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思路】
简要介绍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结合文本,选择切入点,着重探讨解读《琵琶行》的主题思想;评价白居易遭遇贬谪后的人生态度,并能结合历史上与白居易有相同遭遇的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加以比较。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一理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现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中,白居易表现出了两种人生态度,特别是在其迁谪之后,白居易心灵创伤极深,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官场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因而晚年政治热情锐减,“独善其身”成为他的思想主流。这一简介正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前见”,丰富背景知识,从而亲近文本,建立与文本对话的条件。当这一条件具备后,学生从不同方位的视角和不同程度的视界解读文本的主题,见仁见智,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的“视野融合”。
在解读《琵琶行》时,如何评价白居易流露出的“天涯沦落之恨”,以及将之与同类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加以比较,是课堂探究的又一核心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8条目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根据这一方法论,意在帮助学生用一种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去向、思维方式等,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看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同时也学会用现实视角、时代意识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古代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实施过程】
1.多媒体展示
2.主题思想探讨
师:诗中表明诗人和琵琶女情感共鸣的句子是什么?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请同学们讨论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四人一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生A:从共鸣句可看出,白居易抒写琵琶女的“身世飘零之苦”,映照出自我迁谪的“天涯沦落之恨”。
生B:我认为,琵琶女才华横溢却流落江湖,白居易“为民请命”却横遭贬谪,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生C:琵琶女少年得意而门庭若市,年长色衰而门前冷落,其夫“重利寡情”,五陵年少“重色轻才”;朝廷排斥耿介忠臣。白居易借此抨击封建社会衡量人才标准的迷失。
生D: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封建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但相似的内心情感使他们在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可见白居易敢于突破封建传统,表现出对平等人格追求的进步思想。
生E:我认为,白居易遇琵琶女事不可信,欠合理性。琵琶女的故事可能是虚构出来的,白居易想借此表达世态炎凉的内心愤懑,反映唐代世风日下的社会倾向。
(诗无达诂,不同的阅读“前理解”显现对诗歌主题的不同解读)
3.评价白居易的人生态度
师:本诗流露出来的情绪主调是什么?
生:伤感郁闷消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师:你是如何理解白居易这种伤感情绪的?
生甲:白居易的遭遇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他的眼泪是对当朝昏君的控诉,他自降身份敢于用倡女命运自比,是对封建制度的嘲弄,是向封建世俗发起的挑战。
生乙:白居易虽伤感却高尚,毕竟他在长安城敢于直谏,不同流合污,能洁身自好。他感伤的不只是个人的“天涯沦落之恨”,还有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生丙:白居易岂止是感伤,序中“恬然自安”,表明在被贬后常常得过且过,“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又可看出他自我麻醉,直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个长安歌伎就能引发他慷慨悲凉之感,正说明白居易囿于个人得失,心胸狭隘,消极颓废。
师:历史上与白居易有相同遭遇的人,他们的人生态度何如?
生丁:苏轼屡次被贬,性情旷达。《赤壁赋》中他劝勉客人共食“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更有“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定风波》中“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处变不惊、笑对苍凉的从容。
生戊:范仲淹被贬,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将贬谪的烦恼置之脑后,范仲淹的洒脱堪为楷模,更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与日月共存。
生己:欧阳修把放逐之意化解在山水之间,付诸“与民同乐”的笑谈中。
生庚:流放江湖不但没有消弱柳宗元的意志,反而磨砺了他的个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傲骨铮铮;“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夜游记》),凸显他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
师(总结):人生多磨难,如何面对挫折?这里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共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愿你们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反思】
一方面,从鉴赏主体而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既有“共同视野”,也有个人的“期待视野”,对后者特别应该珍惜,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的“灵光乍现”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另一方面,从作品文本而言,本是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开放性、模糊性是其特征,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把握,就应该有多种视角。过去我们仅习惯于运用社会历史视角,其实还可有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形式视角(如叙事视角)等。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作者单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简要介绍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结合文本,选择切入点,着重探讨解读《琵琶行》的主题思想;评价白居易遭遇贬谪后的人生态度,并能结合历史上与白居易有相同遭遇的士大夫的处世哲学加以比较。
