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笔是现代散文的一个特殊品种。常见的随笔有三类: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和说明性随笔。无论何种随笔,都并非只限于使用一种表达方式,而是允许多种表达方式兼用的。随笔的基本特点有:
(一)内容的丰富性。既然冠之以“随笔”的名称,即强调它随意记写、随意而录的特点。没有先行的主题,不刻意为文,而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觉得有趣味、有感受,确有所得,随手写出来就是了。内容上可记人、记事、记物,亦可抒怀或杂谈漫议,看到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什么,觉得有话在喉,有感受要抒发,都可下笔成文。所以,随笔的内容一般来说相当驳杂、丰富。
(二)笔法的灵活性。随笔行文自由,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可记叙,可描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文笔亦庄亦谐,无拘无束。这样写就的小文,往往有情味、有意境,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令人读而不厌。
要写好随笔,应注意的是:
第一,着眼点要小。随笔一般篇幅短小,所以不便于探讨什么复杂的大问题。在选择着眼点上,应力求小一些,这样才便于写得深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面上不求全,一点要写透”。
第二,思路要巧。练习随笔可以从身边的琐事写起。不过,要使随笔跃上新层次,最好能将自己的生活与时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以身边小事议社会大事,跳出井坑来观天。比如,针对全班学生为失去双亲的同学捐款的善举,有同学联想到为满足我国一位身患绝症的九岁小姑娘“到迪斯尼乐园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愿望,一位美国商人解囊邀请小姑娘赴美参观的事,于是这位同学写道:“中国人,美国人,不论是黄皮肤的还是蓝眼睛的,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爱可以冰释语言的隔膜,情可以跨越民族的鸿沟。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世界很小是个大家庭,五十多亿人口的土地围成了一个圆圆的地球,五十多亿的人心串起来就是个同心圆。”这样的拓展与行文,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第三,情感要真。随笔既是写给别人看的,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看的。事实的子虚乌有,情感的矫揉伪饰,是随笔写作的大忌。记人、记事、记物,不允许虚构为文;情感的好恶、情绪的喜怒哀乐,不能造作;道理、是非的评说议论,必须出于己心。写随笔,就应当张扬个性,显示出你个人独特的趣味、气质与修养,显示出你对事物独具个性的认识、理解和追求。当然,当代中学生生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年华,理应在随笔中洋溢健康、热烈、饱满的情感。这样的随笔不仅可以鞭策自己,对读者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同学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直接接触的事物异彩纷呈,间接接触的事物更使人眼花缭乱,只要你用眼(也用心)去看一看,用耳去听一听,用脑想一想,同时勤于动笔,以轻松的心态随手笔录,就能留下真实的情感轨迹,留下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与追求。长期坚持写随笔,不仅可以铸炼你的思想,丰富你的情感,还可以在不经意中练就你出色的文笔。
【记叙性随笔示例】
感受瞬间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龚静愉
一
我一手端着一碗粥,一手拿着两杯豆奶,从人群中穿过。
每天买早饭的人总是很拥挤,谁都希望能尽早买到早饭,因而人与人之间拥挤得几乎没有一点空隙。
我拿着豆奶的手总是不太稳,身边的同学也好像一个个对我怒目而视。
突然,我踩在了身边一个女孩子的脚上,那两杯该死的豆奶也顺势一倾,洒在了她的鞋子上。我忙向她道歉,然后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可能要扑面而来的责骂。
她抬头看了看我和我手中的豆奶,然后,出乎意料地对我笑了笑:“先留一杯在这里吧,待会儿再来拿。”
于是,我发现她手里原来也拿着一杯豆奶。
那一瞬间,我突然很感动,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也许因为我们都拿着豆奶,所以彼此间便多了那么一份理解。在瞬间产生的理解,让我感到了同学之间的那一份真情。
