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以区域抱团联合发展的形式,更容易实现区域旅游产业市场的兴旺,中三角城市群区域不仅地理相近,人文历史也有很好的相通性,整个区域先决条件优越,具备很好的旅游融合开发条件。在这种前景下四城市只有统一思想,下定决心,才能联合各自的城市群共同创建“美丽中三角”这一旅游品牌,并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的目标。
关键词:中三角;区域;旅游市场
一、绪论
2013年5月18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会在武汉召开,大会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章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实施纲要(2013-2018)》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2013年度工作计划》等三个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三角”旅游合作组织的议事平台正式宣告成立,至此一个位于中部地区环跨鄂湘赣皖四省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核心城市,联合各自城市圈,沿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的城市集群-“中三角”正式形成[1]。
二、跨区域合作相关概念及其形态
(1)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城市旅游资源、RBD街区、环城游憩带、旅游通道、旅游线路等要素,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关联在一定空间距离上构成不同层次的旅游区域,各层次应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它是城市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物,它的密集程度反映了城市旅游市场的发展状态,便于品牌认知度的形成,也便于开展精准营销,是城市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①(2)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它涉及的范围只针对城市以及由多个城市共同构建的城市群,从城市及相关城市群体中旅游经济的重要性来看,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圈层,可以分为圈层中心区、圈层次要区及圈层发展区、圈层联通区等;从旅游资源的类型上来看,也可将其分为城市风情圈层区、城市游憩圈层区与城市乡村圈层区等不同功能区,这样的圈层分类方法使城市及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层次清晰明确,进而形成各具风格特色的圈层区,这样就能形成一致的品牌认知度,为各类城市、城市群构建成一体化的旅游市场,形成‘旅游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2]。
三、“中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特点
(1)区域内地形地貌多样,旅游资源极具特色。“中三角”区域地理形态除去沙漠戈壁、冰川外,形态多样,相应的旅游资源种类也丰富多彩,互补性很强。并且“长中游”区域湖光山色,内涵丰富,楚风名楼,特色明显[3]。本区域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等众多的江、湖自然资源;拥有世界少见的峡谷风貌旅游资源-长江三峡及世界第一坝-三峡大坝、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等自然人文景观;区域内武汉城市圈及襄荆宜城市群以现代都市风情、万国建筑风情、山、峡、河、湖、温泉休闲养生风情、楚风与红色革命遗址为特色旅游资源;长株潭城市群以湘楚风俗、伟人故里、抗战遗址、环洞庭湖风情为特色旅游资源;环鄱阳湖城市圈以山湖情怀、丹霞景观为特色,千年瓷都闻名海内外;皖江城市群则以皖韵徽情为基础、以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佛谛、黄梅戏为特色旅游资源[4]。(2)区域内旅游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较高。“长中游”区域优秀旅游城市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拥有蛮声海内外的“江南三大名楼”文化资源,同时本区域内还形成了以武汉、襄阳、荆州、宜昌为中心的楚文化、首义文化、三国文化、坝峡文化;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湖湘文化;以南昌、景德镇、九江、井冈山为代表的浔阳文化、庐陵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以合肥、安庆、池州、黄山为代表的庐州文化、皖江文化、佛教文化、徽文化等众多文化特征,这些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水乡古村、江南名楼、三国风采、红色革命、坝峡风貌等特色突出的文化内涵,形成区域内闪烁古今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长中游”开展旅游融合的基础所在[5]。
四、“中三角”城市群跨区域合作的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厘清认识。“中三角”城市群区域整合虽在逐步的实施进程中,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各主要城市思想未统一是最主要原因,合肥既想沾“长三角”的光,也想得“中三角”的利,一直左右不定;而长沙和南昌想将自己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既看到合作发展的好处即可以为自己城市发展借来东风,又想到合作的不利之处即会更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的中心地位,矛盾纠结中,一直没有全情投入;而武汉则因占据地理、经济的优势,本就在四城市中最有发展前景,因此对区域的整合并不急切[6]。因此“中三角”要想发展成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肩的重要城市群,就需要合作各主要城市,统一思想,厘清认识,下定决心,紧抱成团[7]。(2)构建统一的常态管理机构。①“中三角”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形成,要以“中三角”区域内主要城市的市级政府部门作为支撑,成立唯一负责处理“中三角”区域全面旅游事务的“中三角旅游委”,只有政府最高行政部门的介入,“中三角”旅游空间的一体化才有操作基础[8]。②“中三角旅游委”要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完成其下属机构的建立,及其机构工作职能的编制设定[9]。③要建立建全绩效考核机制,对各机构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估,强化职责,严格执行问责制,助推“中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的高效运行。