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声乐演唱乐感的非技术性处理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kage12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歌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达要好。作者对声乐演唱艺术中,非技术性层面的乐感因素,从技术到艺术、感性到理性、逻辑思维到形象思维、综合索质的作用到演唱者心态等几个方面揭示和阐述了声乐演唱中非技术性处理的重要性。以引起人们对声乐演唱艺术非技术性处理的更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关键词:理性与感性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非技术性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6-089-02
  
  一首好的声乐作品,必须由作曲家的巧妙构思,创作与演唱者的精湛表演、展现来共同完成。“技巧”是“乐感”的基础,如果没有基本的歌唱技巧,就无法使乐谱中的音符变成动听的歌曲。在演唱中,声乐演唱技巧的技术性层面的因素是获得良好乐感的基础,但不可否认,一些非技术性层面的乐感因素同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指导实践,从中获得更高的艺术修养。笔者从以下主要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 时代感
  
  声乐作品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就产生不同的声乐作品。每一部作品也都蕴含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因此在演唱时需要不同的时代感来处理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演唱者对同一首作品所赋予的时代感也是不尽相同的,因为感觉它只能属于你本人瞬间所有。在不同的时间,即使是完全相同的事物,也会给你不完全相同的感觉。因此,我们就要对所选声乐作品的历史背景作细致的研读。如《大刀进行曲》,当时芦沟桥事变吹响了抗战的号角,中国军队被迫组成大刀队伍浴血奋战。在此背景下,作者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此曲。演唱者只有了解当时作品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及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所包含的特殊思想感情来;再如赵元任先生的《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作品,它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中,对执着而纯正爱情的热情歌唱。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时,一定要将自己融入到那个年代,这样的演唱才会真实、动人。再如,聂耳的《铁蹄下的歌女》描写的歌女是“到处哀歌”、“永远飘流”、“遍体鳞伤”的一个阶层的穷人,她们所受到辛酸与凄楚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在演唱过程中,如果具有这个基调,演唱者的歌声才能感奋人心、催人泪下。
  具有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和社会典型性。不同时代的作曲家的风格必然是不同的。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社会情况等不同,所受到的教育也因教育和科学的状况而必然不同。譬如同样是浪漫主义时期,布拉姆斯的稳重厚实,他的声乐作品中纯朴、清新。
  其它,如20世纪50年代的声乐作品《我的祖国》是影片《上甘岭》的一首插曲,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歌唱祖国》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前进的步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新面貌。60年代的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是产生于“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中。表达雷锋跟党闹革命的决心;《江河水》用血和泪控诉了 吃人的旧社会。80年代作品《清晰的记忆》、《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我爱你,中国》等,在题材、体裁、演唱技巧等方面,均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们思想纯朴、感情真挚,因此我们在演唱这些作品时能清楚的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脉搏。因此,了解声乐作品创作的时代,会对声乐艺术的时代感起到很大的帮助。许许多多的声乐作品都是历代艺术家经过无数次的再创作流传至今的。也正是因为作品创作、演唱年代的不同,艺术家们不断的给作品注入新的生机,才会不断的被流传下去。所以我们再演唱每一首作品时,要深入到作者所处的那个年代,再加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去表达心中所要表达的,这样的演唱才会感动他人。
  
  二、 地域感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有不同的方言、民歌和戏曲等,加之气候、风土、风情等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许多的创作歌曲富有浓郁的地方性风格。歌唱者在对各地区音乐风格的掌握和领会程度,就是声乐作品乐感的地域感。
  带来声乐艺术地域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各地的方言来看,江南方言柔软、甜美,带有一种“嗲”气;北方方言粗犷、豪爽,带有一种“冲”劲,这就造成了南、北方作品完全不同的演唱风格。显然我们不能用东北的粗犷来演唱江南的细腻,不能用西北的花儿式的声音演唱刘三姐。如江苏民歌《大九连环》和陕北民歌《走西口》在演唱上有明显的南北风格。
  其次,各地的传统戏曲和民歌也是声乐艺术形成众多地方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有许多声乐作品是根据地方戏曲或民歌主题音调改编创作而成的。如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取材于襄河民歌《襄河谣》;《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中吸取了河南豫剧风格;《苗岭的早晨》是根据湖南与贵州苗族民歌音乐语言编写;《瞧情郎》是根据二人转的传统曲目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歌。各地区的语言、地貌、民族风俗等孕育了各地的地方戏曲和民歌,用这些音乐素材创作的声乐作品同时就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再者,对各地具有代表性特色乐器演奏风格的借鉴,也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如,《江河水》原本是流传在东北的民间器乐曲“辽宁鼓乐”中的笙管曲牌,后在二胡独奏的基础上移植为独唱曲;歌唱家胡松华在演唱《赞歌》时很好的运用了行腔中“直音”和“颤音”,来吻合蒙古族的演唱风格与马头琴的演奏。
  
