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泸州第二中学校始建于1912年,由私立育群中学和私立峨岷中学合并而成,学校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办学历史,至今已培养了五万余名合格毕业生。“书香滴翠,瀚墨生光”,学校于2002年被评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巴金文学院青少年文学创作实验学校等荣誉,现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邵晓燕,中学一级教师,四川高考阅卷教师,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指导的学生习作发表于多家报刊。
如水若风似葱荣
□曾琰棋
花少不愁没有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
——台湾民歌《西风的话》
湘西大概是少有枫的地方,一眼望去,皆是暗色调的风华。暗色调的水,暗色调的青石板,暗色调的篱墙,混合着湘西的银饰铛铛作响,缱绻缠绕,醉了一方人,一方土……
沈先生是陷在这淳朴民风里了吧,写出来的作品也如同水一般,优美却又缠绵,为艺术而艺术,为生命而生命,为时间而时间。如水若风,又恰似撞上一片葱荣青意。
先生
他童稚时很顽皮,他写着自己偷偷去游泳,自己去打架,自己为了摸鱼而逃课……这些事情,没有一样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做的。可是他也一笔笔写了出来,用纯美朴实的字,勾成一串雅致的句,充溢着一股奇异的自豪感和新鲜劲儿,让我艳羡不已却又“不得为之”。所以喜欢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自己”,总是透着鲜活的气息,淋漓于纸上,宛若我也何时体会过这种稚嫩——不同于我的“稚嫩”。
沈先生素来是把自己的湘西故乡看得极重的,他痴恋着家乡的每一寸土,泥的芳香也被他所珍藏。他说,他的文字来源于水。而水,则是来源于湘西。而湘西,是他的根,他的一切都属于湘西,也来自于湘西。
他写过女伢们的欢乐对歌,写过情思温软的《边城》,他写过很久以前的自己。他笔下绘出的,无一不美好,无一不拥有如水情致,无一不清新脱俗。淳朴的民风,安静的古城,纯粹的百姓,沈先生的“艺术”是为“艺术”,他的灵魂别样剔透,他的文风如水若风,似他的人一般。
沉思
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沈从文先生是一个。
如他一类,像当时抨击“新月社”的人说的,不过是种“小资产阶级才带有的情爱,不值一提。”
但是读过他的作品后你会发现那些抨击对于他不过是过眼云烟,对你来说不过是泛着苦水的虚假谎言。
沈从文先生清于浊中,傲然却又温软,他不曾有过低腰否认自己信仰的经历,他不曾垂首哀叹自己的时运如何如何,他固步于自己的追求。他是一个敏感柔软的灵魂,他也有过怯懦和不安。他教会了我艺术的另一种层次,他让我懂得了有一种坚韧叫做柔软,他也使我学会偶尔需要沉默——唯有安静,才能适于美好。
花少不愁没有颜色,有种情思把一切都染红……
某种情致如水,清澈澄明掬水留香。
某种情致若风,淡雅温文轻触如绸。
某种情致如他,恰好似一片葱荣。
评点
文章文辞华美,文思悠长,开篇从沈先生的故乡入笔,独特的风土人情,再到独特的民风,一如先生笔下的《边城》。文章分为“先生”和“沉思”两个部分,先从先生不一样的童年说起,表现先生率真的性情和与湘西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湘西那样的水土培育和人情滋养就没有沈从文的文学。“沉思”针对的是先生因文风受到的抨击,写出了先生“清于浊中,傲然却又温软”的特色,令人赞叹,真乃沈先生之知己。唯一不足是结尾太仓促,很像套作的结尾,不要用排比句,用质朴的文句更好,这样与先生的为人相得益彰。
落魄的美丽
□钟秀远
中国无论哪个时期,都不乏科场得意的才子,也不乏阴鸷诡诈的政客,但能留下千古绝唱的,似乎更多的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
“诗穷而后工”,的确,诗词歌赋,书籍文章,至今仍广为流传着,无一不是文人墨客在失魂落魄时倾泻的墨汁。从这个意义上讲,落魄不能不算是一种美。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唐后主李煜,40岁以前也许只是一个有才情且浪漫的皇族,生活悠游。他体会不到民间的疾苦,只知道沉迷于“春花秋月”“一晌贪欢”。大宋皇帝挥师南下,五代十国烟消云散,李煜成了落魄的违命侯。天壤之别使他的词作由纸醉金迷转向了沉郁深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落魄时的李煜明了了金陵玉殿免不了玉解冰消;大厦已倾,繁华竞逐,不过是过眼烟云。正是这种顿悟,赋予了他在文学上的新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啊,你品咂出落魄的滋味了吗?
