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代中国慈善是由代表社会道德和拥有社会良知的公民所引领的,慈善的发展离不开慈善观念的支撑,而慈善观念的转变则依赖于慈善伦理的构建。以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两个维度为视角阐述对于慈善的伦理基础的认识,解读当代中国慈善伦理价值追求,以传统、全球和现实三个视角为切入点来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基本路径。
一、当代中国慈善的伦理价值追求
(一)在精神支持上,追求人道主义的志愿者精神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慈善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利他,是一种跨越了国界、没有文化差异、不分民族、不论社会地位、贫富差距和信仰的无私大爱,旨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与共同进步。人道主义的志愿者精神与当代慈善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深深地表达着人们相互之间的互帮互助与关爱之情。因此,当代中国慈善应将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志愿者精神作为慈善活动的精神支持与伦理追求。即追寻一种在“以人为中心、关怀人、尊重人”主旨指导下的一种志愿服务精神。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志愿者精神的慈善不仅以实际行动帮助了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更是以一种精神灵魂唤醒着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激发着受助者的自立自强,并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过爱的接力棒将慈善精神传递下去。
(二)在动机来源上,追求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
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对于慈善行为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个体形成慈善意识的源动力与巩固慈善意识的促其成为慈善活动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公民慈善意识,促进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促成良好社会慈善风气的形成。除此之外,基于个人美德的德性伦理与基于责任义务、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是当代中国慈善的两大伦理基础,那么将以同情怜悯为基础的道德情感和个人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共同作为当代中国慈善的两大动机来源,也是慈善伦理的应有之意了。
(三)在道德原则上,倡导自主自愿、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普世博爱
当代中国慈善在道德原则上,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自主自愿、诚实奉献、公平公正。首先第一个原则是自主自愿原则,这是慈善作为道德范畴应具备的内涵。诚实守信是当代中国慈善所应遵循的第二个道德原则。具体说来,诚实原则对于授助者与受助者来说是一种个人德行的提升,对慈善组织或机构来说是一种公信力建设。只有将公平正义作为当代中国慈善的道德原则,才能促使慈善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提升公平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普世博爱”的道德原则就是指在当代中国慈善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普世博爱”的价值观。它所倡导的是:社会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我们都应该尊重人性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并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来建立一种人和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
(四)在实现方式上,追求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结合
慈善要有一定的实现方式才能最终完成。当代中国慈善在实现方式上,追求的是一种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相结合的实现方式。道德自律是指道德行为主体自愿选择某种道德体系的观念、接受其相应的规则,并以此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一方面,中国历来都把慈善作为一种受内在道德力量驱使的道德自律的要求,不可置疑,作为道德范畴的慈善即使是在现代也是以人类的同情关爱作为其内在的道德基础与最原始的道德动力的,而慈善更是一个关乎个人善良美德的概念,将道德自律作为个人慈善的实现方式之一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只有个人不断地对慈善进行自觉要求和反思,并促使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方式,慈善才能如水一样涓流不息。另一方面,道德他律并不是像西方基督教文化那样讲慈善作为一种他律要求,使教徒在做慈善时往往带有一种赎罪的倾向和对神的敬畏甚至是某种恐惧,借助这样的外在强迫性促使慈善主体去行善,这实质上是将一种宗教教化转化为宗教精神捆绑的外部约束力,显然是不符合慈善道德范畴的本质的。这里我们所讲的道德他律不具外部压迫性更不具有外在强制性,主要是借助当今社会上良好的社会风尚、浓郁的慈善氛围以及社会舆论的重大力量来以一种外部道德力量来感化当今社会成员,并促使他们真正将同情与关爱内化为道德自觉意识,然后付诸于慈善实践活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将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相结合的实现方式才是我国当代慈善做应追寻的道德原则。
二、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建构的路径
第一,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慈善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扬弃并进行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建构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慈善文化,同时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中缺乏现代慈善观念与基因,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丰富的慈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并且“古为今用”,让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慈善理念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现代慈善伦理意识。将“仁爱”转化为“博爱”,使慈善超越亲缘关系;将“恻隐之心”转化为“个人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将“个人美德”提升为“社会正义”,巩固共同体意识;将“民本主义”转化为“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
第二,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慈善伦理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建构必须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的慈善伦理理念。慈善是世界各国的一种共同现象,并且西方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相当程度上说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例如美国大大小小约有70万个慈善机构,并且这些组织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养老、消除贫困、就业、预防等等。其在发展程度、捐款额具大、志愿者队伍庞大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我们应合理借鉴西方慈善伦理思想,特别是其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使其为我所用。将新型财富观融入进我国现代慈善伦理;将慈善意识凝聚为一种民族心理、群体意识;重视慈善法治建设,创新激励、评价机制;顺应全球化潮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第三,立足于现阶段慈善发展现状,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急功近利构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构建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的现实与慈善活动本身。建立与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富伦理,发展微慈善;建立与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相适应的感恩慈善伦理,发展中国感恩慈善伦理;建立以制度支持为支撑的诚信伦理,发展当代中国制度慈善伦理;建立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层次伦理,发展中国层次慈善伦理。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3]李红文.论正义与慈善[J].道德与文明,2012,(2).
[4]武晓峰.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J].道德与文明,2011,(2).
[5]夏明月,彭柏林.论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2,(3).
[6]刘学燕.试论慈善事业的发展需打破德性完美的神话[J].理论研究,2009,(3).
[7]李永玲.中西慈善理论发展研究[J].理论学习,2008,(9).
