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韦伯是18世纪著名音乐家。代表作有钢琴曲《邀舞》,《钢琴小协奏曲》,歌剧《自由射手》等。韦伯的四首钢琴奏鸣曲是他钢琴作品中的巅峰之作。第一奏鸣曲在1812年于柏林完成,同年在此出版。该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其中第四乐章《无穷动》最为出名。本文浅析了该曲两位钢琴家演奏版本的异同。
【关键词】:韦伯;《无穷动》LisaYui;巴克豪斯
一.作曲家与创作背景简述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出身于音乐家庭 ,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韦伯作为钢琴演奏家﹐和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J.N.胡梅尔﹑I.莫谢勒斯﹑F.卡尔克布雷纳以及C.车尔尼等大师齐名,他的演奏风格亲切而富於技巧。
这是一部献给他的支持者同时又是他学生的玛丽·波罗芙娜大公夫人的作品,韦伯在其自传中详细记载了他去往魏玛为大公夫人授课的经历。他在柏林音乐圈的密友海因里斯·里希腾斯坦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在柏林期间,虽然韦伯的个人声望和音乐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是他却表现得异乎寻常地沮丧和喜怒无常,因为1812年4月父亲的去世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他对自己游历的生活状态掺杂了复杂的感受。在柏林的生活使韦伯有机会深刻探索自己,但他的背景和漂泊的生活经历却使得这种探索难以实现。他在柏林的音乐生涯无法继续下去,渴望安定并稳定下来成为他的首要目标。
二.作品分析
Piano Sonata No.1 in C Major Op.24 ,作于1812年。共四个乐章。其中最后一个乐章即为著名的 “无穷动” Perpetuum Mobile,经常被单独演奏。
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奏鸣曲式。乐曲的风格已是浪漫派的,引子从减七和弦生动的强奏开始。清晰的低音部上的旋律接着奏出,经过G大调的属七和弦,再度返回主调。展开部以三种减七和弦,若有所盼般静静的开始。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在降E大调出现,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
第二乐章,柔板,F大调,3/4拍,三部曲式。主题柔和魅力,有一点莫扎特风格。中段开始的旋律在C大调,春意盎然。接着是忧愁的c小调旋律在具有特色的节奏中出现。音乐逐渐热情到达高潮后,马上转入柔弱,开始的主题优雅甜美的奏出。
第三樂章,快板,e小调,小步舞曲。中段速度转慢,E大调,3/4拍。虽然是小步舞曲形式,其实却带有谐谑曲的色彩。阴暗的旋律首先出现,令人没有三拍子的感觉,但节奏并不复杂。中段的音乐具有温暖的旋律及温柔的歌曲性质。
第四乐章,回旋曲,急板,C大调,2/4拍。旋律因无休止地急速奏出,所以经常被称为“无穷动”Perpetuum Mobile,而被单独演奏。全曲在生动起伏的旋律中急奔似的流下去。
该乐章音乐织体十分多样,节奏复杂多变,演奏速度快。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以及左右手的灵活衔接,音响色彩的对比变化,这一切都对演奏者的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评价他“世上少有韦伯这样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个性如此奇特、独立不羁而令人羡慕。韦伯音乐的动人之处在于他的温情、突发的灵感、绝不卖弄技巧和毫不矫揉造作。”
从开始到最后一行倒数第三小节后一个八分休止符之前,为该回旋曲的主题部分。全篇共出现了五次,前四次分别作为主题出现,后跟新的乐思;最后一次作为再现,出现在结尾,旋律声部高八度反复,左手也采用了结束感更强的八度进行。
其中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非常多,为保证快速的跑动性和颗粒性,应适当增加一些手指的抓力。演奏中要训练左手的稳定性,来保证节奏的准确。谱例中第二行最后两小节左手伴奏部分,被连线分成了两个音一组连跳的节奏型。此时要注意手腕的落提和触键的强弱对比,收放自如,使该部分的音乐更活泼轻快有力。
结尾处,在减七和弦上短暂停顿,然后联系上升。这种连续不断的减七和弦是韦伯常用的手段,最终跌落下来解决到C大调的主和弦。左手的八度断奏需要演奏的果断、鉴定,这促进了乐曲结束的紧迫感。力度从ff—fff的变化,加强了终止感。回旋曲主题在最后一次移高八度的音区出现,与乐章的开头呼应,音乐一泻而下,在低音区深沉地奏响主与属和弦的交替。最终主和弦以最强的力量奏出,完满的结束了全曲。
三.两位钢琴家简介
