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艺术作为“第七艺术”①在今日社会里面早已不可或缺,它较传统平面媒体在声画一体和形象真实上拥有了更大优势,内容的通俗化适应了大众心理的文化需求,技术方面的革新极大提升了艺术品质。儿童影视因迎合了少年儿童对图片、声音、影像的偏好,已然成为了对少年儿童影响最为广泛的传播媒介。本文通过分析国产儿童影视发展现状,对比外国儿童影视,从而发现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儿童影视;低幼化;寓教于乐;迪斯尼模式;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50-2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90.02亿元。截止到2014年9月1日,全国电影票房轻松突破200亿大关,比去年整整提前了98天,用274天完成了去年耗时365天才完成的纪录,票房平均增速是去年的1.33倍。②保守估计,儿童片(包括动画片)能占到今年国内票房总量20%以上,而在2012年全国票房171.73亿的情况下,动画片票房总量仅13.5亿,市场份额还不足8%。不到两年的时间,国产儿童影视飞速发展,众多国产影片闪耀荧屏,带来了一轮轮的观影热潮。
但是在一系列傲人的成绩背后,我们还应看到国产儿童影视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国产儿童影片的质量和水平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切不可被成绩麻痹了双眼。
一、国产儿童影视群体定位“低幼”化
在影视领域,定位好正确又适合的群体对象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只有确定好了相应的群体对象,影片制作方才能有的放矢,制作方向才不会偏离,最终的制作效果才能有相应的保证。另外,定位范围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票房成绩。
目前,国产儿童题材的影片主打未成年群体,具体而言是指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年龄群体被进一步降低至12岁甚至更低。因此,群体定位的局限性和低龄化直接影响了儿童题材影片的制作和效果。以近年来深受儿童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为例,该系列电影直接将观众定位为1至1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制作上定位的低龄化,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从一开始便陷入了被动的状态。国产动画电影留给的观众印象似乎始终摆脱不了“低幼”这一标签,其影响力始终在全社会无法弥散开来,最终不过仅成为一段时期的热门话题罢了,此种现象在国产儿童题材影片中相当普遍。相反,以好莱坞动画电影为例,它的很多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在国外市场也极度受到热捧,影响力波及全球。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成功正是其“老少兼顾”的目标定位的结果。他们只是将儿童题材作为取材的原料基地,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将群体定位范围继续扩大,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都包含在内。有了如此宽阔而明确的对象定位,影片本身着眼的目光不再仅局限于儿童,艺术感染力、艺术想象力和制作水准方面的视野变得更宽阔,影片质量便有了质的飞跃,而市场的反应更是对此模式的直接肯定和认同。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看电影总是由父母陪同的,如果能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家长也能得到观影享受,才算得上是两全其美,只有让成人观众也得到乐趣,才可能最终影响孩子的观影取向。儿童电影如果能更宽泛地网住更多的观众,摘掉“低幼”的帽子,其社会影响力会有更高层次的跳跃,影响范围会拓宽至整个社会群体。
二、国产儿童影视“寓教于乐”模式的僵化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在中国的文学观念之中,教育功能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强调文艺的认识与教化价值甚至超过审美功能。如此文艺观使艺术成为了一种教育工具,遮盖住了其他二者的锋芒。
因为儿童电影的受众特殊性,所以“工具论”这种艺术观在影片中展现得更彻底。如何引导儿童的思想成为影片导演思考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儿童电影创作逐渐陷入“绝对教化”的误区,始终不能自拔。中国儿童电影的主要功能似乎只剩下了教育功能,娱乐和审美的意味丧失殆尽,而后两者正是中国儿童电影所欠缺的。这些影片总是抱着寓教于乐的初衷,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人们对电影功能的误读,即过分强调儿童教化而忽视了本身的审美价值,正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的错误做法。相比较之下,美国的儿童电影①则十分昌盛,完全不同于我国儿童电影界所秉承的理念。好莱坞儿童电影在东征西讨中,名声早已经享誉全球,无论是《狮子王》《哈利·波特》系列,还是《汽车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或者是《马达加斯加》《怪物史莱克》,这些影片主题始终围绕着普世的人性,在这一主题框架之下进行适当的联想来丰富血肉,最终引发观众共鸣,并没有肩负着浓厚的教化色彩,而是力图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观众。如此一来,这类影片征服的可不仅再是儿童观众,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成年观众前往影院观看。尽管影片不可能完全抛弃相应社会和国家理念的灌输,但是融合于情节的价值理念让人感到很舒服自在,没有一丝突兀之感,这样的做法是很成功的。