也许在落魄的文人里,苏轼更为人所熟识。同僚的排挤让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乌台诗案”让苏轼远离京城。落魄的东坡携妇将雏,躬耕黄州。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就算落魄如此,他仍然发出了响彻千古的仰天长啸,留下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绝响。身居庙堂之高的苏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没有“乌台诗案”,他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如此华丽的转身,如此释怀的洒脱,在历史时空中留下如此亮丽的一道风景,令后人钦佩、仰慕,不惜为其执鞭。
落魄前的苏轼像启封的美酒,令人陶醉;落魄后的苏轼像尘封的古剑,厚重却内敛,辛酸却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啊,你咀嚼到落魄的清音了吗?
如果不是落魄,张继能否在月落乌啼时听到姑苏城外夜半的钟声?
如果不是落魄,李清照如何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
如果不是落魄,张岱又为何要在梦中雪夜寻找失落的西湖?
落魄也是美丽的,它是一种涅槃的美,这种美往往是与才子共居,何其失意,何其愤慨,何其绝望,何其潦倒,偏要苦中作乐,自娱自乐!
落魄因才子而变得有价值,才子因落魄而留名千古。落魄也是一种美!
评点
有哪一个学生能这样关注这些落魄文人,用多情又浪漫的笔触,用深沉的发问来对话一个又一个落魄的才子?落魄成就了这些醉人的诗篇,落魄的失意、愤慨、绝望、潦倒、痛苦反而成为美的结晶,在历史的星空中绽放他们的美丽!
(编辑:关晓星)
邵晓燕,中学一级教师,四川高考阅卷教师,撰写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指导的学生习作发表于多家报刊。
如水若风似葱荣
□曾琰棋
花少不愁没有颜色,我把树叶都染红。
——台湾民歌《西风的话》
湘西大概是少有枫的地方,一眼望去,皆是暗色调的风华。暗色调的水,暗色调的青石板,暗色调的篱墙,混合着湘西的银饰铛铛作响,缱绻缠绕,醉了一方人,一方土……
沈先生是陷在这淳朴民风里了吧,写出来的作品也如同水一般,优美却又缠绵,为艺术而艺术,为生命而生命,为时间而时间。如水若风,又恰似撞上一片葱荣青意。
先生
他童稚时很顽皮,他写着自己偷偷去游泳,自己去打架,自己为了摸鱼而逃课……这些事情,没有一样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做的。可是他也一笔笔写了出来,用纯美朴实的字,勾成一串雅致的句,充溢着一股奇异的自豪感和新鲜劲儿,让我艳羡不已却又“不得为之”。所以喜欢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自己”,总是透着鲜活的气息,淋漓于纸上,宛若我也何时体会过这种稚嫩——不同于我的“稚嫩”。
沈先生素来是把自己的湘西故乡看得极重的,他痴恋着家乡的每一寸土,泥的芳香也被他所珍藏。他说,他的文字来源于水。而水,则是来源于湘西。而湘西,是他的根,他的一切都属于湘西,也来自于湘西。
他写过女伢们的欢乐对歌,写过情思温软的《边城》,他写过很久以前的自己。他笔下绘出的,无一不美好,无一不拥有如水情致,无一不清新脱俗。淳朴的民风,安静的古城,纯粹的百姓,沈先生的“艺术”是为“艺术”,他的灵魂别样剔透,他的文风如水若风,似他的人一般。
沉思
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沈从文先生是一个。
如他一类,像当时抨击“新月社”的人说的,不过是种“小资产阶级才带有的情爱,不值一提。”
