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的“敏感地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kata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评价中,首先是总体性掌控,只要课堂的总体性构思以及教学过程的总体性都能够遵循教学的逻辑走向,没有坍塌和偏离,那都是成功的教学,而由每一节课所构成的长时间的粗大线条的整体魅力,才是课堂评价的眼光所在。一堂课的敏感地带应该集中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而不是集中在工匠层面和记忆层面上。
  【关键词】课堂评价 课堂构思 教学走向 课堂魅力
  
  一次参加片区“课堂教学大比武”评课,听了六位教师的语文课,结束后进行评课,几位评委对一位年轻教师上的《观沧海》的一些教学细节进行了渲染式的点评,指出该教师将几个字的读音读错了,“耀武扬威”不能用来形容曹操,“怎样”的口头禅太多。这几位评委都说,这种知识性错误和如此多的口头禅是无法容忍的,完全说明了该老师普通话不合格,备课不认真,准备不充分,并认为这节课不成功……
  但我认为以上几处并没有从总体上影响教学效果,整节课思维清晰,总体结构完整。最起码的是,该教师激情高昂、大气磅礴,确实有曹操“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情怀,教师情感与诗人情感对应默契,整节课感染了学生,是一节成功的课。
  之后,我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课堂评价为何如此琐屑与庸常?为何一遇到技术性的细节问题就变得如此敏感、如此夸张作态?似乎指出一个字的读音错误更能表现对细微知识的权威性掌握;似乎挑出一个语法错误更能体现对知识准确性的了解;似乎一个细节的错误大过了整体性的成功。好像在这些琐屑的问题上埋藏着一个教师的全部羞辱和光荣,因此非要高声表白。看来,课堂教育的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往往在评价中被忽视,课堂评价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另一种价值结构。
  教学中的一两个字的读音问题、一个技术性的环节就让我们敏感到这样的地步,这着实违背了教学的常态性过程和过程中的常态性,使我们的教学评价失去了最基本的评价逻辑控制。这很不正常。
  我认为在课堂评价中,首先是总体性掌控,只要课堂的总体性构思以及教学过程的总体性都能够遵循教学的逻辑走向,没有坍塌和偏离,那都是成功的教学,而由每一节课所构成的长时间的粗大线条的整体魅力,才是课堂评价的眼光所在。就像讲解一篇文章,如果将它大卸八块,将它拆得七零八落,然后一块一块地咀嚼玩味,虽然也能品尝得出一些滋味,但却失去了对文章总体韵味的掌控,文章的总体魅力也就失去了。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生记忆a上的模糊,或者失误,如个别字的书写错误,个别人物与历史年代的时间性失误,个别作者与作品之间的搭配性失误,个别词语一时间的误用等等。我们作一下幽默的指正即可,顺便调侃几句也无妨。但在某些老师眼里,这件事奇大无比,简直可以抵消上课老师之前和之后的全部教学工作。小时空中的评价常常成了无聊的品咂、尖酸的挑剔和一味的指责。如果我们的教学课堂评价走向了对琐屑之事作夸张性的价值引导,那我们所传授的文化系统、道德系统、情感系统、思想系统又该怎么评价呢?
  一堂课,一个学科,一本教材,如果它的教学敏感地带集中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来,无疑是成功的。但如果教学的敏感地带总是集中在工匠层面和记忆层面上,那教学的衰败之势就无可避免。
  在评课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文化良知的缺失、价值观念的浅薄、情感态度的苍白,似乎大家都可以漠然视之,而如果读错了一个字,用错了一个成语,或出现了一个语法问题,那立即遭到指责。在我们心目中,前者评价的伸缩性太大,见仁见智的观点太多,无法确定自己的看法是否会得到其他人的附和,因此就避而不谈。当然,也有人担心自己的看法欠广博与深刻,不想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无知,也就避而不谈。看来柔性评价总是难以找到依据,难以找到尺度,且隐性而深刻;后者是硬性而显现的,有准确的依据参考,可以立即指正,所以自然成了课堂评价的敏感地带。这样,技术性的细节也就颠倒了课堂的深层结构。
  时至今日,我们都在期待教育教学改革的声音,但听了这么多年,教育教学都在为不知所云的细节争吵。我们呼唤课堂教育要有一种整体性的生态,有一种庞大的精神定位和价值走向。虽然课堂教学确实是由诸多细节部分和诸多细微情节构成,我们也应该注重细节,但课堂评价不能由对细微之处作过分的张扬来拆散或模糊课堂教学的总体框架,取代课堂教学全方位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的灵魂也不应该被死抠琐屑的评价所湮灭。
  没有教育的大气走向,就没有大气走向的教育。
  单从一节课论成败,单从一节课定输赢,看似集中,却很片面;看似具体,却很零碎;看似准确,却很囚禁。因为它忽视了课堂生态的长远构建;忽视了课堂生态宏大而整体的发展线索;忽视了贯穿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更长时间中的课堂原型的搭建,只找到一些可以追究的羞愧和懊悔来评价,被评者有可能在琐屑的评价中整体性枯萎。
  当然,一节课确实有许许多多的细节值得琢磨,但不能在这种琢磨中失去对课堂整体气韵的评价。整体气韵需要贯穿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来承载。而最能割裂它的是评价中对细末东西的兴奋和时段性的痴迷,一旦被割裂,对教师总体性和连续性评价就失去了公正。
  教学工作的成功,在于每一节课都有格局完整的构思,每一次构思都有整体推进的姿态,每一个姿态都有艺术匠心的设计,每一次设计都构成了前后内容默契的照应,每一次照应都是教学时空的和谐。
