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ylianyangde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题目是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作者梁实秋先生撷取了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来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字里行间的叙述描写中。
  所以本文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把品人和品文落到实处,品鉴梁任公先生其人其事,领略梁任公先生学识渊博、率真深情的品格魅力,并通过揣摩作者简约、风趣、幽默的笔调,来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真挚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梁启超、梁实秋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深入领略人物的个性、情操,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作者为何选择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杜甫的诗、《桃花扇》、《箜篌引》作为叙述的重点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梁任公就是梁启超,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挺十分喜爱他。梁启超“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二岁考中秀才第一名,被乡人称为“神童”。引出故事“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二、梁启超及梁实秋简介
  1.请学生将自己了解的信息说出来。
  2.教师补充介绍。(PPT展示)
  三、研习课文内容
  1.梁启超到清华学校讲学,给当时在清华学校就读的梁实秋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梁启超的印象和评价,请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筛选信息回答)
  明确:“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2.“有学问,有文采”我们不难理解,通过我们刚才对梁任公先生的介绍可知。但“热心肠”呢?(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1)热心肠: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乐于助人。
  (2)但文中并无一处写到梁任公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热心肠”在文中具体应该怎样理解?(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在本文中应该指梁任公先生真实的一面,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不做作,不掩饰。
  (3)在本文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学生筛选信息,回答)
  ①他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掏出手巾拭泪”。
  ②他讲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他背诵忽然记不起下文,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
  ③“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3.梁实秋先生在本文开头第一句话就说:“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说。”通过前面介绍,我们了解到梁启超先生曾是政坛风云人物,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年轻时也曾热血沸腾,晚年时,他就真的只专心学术,一头钻进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了吗?其次,为何作者在文中只列举了杜诗、《箜篌引》、《桃花扇》这三个例子呢?到底有没有深层的意蕴呢?
  四、品鉴细节,赏味语言,揣摩意蕴:
  1.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1)PPT展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学生齐读。
  (2)PPT展示写作背景:
  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等地,叛军头领薛嵩、张志忠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在四川梓州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3)杜甫喜极而泣,梁任公先生的表现呢?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①“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可见梁任公先生与这首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最为动荡混乱的时代,国家动荡不安让梁任公先生涕泗交流,战乱平定、国家安定又让他张口大笑,他和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先生希望国家安定富强,从他的哭与笑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的爱国情怀。
  2.关于《桃花扇》
  (1)PPT展示《桃花扇》内容梗概。
  (2)请学生找出细节描写:“听到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他掏出手巾拭泪。”梁任公先生为何如此悲伤?(学生自由讨论后回答)
  明确:①高皇帝就是崇祯皇帝,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在清兵攻入北京城后自缢而死。其实崇祯帝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竭力剪除阉党魏忠贤的势力,希望国家强盛起来,在位17年,不沉溺于声色犬马,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最终崇祯帝也没能改变现实。
  ②崇祯帝死去距离梁任公先生当时已近300年,与先生并无直接关系,先生为何如此悲伤?我想先生是由崇祯帝想到了他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的战败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年6月,下诏变法维新。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帝“力图振作”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到日本。
  ③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可见其内心惶恐焦灼,忧心如焚,忧国忧民。   3.关于《箜篌引》
  (1)PPT展示《箜篌引》的相关内容:
  乐府诗集记载:《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2)学生朗读这16个字,注意节奏、语气语调,体会情感。
  (3)教师范读这16个字。
  (4)合作探究:为何20年后作者偶过茅津渡,看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满目苍茫的景象,“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学生讨论探究后回答)
  明确:①王国维曾评价:“这十六字构成中国诗坛最悲惨最凄凉的一幕,是用血写成的。”梁任公先生在讲这首诗的时候也这般感慨,这样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很容易让人想起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他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其实谭嗣同本可不死,当时日本使馆已帮他做好了逃亡的准备,但他坚决不肯逃离。