一、当代中国慈善的伦理价值追求
(一)在精神支持上,追求人道主义的志愿者精神
人道主义,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主张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慈善最本质最核心的价值观是利他,是一种跨越了国界、没有文化差异、不分民族、不论社会地位、贫富差距和信仰的无私大爱,旨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与共同进步。人道主义的志愿者精神与当代慈善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深深地表达着人们相互之间的互帮互助与关爱之情。因此,当代中国慈善应将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志愿者精神作为慈善活动的精神支持与伦理追求。即追寻一种在“以人为中心、关怀人、尊重人”主旨指导下的一种志愿服务精神。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之上的志愿者精神的慈善不仅以实际行动帮助了那些处于困难和危机中的人们,更是以一种精神灵魂唤醒着许多人内心的仁爱和慈善、激发着受助者的自立自强,并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接过爱的接力棒将慈善精神传递下去。
(二)在动机来源上,追求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的结合
道德情感与社会责任感对于慈善行为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个体形成慈善意识的源动力与巩固慈善意识的促其成为慈善活动的不竭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公民慈善意识,促进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并促成良好社会慈善风气的形成。除此之外,基于个人美德的德性伦理与基于责任义务、社会正义的规范伦理是当代中国慈善的两大伦理基础,那么将以同情怜悯为基础的道德情感和个人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共同作为当代中国慈善的两大动机来源,也是慈善伦理的应有之意了。
(三)在道德原则上,倡导自主自愿、诚实守信、公平公正、普世博爱
当代中国慈善在道德原则上,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自主自愿、诚实奉献、公平公正。首先第一个原则是自主自愿原则,这是慈善作为道德范畴应具备的内涵。诚实守信是当代中国慈善所应遵循的第二个道德原则。具体说来,诚实原则对于授助者与受助者来说是一种个人德行的提升,对慈善组织或机构来说是一种公信力建设。只有将公平正义作为当代中国慈善的道德原则,才能促使慈善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提升公平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慈善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普世博爱”的道德原则就是指在当代中国慈善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普世博爱”的价值观。它所倡导的是:社会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我们都应该尊重人性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并采用理性思考的方式来建立一种人和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
(四)在实现方式上,追求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的结合
慈善要有一定的实现方式才能最终完成。当代中国慈善在实现方式上,追求的是一种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相结合的实现方式。道德自律是指道德行为主体自愿选择某种道德体系的观念、接受其相应的规则,并以此自我约束自觉履行道德规范。一方面,中国历来都把慈善作为一种受内在道德力量驱使的道德自律的要求,不可置疑,作为道德范畴的慈善即使是在现代也是以人类的同情关爱作为其内在的道德基础与最原始的道德动力的,而慈善更是一个关乎个人善良美德的概念,将道德自律作为个人慈善的实现方式之一是十分重要与必要的,只有个人不断地对慈善进行自觉要求和反思,并促使其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方式,慈善才能如水一样涓流不息。另一方面,道德他律并不是像西方基督教文化那样讲慈善作为一种他律要求,使教徒在做慈善时往往带有一种赎罪的倾向和对神的敬畏甚至是某种恐惧,借助这样的外在强迫性促使慈善主体去行善,这实质上是将一种宗教教化转化为宗教精神捆绑的外部约束力,显然是不符合慈善道德范畴的本质的。这里我们所讲的道德他律不具外部压迫性更不具有外在强制性,主要是借助当今社会上良好的社会风尚、浓郁的慈善氛围以及社会舆论的重大力量来以一种外部道德力量来感化当今社会成员,并促使他们真正将同情与关爱内化为道德自觉意识,然后付诸于慈善实践活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将道德自律与道德他律相结合的实现方式才是我国当代慈善做应追寻的道德原则。
二、当代中国慈善伦理建构的路径
第一,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慈善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扬弃并进行现代诠释和价值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建构必须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慈善文化,同时也应看到,传统文化中缺乏现代慈善观念与基因,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丰富的慈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它们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并且“古为今用”,让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慈善理念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现代慈善伦理意识。将“仁爱”转化为“博爱”,使慈善超越亲缘关系;将“恻隐之心”转化为“个人责任”,强化责任意识;将“个人美德”提升为“社会正义”,巩固共同体意识;将“民本主义”转化为“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
第二,批判的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慈善伦理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建构必须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的慈善伦理理念。慈善是世界各国的一种共同现象,并且西方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在相当程度上说是比较成熟和发达的,例如美国大大小小约有70万个慈善机构,并且这些组织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养老、消除贫困、就业、预防等等。其在发展程度、捐款额具大、志愿者队伍庞大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我们应合理借鉴西方慈善伦理思想,特别是其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并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使其为我所用。将新型财富观融入进我国现代慈善伦理;将慈善意识凝聚为一种民族心理、群体意识;重视慈善法治建设,创新激励、评价机制;顺应全球化潮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第三,立足于现阶段慈善发展现状,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急功近利构建一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伦理的构建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慈善文化的现实与慈善活动本身。建立与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富伦理,发展微慈善;建立与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相适应的感恩慈善伦理,发展中国感恩慈善伦理;建立以制度支持为支撑的诚信伦理,发展当代中国制度慈善伦理;建立适应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层次伦理,发展中国层次慈善伦理。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郑功成,张奇林,许飞琼.中华慈善事业[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3]李红文.论正义与慈善[J].道德与文明,2012,(2).
[4]武晓峰.情感、理性、责任:个人慈善行为的伦理动因[J].道德与文明,2011,(2).
[5]夏明月,彭柏林.论儒家的公益慈善伦理思想[J].伦理学研究,2012,(3).
[6]刘学燕.试论慈善事业的发展需打破德性完美的神话[J].理论研究,2009,(3).
[7]李永玲.中西慈善理论发展研究[J].理论学习,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