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在我国素质教育现状下,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校并取得实效,就必须结合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来开展。
主题班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课对职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主题班会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面对职业学生来说,单纯靠班主任的说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的,因此主题讨论便成了班会课的主要形式之一。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如怎样适应职业学院的生活、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面对挫折)的讨论,使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融合。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幻想性,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通过倾听来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心灵变得更加澄清。
在主题讨论中,讨论的内容应该努力关注那些与人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关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层面上。这种讨论注重过程甚于注重结果,也就是说,在讨论中促进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如学生一入学,我开的第一个主题讨论会“如何适应职业学院的生活”,接着“我是如何欣赏某某同学”等,每个人都从自我生命存在的角度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一种新的形式和内涵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心理重新建构的过程,就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提高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的能力,同时班级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仪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传统的班会课而言,我们似乎对各种仪式性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团入党、成人宣誓、生日纪念等)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和发掘的教育资源。因为“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面对活生生的人,人又是有差异性、偶然性的人,那么,教育就不仅有连续性的一面(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等),而且有非连续性的一面(如顿悟、唤醒、豁然开朗等)。教育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获得的情景,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景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唤醒、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跃迁。这些仪式性活动从教育功能上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促使学生从对家庭、对父母的依恋中转移出来,形成对班级、对同学乃至对社会的一种新的依恋。如我们在每周举行的生日晚会上,都有“优点轰炸”这一环节,也就是说让全班同学说出过生日同学的优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发展诸如同情心、自主性、责任感、忠实、信任等各种积极的个性品格。
仪式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套固定、僵化的操作流程,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利用各种仪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仪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体验和精神唤醒,使这些仪式性活动真正起到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灵魂觉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文体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职业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休闲性质的教育活动,校园内外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文体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随着学生角色的转变,他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文体活动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文体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凸显其意义:一方面,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文体活动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从人的心理一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多种心理机能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可持续的发展。
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为此,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体活动,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我院每年组织的文化艺术节,我班同学的参与率100%,获奖率高达67%。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锻炼,而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竞争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意识,陶冶学生情操。
社会实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访问、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领悟到更多的人类文化。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如我院每年组织的军事训练、旅游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一方面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生活、社交技能,丰富和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愉悦身心、磨炼意志,促进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认识。以便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察觉,这对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以便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
常规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制定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够形成班级合力,共同构筑学生的自主合作的管理机制。这样,班主任老师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角色,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对不同角色的表演和体验中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同时还能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改变和塑造作用。由于受气质、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行为系统中必然含有不同行为和层次的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对不同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如:建立各种管理小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责任制;设立代理班主任岗位,实行“一日班长轮值制”——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在代理班主任的指导监督下,处理班里的日常事务,发现问题及时向代理班主任汇报。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主合作管理机制,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线,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觉察和体验,对周围的人和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自我矛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一般来说,高职学生要经历种种矛盾和困惑,如憧憬未来,怀念过去与忽视现在的矛盾;踌躇满志与目标失落的矛盾;渴望友情与不善交往的矛盾;求知欲强烈与学习能力不足的矛盾;渴望爱情又处理不了恋爱中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等问题。班主任要化解这些矛盾和困惑,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过程。而是综合提高个体成长规律,认识能力,扩大生活空间制定管理目标,管理自己时间的系统工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依赖于他认知社会情境的方式。提高认知水平是提高行为能力的前提。做班主任的,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制止学生萌芽中的心理症状或正在出现的心理症状。在处理学生的这些矛盾时,应着重学生深层心理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环境布置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教室、宿舍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图片等,也可以让学生自我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如:每期的黑板报我们都会留下一个板块开辟一个栏目——“奇思异想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下来,把它贴在“奇思异想角”里,然后动员全班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每周评出最佳解答员。这一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智慧的火花经常在这一小小的板块闪现。我们学院非常重视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建设,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室文化与宿舍文化的评比,由于我班在环境设置方面一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每年教室、宿舍文化都是名列前茅。今年在省高校组织的宿舍文化评比中,一年级学生王吉花创作的小品《我们是一家人》获山东省高等院校宿舍文化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主题班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主题班会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利用主题班会课对职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主题班会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面对职业学生来说,单纯靠班主任的说教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的,因此主题讨论便成了班会课的主要形式之一。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如怎样适应职业学院的生活、如何看待人生、如何面对挫折)的讨论,使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行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融合。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幻想性,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通过倾听来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也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感悟,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心灵变得更加澄清。