④相关法规的建立,也是“中三角”旅游空间一体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中三角旅游委”要尽快推出跨区域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配套措施,通过系列有关“中三角”旅游市场的配套措施、旅游法规,用行政管理及法规的形式助推“中三角”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快速形成和成熟。(3)完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建设。①尽快完善以构建“中三角”统一旅游市场为主旨的旅游、交通、市场等资源摸底普查,为下一步编制各城市在”中三角”区域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定位提供决策参考。②市场未动,规划先行,在普查的基础上,现阶段需要尽快制订“中三角”区域近、中、长期的旅游发展规划,并按计划实施,此規划由“中三角旅游委”负责组织实施,能保证落到实处。(4)构筑旅游空间结构支撑体系。①金融体系。资金是“中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层次构建的重要支撑,同时统一的金融体系也能为“中三角”的旅游市场提供结算便利。“中三角”可设立统一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专项旅游发展基金,面向海内外募集发展资金;同时也可以向国家申请一定的财政支持和优惠贷款的方式,为区域统一旅游市场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②宣传体系。现代商业社会,好酒也怕巷子深,”中三角”需建立统一的宣传体系,首先是宣传主题的确立,其次是主题的视觉体系的建立健全,最后是宣传队伍和方式手段的建立健全。在“美丽中三角”的总主题下,确定整个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分主题”,在主题统一的前提下,突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③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区域旅游市场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人的支撑,“中三角”区域教育资源丰富,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应充分整合,加强合作,在统一市场的驱动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优势互补,为满足区域内旅游经济运行的现实需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只有建立起符合整体旅游市场的旅游教育培养体系,才能支撑区域旅游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也是“中三角”区域旅游市场未来继续整合的重要保证。④旅游信息化体系。“中三角”应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中三角”旅游网站,将区域内“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整合,为游客提供一个整体网络信息平台,也为游客集中选择提供便利性。同时“中三角”也应抓住当前智慧旅游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实现旅游资源等的统一调配,实现旅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以全面的信息化助力“中三角”旅游空间结构层次的建立。②⑤旅游交运一体化体系。目前“中三角”交运道路体系丰富,当前应着力补充省、市、城等跨区域旅游交运体系的完备,加强省、市、城际旅游交联互通的便利性,做到区域内旅游交运无盲点,游客出行不受交运因素的制约;推行旅游交运的公交化运营方式,使“中三角”区域旅游交运网络交联互通成网,保证游客进、出的便利快捷,为“中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交运条件。③ 五、结语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分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都是各自省份的省会城市,也都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城市群,四城市群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加上地理位置紧邻、交通便捷,因此其区域协同与合作的先决条件优越,具备很好的旅游融合开发条件。在这种前景下四城市将联合各自的城市群共同创建“美丽中三角”这一旅游品牌,并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的目标。(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中三角四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2015382。
注释
①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
②廖甜甜.《智慧旅游背景下深化中三角旅游联合开发路径研究来》科技创业月刊2014年第4期46-47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③杨晓燕.《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参考文献
[1]杨晓燕.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05.
[2]卞显红,王苏洁.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4,3(1):61-65.
[3]秦尊文.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J].江汉论坛,2010,(12):29-33.
[4]中国公共决策案例库.长江中游城市集群27市走向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12,(09):18-19.
[5]张达华.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J].政策,2013,(04):38-40.
[6]李志飛,夏磊.中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3):124-128.
[7]周熙霖.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网规划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06):111-116.
[8]李向南.中三角旅游经济合作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24):74-75.
[9]廖甜甜.智慧旅游背景下深化中三角旅游联合开发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04):46-47.
