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坚持“效益驱动、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子/分公司“销产供财”一体化的制造信息化管理和公司决策支持为主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精益管理,能够快速应变市场、提升生产制造能力,提高精益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
关键词:仪器仪表 信息化技术应用
1.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出背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生产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着劳动力、能源、土地等制造业要素成本的急剧上升的挑战,通过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实现公司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1.1.加快产品市场信息反应速度,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销售合同是公司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生产制造环节的源头,大多数工业仪器仪表产品都是为行业客户量身定制,具有按单设计和按单生产的特点。长期以来,市场营销部门对员工销售活动、销售合同签定、应收账款回收、费用报销、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管理粗放;客户资源信息库空虚,客户资料、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不完善,营销人员跳槽会造成公司客户资源的流失;产品报价由人工根据选型样本和报价手册粗略计算,准确度与及时性不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加快市场信息传递,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1.2.改变生产制造管理过程的粗放管理,向精益生产管理迈进。
仪器仪表行业的生产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制造过程的人工管理,对生产节拍、设备状况、产能平衡等信息掌握不全面,形成了产品生产过多仓库没有地方摆放,工人加班设备故障员工闲置,产品的某些零部件没有到位无法进行组装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信息数字化管理来变粗放式为精益式生产管理。
1.3.改善采购节奏,降低库存物资,合理配置生产资源。
同样的仪器仪表名称型号各种配置却大相径庭,为了客户的交货需求每种物资都会准备一些,有些部件还需要从国外时口,受物流因素影响很大,手工作业状况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与采购周期把握不准,导致库存超储和短缺的现象严重,时常因缺料而影响到生产制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科学地计算,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库存,提高存货周转率。
1.4.细化产品成本核算,加强成本分析,提高产品竞争力。
仪器仪表的单笔合同金额较小,即使是金额较大的合同,单台产品的价值量较小。手工进行产品成本核算费用分摊比较粗糙、准确度不高,缺少标准成本体系支撑的基础数据,针对单笔合同成本的核算工作量大,缺乏准确的产品数据,对成本分析无法深入开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细化产品的成本核算,加强成本费用的分析,为了营销报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企业竞争力。
2.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内涵与具体做法
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管理的内涵是,以满足仪器仪表行业 “多品种、小批量” 生产制造的特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精益生产管理方式,优化生产现场管理,促进生产流程再造,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降本增效促进公司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2.1.实施原则和发展目标。
坚持“效益驱动、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子/分公司“销产供财”一体化的制造信息化管理和公司决策支持为主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精益管理,能够快速应变市场、提升生产制造能力,提高精益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建设的整体部署,在总结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结合ERP管理软件的特点,经过资源整合重新配置公司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分为八个子项目:网络应用基础平台、财务管理子项目、营销管理子项目、物流管理子项目、生产制造管理子项目、产品数据管理子项目、HR管理子项目、决策支持管理子项目,形成了完整的公司信息化精益管理项目建设体系。
2.2.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实施流程优化。