【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基于这一理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现白居易人生的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中,白居易表现出了两种人生态度,特别是在其迁谪之后,白居易心灵创伤极深,到江州后的生活更使他体验了官场的险恶和世态的炎凉,因而晚年政治热情锐减,“独善其身”成为他的思想主流。这一简介正是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前见”,丰富背景知识,从而亲近文本,建立与文本对话的条件。当这一条件具备后,学生从不同方位的视角和不同程度的视界解读文本的主题,见仁见智,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的“视野融合”。
在解读《琵琶行》时,如何评价白居易流露出的“天涯沦落之恨”,以及将之与同类士大夫的人生哲学加以比较,是课堂探究的又一核心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8条目标指出:“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根据这一方法论,意在帮助学生用一种同情、理解的态度对待古代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情感去向、思维方式等,以及他们在那个时代看待自然人生社会乃至宇宙万象的历史合理性。同时也学会用现实视角、时代意识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古代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实施过程】
1.多媒体展示
2.主题思想探讨
师:诗中表明诗人和琵琶女情感共鸣的句子是什么?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请同学们讨论概括本诗的主题思想。(四人一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生A:从共鸣句可看出,白居易抒写琵琶女的“身世飘零之苦”,映照出自我迁谪的“天涯沦落之恨”。
生B:我认为,琵琶女才华横溢却流落江湖,白居易“为民请命”却横遭贬谪,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生C:琵琶女少年得意而门庭若市,年长色衰而门前冷落,其夫“重利寡情”,五陵年少“重色轻才”;朝廷排斥耿介忠臣。白居易借此抨击封建社会衡量人才标准的迷失。
生D: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封建知识分子,虽地位悬殊,但相似的内心情感使他们在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可见白居易敢于突破封建传统,表现出对平等人格追求的进步思想。
生E:我认为,白居易遇琵琶女事不可信,欠合理性。琵琶女的故事可能是虚构出来的,白居易想借此表达世态炎凉的内心愤懑,反映唐代世风日下的社会倾向。
(诗无达诂,不同的阅读“前理解”显现对诗歌主题的不同解读)
3.评价白居易的人生态度
师:本诗流露出来的情绪主调是什么?
生:伤感郁闷消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师:你是如何理解白居易这种伤感情绪的?
生甲:白居易的遭遇是非常值得同情的。他的眼泪是对当朝昏君的控诉,他自降身份敢于用倡女命运自比,是对封建制度的嘲弄,是向封建世俗发起的挑战。
生乙:白居易虽伤感却高尚,毕竟他在长安城敢于直谏,不同流合污,能洁身自好。他感伤的不只是个人的“天涯沦落之恨”,还有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
生丙:白居易岂止是感伤,序中“恬然自安”,表明在被贬后常常得过且过,“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又可看出他自我麻醉,直到“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个长安歌伎就能引发他慷慨悲凉之感,正说明白居易囿于个人得失,心胸狭隘,消极颓废。
师:历史上与白居易有相同遭遇的人,他们的人生态度何如?
生丁:苏轼屡次被贬,性情旷达。《赤壁赋》中他劝勉客人共食“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他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更有“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定风波》中“一蓑风雨任平生”的处变不惊、笑对苍凉的从容。
生戊:范仲淹被贬,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勉,将贬谪的烦恼置之脑后,范仲淹的洒脱堪为楷模,更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与日月共存。
生己:欧阳修把放逐之意化解在山水之间,付诸“与民同乐”的笑谈中。
生庚:流放江湖不但没有消弱柳宗元的意志,反而磨砺了他的个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谓傲骨铮铮;“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夜游记》),凸显他特立独行的鲜明个性。
师(总结):人生多磨难,如何面对挫折?这里借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共勉:“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愿你们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反思】
一方面,从鉴赏主体而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既有“共同视野”,也有个人的“期待视野”,对后者特别应该珍惜,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要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非理性特点,尤其是瞬间或偶然迸发的“灵光乍现”式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这就要尊重学生新鲜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初始反应,珍爱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发散性思维,甚至允许学生“突发奇想”,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另一方面,从作品文本而言,本是具有很多“不定点”和“意义空白”的召唤结构,开放性、模糊性是其特征,对文学作品意蕴的把握,就应该有多种视角。过去我们仅习惯于运用社会历史视角,其实还可有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形式视角(如叙事视角)等。视角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作品的新意蕴。
(作者单位: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