三、国产儿童影视产业链效益低下
儿童电影犹如一座巨大的金矿等着人们前来发掘,但大部分国产儿童片粗制滥造,质量堪忧,甚至连主流导演和影视公司也很难产生极大兴趣。但是近些年,儿童电影之中还是不乏好莱坞《功夫熊猫》《哈利波特》《驯龙高手》这样的亮点,中国的《爸爸去哪儿》《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国内也有不错的票房成绩。另外,儿童题材电影不仅可以有相对固定的票房和观影群体,而且也是很容易开发衍生产品和副产品,形成一条产业链。以世界著名的“迪斯尼模式”为例,从动画电影起家的迪斯尼公司并不仅仅局限于影视领域,而是将与动画电影的相关领域也一网打尽,将产业链做到了极致。在迪斯尼有句口号叫“永远建不完的迪斯尼”,经营项目上一直采用“三三制”,即每年都要淘汰三分之一的硬件设备,新建三分之一的新概念项目,不断给游客新鲜感。在盈利方式上,迪斯尼是多元化的,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由电影、日用品、音像、图书出版物、电脑游戏等多个产业组成的产业链,又正在给迪斯尼创造源源不断的商机。文化加上资本,迪斯尼公司造了一个“清醒的梦”,围绕这个梦开发一系列商品,用文化作为包装推向社会,这就是迪斯尼的经营可发展的生态产业链,这就是其闻名全球的原因所在。
但是中国的影视产业效益始终不尽如人意,很多影视公司只是将眼光着力于电影界,尽力在影视界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在衍生品产业链上面的关注度十分滞后,最终失去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极好机会。此外,衍生品也大都在玩具和书籍等低端做文章,很难与迪斯尼相比。一部好的儿童片,票房和商业价值远远超过成人影片。倘若有公司在延伸产业链和加深产业链方面下功夫,经济效益远远超过现在水平,影响力涉及海外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破解国产儿童影视的良方
首先,“低幼”是指影片整体上的不及格,去除“低幼”的帽子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加入“成人元素”,这样的做法会在误区里走得更深。为避免“低幼”而一味选择增添“成人元素”来拉拢成年观众,此做法无非使得本就不及格的影片变得更烂而已。国产动画应该借鉴国外优秀的制作经验,把观众的真实心理需求作为追求的目标,尽量找到大人和孩子的心理交汇点,为整日肩负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注入一股童气,释放心灵。于是乎,成年人与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而不会成为彼此的“拖累”。
其次,儿童影视的传统观念应当及时转变,要为艺术本身负责。我们无可否认儿童电影教化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弱化甚至忽视了儿童电影的娱乐功能。如今的电影因为有了更多的说教成分导致了大量孩子群体观众的流失,更不用说去影响成年观众群体了。我们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将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影片本身,潜移默化般地让孩子明白事理,这样的做法才是为孩子负责,为艺术负责。
最后,打造电影“软实力”,打造电影生态产业链。2010年,国务院便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电影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构想,足以见得国家对电影业的重视程度。电影产品本身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商品双重属性,需要质量与营销并重,但更要重视内在质量的保证。电影产品要通过市场运作,对内凝聚市场忠诚度,对外吸引资金注入,注意衍生品和全媒体营销,找寻新媒介与电影产业的结合点。最终形成以“制片”为核心,通过受众市场的培育,借助院线与新媒体传播渠道,将会是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建构的重要途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破解国产儿童影视窘境并非是数日的功夫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高涨的信心和持久的耐力。如今的我们已经在路上,唯有坚定地走下去,国产儿童影视的春天才终究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尹鸿,刘浩东.2013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谢阳,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2012级学生;