但是读过他的作品后你会发现那些抨击对于他不过是过眼云烟,对你来说不过是泛着苦水的虚假谎言。
沈从文先生清于浊中,傲然却又温软,他不曾有过低腰否认自己信仰的经历,他不曾垂首哀叹自己的时运如何如何,他固步于自己的追求。他是一个敏感柔软的灵魂,他也有过怯懦和不安。他教会了我艺术的另一种层次,他让我懂得了有一种坚韧叫做柔软,他也使我学会偶尔需要沉默——唯有安静,才能适于美好。
花少不愁没有颜色,有种情思把一切都染红……
某种情致如水,清澈澄明掬水留香。
某种情致若风,淡雅温文轻触如绸。
某种情致如他,恰好似一片葱荣。
评点
文章文辞华美,文思悠长,开篇从沈先生的故乡入笔,独特的风土人情,再到独特的民风,一如先生笔下的《边城》。文章分为“先生”和“沉思”两个部分,先从先生不一样的童年说起,表现先生率真的性情和与湘西密不可分的联系,没有湘西那样的水土培育和人情滋养就没有沈从文的文学。“沉思”针对的是先生因文风受到的抨击,写出了先生“清于浊中,傲然却又温软”的特色,令人赞叹,真乃沈先生之知己。唯一不足是结尾太仓促,很像套作的结尾,不要用排比句,用质朴的文句更好,这样与先生的为人相得益彰。
落魄的美丽
□钟秀远
中国无论哪个时期,都不乏科场得意的才子,也不乏阴鸷诡诈的政客,但能留下千古绝唱的,似乎更多的是那些郁郁不得志的落魄文人。
“诗穷而后工”,的确,诗词歌赋,书籍文章,至今仍广为流传着,无一不是文人墨客在失魂落魄时倾泻的墨汁。从这个意义上讲,落魄不能不算是一种美。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南唐后主李煜,40岁以前也许只是一个有才情且浪漫的皇族,生活悠游。他体会不到民间的疾苦,只知道沉迷于“春花秋月”“一晌贪欢”。大宋皇帝挥师南下,五代十国烟消云散,李煜成了落魄的违命侯。天壤之别使他的词作由纸醉金迷转向了沉郁深重。“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落魄时的李煜明了了金陵玉殿免不了玉解冰消;大厦已倾,繁华竞逐,不过是过眼烟云。正是这种顿悟,赋予了他在文学上的新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啊,你品咂出落魄的滋味了吗?
也许在落魄的文人里,苏轼更为人所熟识。同僚的排挤让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乌台诗案”让苏轼远离京城。落魄的东坡携妇将雏,躬耕黄州。世事变迁宦海沉浮,就算落魄如此,他仍然发出了响彻千古的仰天长啸,留下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绝响。身居庙堂之高的苏轼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没有“乌台诗案”,他可能永远无法完成如此华丽的转身,如此释怀的洒脱,在历史时空中留下如此亮丽的一道风景,令后人钦佩、仰慕,不惜为其执鞭。
落魄前的苏轼像启封的美酒,令人陶醉;落魄后的苏轼像尘封的古剑,厚重却内敛,辛酸却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啊,你咀嚼到落魄的清音了吗?
如果不是落魄,张继能否在月落乌啼时听到姑苏城外夜半的钟声?
如果不是落魄,李清照如何凄凄惨惨戚戚,人比黄花瘦?
如果不是落魄,张岱又为何要在梦中雪夜寻找失落的西湖?
落魄也是美丽的,它是一种涅槃的美,这种美往往是与才子共居,何其失意,何其愤慨,何其绝望,何其潦倒,偏要苦中作乐,自娱自乐!
落魄因才子而变得有价值,才子因落魄而留名千古。落魄也是一种美!
评点
有哪一个学生能这样关注这些落魄文人,用多情又浪漫的笔触,用深沉的发问来对话一个又一个落魄的才子?落魄成就了这些醉人的诗篇,落魄的失意、愤慨、绝望、潦倒、痛苦反而成为美的结晶,在历史的星空中绽放他们的美丽!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