  三、 人物形象感
  
  人是音乐描述的主体,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离不开人物形象,即使是写景,也是音乐家借景来抒发人心中的情感。首先,演唱歌曲或歌剧时,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主要是通过音乐形象来塑造和完成的。音乐作品所要表现和告诉人们的,也主要包含在音乐形象之中。其次,好的声乐作品的音乐形象,都不是简单的表现生活的外表,或用音乐来描绘肖似生活的图画,音乐形象所揭示的是生活题材的内在—生命、灵魂、内心的情感和蓬勃的生命力。有创造性的歌唱者要能够把这此隐藏在作品最深层的东西突现出来。
  在演唱声乐作品时,如何去把握歌曲的人物形象感,就要求我们先了解歌曲中的人物形象,是描写作者自身的形象,还是群体形象或特定形象。
  1、 作者个体的形象
  有许多歌曲,没有具体的情节,而是作者自己的内心写照。在演唱这些作品时,就得深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施光南的创作歌曲《周总理.您在哪里?》那种发自肺腑的呼喊及上天入地的寻觅,活生生地反映了词曲作家对人民爱戴的总理那种热爱与怀念,表达他们从小就积累的对周总理的仰慕、敬佩,抒发了他们在十里长街送周总理时感受到的人民与周总理血肉相连的深情。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优美纯朴,稳缓的速度、节奏与歌词充分吻合。顺池寻源,表演者看到了青年村姑望月亮,思亲人,盼望等待阿哥归来的内在情感。《春江花月夜》用“江上升明月”表现明月当空,映照波光粼粼的清晰画面,将作者豁然开朗的心情糅在音乐的表达中。
  2、社会群体形象
  在一些声乐作品中,常常记述了一些人的活动情景,歌曲所表现的是群体形象。如:《在那银色的月光下》中看到“金色沙滩上寻找往事记忆的我”;《草原之夜》中看到“月光下独白奏琴思恋姑娘的我”,“身临其境”的表演境界自然巧妙出现。再如《纳西篝火啊哩哩》以欢快跳跃的旋律展现一幅纳西人民在篝火前载歌载舞的美好画面,表现出少数民族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以及团结奋进的饱满情怀。
  3、特定个体形象
  这一类人物形象在歌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孟姜女》塑造的是一位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新婚妻子形象。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要把握主人公委婉哀怨的诉说、盼望与丈夫相会而渺茫无期的悲怨的心理变化过程;《兰花花》塑造的是一位美丽、善良、天真、纯朴的农村姑娘,为了爱情勇于向封建势力抗争的坚强性格。《昭君出塞》塑造的是一位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匈奴不再与汉发生战争而远离亲人嫁到北方的汉朝美女形象。这些作品中的特定人物,是每位演唱者都要了解和掌握的。
  声乐演唱艺术的乐感与作品的人物形象息息相关。了解和掌握歌曲中的人物形象感,就是给自己的演唱注入了无形的音乐元素。在演唱过程中,力求将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一体,以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也就是乐感的最高境界。
  
  四、 结语
  
  声乐演唱艺术中的乐感远不只是以上所论述的内容,它包含更多方面的因素。本文正是考虑到乐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从上述不同方面、多种角度,并结合具体歌曲进行分析、研究,深信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当然,歌者的心理、气质各有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同样,对艺术的见解和表演也就有所不同。此外,良好乐感还与一个人整体音乐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环境影响,甚至遗传基因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所以,这一课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潘力宪.声乐使用指导[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