了啥。有人说了畅销书,有人说了名人传记,有人说看了几则新闻。我张口就是《百年孤独》和《伊利亚特》,全班哗然。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个衣衫褴褛的拾荒人站在一群西装革履的上班族面前,局促不安。当我们修“外国文学”时,我又一次站起来说了那两本书,老师惊讶地问:“你只读了简介吧?”教室寂静无声,闷热烦躁,似乎连空气也不相信我读了原著。我昧着良心点了头,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既然没人相信我,那我要一条道走到黑。于是去接触了另一个高端的东西——哲学入门。我最初的偶像是卢梭,因为他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然后叔本华又成了我的男神,渐渐地我又迷上了萨特。但后来我却想嫁给加缪,皆因他的一句话:我常常想,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你看,文艺这种癌就是比常见病多情、深沉。
现在,某个时刻,莫名地回过神后,发现自己读的书对生存而言毫无意义。可是,又有几个人读书是为了生存的呢?虽然曾提笔记下的书单、捕捉的优美语句,被世俗打磨后,裸露的只是时间的荒原,但生活依然平淡,必须读本书!
当我还是个纯真少女时,去书店看见花花绿绿的杂志封面,会不自觉地像躲瘟神一样走开。而室友看着《那小子真帅》这类丑丫头遇见高富帅的故事时,我一脸认真地断定她是不良少女。这一切直到我接触到忧伤的青春文学时,戛然而止。
一直以来,我们小镇的书店里,多是些复习资料以及一些成长励志的书。当看见那本厚厚的《新概念作文选》时,我的心里真是汹涌澎湃:终于找到组织了!那些同龄人以先知般的敏锐感觉,把我想说却不敢说的、想写而不能写的,甚至还没想到的东西都生动地表达了出来。由此对上海那个地充满了神往,《萌芽》杂志社的地址可以脱口而出,把韩寒、郭敬明的参赛文读得滚瓜烂熟,总以为一到上海,满大街走的都是这样的大神。而大神们,都是仰着一张忧郁帅气的脸庞45度看天空。真是天雷滚滚的岁月,现在想来,甚是窝火。
忧伤是一种很神奇的存在,让人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麻木不仁。记得在某本青春小说里了解到抑郁症这么高级的病症,我居然很羡慕。年轻本该乐观,但多数时候,我会像老人一样感叹落叶只有飘零的命运,悲观到觉得怎样活不是一生,折腾来折腾去也就完了。谁敢说少年不知愁滋味,我就会一脸忧伤地看着对方觉得他是神经病。极度压抑的情况下,我决定和朋友说说,却发现已经丧失了对人倾诉的能力,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难道我真的是我自己么?当这些情绪无法倾诉无法排解的时候,我需要更大的绝望,真正的绝望反而让人心平气和。那时候听说《红楼梦》最悲情,于是我一头扎进大观园中——晴雯屈死,鸳鸯上吊,妙玉遭劫,尤三姐自刎,黛玉泪尽仙逝……生死是这般的无奈,我那两道不会的数学题算什么?