  普通话要学,错别字要改,文学知识要背,语法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但教学工作的荣辱边界不应该停留在这里,它还有更大更多的事情要做。我们的教学水平不高,能力不强,却也懂得要为它失落已久的高贵的内在品质招魂,而不能听任教学工作继续沦于琐碎与庸常。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神奇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散文在语言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美感特质,本文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例,深入细致地阐释了散文语言的优美、雅致与抒情性等特点。  【关键词】散文 语言 优美 雅致 抒情性    语言的优美是叙述描写性文体的共同特质,但对散文来讲,又与小说等叙述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小说语言的美主要体现在形象的传神上,而散文的生动形象性除了追求整体气氛与效应之外,最主要的是语言本身的优美与雅致。  散文语言的优美,主要
【摘要】语文教学耗时费力而收效甚微,这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只有做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最优化,贯彻有效教学理念,以促进学习主体的发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现语文教学的生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主体 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高投入与学生接受的低成效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倡导有效教学理念的今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使得我们有必要研究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接受的活动过程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仍然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定位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追溯课程改革前,教师一味抓语言训练,忽视文本中的人文因素;新课程改革伊始,随着人文性的提出,有些教师又一味地强调感悟,将语言训练抛之脑后。就这样,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被割裂开来。更有甚者,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挖空心思地设计新颖的教学手段,摆花架子,而脱离了文本,一节课下来,不知自己在教些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静下心来
【摘 要】面对取材范围广、设题形式灵活、材料主旨多元的材料作文,如何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意旨,显然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具体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审清材料,明确要求;抓准材料中的中心人、事、物的特征;以问为导,确定立意。  【关键词】材料作文 审题 立意    面对取材范围广、设题形式灵活、材料主旨多元的材料作文,如何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意旨,显然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分析
作文的有效教学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做了许多努力,但收效甚微。本文从文学积累和作文的文学性、作文的立意和表达技巧以及为学生搭建展示写作才能的平
【摘 要】高考作文获取高分的窍门有很多,主要有:保证作文能让人快速阅读,争取第一好印象;明白展现思路,回避杂乱与晦涩;文章主题要彰显,不能过分含蓄或隐晦。  【关键词】高考作文 写作窍门 应试技巧    高考的场合特殊:作文题目受限,时间短暂,只能仓促行文。考生本人即使平时作文很受看,且熟练掌握了一般写作技巧,也很难有把握做到让文章获取高分。究其原因,同高考阅卷有部分关系。高考阅卷也是特殊场合,受
语文虽然是母语,但与它有关的教育学的研究却很多。培养知识能力水平,提高语文文化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很多资料都已经表明,提高语文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语文的知识能力水平,不仅要靠课堂教学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要靠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的启迪和锻炼。所以,大力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小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小
【正】 绥化县城西三道街,从1895年到1905年间曾住过一户回族三代中医,爷爷马兆祥、儿子马玉山、孙子马春煦。人们都以马老先生、马先生,小马先生称呼他们。这家“父而子,子
信用卡家居装修卡分期付款业务,是指贷记卡个人装修分期付款业务,即贷记卡持卡人用本人授信额度在银行签约的装修商户以部分或全部额度支付装修款项,约定手续费、分期期数,并按期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积累语言文字,提高表达技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日常行为、思想意识等方面的缺失。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且思且行,及时修正阅读方向,使读书真正符合农村孩子语文学习、自身成长的需要。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语文能力有所提高,思想认识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一、内容选择:以生活环境为圆心  成长环境制约着阅读视野,农村孩子对图书的选择比较单调,所读的书质量良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