Wilhelm Backhaus 威廉·巴克豪斯,德国钢琴家。1884年3月2日出生于莱比锡一个商人家庭。6岁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院长雷肯多夫。15岁毕业后至法兰克福,随李斯特的学生、钢琴家达尔贝特,深入学习贝多芬的作品。不久在伦敦登台演出,获得成功。次年回莱比锡,在指挥家尼基什指挥下与布业大厦乐团合作演出,再次轰动。从此开始了70年的演奏生涯。
Lisa Yui,日本钢琴家,拥有多方面的音乐生涯,曾任讲师,教师,作家,和音乐总监。她在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在曼哈顿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和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师从Byron Janis和Marc Silverman。她是鲁宾斯坦奖的获得者,被授予最有前途的研究生称号。层任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现任教于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
四.对比异同
由于巴克豪斯对于无穷动的演奏,粗略听来,两版最大不同大概就是速度和音质了。巴克豪斯明显速度比LisaYui快的多,从时间上都能体现:巴版只有3分39秒,而最后一个音在第31秒就已经奏响;Yui版则用了4分15秒,整整慢了半分钟。音质方面,巴版的音符颗粒型极强,就像一串珍珠,一颗一颗砸到心上;Yui版相对就柔和的多,带有女性特质的,又有刚强表达的,像一群灵动的小精灵在花朵上跳舞。
也可能是音质的原因,笔者认为Yui的演奏更有诗意,贴近生活,连贯性好,强弱对比也有可预见性,令观众有舒缓放松的感觉。她的演奏富有女性钢琴家的特质,柔软优雅,令人如沐清风之中。而巴克豪斯的演奏则富有跳跃性,听起来像炫技类的练习曲,而非奏鸣曲。但是他在整首曲子音色的处理上更胜一筹,听着轻巧愉快,灵动性强,对高潮部分的处理也非常到位。
二者都是非常好的音乐家,对作品的理解各有千秋,建议两个版本都欣赏一下,可能会对韦伯这首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结论
韦伯的钢琴奏鸣曲音乐色彩丰富。快速的跑动演奏,大跨度跳跃,踏板音色的控制,以及如何用准确的触键方法对音乐音响的完美驾驭,都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韦伯的作品启迪了李斯特和肖邦的思维,促使他们创作了改编曲和自己的音乐作品。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奏经历对韦伯音乐作品稍加分析,希望能對后来者在其演奏中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陈凯琪(1996—),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
【关键词】:韦伯;《无穷动》LisaYui;巴克豪斯
一.作曲家与创作背景简述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德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出身于音乐家庭 ,曾从J.海顿之弟学习作曲,14岁就写了不少作品。韦伯作为钢琴演奏家﹐和当时活跃在舞台上的J.N.胡梅尔﹑I.莫谢勒斯﹑F.卡尔克布雷纳以及C.车尔尼等大师齐名,他的演奏风格亲切而富於技巧。
这是一部献给他的支持者同时又是他学生的玛丽·波罗芙娜大公夫人的作品,韦伯在其自传中详细记载了他去往魏玛为大公夫人授课的经历。他在柏林音乐圈的密友海因里斯·里希腾斯坦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在柏林期间,虽然韦伯的个人声望和音乐影响力日益扩大,但是他却表现得异乎寻常地沮丧和喜怒无常,因为1812年4月父亲的去世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他对自己游历的生活状态掺杂了复杂的感受。在柏林的生活使韦伯有机会深刻探索自己,但他的背景和漂泊的生活经历却使得这种探索难以实现。他在柏林的音乐生涯无法继续下去,渴望安定并稳定下来成为他的首要目标。
二.作品分析
Piano Sonata No.1 in C Major Op.24 ,作于1812年。共四个乐章。其中最后一个乐章即为著名的 “无穷动” Perpetuum Mobile,经常被单独演奏。
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奏鸣曲式。乐曲的风格已是浪漫派的,引子从减七和弦生动的强奏开始。清晰的低音部上的旋律接着奏出,经过G大调的属七和弦,再度返回主调。展开部以三种减七和弦,若有所盼般静静的开始。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在降E大调出现,第二主题以主调再现。