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培训,根据工艺流程对生产组织结构进行再造,车间实行“一个流”的流水化布局,优化了物流次序,缩减了生产场地的占用,降低场地使用成本,缩短了“物”和“人”的距离,削减搬运浪费,实现了有序节奏生产,减少了等待的浪费,在制品数量大幅下降,减少了生产流动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3.基础资料信息库的整理与完善。
公司为了规范和引导各子/分公司科学、合理进行基础资料管理工作,组织编写《信息系统编码管理制度》,各子/分公司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调整物料编码接近10万余条,整理和完善物料清单(BOM)30,000余张、工艺路线2,000余条、质检方案500余项;近1万条的客户与供应商的信息;清理、规范、优化了企業原有较分散的各种业务流程80 余条(核心计划、车间业务流程 50 余条),基础资料信息库的规范管理为开展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技术应用打下了基础。
2.4.强化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管理,科学组织生产。
2.4.1.以销定产,由销售合同自动生成生产任务。
信息化ERP管理系统根据销售合同订单情况,结合目前零部件库存、在制品、在途物料等情况,经过MRP/MPS自动计算并生成生产任务明细。
2.4.2.设计与生产联动,加快业务处理效率。
客户的合同订单(包括订单改制变化),设计部门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电子图板设计完成后形成图文档资料,生产尺寸、物料清单(BOM表)等信息通过PDM接口转换传入信息化ERP管理系统,设计与生产部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设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2.4.3.车间作业信息化管理,保障生产进度。
车间结合工艺路线制定工序步骤,按照ERP管理系统的工序计划进行工序领料安排生产作业,加工完成后在系统进行工序汇报,生产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进度如期执行。 2.4.4.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减少物料库存积压。
严格推行限额发料及限额领制度,消除产生配套缺件问题的根源。外购物资按照系统的采购计划执行,采购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管理,合理设置物料的安全库存,采购误差率控制在8%以内。随着每天的生产和采购计划更加准确合理,有效减少了物料库存积压,避免了计划不合理产生的加班和停工。
2.4.5.信息终端延伸,信息采集更加快捷、准确。
在生产车间班组设置信息终端,员工在完成一个关键工序后,通过电子条码枪将相关信息扫描录入信息系统,产品生产的相关信息采集更加快捷、准确,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系统中及时了解车间各班组在制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等生产情况,生产信息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2.4.6.设置成本中心,按工序进行成本核算。
根据各子/分公司不同的生产情况,将最终产品与加工工艺相结合起来,设置了适合企业生产流程的多个成本中心,使生产成本核算延伸至各个生产工序。通过各项生产成本明细,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改进。
2.5.固化成果,形成业务规范与操作手册
通过对各岗位操作规则、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总结了主要业务流程操作步骤与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形成各个岗位标准业务规范和操作手册,为各部门新员工的培训和上岗提供了保证,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趋向完善。
3.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主要成效
3.1.即时掌控市场信息,主动捕捉商机、掌握客户信息。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地对营销人员进行管理,借助互联网络平台即时掌握了客户信息资料,减少了由于销售人员改变导致的客户流失率30%~50%。提高了报价的准确性,缩短了报价周期20%~50%,有利于充分挖掘潜在商机,主动出击提高合同签约率。
3.2.实现精益生产方式流程再造,提高均衡生产程度
通过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公司北部新区工业园的车间物流距离从400米缩短到120左右米,操作员工走动距离从180米缩短到30米左右;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的平衡率和均衡化率50%~80%,在制品数量降低30%~40%、销售订单延期交货率降低20%~30%,提高了生产场地的利用率,有效地节约了生产流动资金。
3.3.提高了物资采购的准确度及效率,改善了库存物资结构。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编制零部件生产计划、物料采购计划及库存控制上考虑了客户日常变化的需求,也考虑了零部件的配套性,改善了库存物资结构,降低了库存10%~20%,资金周转次数提升了8%~15%,而短缺件次数降低了15%~30%,保证了合同交货,提高客户满意度。
