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副产品”
1971年,由中国传入的一场“针灸热”席卷美国,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针刺对人体的医疗作用,38年前的中医针灸疗法为何突然在美国变得热门起来?
对于针灸疗法是如何传入美国的,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说针灸是由记者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据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介绍,经过查证史料和寻访有关当事人,证实了由《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Reston)撰写的一篇介绍他在北京接受针灸治疗的文章确实是美国大众传媒第一次向美国公众介绍中国针灸疗法,是针灸传入美国的历史性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大陆的现代针灸正式传入美国,并成为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主流针灸学派。
詹姆斯·赖斯顿的文章标题是“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炎手术”。该文发表的时间虽然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的1971年7月26日,但确与尼克松的那次破冰之旅肾密相关,是为尼克松打前站的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副产品”,因此也算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一段有趣的插曲。
随行记者突然急性阑尾炎
到达北京3天之后,负责接待的中方官员在与赖斯顿谈话时顺便告诉了他一条“小新闻”:基辛格刚刚访问了北京,中美双方将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于翌年5月前访华。身为资深记者的赖斯顿马上意识到自己被蒙在鼓里,失去了极有可能是本世纪最大的一条独家新闻。他突然感到腹部一阵刺痛。后来证明这是急性阑尾炎的最早征兆,当晚他体温达39℃。
赖斯顿后来在文章中写道:“在朦胧中,我好像看到基辛格飘浮在卧室天花板上,透过黄包车篷布的缝隙向我发出阵阵冷笑。”他认为虽然没有任何医学证据,但他的病很可能“与白宫的基辛格有关”。
中方对赖斯顿的病十分重视,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赖斯顿住进了当时更名为反帝医院的北京协和医院就医,并立即由多位专家会诊,由现为北京医院名誉院长的吴蔚然医生为其作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赖斯顿出现腹部胀痛。征得本人同意后,中国医生为赖斯顿施行了针灸治疗。
1971年的赖斯顿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资深记者了,由于他的不几经历和纽约时报在新闻界的地位,在一般美国人心目中,这样记者写出的文章。可信度是极高的。而当时又正值白宫刚刚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美国公众对他们不甚了解的东方大国——中国有一种神秘感。而赖斯顿的文章正好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针灸治疗揭开中医神秘面纱
赖斯顿在文章中写到(节译):为纪念失去的阑尾而发表讣告似乎有点荒唐,但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过去的十几天里有机会从内部了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医院的政治和业务发展情况此报道就是我的经历和见闻的记录。
简而言之,中国总理周恩来请了儿位在北京的医学权威为我会诊,然后由反帝医院(原北京协和医院)的外科医生吴教授于7月17日使用了常规的腹部局部麻醉法,注射了利多卡因和苯佐卡因后,为我做了阑尾切除术。
手术没有任何并发症,也没出现恶心和呕吐。整个手术过程中我一直处于清醒状态。通过中国外交部的翻译,我在术中完全按照吴教授的要求去做,两个半小时后就顺利回到了我的房间。
可是,术后第二天晚上,我的腹部有种似痛非痛的难受感觉。该院针灸科的李医生在征得我的同意后,用一种细长的针在我的右外肘和双膝下扎了三针,同时用手捻针来刺激我的胃肠蠕动以减少腹压和胃胀气。
针刺使我的肢体产生阵阵疼痛,但至少分散了我的腹部不适的感觉,同时李医生又把两支燃烧着的像廉价雪茄烟式的草药艾卷放在我的腹部上方熏烤,并不时地捻动一下我身上的针。
这一切不过用了20分钟,当时我还想用这种方法治疗腹部胀气是否有点太复杂了,但是不到一小时,我的腹胀感觉明显减轻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复发
住院期间,因为医院里“没有其它可写的”,赖斯顿就在病床上写下了自己的手术和针灸治疗的详细经历,并电传回《纽约时报》总部,第二天他的文章就出现在该报的头版上,并进而引发了美国一发不止的“针灸热”。
