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介绍
秦选峰 / 湖北省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襄州区名师,襄阳市优秀教师,襄阳市骨干教师,襄阳市第七批“襄派教育家”学员,湖北省“一师一优课”优课教师。
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蕴涵丰富,魅力无限。在“先进文化”的内涵中,有它重要的地位;在高考语文科目中,它所占的分量不可小觑。新课标的出台,不仅使古诗鉴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关于怎样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抓“诗题”,理解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出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包含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某年高考四川卷考查了周密的《夜歸》: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鉴赏时,可抓住题目展开丰富联想。在这里“夜”指夜里,“归”就是回家。联系起来就可知道,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的是主人公深夜归家的情景。从题目可引发读者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回家?他从哪儿来?有同伴吗?他害怕吗?想了些什么,等等。也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诗人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在一个凄凉漆黑的夜晚回家,他的旅途一定很艰难、疲惫,他一定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儿老小,所以他会归心似箭。这样一联想,就可使题目具体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具体化的问题,再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从标题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诗歌的题旨。如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从诗人对冬天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题目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既然是送给友人的,那就绝不仅仅是告诉友人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另有深意的。所以,答案应该是:因为严寒培育了橙与橘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二、抓“诗眼”,把握情感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语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所以命题者常对之钟爱有加,由此切入设题,可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等等。可谓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考查的是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如何快速把握此诗的思想情感?仔细读全诗,就顿然发现“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全诗的诗眼,是把握全诗情感态度的关键所在。“此”代指许道宁的画作及画作中的山水等景物。“有佳句”则是对画作的整体艺术造诣进行了极高的评价。吟断即吟尽。断,尽、住。山水本来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山水寄寓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这和观画者的夸赞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极高。山水自然均是客观的,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赋予了自然的山水、画作以浓浓的诗意,这已经与山水几乎没什么关联了。诗人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便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己的喜怒哀乐形之于物,寓之于景了。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诗人浓浓的诗情。
再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三、抓“作者”,知人论世
近年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鉴赏题,都会附上诗人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修养、学识、遭遇、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有关系。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时代背景。这样,在鉴赏作品时,就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例如某年高考北京卷考查了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首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诗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辞官归田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其同饮。 了解作者的这些背景后,再细读本诗,就不难解答试题了。答案如下: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四、抓“注解”,揣摩主旨
拟题者有时为降低理解的難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作者简介,或写作时代,语句、词语的注释等。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义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再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考查了杜甫的《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解答此类题目,就必须要联系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特别是诗歌下的注解,非常关键。“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去国同王粲”是借东汉的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两处注解,足以揣摩出本诗的基本主旨,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我们要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要同学们对诗歌饶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把握了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四抓手”,你将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钥匙。
(责编 / 贺丽)
秦选峰 / 湖北省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襄州区名师,襄阳市优秀教师,襄阳市骨干教师,襄阳市第七批“襄派教育家”学员,湖北省“一师一优课”优课教师。
中国古代诗歌思想蕴涵丰富,魅力无限。在“先进文化”的内涵中,有它重要的地位;在高考语文科目中,它所占的分量不可小觑。新课标的出台,不仅使古诗鉴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更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关于怎样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抓“诗题”,理解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猜测出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古诗的题目往往包含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某年高考四川卷考查了周密的《夜歸》: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鉴赏时,可抓住题目展开丰富联想。在这里“夜”指夜里,“归”就是回家。联系起来就可知道,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的是主人公深夜归家的情景。从题目可引发读者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回家?他从哪儿来?有同伴吗?他害怕吗?想了些什么,等等。也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诗人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在一个凄凉漆黑的夜晚回家,他的旅途一定很艰难、疲惫,他一定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儿老小,所以他会归心似箭。这样一联想,就可使题目具体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有了这些具体化的问题,再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从标题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理解诗歌的题旨。如苏轼的《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从诗人对冬天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什么样的人生哲理?题目告诉了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既然是送给友人的,那就绝不仅仅是告诉友人一个客观事实,而是另有深意的。所以,答案应该是:因为严寒培育了橙与橘坚韧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说明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二、抓“诗眼”,把握情感
诗眼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妙的字或精彩语句,而这一字句往往就是全诗的传神之笔,所以命题者常对之钟爱有加,由此切入设题,可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等等。可谓以少胜多,以简驭繁。“诗眼”是诗词中最能提携全篇,提升形象,提炼主题,表现诗人感情的“字眼”。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考查的是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如何快速把握此诗的思想情感?仔细读全诗,就顿然发现“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全诗的诗眼,是把握全诗情感态度的关键所在。“此”代指许道宁的画作及画作中的山水等景物。“有佳句”则是对画作的整体艺术造诣进行了极高的评价。吟断即吟尽。断,尽、住。山水本来就是作者情感的触发物,山水寄寓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这和观画者的夸赞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极高。山水自然均是客观的,但作者浓郁的主观情感赋予了自然的山水、画作以浓浓的诗意,这已经与山水几乎没什么关联了。诗人化用陶渊明的诗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便自觉不自觉地把一己的喜怒哀乐形之于物,寓之于景了。认为画作中山水等景物,意境苍茫阔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极具艺术魅力,能激发诗人浓浓的诗情。
再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三、抓“作者”,知人论世
近年高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鉴赏题,都会附上诗人的姓名。而从这些诗人的姓名中(除比较陌生的),我们能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古人读书有一条重要经验——知人论世。就是说,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
其实,许多诗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诗人所选择的题材,所要表现的思想,所要抒发的情感,都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修养、学识、遭遇、思想甚至是他的诗风有关系。所以我们在平时应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一些名作家的生平、思想、诗风及他们的生活时代背景。这样,在鉴赏作品时,就能充分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把诗歌作者所孕育的暗示功效充分地挖掘出来。例如某年高考北京卷考查了陶渊明的《移居》(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这首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我们学过他的作品《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诗作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辞官归田后,他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其同饮。 了解作者的这些背景后,再细读本诗,就不难解答试题了。答案如下: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四、抓“注解”,揣摩主旨
拟题者有时为降低理解的難度,便于考生理解,会提供一些相关资料:作者简介,或写作时代,语句、词语的注释等。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思想内容。例如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义之景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再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考查了杜甫的《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解答此类题目,就必须要联系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特别是诗歌下的注解,非常关键。“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去国同王粲”是借东汉的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两处注解,足以揣摩出本诗的基本主旨,表达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等等。
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我们要在把握其规律的同时,大量古诗词的背诵积累才是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根本。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只要同学们对诗歌饶有兴趣,又了解一定的命题规律,把握了鉴赏古代诗歌思想内容的“四抓手”,你将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钥匙。
(责编 / 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