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工作单评价学生设计生物探究方案的能力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高低对于后续探究中数据的收集展示、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这些环节能否正常进行至关重要,这就迫切需要教师能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偿教学。本文尝试在《蚂蚁的觅食行为》这个探究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工作单,以此来有效评价学生设计生物探究方案的能力。
  【关键词】设计探究    方案     工作单     评价
  一、背景
  科学探究可分成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探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等四个阶段。初中学生经过生物科学探究的系统学习,大多初步具备完成一个简单的生物科学探究活动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学习的不同阶段能力水平表现差异较大,其中尤以设计探究方案这一阶段表现较为薄弱。
  在生物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基于问题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必须依据探究方案来实践操作检验。一个科学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完成,与学生设计探究方案这一环节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高低对于后续探究中数据的收集展示、结果的分析和解释这些环节能否正常进行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能科学有效地评价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找到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偿教学,就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初中阶段“动物的行为”一节安排的探究活动。在这个探究活动中由于探究对象——蚂蚁的行为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往往需要不断地试错来纠正原先设计的探究活动方案。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结合工作单这一评价形式,教师可以尝试评价出每个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
  二、工作单的设计
  所谓工作单评价,是指让一群学生各自动手探究,同时把探究过程和结果写在一个单子上,然后评分者对单子中的内容进行延时评价。工作单是目前国际上评价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主流评价方式[1]。本次探究活动的主题是蚂蚁的觅食行为,蚂蚁的觅食行为包括取食什么类型食物、取得食物的方式以及觅食中的通讯合作等。考虑到本次探究活动的评价目的是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故建议教师采用框架性引导工作单来进行评价,由教师提出确切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蚂蚁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工作单具体内容如下:
  1. 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今天探究的主题是“蚂蚁的觅食行为”,根据你之前对于蚂蚁的认真观察,你认为蚂蚁倾向于取食什么类型的食物?
  2. 做出假设: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请做出假设。
  3. 设计探究方案: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探究,以验证你的假设。你可以用简图或文字描述你的探究步骤和实验装置,但要注意步骤描述要足够清楚,以便别人能够按照这个方案来进行探究。
  4. 实施方案并得出结论:(1)请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分析得出你的探究结论。(2)你的探究结果与假设相符吗? 如果与假设不符,请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3)你是否需要修改你原先的设计方案?如果需要修改请将新的方案记录下来。(4)如果重新设计了探究方案,那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评价方法
  科学探究的主要能力结构是科学知识的掌握、科学方法的应用、表达和交流这三个方面[2]。在本探究活动中作为科学探究四个维度之一的设计探究方案也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科学知识的掌握
  2. 科学方法的应用
  3. 表达与交流
  在本次探究活动中,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中主要表现出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较大。
  学生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会发现蚂蚁非常好动,即使用盒子装好,还会有蚂蚁爬出来,很难控制它们顺利进行探究实验。有些学生会联系生活,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设计实验装置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巧妙地利用了生活中常用来吸食奶茶的透明大吸管,他们将蚂蚁固定在一个吸管中,而将食物放在等距离的另外两个的吸管顶头处,将三个吸管连接起来,蚂蚁觅食时只在吸管内活动,不会爬出,不仅便于观察还可以避免蚂蚁乱动导致实验失败。学生还会运用已知的动物需要氧气的科学知识,用针在吸管上扎几排小孔来保证蚂蚁的呼吸,这样设计出的实验装置简单合理易操作,保证了探究活动的正常开展,获得了可信的探究结果。
  而部分学生则无法将已有的科学知识与面临的探究问题很好地建立起有效的联结,也不能联系生活经验为探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服务。比如有些学生即使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蚂蚁好动影响探究进程,但是由于缺乏联系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设计出合理的实验装置解决这一问题,无法获得满意的探究结果。
  【参考文献】
  [1]罗国忠. 基于工作单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的有效性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2007(11).
  [2]李能国. 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指南 [J]. 中学生物学,2012(08).
其他文献
【摘 要】新教材将数学问题置于对话式的语言、生活化的情景里,对学生学习“解决问题”提高了要求。在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学生学习上存在各种困难,学生对图停留在表面地看,而没有深入地读;提出的数学问题能口答,而不能正确列式;学生说数量关系存在着不足等。本文试图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越学越清晰,为后面两步、三步解决问题教学做好准备,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解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激发学生探知学习通用技术的兴趣,通过《系统的设计》教学案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和大局意识,发展学生的技术素养,提高学生用辨证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的基本能力。  【关键词】课堂活动 自主探究 分组合作 系统设计 技术素养  一、教材简介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及学生学习基础情况  “系统的设计”是《技术与设计2》中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期刊
【摘 要】数学活动课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发展为核心的,它与数学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功能互补,共同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数学课程体系,从而增强了数学课程的整体功能,有利于全面落实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本文结合实例,就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 良好素质 有效途径  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现有的传统
期刊
“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是20世纪科学中的一个著名命题,我们一线教师能从课堂观察中捕捉到理论与观察交融所产生的智慧。以下是从教师课堂用语、教学设计及教师专业化发展三个方面展开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语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除了必要的肢体语言之外,教师的语言是引导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工具。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工具,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在发出课堂指令的时候要
期刊
当前新课标的实施已全面展开,我认识到,只有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真正融入教师的脑海和行动中,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每位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课程改革的生命之树才能常青。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认识到新课标、新教材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也认识到,再好的理念、再好的教材,如果离开了科学的理论作为依据,就很难进行教学观念的实质性的改革,那么课改只能是一种外在的、形式的变化,只
期刊
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呢?这也成为现在农村中学的一大难题,现就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上好每一堂课、家校联合这几方面作探讨。  一、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兴趣愈浓,注意力愈集中,观察力愈细致,反映也愈清晰,思维、记忆等智力活动就最有成效,应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有事做”,不要让学生“无事做”。所谓“无事做”,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把精力用于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谈起,谈及现今小学音乐欣赏课提问常见误区,探讨如何从提问的设计模式入手,从回忆式提问、概括式提问、分割式提问、对比式提问、阶梯式提问、激趣式提问、诱导式提问七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课堂提问 回忆式提问 概括式提问 分割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 阶梯式提问 激趣式提问 诱导式提问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
期刊
【摘 要】许多教师提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的新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带出课堂的问题过旧、问题价值低、问题数量多”等原因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剖析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被扼杀的原因,并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研究,指出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和培养方法,旨在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课堂 学生 问题  “问题意识”法,是指老师在解决完课堂问题的
期刊
【摘 要】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画一画,用五彩的画笔画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画出对语文独到的理解,这不失为一种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以画助读 教学助燃气  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通过形象认识世界。”语文教学如果具备了鲜明的形象性,学生就能感受真切,才能引起对课文人物和事件的关注,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中,以画助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又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
【教材分析】  《什么是周长》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传统内容,以往的教材对周长概念的建构不够重视,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上,而新课标修订教材中对周长概念的教学就是整整一节课,它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体验过程, 在实践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周长的概念。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遵循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什么是周长》一课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