二
一首完整的曲子,总会有低调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天空便开始下雨。
我想我的父母,想我的家。每当这个时候,室友们便来安慰我。
“想哭就哭吧。”
“我们陪你一起哭吧。”
……
然而,当时的我却再也哭不出来。
那一瞬间,朋友们为我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伞。她们的话语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却让我拥有了不哭的勇气。
那一瞬间,我发现,我们不只是好友,而且已成了好姐妹,在没有父母直接关爱的情况下相互扶持。
三
星期天下午,来学校看望子女们的家长总是特别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久违了的“肯德基”。
一阵阵汉堡的香味扑面而来,我感受到浓浓的温馨洋溢其间。
我伸长脖子,到爸爸妈妈手里各咬了一口汉堡。
爸爸用面巾纸擦汗,却弄得满脸白花花的。
“肯德基”的老人在笑,我们一家也在笑。
那一瞬间,我享受了美味的汉堡,听到了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声,感受到最浓的情意。那一瞬间,我感到人世间的亲情是多么美好,它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情感。
时光是流动的,那些瞬间也是流动着的。然而,正是这些流动的瞬间编织成了绚丽多彩的生活,记录着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情景。
感受生活,首先要学会感受瞬间。我多么希望那些瞬间可以凝固在我的生命里,让它们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天长地久……
【 点评 】
《感受瞬间》一文采用分列小标题的写法,纲举目张,层次清晰;三个生活片段的组合顺序得当,精短的议论恰到好处。
结尾部分,作者以简洁的语句归结、深化文意,使全篇形散而神聚。
【 议论性随笔示例 】
感恩的心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壮雪倩
我们常常感谢他人。朋友为你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你感谢他;同事邀你到家里尝尝妻子的手艺,你感谢他;明星拿了奖,发表获奖感言时,恨不能掏出一份名单来,一一罗列想要感谢的人,然后开始用故作生涩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地感谢……
然而,我们很少感恩。许多时候,去感谢别人只因为不愿让自己欠下一份人情,惟恐别人提起此事,来让你为他做某事。有时则是为了装饰门面,让自己表现得更有涵养和风度。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迎合一种形式和潮流:他帮了我们,别人谢他而我不谢他,他会如何看我?旁人会怎样议论?便只好跟了众人摆上一桌酒,笑颜灿烂地将那“谢谢”说上千百遍。
所以在我看来,教导别人常说“谢谢”的人,未必真正懂得了感恩。
记得有个孤儿院的孩子,因成绩优秀,成为了为数不多可以继续上学的孩子。为了省出这一笔教育费用,孤儿院不得不节省开支,使许多孩子放弃刚有改善的生活条件,回到原来的清苦日子之中。而这个孩子也不负众望,不仅考上了重点大学,还公费出国留学。他走出国门的时候,对前来送行的孤儿院领导甚至没说一声“谢谢”。于是,所有人都开始责难他,说他没有良心,如此云云。但当若干年后,孤儿院收到第一笔来自国外、来自他的大额汇款时,人们收起以往所有的非难和攻击,开始赞美他的好心肠,感谢的话说不胜说。当别人问及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只答道:“当时我不说‘谢谢’,只是为了不让这一句话就还了他们的恩情,我要让自己铭记,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我也不在乎人们是褒我、贬我,感谢我还是指责我,我只是为了让爱、让感恩的心长久地传承下去。”
或许,这才是我要说的感恩——不只是为了感谢那些曾给予你最无私的帮助的人,更是把他们给予你的恩德传递给更多的人。
瑞典有位老先生,他生活穷苦,靠为超市收回顾客推出商场的手推车和捡废瓶子为生,平时常得到他人的关爱。日积月累,老先生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上竟已有了100万克郎。他请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他开了张支票,如数捐给了当地的福利机构,让他们帮助无家可归的儿童。而他自己依旧活跃在超市附近,继续干他的工作。
老先生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捐赠了100万克郎,而在于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感恩”。“感恩”,就是将那一句空泛的“感谢”收起,而心怀这样一份善念——“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点评 】