刘怀国,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广电2012级学生;
胡冰冰,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2012级学生。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成果(项目编号:X10290234)①“第七艺术”:“电影艺术”的同义语,语出于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通报。
关键词:儿童影视;低幼化;寓教于乐;迪斯尼模式;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J9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50-2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进口影片票房收入90.02亿元。截止到2014年9月1日,全国电影票房轻松突破200亿大关,比去年整整提前了98天,用274天完成了去年耗时365天才完成的纪录,票房平均增速是去年的1.33倍。②保守估计,儿童片(包括动画片)能占到今年国内票房总量20%以上,而在2012年全国票房171.73亿的情况下,动画片票房总量仅13.5亿,市场份额还不足8%。不到两年的时间,国产儿童影视飞速发展,众多国产影片闪耀荧屏,带来了一轮轮的观影热潮。
但是在一系列傲人的成绩背后,我们还应看到国产儿童影视与国外的巨大差距,国产儿童影片的质量和水平依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切不可被成绩麻痹了双眼。
一、国产儿童影视群体定位“低幼”化
在影视领域,定位好正确又适合的群体对象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只有确定好了相应的群体对象,影片制作方才能有的放矢,制作方向才不会偏离,最终的制作效果才能有相应的保证。另外,定位范围的大小也会直接影响到影片的票房成绩。
目前,国产儿童题材的影片主打未成年群体,具体而言是指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年龄群体被进一步降低至12岁甚至更低。因此,群体定位的局限性和低龄化直接影响了儿童题材影片的制作和效果。以近年来深受儿童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电影为例,该系列电影直接将观众定位为1至14岁的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制作上定位的低龄化,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从一开始便陷入了被动的状态。国产动画电影留给的观众印象似乎始终摆脱不了“低幼”这一标签,其影响力始终在全社会无法弥散开来,最终不过仅成为一段时期的热门话题罢了,此种现象在国产儿童题材影片中相当普遍。相反,以好莱坞动画电影为例,它的很多影片不仅在国内获得巨大成功,在国外市场也极度受到热捧,影响力波及全球。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成功正是其“老少兼顾”的目标定位的结果。他们只是将儿童题材作为取材的原料基地,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将群体定位范围继续扩大,青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也都包含在内。有了如此宽阔而明确的对象定位,影片本身着眼的目光不再仅局限于儿童,艺术感染力、艺术想象力和制作水准方面的视野变得更宽阔,影片质量便有了质的飞跃,而市场的反应更是对此模式的直接肯定和认同。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看电影总是由父母陪同的,如果能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家长也能得到观影享受,才算得上是两全其美,只有让成人观众也得到乐趣,才可能最终影响孩子的观影取向。儿童电影如果能更宽泛地网住更多的观众,摘掉“低幼”的帽子,其社会影响力会有更高层次的跳跃,影响范围会拓宽至整个社会群体。
二、国产儿童影视“寓教于乐”模式的僵化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在中国的文学观念之中,教育功能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强调文艺的认识与教化价值甚至超过审美功能。如此文艺观使艺术成为了一种教育工具,遮盖住了其他二者的锋芒。
因为儿童电影的受众特殊性,所以“工具论”这种艺术观在影片中展现得更彻底。如何引导儿童的思想成为影片导演思考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儿童电影创作逐渐陷入“绝对教化”的误区,始终不能自拔。中国儿童电影的主要功能似乎只剩下了教育功能,娱乐和审美的意味丧失殆尽,而后两者正是中国儿童电影所欠缺的。这些影片总是抱着寓教于乐的初衷,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人们对电影功能的误读,即过分强调儿童教化而忽视了本身的审美价值,正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一样的错误做法。相比较之下,美国的儿童电影①则十分昌盛,完全不同于我国儿童电影界所秉承的理念。好莱坞儿童电影在东征西讨中,名声早已经享誉全球,无论是《狮子王》《哈利·波特》系列,还是《汽车总动员》《超人总动员》,或者是《马达加斯加》《怪物史莱克》,这些影片主题始终围绕着普世的人性,在这一主题框架之下进行适当的联想来丰富血肉,最终引发观众共鸣,并没有肩负着浓厚的教化色彩,而是力图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观众。如此一来,这类影片征服的可不仅再是儿童观众,更是吸引了一大批成年观众前往影院观看。尽管影片不可能完全抛弃相应社会和国家理念的灌输,但是融合于情节的价值理念让人感到很舒服自在,没有一丝突兀之感,这样的做法是很成功的。