在主题讨论中,讨论的内容应该努力关注那些与人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关的问题,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层面上。这种讨论注重过程甚于注重结果,也就是说,在讨论中促进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如学生一入学,我开的第一个主题讨论会“如何适应职业学院的生活”,接着“我是如何欣赏某某同学”等,每个人都从自我生命存在的角度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一种新的形式和内涵重新表达出来。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心理重新建构的过程,就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提高经受各种困难和挫折考验的能力,同时班级氛围也变得更加和谐。
仪式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对于传统的班会课而言,我们似乎对各种仪式性教育活动(如开学典礼、入团入党、成人宣誓、生日纪念等)的教育功能认识不足。但这些恰恰是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和发掘的教育资源。因为“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面对活生生的人,人又是有差异性、偶然性的人,那么,教育就不仅有连续性的一面(如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等),而且有非连续性的一面(如顿悟、唤醒、豁然开朗等)。教育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这些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获得的情景,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情景和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唤醒、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跃迁。这些仪式性活动从教育功能上来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促使学生从对家庭、对父母的依恋中转移出来,形成对班级、对同学乃至对社会的一种新的依恋。如我们在每周举行的生日晚会上,都有“优点轰炸”这一环节,也就是说让全班同学说出过生日同学的优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独立的人格,发展诸如同情心、自主性、责任感、忠实、信任等各种积极的个性品格。
仪式教育本来应该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精神内涵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中的各种仪式往往被简化为一套固定、僵化的操作流程,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利用各种仪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在仪式中的理智反思、情感体验和精神唤醒,使这些仪式性活动真正起到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灵魂觉醒和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文体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职业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休闲性质的教育活动,校园内外各种文体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文体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随着学生角色的转变,他们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文体活动将成为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意义上讲,文体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凸显其意义:一方面,这种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对文体活动的正确认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从人的心理一生发展的角度来看,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多种心理机能获得全方位的、综合的、可持续的发展。
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所遮蔽了的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为此,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体活动,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我院每年组织的文化艺术节,我班同学的参与率100%,获奖率高达67%。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锻炼,而且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竞争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意识,陶冶学生情操。
社会实践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访问、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领悟到更多的人类文化。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如我院每年组织的军事训练、旅游考察、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活动,一方面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劳动、生活、社交技能,丰富和调剂了紧张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也愉悦身心、磨炼意志,促进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认识。以便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察觉,这对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以便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
常规管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性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制定班级管理的目标,才能够形成班级合力,共同构筑学生的自主合作的管理机制。这样,班主任老师必须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角色,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上岗“施政”,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对不同角色的表演和体验中去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同时还能对个体的行为起到一定的改变和塑造作用。由于受气质、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行为系统中必然含有不同行为和层次的行为方式。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角色,使学生在对不同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如:建立各种管理小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岗位责任制;设立代理班主任岗位,实行“一日班长轮值制”——每天由一位同学担任“值日班长”,在代理班主任的指导监督下,处理班里的日常事务,发现问题及时向代理班主任汇报。这种形式多样、人人参与、各司其职的自主合作管理机制,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意识明显提高。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线,站在他人的角度去认识和思考问题,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觉察和体验,对周围的人和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自我矛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性问题。一般来说,高职学生要经历种种矛盾和困惑,如憧憬未来,怀念过去与忽视现在的矛盾;踌躇满志与目标失落的矛盾;渴望友情与不善交往的矛盾;求知欲强烈与学习能力不足的矛盾;渴望爱情又处理不了恋爱中的矛盾;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等问题。班主任要化解这些矛盾和困惑,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过程。而是综合提高个体成长规律,认识能力,扩大生活空间制定管理目标,管理自己时间的系统工程。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依赖于他认知社会情境的方式。提高认知水平是提高行为能力的前提。做班主任的,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制止学生萌芽中的心理症状或正在出现的心理症状。在处理学生的这些矛盾时,应着重学生深层心理的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对与错就行了,还要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当时是怎么想?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让学生在自悟中慢慢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发展。
环境布置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在布置教室、宿舍环境时,可贴上一些生动活泼的图片,如:爱卫生、讲文明、爱学习的图片等,也可以让学生自我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习惯。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的黑板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如:每期的黑板报我们都会留下一个板块开辟一个栏目——“奇思异想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可以用几句简短的话写下来,把它贴在“奇思异想角”里,然后动员全班的同学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答案,每周评出最佳解答员。这一过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智慧的火花经常在这一小小的板块闪现。我们学院非常重视教室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建设,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教室文化与宿舍文化的评比,由于我班在环境设置方面一直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每年教室、宿舍文化都是名列前茅。今年在省高校组织的宿舍文化评比中,一年级学生王吉花创作的小品《我们是一家人》获山东省高等院校宿舍文化二等奖。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张承芬.孙维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张玲.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