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化”,探寻语文教学规律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二字,从字义来说,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文”之字义,一在纹理,二在天文人文之规律,三在真善美的统一,恰好对应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汉字造字规律、汉语言表达规律、汉文化精神内涵;“化”之字义,在于感化、教化、内化、潜移默化,对应了语文教学之根本方法。可见,从“文”入手,以“化”为径,文以化之,化之以文,是语文教学规律所在。
  关键词:文以化之;化之以文;汉字密码;言语规律;精神内核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2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5-0027-02
  “文化”二字,从字义来说,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文”为内容,“化”为方法。咀嚼“文”“化”二字,能窥见语文教学内在规律,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
  “文”的本义即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在此基础上可引申出若干寓意。其一,它包括语言文字内(如汉字即由线条交错的纹理所构成)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天之经纬,即天体日月运行的天道自然规律为天文;地之经纬,即地上人间社会的文明礼仪、人伦秩序及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文。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导出真、善、美的统一。三个寓意,分别对应汉字的造字规律、汉语言的表达规律、汉文化的精神内涵。这恰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教学内容。立足于“文”,能较为轻盈地打开汉语言密码的一道道门。
  一、探寻汉字的密码,让学生亲近汉字
  “文”之第一要义,揭示了汉字是由线条交错的纹理构成的重要特性。这提醒我们,探寻汉字密码,要从内部线条着手。仓颉造字,虽是神话传说,其故事原型必然也是惊天地、泣鬼神。“一横长河坦荡,一竖大漠孤烟。左撇淋漓酣畅,右捺源远流长。”(《中国字》歌词)汉字多么神奇,多么瑰丽!汉字教学作为学生认识汉文化的第一道窗口,犹如母乳之于出生的婴儿一般,是那样的纯正而富有营养。
  首先要有保育意识。汉字教学必须珍视汉字作为汉文化母体之源的重要特征。只有顺应汉字的内部造字规律,尊重横竖、撇捺之间的和谐意境,方能让学生窥视汉字之美、探知汉字之奥妙,最终亲近汉字。
  其次,重视字形的教学。汉字教学重在音形义,字形无疑是核心。要让学生像拆零件一样探究汉字,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如果字形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那么识字教学必然无法有效开展。一位教师在上《瀑布》时,为了让学生感悟瀑布的形声美,紧紧抓住“叠叠的浪”中的“叠”这个生字,借助课件把“叠”字上部分的三个“又”分三次一个一个出现,涌来一个浪出现一个“又”, 每一次配以海浪的声音,“哗——哗——”,再用语言渲染情境:“一层赶着一层,一层赶着一层,连续不断,这就是叠叠的浪”,不仅形象展示了瀑布的声音,还生动诠释了“叠”字在这个过程中的汉字构字结构图。此时再用“叠”字组词,学生组了许多:叠被子、叠罗汉、重重叠叠、叠纸鹤……这样学生对字形和字义都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知。
  最后,要有儿童意识。针对汉字教学,无论是何种流派,无论思考的是多是少,最终必然要化成儿童的学习,用儿童的方式去实践。或许,教学中文化自觉的缺失最初的源头就是儿童文化自觉的缺失吧!“传递、讲解、巩固”的常态教学或可稍微让步,“出发、交流、分享”的教学或许更能做到心中有“生”吧。
  二、探寻汉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无论天文还是人文,揭示的都是最朴素的规律。这启发我们,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环节,开展教学时一定要遵循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规律,专注于让学生走进字里行间,方能最终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首先,重视思维参与。语言和思维诚然是一体的,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例如,语文直觉思维是一种以“悟”为核心的多形态的直觉认识活动。其形态和特点主要有:领悟——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顿悟——突然或立刻悟出什么来;感悟——对事物有所感触而产生的领悟;觉悟——由迷惑而明白;醒悟——在意识上由模糊而转向清楚,由错误而转向正确。悟的多元性,实质就是思维的多元性,悟的层次揭示了思维的层次,悟的结果是思维的结果……这些多元、层次、结果不仅是语文直觉思维的一种形式,同时还涵盖思维的内容和价值,充分体现了语文的本质特征。悟是语文之道,也是思维之道,当二者有机结合,语文思维之道便得以和畅通达。由此,语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语言这根弦,让语言撩拨思维,链接生活;让思维的发散和深入扎根文本,聚焦文字,借由课堂上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和積累,内化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一位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让学生凝视文本中“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蓬莱瑶台”等关键字眼并展开想象,学生的想象真实而灵动:月光下,湖水荡漾,湖映月,月照湖,诗意盎然;晚霞中,高耸的雷峰塔投上一抹艳红,与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西湖遥相辉映,蔚为壮观……可见,语言是帆,思维是船,重视思维的参与,语言才能在学生内心绽放。
  其次,要有文体意识。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体现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的具体样式和类别。不同的文体,其表达特征诚然是不同的。童话富于想象,寓于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神话语言夸张,通俗易懂,重在褒贬人物及其精神,探索民族文化心理;儿童诗注重情趣、想象、诗意构思、天真表达;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反映宽广的社会生活……这些都应成为教学思考的落脚点、着力点。比如古诗,韵律和谐、意象鲜明,教学当以吟诵为主,重视意象的生成;寓言则寓意于言,富于夸张和讽刺,教学当感受形象,培养思维,揭示寓意。说明文为应用文体,自当得法于课内,用法于课外。《狼和小羊》本为寓言,若是想当然让学生编织一个美好的结局,无疑就成了童话,偏离了文本的价值所在。这就是无视文体特征的结果了。   最后,关注表达手法。汉语言表达丰富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种手法的运用。