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节真正精彩的课,无论你的教学流程多么完美,教学环节设计多么巧妙,老师多么投入,“教”得多么精当,都替代不了学生主动的学。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问难,勇于争辩,才会有大大出乎教师意料的课堂,以下是一节出乎教师预设,在学生激烈争辩后而生成的一节课。
这节课由笔者在六(4)班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内容是评讲头一天晚上的练习题。讲着讲着,笔者不经意中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去主导,而笔者却在一旁时而“袖手旁观”,时而“挑拨双方”“扇风点火”,于是就有了一节激烈辩论的精彩语文课。
辩论是由一道诗词阅读填空题引发的:欣赏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是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物特征。当即班级就出现了两种声音,有同学认为是描写秋天,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是描写夏天。两拨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当即,教师提出分成夏天、秋天两大阵营,说说各自的理由。
第一轮:秋天阵营冯英杰同学站起来说,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理由是:从“丰年”一词看出,而丰收的季节在秋天。夏天陣营代表李淑敏则站起来说:“鸣蝉”一词看出是夏季。这时对方阵营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反驳认为,初秋时节因为依然天气炎热,有蝉不足为奇。
第二轮:夏天阵营的成员刘明珠说,“稻花香”一词透露出,稻谷才开花,还没有到成熟的秋季,所以说应该是夏天。秋天阵营立即有成员站起来说,稻谷为什么不可以在秋天开花,秋天成熟呢?
一时间班级炸开了锅,学生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班级易长旺同学站起来说,同学们,要不我们推荐一个代表到教室讲台操作电脑,大家一起来看看稻谷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成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
屏幕上跳出来有关稻谷的种植知识,同学们发现原来,岭南一带有种双季稻的历史,一季在夏天开花,一季在秋天开花。在我国的中部以北就种一季稻,开花时间在夏季。
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顿时班级鸦雀无声了。作为笔者的老师静静地等待着。几分钟过后,一位平时不善言辞的女生成奕敏同学,站起来轻轻地说:“同学们,我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至江西所写,江西是种一季稻的,那我想开花时间应该是在夏季。”话音刚落,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由这节课,引发了笔者有关课堂争辩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并且把这些思考带入课堂实践中去,形成以下有关课堂争辩的感悟。
一、一段争辩 全面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把“辩论”这种能锻炼学生口才的实践手段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感兴趣,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进行创造性活动,学生享受课堂,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争辩式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们和小组伙伴合作共商,有理有据地争论,孩子们敢问、善思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
有争辩的课堂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有可能产生争辩式课堂。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节好的有争辩的课堂可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巧设辩点 深化课堂
如何设计好的争辩点,让孩子能够辩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深化。
首先,笔者认为好的争辩点可以为突破教材重难点服务。如: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争辩点“你觉得父母的爱是慈爱好还是严爱好”,让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辩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主人公巴迪面对母亲爱的赞扬和父亲严厉的指正的情感变化,以及让他们认识父母的不同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最后达到理解父母的目的,本文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其次,好的争辩点一定是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这些争辩点可能是学生年龄段内似懂非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有些是在学生当中有争论的问题。比如学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教师设计这样一个争辩点: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也许会有孩子说喜欢做课文中的闰土,因为他的生活那么丰富有趣,而有的同学也会质疑,如果向课文中的闰土那样一直自在地玩下去,不学习任何知识,会与社会脱节。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思考、在分析学与玩的利弊。通过争辩,认识、吸纳形成学生自我的健康的价值观。老师相机插问,“为什么,少年时的闰土不能够读书识字?”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孩子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让学生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教师调控 助推争辩
在学生争辩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积极的调控者。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很多时候容易情绪激动,争论的人员会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结,双方队员有可能陷入口水战,使争辩无法进行,此时教师要充当双方的调和剂,及时控制局面。课堂辩论中出现大量的“跑题”现象,此时教师要以自身的专业素养把学生重新引领到辩论点上。有时,争辩一度陷入冷场,教师首先要先学会等待,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期待孩子思考后的精彩。在冷场时间里,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表现,如果觉得确实需要,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点拨。
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揭示真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辩论。课堂通过给学生辩论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机敏的应对能力。课堂上让我们采得“辩论”的馨香、采得“辩论”的神韵、采得“辩论”的硕果,师生共同搭乘“辩论”之舟,引领学生爱上辩论,爱上语文。
这节课由笔者在六(4)班上的一节语文课。课堂内容是评讲头一天晚上的练习题。讲着讲着,笔者不经意中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去主导,而笔者却在一旁时而“袖手旁观”,时而“挑拨双方”“扇风点火”,于是就有了一节激烈辩论的精彩语文课。
辩论是由一道诗词阅读填空题引发的:欣赏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是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物特征。当即班级就出现了两种声音,有同学认为是描写秋天,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是描写夏天。两拨学生在课堂上争得面红耳赤。当即,教师提出分成夏天、秋天两大阵营,说说各自的理由。
第一轮:秋天阵营冯英杰同学站起来说,这是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理由是:从“丰年”一词看出,而丰收的季节在秋天。夏天陣营代表李淑敏则站起来说:“鸣蝉”一词看出是夏季。这时对方阵营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反驳认为,初秋时节因为依然天气炎热,有蝉不足为奇。
第二轮:夏天阵营的成员刘明珠说,“稻花香”一词透露出,稻谷才开花,还没有到成熟的秋季,所以说应该是夏天。秋天阵营立即有成员站起来说,稻谷为什么不可以在秋天开花,秋天成熟呢?