关键词:中三角;区域;旅游市场
一、绪论
2013年5月18日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会在武汉召开,大会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章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实施纲要(2013-2018)》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四省会城市旅游发展合作组织2013年度工作计划》等三个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中三角”旅游合作组织的议事平台正式宣告成立,至此一个位于中部地区环跨鄂湘赣皖四省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为核心城市,联合各自城市圈,沿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的城市集群-“中三角”正式形成[1]。
二、跨区域合作相关概念及其形态
(1)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包括城市旅游资源、RBD街区、环城游憩带、旅游通道、旅游线路等要素,这些要素通过一定的关联在一定空间距离上构成不同层次的旅游区域,各层次应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它是城市开展旅游活动的依托物,它的密集程度反映了城市旅游市场的发展状态,便于品牌认知度的形成,也便于开展精准营销,是城市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①(2)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态。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它涉及的范围只针对城市以及由多个城市共同构建的城市群,从城市及相关城市群体中旅游经济的重要性来看,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圈层,可以分为圈层中心区、圈层次要区及圈层发展区、圈层联通区等;从旅游资源的类型上来看,也可将其分为城市风情圈层区、城市游憩圈层区与城市乡村圈层区等不同功能区,这样的圈层分类方法使城市及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层次清晰明确,进而形成各具风格特色的圈层区,这样就能形成一致的品牌认知度,为各类城市、城市群构建成一体化的旅游市场,形成‘旅游命运共同体’,打下基础[2]。
三、“中三角”区域旅游资源特点
(1)区域内地形地貌多样,旅游资源极具特色。“中三角”区域地理形态除去沙漠戈壁、冰川外,形态多样,相应的旅游资源种类也丰富多彩,互补性很强。并且“长中游”区域湖光山色,内涵丰富,楚风名楼,特色明显[3]。本区域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等众多的江、湖自然资源;拥有世界少见的峡谷风貌旅游资源-长江三峡及世界第一坝-三峡大坝、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世界自然遗产-龙虎山、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等自然人文景观;区域内武汉城市圈及襄荆宜城市群以现代都市风情、万国建筑风情、山、峡、河、湖、温泉休闲养生风情、楚风与红色革命遗址为特色旅游资源;长株潭城市群以湘楚风俗、伟人故里、抗战遗址、环洞庭湖风情为特色旅游资源;环鄱阳湖城市圈以山湖情怀、丹霞景观为特色,千年瓷都闻名海内外;皖江城市群则以皖韵徽情为基础、以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佛谛、黄梅戏为特色旅游资源[4]。(2)区域内旅游文化内涵丰富,知名度较高。“长中游”区域优秀旅游城市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拥有蛮声海内外的“江南三大名楼”文化资源,同时本区域内还形成了以武汉、襄阳、荆州、宜昌为中心的楚文化、首义文化、三国文化、坝峡文化;以长沙、株洲、湘潭为中心的湖湘文化;以南昌、景德镇、九江、井冈山为代表的浔阳文化、庐陵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红色文化;以合肥、安庆、池州、黄山为代表的庐州文化、皖江文化、佛教文化、徽文化等众多文化特征,这些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了水乡古村、江南名楼、三国风采、红色革命、坝峡风貌等特色突出的文化内涵,形成区域内闪烁古今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长中游”开展旅游融合的基础所在[5]。
四、“中三角”城市群跨区域合作的保障措施
(1)统一思想,厘清认识。“中三角”城市群区域整合虽在逐步的实施进程中,但始终是雷声大雨点小,究其原因,各主要城市思想未统一是最主要原因,合肥既想沾“长三角”的光,也想得“中三角”的利,一直左右不定;而长沙和南昌想将自己打造成国家中心城市,既看到合作发展的好处即可以为自己城市发展借来东风,又想到合作的不利之处即会更促进武汉在中部地区的中心地位,矛盾纠结中,一直没有全情投入;而武汉则因占据地理、经济的优势,本就在四城市中最有发展前景,因此对区域的整合并不急切[6]。因此“中三角”要想发展成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并肩的重要城市群,就需要合作各主要城市,统一思想,厘清认识,下定决心,紧抱成团[7]。(2)构建统一的常态管理机构。①“中三角”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形成,要以“中三角”区域内主要城市的市级政府部门作为支撑,成立唯一负责处理“中三角”区域全面旅游事务的“中三角旅游委”,只有政府最高行政部门的介入,“中三角”旅游空间的一体化才有操作基础[8]。②“中三角旅游委”要围绕“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完成其下属机构的建立,及其机构工作职能的编制设定[9]。③要建立建全绩效考核机制,对各机构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估,强化职责,严格执行问责制,助推“中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的高效运行。④相关法规的建立,也是“中三角”旅游空间一体化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保障机制,“中三角旅游委”要尽快推出跨区域的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配套措施,通过系列有关“中三角”旅游市场的配套措施、旅游法规,用行政管理及法规的形式助推“中三角”旅游空间一体化的快速形成和成熟。