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活动情境来引发学习动机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uich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候诊案例
  
  【案例一】《光的直线传播》教学片段
  学生利用投影仪做手影游戏,教师请同学们边做边解说。分别做出小狗、小鸟、青蛙、孔雀等的手影(还配有动作)。
  师(讨论l):看了手影表演后,同学们想提出什么问题来一起研究?
  学生提出的问题:(1)手是肉色的,为什么影子是黑色的?(2)影子是怎样形成的?(3)所有的物体都有影子吗?……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好多想要知道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都很好。我们今天不可能完全把它们研究出来,选择其中的两个来共同探讨:大家猜想,形成影子的原因是什么?
  生:……(有点儿冷场)
  师:(引导鼓励)如果人站在流动的水中,水能绕过人继续向前流,人的后面都湿了,光能否像水那样绕过去?
  生:(经过分析、对比)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想?
  生:实验收集证据。
  (介绍实验器材,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师(讨论2):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是如何传播的?你们讨论一下后回答。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后回答)
  师(讨论3):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你们可以讨论一下。(讨论2~3分钟)
  学生讨论举例。
  师(讨论4):路灯下,人行走时地上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可以讨论。(讨论2~3分钟)
  学生讨论回答。
  师(讨论5):课本上两个卡通人物关于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的对话,你认可哪个说法?讨论讨论吧。(讨论2~3分钟)
  学生讨论回答。
  (这节课,小组讨论活动特别多,许多问题都是经过小组讨论后再进行交流和回答,学生特别忙,看起来也很热闹。)
  【案例二】《运动的快慢》教学片段
  某教师在“运动的快慢”一课,让全班同学带着钟表到操场上活动半小时,学生们非常开心。然后回到教室交流测量结果,有不少学生竟不知道测出的数据有什么用处。
  【案例三】《光的直线传播》教学片段
  学生每五六个人一组围成一圈进行实验。课堂上备有器材:镭射笔、蜡烛、火柴、一瓶水(加少许牛奶)、蚊香、玻璃砖、易拉罐、塑料薄膜和三张纸片(中间带有小孔)等。学生开始动手实验,有照镭射笔的,有点燃蜡烛的,有点燃蚊香的……还出现另外的现象:有的学生转前转后,有的学生离开位置前后走动,有的相聚在一起议论纷纷……教室里一窝蜂似的,嗡翁叫,看似学生们讨论得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认真讨论研究问题,大多数学生在闲谈,凑热闹,玩玩而已。这样活动持续了一段时间。教师提问:“哪一组同学能说一下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最靠前一个女生起立回答,可是其他学生的声音盖过了她的发言声。教师击掌示意其他学生安静,但学生们兴致正浓,大部分依然我行我素,讲着,做着。靠窗一组学生不时传来嬉笑声,笔者转眼看去,几个学生正在用蜡烛熏易拉罐……
  
  诊断分析
  
  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大程度上取决教师采用的活动策略,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活动情境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所谓活动情境,是指为了探索和掌握有意义的物理问题所提供的时间和空间,以及具体活动的背景材料,包括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师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问题的活动氛围。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许多教师也充分意识到活动情境的意义和作用,但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思考活动的价值性,而导致了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斯金纳的研究表明,某一操作出现后,给予外部强化,操作出现的频率增强,即行为相倚于外部强化而变化。因此,在运用外部强化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一定要注意使你所控制的强化与被强化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学生准确认知到,否则,所运用的强化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案例一中教师的本意是通过较多的交流讨论活动,不断地引发学生对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动机。但笔者心存疑虑,这么多问题真的都需要讨论吗?如:通过实验观察光在空气、水和玻璃中是如何传播的这一问题。一个问题下来,教师就发动学生“讨论”,你一言,他一语,看似十分热闹,其中又有多少学生能深入思考,引发内在的强烈求知欲呢?两三分钟内学生就能进行有效讨论吗?或许有些学生刚刚才有想法,就被教师无情地打断而结束讨论。多次连续的失败体验能导致学生产生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课堂合作交流活动当做课堂上的花拳绣腿,为活动而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降低对该课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好方法。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以及活动的价值,就会生发学习的需要,从而全力以赴。盲目地学习,效率必然较低。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般来说,课时计划里写着课的目的,但是它不一定真正能达到,纸上写的常常是个形式。我常焦急地看到,学生上了一节课,而知识技能毫无长进,跟没学一样。这是因为教师没有提出明确的目的和步骤。”所以在创设活动情境时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若缺乏清晰的目标,整个活动就会变得盲目。同时,活动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探究活动若指向明确,具体目标就会不断被达成,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进取感,这将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兴趣和动力,激励学生不断探索,促进探究教学的有效开展。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觉得活动热闹有趣,热情很高,但却往往忽略了活动的目的、任务。案例二中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为什么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呢?这就是一个目标不明确导致活动处于盲目状态的典型例子。激发兴趣、创设情境不是教学的目的,只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我们应该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中,实现动机、情境、效果的统一。
  在创设活动情境时,教师对活动过程的调控应该像渔夫一样,既要撒得开,又要收得拢。在活动设计时,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进行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当的引导;对活动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活动持续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教师应立即结束活动等等。只有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地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才能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案例三以活动教学为中心,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本想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自己由前台退至幕后,充当导演、策划,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协作者。但是作为教师,由于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没有给予帮助引导,对于课堂秩序混乱没及时调控,学生就谈不上在探究活动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故教学效果比较差。
  