3.4.准确分摊各项成本费用,实现成本管控。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转变了在传统手工核算方式下,只能在成品中分摊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高附加值产品与普通产品的费用分摊是一样的被动局面。将实际成本中每步半成品均按照标准工时分摊相应费用,真实再现了半成品价值,费用的分摊能够每笔合同,甚至是每件产品,实现了生产成本的管控目标。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在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管理创新是以结合企业实际作为出发点,针对公司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问题出发,向目标前进。信息化技术为股份公司迈向国际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献。
关键词:仪器仪表 信息化技术应用
1.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提出背景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生产制造型企业正面临着劳动力、能源、土地等制造业要素成本的急剧上升的挑战,通过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实现公司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1.1.加快产品市场信息反应速度,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销售合同是公司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也是生产制造环节的源头,大多数工业仪器仪表产品都是为行业客户量身定制,具有按单设计和按单生产的特点。长期以来,市场营销部门对员工销售活动、销售合同签定、应收账款回收、费用报销、售后服务的全过程管理粗放;客户资源信息库空虚,客户资料、项目进展情况等信息不完善,营销人员跳槽会造成公司客户资源的流失;产品报价由人工根据选型样本和报价手册粗略计算,准确度与及时性不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平台,加快市场信息传递,提高市场应变能力。
1.2.改变生产制造管理过程的粗放管理,向精益生产管理迈进。
仪器仪表行业的生产特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制造过程的人工管理,对生产节拍、设备状况、产能平衡等信息掌握不全面,形成了产品生产过多仓库没有地方摆放,工人加班设备故障员工闲置,产品的某些零部件没有到位无法进行组装等现象。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信息数字化管理来变粗放式为精益式生产管理。
1.3.改善采购节奏,降低库存物资,合理配置生产资源。
同样的仪器仪表名称型号各种配置却大相径庭,为了客户的交货需求每种物资都会准备一些,有些部件还需要从国外时口,受物流因素影响很大,手工作业状况对各种物资的需求与采购周期把握不准,导致库存超储和短缺的现象严重,时常因缺料而影响到生产制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信息平台进行科学地计算,合理配置资源,降低库存,提高存货周转率。
1.4.细化产品成本核算,加强成本分析,提高产品竞争力。
仪器仪表的单笔合同金额较小,即使是金额较大的合同,单台产品的价值量较小。手工进行产品成本核算费用分摊比较粗糙、准确度不高,缺少标准成本体系支撑的基础数据,针对单笔合同成本的核算工作量大,缺乏准确的产品数据,对成本分析无法深入开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强大的信息数据库,细化产品的成本核算,加强成本费用的分析,为了营销报价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企业竞争力。
2.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内涵与具体做法
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管理的内涵是,以满足仪器仪表行业 “多品种、小批量” 生产制造的特点,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精益生产管理方式,优化生产现场管理,促进生产流程再造,提升生产制造水平,合理配置各项资源,降本增效促进公司科学地可持续发展。
2.1.实施原则和发展目标。
坚持“效益驱动、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建设子/分公司“销产供财”一体化的制造信息化管理和公司决策支持为主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相结合的信息化精益管理,能够快速应变市场、提升生产制造能力,提高精益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按照建设的整体部署,在总结了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结合ERP管理软件的特点,经过资源整合重新配置公司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分为八个子项目:网络应用基础平台、财务管理子项目、营销管理子项目、物流管理子项目、生产制造管理子项目、产品数据管理子项目、HR管理子项目、决策支持管理子项目,形成了完整的公司信息化精益管理项目建设体系。
2.2.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式,实施流程优化。