见报错误让医生“隐姓埋名”30年
随后,赖斯顿成了人们了解中国针灸的一个焦点人物,也有人对赖斯顿的行为质疑,但是赖斯顿始终保持着客观的判断。
“根据我得到的消息,最近来自中国关于针灸治愈失明、瘫痪及精神病的许多报道曾经令美国方面推测中国人很可能在针灸和草药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但我并不知这些推测是否正确,我也没有资格做出这种判断。
另一方面,有人讲我的意外事件,至少是针灸的经历,只不过是记者使的一个雕虫小技以达到了解一下针刺麻醉的目的。这种说法虽然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实在是对我的想像力、勇气和牺牲精神过奖了,为了搞到好新闻我的确可以做出很多牺牲,但还不至于半夜里去开刀或主动要去当实验用的荷兰猪。”
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博士曾经痴心调查过给赖斯顿治疗的医生,此前,他已经找到了包括医生、翻译等在内的其他有关人员,但当他按照赖斯顿文章中提到的人名去有关单位寻找这位针灸师时,得到的答复是“查无此人”。
直到后来,在一位曾在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过的友人帮助下。他才找到了当年为赖斯顿实施针灸治疗的李占元医生,原来,赖斯顿在文中拼错了李医生的名字,致使其“隐姓埋名”30多年。
中国针灸师忙得没时间取针
据1970年出版的《人类、神话、魔术》杂志介绍,当年全美仅有几十位针灸师(这一数字显然不包括华人社区)。当时许多西医将针灸视为古老而随意的神话,没有逻辑和解剖基础。
在美国针灸热刚开始时,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对外开放,美国针灸人才奇缺。据说,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有大巴士将患者从其它城市接到纽约找针灸医生看病、许多针灸师生意红火,应接不暇,甚至连取针的时间都没有,只好雇助手帮忙拔针,1972年全美第一家针灸中心在纽约成立,两周内接待病人达8000多。
经过上世纪70年代短暂的狂热之后,针灸随后在美国步入低谷。它首先遭遇到的是法律障碍。美国许多州都明确规定,只有开业的西医师才有资格针灸。在加州还出现了不懂针灸的西医师请针灸师开针灸“处方”,将需要扎针的穴位贴上标签,然后由西医师扎针的怪现象。
美国的针灸师开始不断通过针灸的实际疗效,甚至为一些官员进行治疗,帮助有关当局和医学界认识针灸。
他们的努力最终导致纽约州议会1990年通过法案。确立了针灸的合法地位同年年底,纽约州针灸理事会成立,对于改进完善针灸从业者的培训、标准化考试、资格认证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土家祝寿“跳活丧”
在土家族地区,盛行着世所罕见的为活人“跳丧”的习俗。
这种习俗叫做“生斋”,也叫“吃斋饭”。即60岁生日这天,把拜寿当成丧事一样办,俗称“跳活丧”。意思是替死还生,长命百岁。在土家族居住的地区,老人死后的丧事则是喜办,认为老人去世是“顺头路”,符合自然规律。所以老人死后必“跳丧鼓”。“跳丧鼓”也叫“跳撒叶嗬”,这种舞蹈是一种张扬生命力的舞蹈,它模仿的是老虎的动作,表达的是阳刚之美,毫无悲戚之态,即使亡者的儿孙也可以参与“跳丧鼓”。当布置好了一切。鼓师擂响大鼓,一群人就围在灵前跳起姿势雄健的舞蹈,唱起嘹亮的歌曲。
同样的,做生斋时也必须“跳丧鼓”,其布置同办丧事一样,设有灵堂。灵堂前摆有“遗像”,“遗像”后有纸扎的棺材,棺材旁有大鼓,门前设有响匠台。人们送的礼也是祭幛。若是有出嫁的姑娘也必送挽联。接幛送葬也必有响匠“打家业”,挽联接进门也同样游丧。人们送葬进门也必“奠酒”,所不同的只是“奠酒”之后,必须到寿星佬面前祝寿,祝他后福齐天,孝子孝孙无须磕头行礼。下葬时,只需将纸棺材和岁竹签烧掉即可。因此,整个生斋场面全是喜庆之气,唱的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透过这个习俗,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民族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土家族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中的一物而已,他们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信奉人畜一般,人物一般,从不把自己凌驾在其他动植物之上。正是有着这样的理念,千百年来,土家族人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认为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人和其他万物一样,就是在这种生死轮回中逐渐繁衍壮大的。也正是有着这样的生死观,土家族人才表现出英勇顽强、善良朴实、豁达乐观的诗意人性。
1971年,由中国传入的一场“针灸热”席卷美国,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针刺对人体的医疗作用,38年前的中医针灸疗法为何突然在美国变得热门起来?