  借鉴案例
  
  【案例四】《压力和压强》教学片段
  教师手上拿着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学生的桌上也同样放着一个气球。
  师:我想把这个气球弄破,该怎么办?
  生:(齐答)用手使劲按!
  (教师将气球横放在讲台上,用一只手按压,气球没有破。)
  师:(求助的表情)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助我。
  (一位学生上讲台用两只手使劲按气球,气球爆炸。)
  师:谢谢你,请回。同学们看到了,当我用一只手往里按压时,气球没有破;当他用两只手按压时,气球破了,这说明一个怎样的道理?
  生:力气不够,气球不破。只有用较大的力量时,气球才会破。
  师:你说得有一定道理,气球爆炸是否仅跟所用的力气有关呢?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气球,试一试,怎样更容易把气球弄破呢?
  (学生在下面用各种方式进行尝试,一边交流着自己的方式。少候,有同学举手。)
   生1:老师,你刚才把气球横着放,所以要难弄破一些,我把它竖着放,也用一只手压,气球破了,我想这和受力面积有关吧!
  生2:对,我也赞同他的看法。我用圆规的针尖来戳,受力面积就更小了,几乎没用多少力气球就破了。
  生3:气球容易破,我想就应该是所受的压强大吧。根据书上的压强公式p=F/S,当物体的受力面积一定时,力越大压强越大,气球容易破;当力一定时,物体的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气球越容易破。
  【案例五】《光现象》全章引言教学片段
  老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器材(小镜子、老花镜、各种颜色的玻璃纸、人民币、针孔照相机等),然后带领学生在美丽的校园内进行自由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尽可能多看,多做,多记,多问,老师在活动中作适当的指点,学生们个个很兴奋,活动中有许多新发现。如: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美丽的彩色光带。
  (2)两块平面镜组合放置,两者互成的角度不同,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就不同。
  (3)用凸透镜直接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像有正立的,也有倒立的;用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现象就更令人吃惊了——能观察到微小物体倒立、放大的像,也能观察到远处物体在近处的倒立、放大的像。
  (4)透过各种玻璃纸观察到同一物体的颜色却各不相同。
  活动结束后,老师及时收集同学们的记录,进行分类处理,最后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再逐节介绍“光现象”的有关内容。
  【案例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片段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尽可能地制造出声音,看谁的更有创意。
  学生活动:敲打桌子声;吹口哨声;写字声;响指声;讲话声;吹笔管声;……
  教师:“老师感到非常惊讶,你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创意。可见你们多么聪明!表现是那么出色!(老师赞赏地拍了拍一些学生的肩膀)。刚才,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使我大饱耳福。但是,我还想知道你们制造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重新做一次实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我发现直尺静止时不发声,振动时发声。”
  “我发现用手拨动橡皮筋有声音产生,但马上捏住它时,声音又消失了。”
  ……
  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专家建议
  