大概就是因为我如此热衷于找虐,才陷入矫情的漩涡。我把大人给的生活费偷偷地拿去书店换成青春杂志和小说,小心翼翼地在本子上写着自己的心情日记,执迷所有关于青春的文章,最对胃口的就是悲伤、叛逆、迷茫的文字。我藏在书籍的世界里,看着那些压抑的思想慢慢熄灭,慢慢地在眼前消失。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波涛汹涌,都不用刻意压抑什么,任由它们生,也任由它们灭。偶尔小说里也会蹦出几旬酸话,于是我又学会了一种叫摘抄优美语句的技能。我坚信写字是一件纯粹而神圣的事(哪怕我仅仅在抄写),坚信自己在文字的世界里就不会长成一个圆滑世故、处事精明的大人,但我又渴望看穿世事。
在忧伤文学的熏陶下,我真的忧伤了,因为我复读了。此后,我母亲的观察力变得特别敏锐,什么《红楼梦》啊、《萌芽》啊,全部是“毒草”,要连根拔除。我积攒的那些闲书,在高考失利后全部化为灰烬。烧掉了那么多的优美摘抄,卖掉了喜欢的小说和杂志,我第一次懂得:无法控制的就让它们悄然消失吧,无法改变的就让大雨冲走吧。我不相信那些文字害了我,但我害怕它们再招惹一场祭奠。我的生活再也容纳不下一本小说,再去书店,不能用逛来形容,是直奔主题买本模拟题就逃也似的离开。远离忧伤,沉浸题海。
但当我天天从题海里抬起头来,望着屋顶上的吊灯,就觉得难过。那是一种活不明白的情绪,一种不得解的茫然。就像一个人在路上好好走着,前进的方向确定不疑,但是他突然就迷路了,突然就烦躁得想坐下来。这时候,我需要让自己再心碎一点、悲观一点。
我终于叛逆了。你不让我买书,我就躲到书店看完才回来!当我发现这个秘诀后,周末的半天便交给了学校对面的那家书店,拿本书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这样再回教室,可以安稳地度过一星期。当那种低迷的情绪再次发作,我又要去书店寻觅一本可以哭泣的书了。这样几次后,老板娘已断定从我这里挣不到一分钱,此后就视我为空气了。不买书只看书,确实有点不好意思,何况那时候我还是个害羞的小女生。我曾自言自语:老板娘,你要相信,待我高考后,我会买几本书。但是高考后有那么多欢乐等着我,买书的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上大学回来,发现那家书店已变成“中国移动”,我莫名其妙地进去交了话费。
高中四年的忧伤、抑郁、叛逆,全都被炖成一锅叫“青春文学”的大杂烩。我端着锅吃完了,并没有消化不良。
吃完这顿饭,我去读大学。天呐,免费的图书馆耶,带空调的自习室耶,还不用在意书店老板的脸色。我像个进城农妇一样,感叹一元钱可以坐公交车在城里绕一大圈。一夜暴富的感觉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我把零食、杯子、坐垫全部搬到自习室,天天泡图书馆,先挑定价高的厚书看。整个生活就三件事:上课,看书,写字,而且个个让我着迷得无法自拔。我觉得这个世界已经将我置之度外,我亦将这个世界孤立出去。这就是所谓的诗意化的日子?
不过自习室真是一个多功能的神奇存在,有人喝水吃东西,有人谈天发自拍,有人梳头照镜子……俯视众人所做之事,我合上书发呆,觉得自己甚是清高,心想这都是些凡人。自以为是,又怡然自得,浮在高空中故作高深看着自习室里的众生相。如果能有时光机,恨不得穿越回去给自己一巴掌。
我这么骄傲自大,读的却都是免费的书。对于读书的“投资”,我承认自己吝啬了不是一点点。寒假回家,图书馆规定每个人可以借十本,我居然还能拿室友的卡去借。回家的行李就是一箱子书,搞得家人以为我要退学了。回校后的第一节课,老师问大家寒假都读了啥。有人说了畅销书,有人说了名人传记,有人说看了几则新闻。我张口就是《百年孤独》和《伊利亚特》,全班哗然。不知道为什么,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个衣衫褴褛的拾荒人站在一群西装革履的上班族面前,局促不安。当我们修“外国文学”时,我又一次站起来说了那两本书,老师惊讶地问:“你只读了简介吧?”教室寂静无声,闷热烦躁,似乎连空气也不相信我读了原著。我昧着良心点了头,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既然没人相信我,那我要一条道走到黑。于是去接触了另一个高端的东西——哲学入门。我最初的偶像是卢梭,因为他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然后叔本华又成了我的男神,渐渐地我又迷上了萨特。但后来我却想嫁给加缪,皆因他的一句话:我常常想,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你看,文艺这种癌就是比常见病多情、深沉。
现在,某个时刻,莫名地回过神后,发现自己读的书对生存而言毫无意义。可是,又有几个人读书是为了生存的呢?虽然曾提笔记下的书单、捕捉的优美语句,被世俗打磨后,裸露的只是时间的荒原,但生活依然平淡,必须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