此文摆脱人云亦云的窠臼,着力展现了对于“学会感恩”的独特思考。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敏锐地抓住“感谢”与“感恩”之间的区别加以辨析,并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教导别人常说‘谢谢’的人,未必真正懂得了感恩”。接下来用例证:孤儿院的孩子不愿以一句“谢谢”就“还了他们的恩情”、瑞典一位老先生把自己承受的恩德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两个事例典型性都很强,不乏力度。文末则引用名言,总结全篇。(编辑 文 墨)
(一)内容的丰富性。既然冠之以“随笔”的名称,即强调它随意记写、随意而录的特点。没有先行的主题,不刻意为文,而是在生活和学习中对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觉得有趣味、有感受,确有所得,随手写出来就是了。内容上可记人、记事、记物,亦可抒怀或杂谈漫议,看到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什么,觉得有话在喉,有感受要抒发,都可下笔成文。所以,随笔的内容一般来说相当驳杂、丰富。
(二)笔法的灵活性。随笔行文自由,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可记叙,可描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文笔亦庄亦谐,无拘无束。这样写就的小文,往往有情味、有意境,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令人读而不厌。
要写好随笔,应注意的是:
第一,着眼点要小。随笔一般篇幅短小,所以不便于探讨什么复杂的大问题。在选择着眼点上,应力求小一些,这样才便于写得深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面上不求全,一点要写透”。
第二,思路要巧。练习随笔可以从身边的琐事写起。不过,要使随笔跃上新层次,最好能将自己的生活与时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以身边小事议社会大事,跳出井坑来观天。比如,针对全班学生为失去双亲的同学捐款的善举,有同学联想到为满足我国一位身患绝症的九岁小姑娘“到迪斯尼乐园看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愿望,一位美国商人解囊邀请小姑娘赴美参观的事,于是这位同学写道:“中国人,美国人,不论是黄皮肤的还是蓝眼睛的,居住在同一个地球上,爱可以冰释语言的隔膜,情可以跨越民族的鸿沟。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互相支撑。世界很小是个大家庭,五十多亿人口的土地围成了一个圆圆的地球,五十多亿的人心串起来就是个同心圆。”这样的拓展与行文,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第三,情感要真。随笔既是写给别人看的,同时也是写给自己看的。事实的子虚乌有,情感的矫揉伪饰,是随笔写作的大忌。记人、记事、记物,不允许虚构为文;情感的好恶、情绪的喜怒哀乐,不能造作;道理、是非的评说议论,必须出于己心。写随笔,就应当张扬个性,显示出你个人独特的趣味、气质与修养,显示出你对事物独具个性的认识、理解和追求。当然,当代中学生生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正处于朝气蓬勃的年华,理应在随笔中洋溢健康、热烈、饱满的情感。这样的随笔不仅可以鞭策自己,对读者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同学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直接接触的事物异彩纷呈,间接接触的事物更使人眼花缭乱,只要你用眼(也用心)去看一看,用耳去听一听,用脑想一想,同时勤于动笔,以轻松的心态随手笔录,就能留下真实的情感轨迹,留下对生活的思考、探索与追求。长期坚持写随笔,不仅可以铸炼你的思想,丰富你的情感,还可以在不经意中练就你出色的文笔。
【记叙性随笔示例】
感受瞬间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龚静愉
一
我一手端着一碗粥,一手拿着两杯豆奶,从人群中穿过。
每天买早饭的人总是很拥挤,谁都希望能尽早买到早饭,因而人与人之间拥挤得几乎没有一点空隙。
我拿着豆奶的手总是不太稳,身边的同学也好像一个个对我怒目而视。
突然,我踩在了身边一个女孩子的脚上,那两杯该死的豆奶也顺势一倾,洒在了她的鞋子上。我忙向她道歉,然后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可能要扑面而来的责骂。
她抬头看了看我和我手中的豆奶,然后,出乎意料地对我笑了笑:“先留一杯在这里吧,待会儿再来拿。”
于是,我发现她手里原来也拿着一杯豆奶。