一时间班级炸开了锅,学生都在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这时班级易长旺同学站起来说,同学们,要不我们推荐一个代表到教室讲台操作电脑,大家一起来看看稻谷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成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
屏幕上跳出来有关稻谷的种植知识,同学们发现原来,岭南一带有种双季稻的历史,一季在夏天开花,一季在秋天开花。在我国的中部以北就种一季稻,开花时间在夏季。
问题还是没有解决,顿时班级鸦雀无声了。作为笔者的老师静静地等待着。几分钟过后,一位平时不善言辞的女生成奕敏同学,站起来轻轻地说:“同学们,我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至江西所写,江西是种一季稻的,那我想开花时间应该是在夏季。”话音刚落,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
由这节课,引发了笔者有关课堂争辩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并且把这些思考带入课堂实践中去,形成以下有关课堂争辩的感悟。
一、一段争辩 全面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把“辩论”这种能锻炼学生口才的实践手段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感兴趣,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不断迸发思维的火花,进行创造性活动,学生享受课堂,这才是真正的课堂。
争辩式的课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们和小组伙伴合作共商,有理有据地争论,孩子们敢问、善思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探究意识。
有争辩的课堂是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有利于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才有可能产生争辩式课堂。师生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节好的有争辩的课堂可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巧设辩点 深化课堂
如何设计好的争辩点,让孩子能够辩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深化。
首先,笔者认为好的争辩点可以为突破教材重难点服务。如:教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争辩点“你觉得父母的爱是慈爱好还是严爱好”,让学生联系教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争辩学生就能更好地体会主人公巴迪面对母亲爱的赞扬和父亲严厉的指正的情感变化,以及让他们认识父母的不同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爱,最后达到理解父母的目的,本文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其次,好的争辩点一定是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这些争辩点可能是学生年龄段内似懂非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有些是在学生当中有争论的问题。比如学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教师设计这样一个争辩点:在当今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也许会有孩子说喜欢做课文中的闰土,因为他的生活那么丰富有趣,而有的同学也会质疑,如果向课文中的闰土那样一直自在地玩下去,不学习任何知识,会与社会脱节。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思考、在分析学与玩的利弊。通过争辩,认识、吸纳形成学生自我的健康的价值观。老师相机插问,“为什么,少年时的闰土不能够读书识字?”引出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孩子了解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让学生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三、教师调控 助推争辩
在学生争辩的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积极的调控者。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原因,很多时候容易情绪激动,争论的人员会在一些枝节问题上纠结,双方队员有可能陷入口水战,使争辩无法进行,此时教师要充当双方的调和剂,及时控制局面。课堂辩论中出现大量的“跑题”现象,此时教师要以自身的专业素养把学生重新引领到辩论点上。有时,争辩一度陷入冷场,教师首先要先学会等待,给孩子思考的时间,期待孩子思考后的精彩。在冷场时间里,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表现,如果觉得确实需要,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点拨。
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揭示真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辩论。课堂通过给学生辩论的机会,可以提升学生的批判能力和机敏的应对能力。课堂上让我们采得“辩论”的馨香、采得“辩论”的神韵、采得“辩论”的硕果,师生共同搭乘“辩论”之舟,引领学生爱上辩论,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