对于针灸疗法是如何传入美国的,一直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说针灸是由记者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文章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据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介绍,经过查证史料和寻访有关当事人,证实了由《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詹姆斯·赖斯顿(JamesReston)撰写的一篇介绍他在北京接受针灸治疗的文章确实是美国大众传媒第一次向美国公众介绍中国针灸疗法,是针灸传入美国的历史性标志。它标志着中国大陆的现代针灸正式传入美国,并成为美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的主流针灸学派。
詹姆斯·赖斯顿的文章标题是“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炎手术”。该文发表的时间虽然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的1971年7月26日,但确与尼克松的那次破冰之旅肾密相关,是为尼克松打前站的基辛格秘密访华的“副产品”,因此也算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一段有趣的插曲。
随行记者突然急性阑尾炎
到达北京3天之后,负责接待的中方官员在与赖斯顿谈话时顺便告诉了他一条“小新闻”:基辛格刚刚访问了北京,中美双方将同时宣布尼克松总统于翌年5月前访华。身为资深记者的赖斯顿马上意识到自己被蒙在鼓里,失去了极有可能是本世纪最大的一条独家新闻。他突然感到腹部一阵刺痛。后来证明这是急性阑尾炎的最早征兆,当晚他体温达39℃。
赖斯顿后来在文章中写道:“在朦胧中,我好像看到基辛格飘浮在卧室天花板上,透过黄包车篷布的缝隙向我发出阵阵冷笑。”他认为虽然没有任何医学证据,但他的病很可能“与白宫的基辛格有关”。
中方对赖斯顿的病十分重视,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赖斯顿住进了当时更名为反帝医院的北京协和医院就医,并立即由多位专家会诊,由现为北京医院名誉院长的吴蔚然医生为其作阑尾切除手术。术后第二天,赖斯顿出现腹部胀痛。征得本人同意后,中国医生为赖斯顿施行了针灸治疗。
1971年的赖斯顿已经是一位60多岁的资深记者了,由于他的不几经历和纽约时报在新闻界的地位,在一般美国人心目中,这样记者写出的文章。可信度是极高的。而当时又正值白宫刚刚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访华,美国公众对他们不甚了解的东方大国——中国有一种神秘感。而赖斯顿的文章正好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针灸治疗揭开中医神秘面纱
赖斯顿在文章中写到(节译):为纪念失去的阑尾而发表讣告似乎有点荒唐,但正因为如此,笔者在过去的十几天里有机会从内部了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医院的政治和业务发展情况此报道就是我的经历和见闻的记录。
简而言之,中国总理周恩来请了儿位在北京的医学权威为我会诊,然后由反帝医院(原北京协和医院)的外科医生吴教授于7月17日使用了常规的腹部局部麻醉法,注射了利多卡因和苯佐卡因后,为我做了阑尾切除术。
手术没有任何并发症,也没出现恶心和呕吐。整个手术过程中我一直处于清醒状态。通过中国外交部的翻译,我在术中完全按照吴教授的要求去做,两个半小时后就顺利回到了我的房间。
可是,术后第二天晚上,我的腹部有种似痛非痛的难受感觉。该院针灸科的李医生在征得我的同意后,用一种细长的针在我的右外肘和双膝下扎了三针,同时用手捻针来刺激我的胃肠蠕动以减少腹压和胃胀气。
针刺使我的肢体产生阵阵疼痛,但至少分散了我的腹部不适的感觉,同时李医生又把两支燃烧着的像廉价雪茄烟式的草药艾卷放在我的腹部上方熏烤,并不时地捻动一下我身上的针。
这一切不过用了20分钟,当时我还想用这种方法治疗腹部胀气是否有点太复杂了,但是不到一小时,我的腹胀感觉明显减轻而且以后再也没有复发
住院期间,因为医院里“没有其它可写的”,赖斯顿就在病床上写下了自己的手术和针灸治疗的详细经历,并电传回《纽约时报》总部,第二天他的文章就出现在该报的头版上,并进而引发了美国一发不止的“针灸热”。
见报错误让医生“隐姓埋名”30年