通过精益生产管理方式的培训,根据工艺流程对生产组织结构进行再造,车间实行“一个流”的流水化布局,优化了物流次序,缩减了生产场地的占用,降低场地使用成本,缩短了“物”和“人”的距离,削减搬运浪费,实现了有序节奏生产,减少了等待的浪费,在制品数量大幅下降,减少了生产流动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
2.3.基础资料信息库的整理与完善。
公司为了规范和引导各子/分公司科学、合理进行基础资料管理工作,组织编写《信息系统编码管理制度》,各子/分公司结合自身特点重新调整物料编码接近10万余条,整理和完善物料清单(BOM)30,000余张、工艺路线2,000余条、质检方案500余项;近1万条的客户与供应商的信息;清理、规范、优化了企業原有较分散的各种业务流程80 余条(核心计划、车间业务流程 50 余条),基础资料信息库的规范管理为开展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技术应用打下了基础。
2.4.强化生产制造过程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与管理,科学组织生产。
2.4.1.以销定产,由销售合同自动生成生产任务。
信息化ERP管理系统根据销售合同订单情况,结合目前零部件库存、在制品、在途物料等情况,经过MRP/MPS自动计算并生成生产任务明细。
2.4.2.设计与生产联动,加快业务处理效率。
客户的合同订单(包括订单改制变化),设计部门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电子图板设计完成后形成图文档资料,生产尺寸、物料清单(BOM表)等信息通过PDM接口转换传入信息化ERP管理系统,设计与生产部门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设计信息的处理速度。
2.4.3.车间作业信息化管理,保障生产进度。
车间结合工艺路线制定工序步骤,按照ERP管理系统的工序计划进行工序领料安排生产作业,加工完成后在系统进行工序汇报,生产管理人员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保证生产进度如期执行。 2.4.4.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减少物料库存积压。
严格推行限额发料及限额领制度,消除产生配套缺件问题的根源。外购物资按照系统的采购计划执行,采购价格实行最高限价管理,合理设置物料的安全库存,采购误差率控制在8%以内。随着每天的生产和采购计划更加准确合理,有效减少了物料库存积压,避免了计划不合理产生的加班和停工。
2.4.5.信息终端延伸,信息采集更加快捷、准确。
在生产车间班组设置信息终端,员工在完成一个关键工序后,通过电子条码枪将相关信息扫描录入信息系统,产品生产的相关信息采集更加快捷、准确,使管理人员能够在系统中及时了解车间各班组在制品的品种、数量、质量等生产情况,生产信息的使用效率大幅提升。
2.4.6.设置成本中心,按工序进行成本核算。
根据各子/分公司不同的生产情况,将最终产品与加工工艺相结合起来,设置了适合企业生产流程的多个成本中心,使生产成本核算延伸至各个生产工序。通过各项生产成本明细,为成本分析提供了准确的数据依据,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与改进。
2.5.固化成果,形成业务规范与操作手册
通过对各岗位操作规则、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总结了主要业务流程操作步骤与方法、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解答,形成各个岗位标准业务规范和操作手册,为各部门新员工的培训和上岗提供了保证,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趋向完善。
3.以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为核心的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主要成效
3.1.即时掌控市场信息,主动捕捉商机、掌握客户信息。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有效地对营销人员进行管理,借助互联网络平台即时掌握了客户信息资料,减少了由于销售人员改变导致的客户流失率30%~50%。提高了报价的准确性,缩短了报价周期20%~50%,有利于充分挖掘潜在商机,主动出击提高合同签约率。
3.2.实现精益生产方式流程再造,提高均衡生产程度
通过精益生产方式的应用,公司北部新区工业园的车间物流距离从400米缩短到120左右米,操作员工走动距离从180米缩短到30米左右;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生产的平衡率和均衡化率50%~80%,在制品数量降低30%~40%、销售订单延期交货率降低20%~30%,提高了生产场地的利用率,有效地节约了生产流动资金。
3.3.提高了物资采购的准确度及效率,改善了库存物资结构。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的应用,在编制零部件生产计划、物料采购计划及库存控制上考虑了客户日常变化的需求,也考虑了零部件的配套性,改善了库存物资结构,降低了库存10%~20%,资金周转次数提升了8%~15%,而短缺件次数降低了15%~30%,保证了合同交货,提高客户满意度。
3.4.准确分摊各项成本费用,实现成本管控。
通过信息化ERP管理系统转变了在传统手工核算方式下,只能在成品中分摊制造费用和人工费用,高附加值产品与普通产品的费用分摊是一样的被动局面。将实际成本中每步半成品均按照标准工时分摊相应费用,真实再现了半成品价值,费用的分摊能够每笔合同,甚至是每件产品,实现了生产成本的管控目标。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在仪器仪表生产制造过程的技术应用与技术管理创新是以结合企业实际作为出发点,针对公司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问题出发,向目标前进。信息化技术为股份公司迈向国际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