那一瞬间,我突然很感动,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也许因为我们都拿着豆奶,所以彼此间便多了那么一份理解。在瞬间产生的理解,让我感到了同学之间的那一份真情。
二
一首完整的曲子,总会有低调的时候。那时候,我的天空便开始下雨。
我想我的父母,想我的家。每当这个时候,室友们便来安慰我。
“想哭就哭吧。”
“我们陪你一起哭吧。”
……
然而,当时的我却再也哭不出来。
那一瞬间,朋友们为我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伞。她们的话语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动人的,却让我拥有了不哭的勇气。
那一瞬间,我发现,我们不只是好友,而且已成了好姐妹,在没有父母直接关爱的情况下相互扶持。
三
星期天下午,来学校看望子女们的家长总是特别多,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久违了的“肯德基”。
一阵阵汉堡的香味扑面而来,我感受到浓浓的温馨洋溢其间。
我伸长脖子,到爸爸妈妈手里各咬了一口汉堡。
爸爸用面巾纸擦汗,却弄得满脸白花花的。
“肯德基”的老人在笑,我们一家也在笑。
那一瞬间,我享受了美味的汉堡,听到了发自内心深处的笑声,感受到最浓的情意。那一瞬间,我感到人世间的亲情是多么美好,它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情感。
时光是流动的,那些瞬间也是流动着的。然而,正是这些流动的瞬间编织成了绚丽多彩的生活,记录着生活中每一个动人的情景。
感受生活,首先要学会感受瞬间。我多么希望那些瞬间可以凝固在我的生命里,让它们在心灵的深处生根发芽,天长地久……
【 点评 】
《感受瞬间》一文采用分列小标题的写法,纲举目张,层次清晰;三个生活片段的组合顺序得当,精短的议论恰到好处。
结尾部分,作者以简洁的语句归结、深化文意,使全篇形散而神聚。
【 议论性随笔示例 】
感恩的心
江苏太仓高级中学壮雪倩
我们常常感谢他人。朋友为你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你感谢他;同事邀你到家里尝尝妻子的手艺,你感谢他;明星拿了奖,发表获奖感言时,恨不能掏出一份名单来,一一罗列想要感谢的人,然后开始用故作生涩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地感谢……
然而,我们很少感恩。许多时候,去感谢别人只因为不愿让自己欠下一份人情,惟恐别人提起此事,来让你为他做某事。有时则是为了装饰门面,让自己表现得更有涵养和风度。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迎合一种形式和潮流:他帮了我们,别人谢他而我不谢他,他会如何看我?旁人会怎样议论?便只好跟了众人摆上一桌酒,笑颜灿烂地将那“谢谢”说上千百遍。
所以在我看来,教导别人常说“谢谢”的人,未必真正懂得了感恩。
记得有个孤儿院的孩子,因成绩优秀,成为了为数不多可以继续上学的孩子。为了省出这一笔教育费用,孤儿院不得不节省开支,使许多孩子放弃刚有改善的生活条件,回到原来的清苦日子之中。而这个孩子也不负众望,不仅考上了重点大学,还公费出国留学。他走出国门的时候,对前来送行的孤儿院领导甚至没说一声“谢谢”。于是,所有人都开始责难他,说他没有良心,如此云云。但当若干年后,孤儿院收到第一笔来自国外、来自他的大额汇款时,人们收起以往所有的非难和攻击,开始赞美他的好心肠,感谢的话说不胜说。当别人问及他为何这样做时,他只答道:“当时我不说‘谢谢’,只是为了不让这一句话就还了他们的恩情,我要让自己铭记,是他们让我有了今天。我也不在乎人们是褒我、贬我,感谢我还是指责我,我只是为了让爱、让感恩的心长久地传承下去。”
或许,这才是我要说的感恩——不只是为了感谢那些曾给予你最无私的帮助的人,更是把他们给予你的恩德传递给更多的人。
瑞典有位老先生,他生活穷苦,靠为超市收回顾客推出商场的手推车和捡废瓶子为生,平时常得到他人的关爱。日积月累,老先生发现自己的银行账户上竟已有了100万克郎。他请银行的工作人员为他开了张支票,如数捐给了当地的福利机构,让他们帮助无家可归的儿童。而他自己依旧活跃在超市附近,继续干他的工作。
老先生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捐赠了100万克郎,而在于他真正懂得了什么叫“感恩”。“感恩”,就是将那一句空泛的“感谢”收起,而心怀这样一份善念——“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 点评 】
此文摆脱人云亦云的窠臼,着力展现了对于“学会感恩”的独特思考。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敏锐地抓住“感谢”与“感恩”之间的区别加以辨析,并顺势亮出自己的观点——“教导别人常说‘谢谢’的人,未必真正懂得了感恩”。接下来用例证:孤儿院的孩子不愿以一句“谢谢”就“还了他们的恩情”、瑞典一位老先生把自己承受的恩德传递给更多的人。这两个事例典型性都很强,不乏力度。文末则引用名言,总结全篇。(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