随后,赖斯顿成了人们了解中国针灸的一个焦点人物,也有人对赖斯顿的行为质疑,但是赖斯顿始终保持着客观的判断。
“根据我得到的消息,最近来自中国关于针灸治愈失明、瘫痪及精神病的许多报道曾经令美国方面推测中国人很可能在针灸和草药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但我并不知这些推测是否正确,我也没有资格做出这种判断。
另一方面,有人讲我的意外事件,至少是针灸的经历,只不过是记者使的一个雕虫小技以达到了解一下针刺麻醉的目的。这种说法虽然并不是全无道理,但实在是对我的想像力、勇气和牺牲精神过奖了,为了搞到好新闻我的确可以做出很多牺牲,但还不至于半夜里去开刀或主动要去当实验用的荷兰猪。”
美国中医药专业学会会长李永明博士曾经痴心调查过给赖斯顿治疗的医生,此前,他已经找到了包括医生、翻译等在内的其他有关人员,但当他按照赖斯顿文章中提到的人名去有关单位寻找这位针灸师时,得到的答复是“查无此人”。
直到后来,在一位曾在协和医院中医科工作过的友人帮助下。他才找到了当年为赖斯顿实施针灸治疗的李占元医生,原来,赖斯顿在文中拼错了李医生的名字,致使其“隐姓埋名”30多年。
中国针灸师忙得没时间取针
据1970年出版的《人类、神话、魔术》杂志介绍,当年全美仅有几十位针灸师(这一数字显然不包括华人社区)。当时许多西医将针灸视为古老而随意的神话,没有逻辑和解剖基础。
在美国针灸热刚开始时,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对外开放,美国针灸人才奇缺。据说,在一段时间里,每天都有大巴士将患者从其它城市接到纽约找针灸医生看病、许多针灸师生意红火,应接不暇,甚至连取针的时间都没有,只好雇助手帮忙拔针,1972年全美第一家针灸中心在纽约成立,两周内接待病人达8000多。
经过上世纪70年代短暂的狂热之后,针灸随后在美国步入低谷。它首先遭遇到的是法律障碍。美国许多州都明确规定,只有开业的西医师才有资格针灸。在加州还出现了不懂针灸的西医师请针灸师开针灸“处方”,将需要扎针的穴位贴上标签,然后由西医师扎针的怪现象。
美国的针灸师开始不断通过针灸的实际疗效,甚至为一些官员进行治疗,帮助有关当局和医学界认识针灸。
他们的努力最终导致纽约州议会1990年通过法案。确立了针灸的合法地位同年年底,纽约州针灸理事会成立,对于改进完善针灸从业者的培训、标准化考试、资格认证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土家祝寿“跳活丧”
在土家族地区,盛行着世所罕见的为活人“跳丧”的习俗。
这种习俗叫做“生斋”,也叫“吃斋饭”。即60岁生日这天,把拜寿当成丧事一样办,俗称“跳活丧”。意思是替死还生,长命百岁。在土家族居住的地区,老人死后的丧事则是喜办,认为老人去世是“顺头路”,符合自然规律。所以老人死后必“跳丧鼓”。“跳丧鼓”也叫“跳撒叶嗬”,这种舞蹈是一种张扬生命力的舞蹈,它模仿的是老虎的动作,表达的是阳刚之美,毫无悲戚之态,即使亡者的儿孙也可以参与“跳丧鼓”。当布置好了一切。鼓师擂响大鼓,一群人就围在灵前跳起姿势雄健的舞蹈,唱起嘹亮的歌曲。
同样的,做生斋时也必须“跳丧鼓”,其布置同办丧事一样,设有灵堂。灵堂前摆有“遗像”,“遗像”后有纸扎的棺材,棺材旁有大鼓,门前设有响匠台。人们送的礼也是祭幛。若是有出嫁的姑娘也必送挽联。接幛送葬也必有响匠“打家业”,挽联接进门也同样游丧。人们送葬进门也必“奠酒”,所不同的只是“奠酒”之后,必须到寿星佬面前祝寿,祝他后福齐天,孝子孝孙无须磕头行礼。下葬时,只需将纸棺材和岁竹签烧掉即可。因此,整个生斋场面全是喜庆之气,唱的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透过这个习俗,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民族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土家族崇尚天人合一,认为人只不过是万物之中的一物而已,他们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信奉人畜一般,人物一般,从不把自己凌驾在其他动植物之上。正是有着这样的理念,千百年来,土家族人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死观,认为死亡并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人和其他万物一样,就是在这种生死轮回中逐渐繁衍壮大的。也正是有着这样的生死观,土家族人才表现出英勇顽强、善良朴实、豁达乐观的诗意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