  课堂活动情境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应该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活动情境要精心创设,要在完成活动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由此不断地获得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心理上逐渐沉淀下来的时候,就会演变成学生的一种恒久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对其今后的学习起到一种持久的推动作用。以上一组案例无疑是成功的。
  兴趣是学生发展的根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学习才有积极性,才肯动脑筋想问题,才会钻研问题,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去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因此,加强活动情境的创设,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案例四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活动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化教材,选取生动的活动,创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巧妙地转化成永久性的自我学习的原动力。“玩”课堂,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观察、动手,到热烈的讨论,表现了积极的自主行为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活动,学生经过分析和讨论得出了压强的概念及影响压强大小的两个因素,从未知走向已知。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物理新教材教学中,在建立物理概念时,应从观察具体事物、事例出发。案例五中教师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记录分类处理,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形成物理概念。通过让学生观察具体事例和有趣现象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一件工作成功之后,若及时反馈,予以表扬、评价等,就可以引起工作和学习的兴趣,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就会使他下次更加努力。成功能使人心满意足,成功能使人努力向前。总之,动机是学习的基础,教师若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必须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案例六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造声”活动,教师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满足感,由此获得的自信心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下次活动的兴趣。接着,教师继续让他们去想,去做,去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通过活动也就能够知道学生独到的见解,新奇的想法,独特的思维。通过这种活动情境,既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有效教学活动情境,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操作环节,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主体性、创造力,使学生在好奇和疑问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引发学习动机。正如古语所言,“I hear and I forget,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我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其他文献
候诊案例  【案例一】难道试卷讲评课就真的没有什么可听的了吗?  一次准备去听随堂课,某教师急忙跟我说:“真不巧,今天是试卷讲评课,无非是说说这次测试情况,分析一下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再指导学生订正,没有什么可听的,你就不要听课了。”但是,在商量之下,我还是走进了课堂。  现摘录如下部分教学片段: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测试,由于时间比较紧张,老师没有全部批改完(有的学生比较失望),现在我们开始分析试
期刊
如今在学校教育中通用的“德育”一词,所表达的往往是“德育”的广义含义,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狭义的“教育”。而所谓教学的“教育性”,实际上就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完成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正如杜威所言:“从词源学来说,教育这个词恰恰就是引导或教养的过程。”如果说,一切教育行为和一切教育活动,对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都有某种影响,不是积极的正面影响,就是消极的负面影响;不
期刊
德育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它将贯穿学校整个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在校即为师,教书须育人”,也就是说,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校政教处和班主任的任务,而是要让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    一、强化德育意识:做高于“经师”的“人师”    一谈到德育,一些教师仿佛就认为只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搞好德育活动就足以了,即认为德育和智育可以分开独立地施行,把教学与德育看
期刊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德育内容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结构系统。教材的知识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整体结构系统。因此,以教材和课堂教学为载体的学科德育,也是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的层次系列之一。即德育内容是分层次地贯穿在各学科的各个阶段的,尽管有不少内容反复出现,但不同阶段的侧重点、深广度的层次要求是不相同的,教师不能将其视之为简单的重复,实际上是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整体德育体系。同时又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最后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领会课文中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讨论正热烈进行中。)  生:我认为韩麦尔先生对小弗郎士的思想影响是很大的。  师:韩麦尔老师这个人物你们觉得怎么样?  (学生片刻愕然后,急忙翻书。)  生1: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位好老师,因为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2:我认为他不是个好老师,因为他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就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散步》教学片段  师:“我”的一家究竟上演了一幕怎样动人的散步图呢?下面请每一大组分别推选四个演员上台表演,其他同学作好评判工作,然后评选最佳演员。  于是,每一大组各推选四名学生,有的演“我”, 有的演“我”的妻子,有的演“我”的儿子,有的演“我”的母亲,然后一组组上去,煞有介事地表演一番,因为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原因,搅得底下的学生发出一阵阵笑声。一时,教室里人头晃动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教学片段  师:课文第一句写道:“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赫耳墨斯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沉默,全班学生无不流露出困惑的神情,有的则把头埋得很低。)  师一边重复上面的问题,一边用期盼的目光搜寻着大家。  (生继续沉默)  (教师有些着急起来,便指名叫几名学生来回答,但个个都支支吾吾答
期刊
【编者按】  所谓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的一般原理和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结合自身的经验、特点,从学生知识、能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各种教学要素进行统筹整合,制订教学方案的活动,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教学设计对于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者、学科内容及其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这三个方面被称为教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乘着歌声的翅膀》综合性学习  一、播放流行音乐,唤起学生兴趣  二、穿行音乐天空,了解中外经典  (一)走进民族音乐  1.说说你接触过的民乐曲目。  2.根据音乐风格猜猜它所产生的地域。  (欣赏《信天游》《好一朵茉莉花》《珠穆朗玛》《月光下的凤尾竹》)  3.说说你知道的民族乐器和用它们演奏的优秀曲目。  4.利用视听播放器,欣赏音乐,要求学生猜演奏音乐的乐器。  
期刊
候诊案例    【案例一】《光的直线传播》教学片段  1.引入课题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随即展示多媒体课件的几幅彩色图片:  图片1:夜色阑珊的城市夜晚,几束彩色光柱划破夜空,交相辉映。  图片2: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一束红色激光贯穿了大部分画面。  图片3:海底世界中,一位潜水员头盔上的灯发出一束光,射向远处。  2.新课教学  师:同学们从刚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