  ②梁任公先生如此之悲,是因为他曾经和谭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谭嗣同甘愿牺牲自己救国救民的精神以及直面死亡的勇气和爱国情怀让先生为之敬仰,为之感慨。
  ③梁任公先生之所以选择《箜篌引》作为演讲的一个例子,其实正是在执着地反映自己内心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演讲为何能如此精彩感人,教人20年之后依然记忆犹新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并不是真的不关心政治。先生早年投身政治,希望用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来改变中国,后来意识到君主立宪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晚年致力于用思想、用传统文化来教育、激励广大青年学生。这样一个政治家在理想的热情消退之后,内心依然深藏着爱国之情。他的率真,他的无掩饰、不虚伪、不做作,深深打动了他的学生,使他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他是在用另外一种方式关心政事,关心国事。正如作者所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作者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课改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吹走了教室的沉闷压抑,也吹来了教师的困惑迷惘。昨日我们还在把新课标剖析理解在表面,把扯碎的理念慢慢剪拼,把实践定量在“学生会做”,把课堂定位为热闹即是课改;今天当我们聆听了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亲身体悟名师大家的精彩课堂,我们如沐春风,似浴春雨,我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我们坚定航向;摒弃浮躁,回归本真,我们更
【内容摘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下关注学生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生成更为明确的参照。自学、议论应当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而引导则考验着教师专业水平与智慧。自学、议论与引导分别指向学生与教师,从而将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紧紧联系在一起。辩证地看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学生的发展应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关键词】学生发展 专业成长 自学、议论、引导  “自学、
【内容摘要】音乐源于声音,是听觉的艺术,小学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本文从聆听自然声趣,激发音乐兴趣;模仿自然声趣,激活音乐思维;创作自然声趣,培养音乐素养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以自然声趣打造音乐教学精彩课堂。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 自然声趣 音乐素养  音乐源于声音,是听觉的艺术,学生非常熟悉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以自然声趣打造音乐教学的精彩课堂,通过对声
初中美术教育能帮助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心灵。教师应该激励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乐趣,教育学生装点多彩的生活。怎样上好初中美术课程呢?  一、重视美术欣赏,深化学生对美术教学的认识和了解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确立社会认知的重要时期,教师应该重视美术欣赏课、评讲课,列举各种图片,配好编号,画好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
【内容摘要】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增添了许多诸如历史人物图、考古文物图片、漫画、统计表等历史图表。充分、恰当地运用这些历史图表,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厘清历史线索、准确地把握历史概念、增强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历史图表 运用  一、引言  历史图表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实物以及历史数据等历史史实的直观演示。为方便教学,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补充很多相关图表,比如历
【内容摘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者,经过中长期的结对教育,使行为偏差生步入正确成长轨道而持续发展进步。具体策略包括导师式结对从耐心访谈、帮建自我评定能力;家校乃至多方联系、寻求教育合力;帮助提升自我自知力,形成阶段性成长等。  【关键词】行为偏差生 结对 德育导师 潜能开发 教育合力  “行为偏差生”即我们通俗所称的问题学生,其行为往往不符合甚至违反社会行为的公共准则,或者不能适应团
化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全面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获得学生化学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学生理解化学学习、进行化学研究,联系社会生活,形成科学价值观,实现主动探究过程等。这些也为新课程的理念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参考。笔者从新教材的教学的角度谈一些粗
【内容摘要】文章以镜头式的手法在故事与故事之间切换,每一段故事都是以新闻价值为基本准则。文章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从不假思索的蒙昧中挣脱出来,探寻事实真相。揭示真相是作者的职业追求,也造就了作者的职业气质,坦率、敢当、较真。活着是一种精神,就是勇于担当、心生敬畏、迎难而上、固守职业操守。  【关键词】人 蒙昧 看见 震撼  这本书值得一读,因为两个字——“活着”。  文章以镜头式的手法在故事与故事
【内容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感渗透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环节,对于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析与发掘文本情感,把握文本思想内涵,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情感品鉴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策略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以期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情感渗透策略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过于重视基础知识
【内容摘要】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重在从提问上营造课堂教学氛围,以“善问”来优化学生认知,恰当的借助于“问题”来构建师生互动的良好情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 问题意识 善问 应用实施  一、问题导向重在“导学”  马赫穆托夫是最早提出问题教学论断的学者,他将问题作为课堂组织结构的重点,以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来增进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