三、国产儿童影视产业链效益低下
儿童电影犹如一座巨大的金矿等着人们前来发掘,但大部分国产儿童片粗制滥造,质量堪忧,甚至连主流导演和影视公司也很难产生极大兴趣。但是近些年,儿童电影之中还是不乏好莱坞《功夫熊猫》《哈利波特》《驯龙高手》这样的亮点,中国的《爸爸去哪儿》《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在国内也有不错的票房成绩。另外,儿童题材电影不仅可以有相对固定的票房和观影群体,而且也是很容易开发衍生产品和副产品,形成一条产业链。以世界著名的“迪斯尼模式”为例,从动画电影起家的迪斯尼公司并不仅仅局限于影视领域,而是将与动画电影的相关领域也一网打尽,将产业链做到了极致。在迪斯尼有句口号叫“永远建不完的迪斯尼”,经营项目上一直采用“三三制”,即每年都要淘汰三分之一的硬件设备,新建三分之一的新概念项目,不断给游客新鲜感。在盈利方式上,迪斯尼是多元化的,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由电影、日用品、音像、图书出版物、电脑游戏等多个产业组成的产业链,又正在给迪斯尼创造源源不断的商机。文化加上资本,迪斯尼公司造了一个“清醒的梦”,围绕这个梦开发一系列商品,用文化作为包装推向社会,这就是迪斯尼的经营可发展的生态产业链,这就是其闻名全球的原因所在。
但是中国的影视产业效益始终不尽如人意,很多影视公司只是将眼光着力于电影界,尽力在影视界里面占有一席之地,在衍生品产业链上面的关注度十分滞后,最终失去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极好机会。此外,衍生品也大都在玩具和书籍等低端做文章,很难与迪斯尼相比。一部好的儿童片,票房和商业价值远远超过成人影片。倘若有公司在延伸产业链和加深产业链方面下功夫,经济效益远远超过现在水平,影响力涉及海外也不是没有可能。
四、破解国产儿童影视的良方
首先,“低幼”是指影片整体上的不及格,去除“低幼”的帽子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加入“成人元素”,这样的做法会在误区里走得更深。为避免“低幼”而一味选择增添“成人元素”来拉拢成年观众,此做法无非使得本就不及格的影片变得更烂而已。国产动画应该借鉴国外优秀的制作经验,把观众的真实心理需求作为追求的目标,尽量找到大人和孩子的心理交汇点,为整日肩负社会压力的成年人注入一股童气,释放心灵。于是乎,成年人与孩子之间有了更多的话题,而不会成为彼此的“拖累”。
其次,儿童影视的传统观念应当及时转变,要为艺术本身负责。我们无可否认儿童电影教化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因此而弱化甚至忽视了儿童电影的娱乐功能。如今的电影因为有了更多的说教成分导致了大量孩子群体观众的流失,更不用说去影响成年观众群体了。我们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将要表达的思想融入影片本身,潜移默化般地让孩子明白事理,这样的做法才是为孩子负责,为艺术负责。
最后,打造电影“软实力”,打造电影生态产业链。2010年,国务院便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国电影产业提出了相应的构想,足以见得国家对电影业的重视程度。电影产品本身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具有意识形态和文化商品双重属性,需要质量与营销并重,但更要重视内在质量的保证。电影产品要通过市场运作,对内凝聚市场忠诚度,对外吸引资金注入,注意衍生品和全媒体营销,找寻新媒介与电影产业的结合点。最终形成以“制片”为核心,通过受众市场的培育,借助院线与新媒体传播渠道,将会是中国电影全产业链建构的重要途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破解国产儿童影视窘境并非是数日的功夫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的是高涨的信心和持久的耐力。如今的我们已经在路上,唯有坚定地走下去,国产儿童影视的春天才终究会到来。
参考文献:
[1]尹鸿,刘浩东.2013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谢阳,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2012级学生;
刘怀国,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广电2012级学生;
胡冰冰,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汉语言2012级学生。
本文系中国矿业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结题成果(项目编号:X10290234)①“第七艺术”:“电影艺术”的同义语,语出于意大利诗人和电影先驱者乔托·卡努杜。②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