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口红利不断下降和环境与资源压力逐渐变大的背景下,我国进入经济增长转型期,急需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此过程中至为关键的是创新。创新不仅能提高生产力,还能驱动制度的完善和观念的变革,从而实现经济内生增长。马克思认为,创新改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方式,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在社会范围内提倡自主创新、鼓励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我国科研实力。企业要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保持领先地位,获得超额收益,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不是一味地利用投资来扩大产能。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开启,为一批从事高科技业务的中小型企业和新兴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相对主板市场,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板专利记分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1月20日,创业板上市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量为平均每家公司83件,较2013年提高32%。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其成长空间,受政治因素影响,我国在创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处于垄断的大公司,而中小型公司创新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创业板则为缓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研发强度高于主板市场,2015年研发强度达到5.38%,那么高研发投入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是否存在影响?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怎样的?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首先对研发投入和企业成长性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总结分析,然后阐述了技术创新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先是统计了2015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信息的披露情况,根据相关规定分析研发信息披露存在的不足。然后利用年报数据分析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和资本化研发投入逐年变动趋势,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与成长性之间的关系提出假设。本文经过筛选得到356家创业板上市公司2011-2015年研发数据,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上市公司成长性指标,然后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多重共线性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分位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对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具体来说,研发资金投入与成长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这种关系具有滞后效应,滞后期为一年,并且对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上市公司,研发资金投入对成长性的促进作用大于缓慢成长的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投入可以促进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成长,且这种促进作用对高速成长阶段的上市公司更为显著;资本化研发投入可以促进上市公司的成长,且对高速成长的上市公司的促进作用小于缓慢成长的上市公司;累计两期、三期和四期的研发投入均与上市公司的成长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