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布局合理、结构完美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完美的结局,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导入语。好的导入语,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迷人的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于无声处奏响课堂
教学的主旋律。导入语方法多种多样,但好的导入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 精练性导入
45分钟的课堂教学紧凑集中、环环相扣,因此要求导入语要短小精悍,一般不超过5分钟。它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教师谱写一曲优美教学的前奏。精练短小、语句优美的导入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动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导入语虽然只用了几分钟,但收获颇丰。
二、 过渡导入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导入语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新课的主要内容与知识间的结构关系,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教师有意识地抓住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迁移,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可达到温故知新、以旧启新的目的。但是,导入语的具体方法可以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多样,它可以从古过渡到今、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从社会现实过渡到课堂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过渡到教学要求……这种导入的方法是直入新课“内脏”的一条捷径,既省时,又省力。
三、 承上启下导入
历史教材在编写时往往有较强的时间性和逻辑性,每一课、每一章、每一节之间都紧扣相连。教师在讲授每一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以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为引子,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的内容,实现教学的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承上启下导入法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作铺垫,符合陶行知先生揭示的“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的教学规律。这种导入法注重知识的衔接,可以促进知识的顺利延伸顺势过渡。例如在学习《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上一课时入手引入:“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奴隶制度的束缚,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制度。于是在奴隶社会的后期,与生产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的导入语十分自然,不会给学生牵强附会的感觉,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又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四、 趣味性导入
趣味性导入即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点拨等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乐思乐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方设法直接引发学生的心理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的境界。这种引导学生进入情趣的方法有多种方式,例如:利用故事、对联、谜语、歌曲、图片等,都是常用的方法。2007年,我在邳州市初中课堂教学研讨会公开课上,讲《汉字的演变》这一课。首先,我用课件显示一组与文字演变有关的字谜游戏和12生肖图片,图片上显示出每个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如何演变到现在汉字的过程,通过课件一张张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使用这种直观的教学图片,不仅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思维大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启发性导入
启发性导入要求导语内容具有指导性、引导性,能够开启学生思维大门,使学生积极思考,学有所得。
教师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的感情融在一定的意境中。在学生进入状态后,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例如在讲有关“南京大屠杀”时,我就讲: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后,展开了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同胞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我国同胞被杀害30多万人。其中,有19万人被集体屠杀。接着插放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此时,有的学生泪流满面,有的愤愤不平。就在学生们的情感被激发之时,接着叙述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逐渐摆脱外来的欺侮与压迫。但是当今的世界也并不安宁,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你们要勤奋求知,肩负起历史赋予你们的神圣使命,让中国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直奔主题,并以此为重点和突破口,顺利展开教学。
六、 歌曲引入
优美动听的歌曲中常常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一课,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大中国》等歌曲。或者和同学们齐唱这些歌曲,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唱完后,教师说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课件展示课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以此点题,导入新课。
七、 问题导入
问题是放飞理想与思维的钥匙,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在《鸦片的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中,教师用如下问题导入新课:
(1)什么是鸦片?
(2)鸦片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4)虎门销烟的经过如何?
(5)学习本课我们应该受到什么思想教育等问题?
总之,好的导入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大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堂要掌握的内容中去。
(邳州市新河中学)
教学的主旋律。导入语方法多种多样,但好的导入语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 精练性导入
45分钟的课堂教学紧凑集中、环环相扣,因此要求导入语要短小精悍,一般不超过5分钟。它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教师谱写一曲优美教学的前奏。精练短小、语句优美的导入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动用各种感官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导入语虽然只用了几分钟,但收获颇丰。
二、 过渡导入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接受能力来设计导语。导入语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新课的主要内容与知识间的结构关系,为深入学习新的知识作好铺垫。教师有意识地抓住新、旧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比较、迁移,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知识点上,可达到温故知新、以旧启新的目的。但是,导入语的具体方法可以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多样,它可以从古过渡到今、从旧课过渡到新课、从社会现实过渡到课堂内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过渡到教学要求……这种导入的方法是直入新课“内脏”的一条捷径,既省时,又省力。
三、 承上启下导入
历史教材在编写时往往有较强的时间性和逻辑性,每一课、每一章、每一节之间都紧扣相连。教师在讲授每一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以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为引子,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的内容,实现教学的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承上启下导入法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作铺垫,符合陶行知先生揭示的“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的教学规律。这种导入法注重知识的衔接,可以促进知识的顺利延伸顺势过渡。例如在学习《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上一课时入手引入:“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度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冲破奴隶制度的束缚,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制度。于是在奴隶社会的后期,与生产发展要求相适应,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的萌芽。”这样的导入语十分自然,不会给学生牵强附会的感觉,既复习了上一课时的内容,又顺利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之中。
四、 趣味性导入
趣味性导入即内容的选择、语言的点拨等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乐思乐学。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想方设法直接引发学生的心理兴趣,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乐学”的境界。这种引导学生进入情趣的方法有多种方式,例如:利用故事、对联、谜语、歌曲、图片等,都是常用的方法。2007年,我在邳州市初中课堂教学研讨会公开课上,讲《汉字的演变》这一课。首先,我用课件显示一组与文字演变有关的字谜游戏和12生肖图片,图片上显示出每个字从最初的甲骨文如何演变到现在汉字的过程,通过课件一张张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调动起来。使用这种直观的教学图片,不仅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思维大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启发性导入
启发性导入要求导语内容具有指导性、引导性,能够开启学生思维大门,使学生积极思考,学有所得。
教师要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让他们的感情融在一定的意境中。在学生进入状态后,要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去体会。例如在讲有关“南京大屠杀”时,我就讲: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饱受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937年日本占领南京后,展开了灭绝人性的杀人“竞赛”,对南京同胞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持续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我国同胞被杀害30多万人。其中,有19万人被集体屠杀。接着插放一些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此时,有的学生泪流满面,有的愤愤不平。就在学生们的情感被激发之时,接着叙述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逐渐摆脱外来的欺侮与压迫。但是当今的世界也并不安宁,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你们要勤奋求知,肩负起历史赋予你们的神圣使命,让中国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直奔主题,并以此为重点和突破口,顺利展开教学。
六、 歌曲引入
优美动听的歌曲中常常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一课,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爱我中华》《大中国》等歌曲。或者和同学们齐唱这些歌曲,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唱完后,教师说明:“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课件展示课题《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以此点题,导入新课。
七、 问题导入
问题是放飞理想与思维的钥匙,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一泓创新的源泉,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如,在《鸦片的输入和禁烟运动》一课中,教师用如下问题导入新课:
(1)什么是鸦片?
(2)鸦片的走私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3)林则徐都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4)虎门销烟的经过如何?
(5)学习本课我们应该受到什么思想教育等问题?
总之,好的导入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大门,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轻松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课堂要掌握的内容中去。
(邳州市新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