第二乐章,柔板,F大调,3/4拍,三部曲式。主题柔和魅力,有一点莫扎特风格。中段开始的旋律在C大调,春意盎然。接着是忧愁的c小调旋律在具有特色的节奏中出现。音乐逐渐热情到达高潮后,马上转入柔弱,开始的主题优雅甜美的奏出。
第三樂章,快板,e小调,小步舞曲。中段速度转慢,E大调,3/4拍。虽然是小步舞曲形式,其实却带有谐谑曲的色彩。阴暗的旋律首先出现,令人没有三拍子的感觉,但节奏并不复杂。中段的音乐具有温暖的旋律及温柔的歌曲性质。
第四乐章,回旋曲,急板,C大调,2/4拍。旋律因无休止地急速奏出,所以经常被称为“无穷动”Perpetuum Mobile,而被单独演奏。全曲在生动起伏的旋律中急奔似的流下去。
该乐章音乐织体十分多样,节奏复杂多变,演奏速度快。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以及左右手的灵活衔接,音响色彩的对比变化,这一切都对演奏者的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评价他“世上少有韦伯这样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个性如此奇特、独立不羁而令人羡慕。韦伯音乐的动人之处在于他的温情、突发的灵感、绝不卖弄技巧和毫不矫揉造作。”
从开始到最后一行倒数第三小节后一个八分休止符之前,为该回旋曲的主题部分。全篇共出现了五次,前四次分别作为主题出现,后跟新的乐思;最后一次作为再现,出现在结尾,旋律声部高八度反复,左手也采用了结束感更强的八度进行。
其中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非常多,为保证快速的跑动性和颗粒性,应适当增加一些手指的抓力。演奏中要训练左手的稳定性,来保证节奏的准确。谱例中第二行最后两小节左手伴奏部分,被连线分成了两个音一组连跳的节奏型。此时要注意手腕的落提和触键的强弱对比,收放自如,使该部分的音乐更活泼轻快有力。
结尾处,在减七和弦上短暂停顿,然后联系上升。这种连续不断的减七和弦是韦伯常用的手段,最终跌落下来解决到C大调的主和弦。左手的八度断奏需要演奏的果断、鉴定,这促进了乐曲结束的紧迫感。力度从ff—fff的变化,加强了终止感。回旋曲主题在最后一次移高八度的音区出现,与乐章的开头呼应,音乐一泻而下,在低音区深沉地奏响主与属和弦的交替。最终主和弦以最强的力量奏出,完满的结束了全曲。
三.两位钢琴家简介
Wilhelm Backhaus 威廉·巴克豪斯,德国钢琴家。1884年3月2日出生于莱比锡一个商人家庭。6岁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师从院长雷肯多夫。15岁毕业后至法兰克福,随李斯特的学生、钢琴家达尔贝特,深入学习贝多芬的作品。不久在伦敦登台演出,获得成功。次年回莱比锡,在指挥家尼基什指挥下与布业大厦乐团合作演出,再次轰动。从此开始了70年的演奏生涯。
Lisa Yui,日本钢琴家,拥有多方面的音乐生涯,曾任讲师,教师,作家,和音乐总监。她在茱莉亚音乐学院获得了学士学位,在曼哈顿音乐学院获得硕士和音乐艺术博士学位,师从Byron Janis和Marc Silverman。她是鲁宾斯坦奖的获得者,被授予最有前途的研究生称号。层任茱莉亚音乐学院音乐系主任。现任教于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
四.对比异同
由于巴克豪斯对于无穷动的演奏,粗略听来,两版最大不同大概就是速度和音质了。巴克豪斯明显速度比LisaYui快的多,从时间上都能体现:巴版只有3分39秒,而最后一个音在第31秒就已经奏响;Yui版则用了4分15秒,整整慢了半分钟。音质方面,巴版的音符颗粒型极强,就像一串珍珠,一颗一颗砸到心上;Yui版相对就柔和的多,带有女性特质的,又有刚强表达的,像一群灵动的小精灵在花朵上跳舞。
也可能是音质的原因,笔者认为Yui的演奏更有诗意,贴近生活,连贯性好,强弱对比也有可预见性,令观众有舒缓放松的感觉。她的演奏富有女性钢琴家的特质,柔软优雅,令人如沐清风之中。而巴克豪斯的演奏则富有跳跃性,听起来像炫技类的练习曲,而非奏鸣曲。但是他在整首曲子音色的处理上更胜一筹,听着轻巧愉快,灵动性强,对高潮部分的处理也非常到位。
二者都是非常好的音乐家,对作品的理解各有千秋,建议两个版本都欣赏一下,可能会对韦伯这首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结论
韦伯的钢琴奏鸣曲音乐色彩丰富。快速的跑动演奏,大跨度跳跃,踏板音色的控制,以及如何用准确的触键方法对音乐音响的完美驾驭,都对演奏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韦伯的作品启迪了李斯特和肖邦的思维,促使他们创作了改编曲和自己的音乐作品。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奏经历对韦伯音乐作品稍加分析,希望能對后来者在其演奏中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陈凯琪(1996—),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在读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