赋比兴的充分运用,使《诗经》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流传千古。教语文,始终绕不开文章之道、表达之法。针对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伏笔等表达手法,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以理性的态度审视并付诸教学实践。理性是智慧之花,语文素养的获得需要言语智慧技能的储备,最终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相得益彰。一位教师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扣住“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凋零的含苞的花朵,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中的 “凋零、花苞、绽放”三个词语,让学生说说词语原来指什么,这里又指什么,并選择其中一个词语说自己的理解。这是对比喻手法的关注。巧妙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通过对比、想象充分走进文本情境,并切实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体现欣赏与训练双轨并行、情感与能力“比翼双飞”。
  三、探寻汉语言的真善美境界,丰盈学生的精神世界
  “文”的第三层寓意,是真善美的统一,强调的是精神的内核。这同样是语文课堂的追求。语文之真,在于传授真知灼见、阐释科学真理、演绎真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引导学做真人;语文之善,在于诠释生命意义、发掘生命潜能、拓展生命力量、提升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语文之美,在于感受情趣之美、体验情意之美、体悟情绪之美、领悟情怀之美、创造灵魂之美。语文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能安身立命,不仅掌握技能,还能安顿好自己的灵魂。学生邂逅了那么多的作者、那么多的篇章,这些可以也应该成为学生的人生伙伴,帮助学生安放自己的灵魂,找到人生的方向。汉语言文化的精神内核,其实有源可寻。《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它以和谐境界为“至善”, 从至善中去寻求“至美”,崇尚和谐统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从这个源头出发,对接历史、对接生活、对接经典,汉语言精神的丰盈就有了可能。
  首先,对接历史。中华文化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是在厚重的历史累积中形成的,具有一脉相承的本质特征。这提醒我们,教材中很多文章的精神营养,是可以对接历史的,这会让我们的眼界显得更加广大而深刻。比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其源头就在两千多年前那个荆轲的身上。这种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子民身上,也必将在每一个学子身上传承。这样的对接,是否能让学生多一些敬畏和庄重,是否能让教本上给邱少云画胡子、给孔子戴眼镜的现象少一些呢?
  其次,对接生活。教育即生活。智慧的教学,应善于将学生已“有”的生活引入课堂,与文本呈现的“无”的生活对接,达成“有无相生”,这样才能丰盈学生的阅读体验,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一位教师教学《慈母情深》时,引导学生回忆奶奶龟裂的手,并对比作者35岁的母亲的手,立起一个辛劳困苦的母亲形象。这样的对接,轻盈巧妙;这样的精神滋养,灵动有效。
  最后,对接经典。经典本是文化之源,虽然对学生来说,他们稚嫩童真的双眼,尚不能抵达其肌体,但教学的渗透和介入显然是必要的。因为从经典出发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最具有发散性的、最能引发文化自觉的。一位教师教学《扁鹊治病》时,通过古今文对比,见缝插针引入老子、韩非子关于“防微杜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等言论,不仅加深学生的理解,并且利于“博学于文”,更不占用正常教学实践,可谓一举三得。这样的“引经据典”,无疑使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更丰满而深刻。
  当然,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着眼于“化”。“化”之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在此,“化”指人与事物性质或形态的改变,并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在对人的文明教化中,以文为形态的一切知识成果,须经感化、教化、内化、潜移默化的过程,方能在人的心理层面上积淀下来而成为一种文化素养。“化”的内核,揭示的不就是教育的基本规律吗?这提醒我们,要让汉语言文字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其获取文化自信并最终形成文化自觉;遵循“化”的基本路径,感化以动情,教化以明义,内化以积淀,最终丰实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从而促进文化自觉。
  参考文献:
  [1]赵希斌.正本清源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丁玉芳.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探索[J].文理导航,2017(15):46.
其他文献
目的探析在儿科支原体感染肺炎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根据临床研究的标准,在数字随机性的原则基础上抽取120例在医院儿科进行支原体感染肺炎疾病治疗的患儿,将其均作为本
采用分子电性距离矢量(MEDV)表征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定量结构-色谱保留关系(QSRR)模型,同时采用逐步回归结合统计检测对模型进行变量筛选,建立了35
采用量子化学PM3方法优化得到二联吡啶及四种二氮取代衍生物的稳定结构,利用ZINDO-SOS∥PM3方法对它们的二阶和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非
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技术制备出了含有阴离子磺化酞菁锡(SnTsPc)和阳离子聚二烯丙基二甲基胺盐酸盐(PDDA)交替复合超薄膜.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PDDA/SnTsPc多层膜的组装过程,表明
利用Gaussian03程序包中的B3LYP方法,选择6-31G基组对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及类似衍生物2-(4-澳苄氨基)-4-甲基-6-三氟甲基-1,3,5-三氮苯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从理论上讨论了它们的空间
文章主要就幕墙建设应依照的基本原则展开论述,详细分析了其主要的施工技术。使项目获得真实有效的控制,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都处在受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