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保证课堂高效;重视课堂小结,拓展学生思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 课堂小结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如何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最想到哪里玩?就让我们先去停车场看一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停车场里停着大客车、小客车和小轿车。接着提问:“谁来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了大客车有45个座位、小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出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加法算式。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利用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保证课堂高效
1.小组学习。
学习小组由性格、兴趣、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组成,每组4人左右为宜,目的在于“优势互补”。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既达到均衡又便于比较。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小组内分工必须明确,如每组设立中心发言人、操作员、记录员等,或每组学生统一编号为1—4号,1号为组长;组长要组织好本组的讨论,让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发表见解;各学习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选派代表,或学生自告奋勇,或由教师指定各组的几号同学为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的意见或结果,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基本程序。
首先,整体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准备性练习题,要求时间短、针对性强、效率高。其次,明确任务。教师交代学习内容或提出学习讨论题,针对性、争辩性要强。再次,小组活动。(1)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小组讨论的前提和必要准备。(2)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是小组活动的中心环节。讨论时可以先由一人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给予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则可以质疑;如有不同的观点,则可以争辩。教师要加强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调控。(3)组际交流。各小组选派1名同学为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4)小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正确的小组给予肯定,加以表扬;对讨论不够认真,结果有所偏差、错误的小组,或由教师予以更正,或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纠偏补差。
3.设计有效的巩固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设计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练习应贴近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贴近生活的练习,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3)设计对比性的练习以防产生思维定势。对比性的练习能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设计有坡度的练习。因学生能力有差异,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使全体同学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课堂小结,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效教学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情境 课堂小结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给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如何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谈谈认识。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学习。
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朋友们,春天来了,你们最想到哪里玩?就让我们先去停车场看一看吧!”多媒体课件出示:停车场里停着大客车、小客车和小轿车。接着提问:“谁来说说你在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找到了大客车有45个座位、小客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清晰地看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提出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加法算式。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利用这一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保证课堂高效
1.小组学习。
学习小组由性格、兴趣、品质、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学生组成,每组4人左右为宜,目的在于“优势互补”。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既达到均衡又便于比较。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小组内分工必须明确,如每组设立中心发言人、操作员、记录员等,或每组学生统一编号为1—4号,1号为组长;组长要组织好本组的讨论,让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参与,发表见解;各学习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要充分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选派代表,或学生自告奋勇,或由教师指定各组的几号同学为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讨论的意见或结果,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2.基本程序。
首先,整体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一些铺垫性、准备性练习题,要求时间短、针对性强、效率高。其次,明确任务。教师交代学习内容或提出学习讨论题,针对性、争辩性要强。再次,小组活动。(1)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小组讨论的前提和必要准备。(2)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是小组活动的中心环节。讨论时可以先由一人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如意见基本相同,可适当给予补充;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则可以质疑;如有不同的观点,则可以争辩。教师要加强巡视、随机指导、及时调控。(3)组际交流。各小组选派1名同学为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和结果。(4)小结评价。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正确的小组给予肯定,加以表扬;对讨论不够认真,结果有所偏差、错误的小组,或由教师予以更正,或由其他组的同学帮助纠偏补差。
3.设计有效的巩固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设计练习时注意以下几点:(1)设计练习应贴近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设计贴近生活的练习,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设计有趣味性的练习,能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3)设计对比性的练习以防产生思维定势。对比性的练习能在比较、分析中揭示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4)设计有坡度的练习。因学生能力有差异,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应有坡度、有阶梯性,使全体同学的智能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课堂小结,拓展学生思维
课堂小结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减轻记忆负担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发展兴趣、强化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效教学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