(3)完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建设。①尽快完善以构建“中三角”统一旅游市场为主旨的旅游、交通、市场等资源摸底普查,为下一步编制各城市在”中三角”区域内的旅游空间结构定位提供决策参考。②市场未动,规划先行,在普查的基础上,现阶段需要尽快制订“中三角”区域近、中、长期的旅游发展规划,并按计划实施,此規划由“中三角旅游委”负责组织实施,能保证落到实处。(4)构筑旅游空间结构支撑体系。①金融体系。资金是“中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层次构建的重要支撑,同时统一的金融体系也能为“中三角”的旅游市场提供结算便利。“中三角”可设立统一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专项旅游发展基金,面向海内外募集发展资金;同时也可以向国家申请一定的财政支持和优惠贷款的方式,为区域统一旅游市场的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②宣传体系。现代商业社会,好酒也怕巷子深,”中三角”需建立统一的宣传体系,首先是宣传主题的确立,其次是主题的视觉体系的建立健全,最后是宣传队伍和方式手段的建立健全。在“美丽中三角”的总主题下,确定整个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分主题”,在主题统一的前提下,突出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③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区域旅游市场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人的支撑,“中三角”区域教育资源丰富,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应充分整合,加强合作,在统一市场的驱动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行优势互补,为满足区域内旅游经济运行的现实需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只有建立起符合整体旅游市场的旅游教育培养体系,才能支撑区域旅游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也是“中三角”区域旅游市场未来继续整合的重要保证。④旅游信息化体系。“中三角”应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中三角”旅游网站,将区域内“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整合,为游客提供一个整体网络信息平台,也为游客集中选择提供便利性。同时“中三角”也应抓住当前智慧旅游的发展机遇,着力打造智慧旅游城市、旅游景区、旅游企业等,实现旅游资源等的统一调配,实现旅游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以全面的信息化助力“中三角”旅游空间结构层次的建立。②⑤旅游交运一体化体系。目前“中三角”交运道路体系丰富,当前应着力补充省、市、城等跨区域旅游交运体系的完备,加强省、市、城际旅游交联互通的便利性,做到区域内旅游交运无盲点,游客出行不受交运因素的制约;推行旅游交运的公交化运营方式,使“中三角”区域旅游交运网络交联互通成网,保证游客进、出的便利快捷,为“中三角”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创造有利的交运条件。③ 五、结语
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分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都是各自省份的省会城市,也都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城市群,四城市群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再加上地理位置紧邻、交通便捷,因此其区域协同与合作的先决条件优越,具备很好的旅游融合开发条件。在这种前景下四城市将联合各自的城市群共同创建“美丽中三角”这一旅游品牌,并最终实现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的目标。(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区域合作视角下的中三角四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2015382。
注释
①卞显红.《城市旅游空间分析及其发展透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5.
②廖甜甜.《智慧旅游背景下深化中三角旅游联合开发路径研究来》科技创业月刊2014年第4期46-47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
③杨晓燕.《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参考文献
[1]杨晓燕.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05.
[2]卞显红,王苏洁.旅游目的地空间规划布局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4,3(1):61-65.
[3]秦尊文.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构建[J].江汉论坛,2010,(12):29-33.
[4]中国公共决策案例库.长江中游城市集群27市走向一体化[J].领导决策信息,2012,(09):18-19.
[5]张达华.整合开发大旅游打造“美丽中三角”[J].政策,2013,(04):38-40.
[6]李志飛,夏磊.中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03):124-128.
[7]周熙霖.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网规划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35(06):111-116.
[8]李向南.中三角旅游经济合作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3,(24):74-75.
[9]廖甜甜.智慧旅游背景下深化中三角旅游联合开发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0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