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陆游是我国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由于其生活时代的动乱,成就了陆诗的一个重要主题----爱国主题。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陆游的爱国诗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但只是作为背诵篇目出现,教师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很难真正让学生领悟诗歌本身的内在价值。我认为:初中诗歌教学在诵读的基础上要注重培养学生领悟诗歌、感悟诗歌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度把握陆游的爱国诗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潜在功用。
关键词:陆游 爱国主题 深度开掘陆诗的情感价值
中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收录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鉴于这首诗歌在教材中的位置以及课时所限,大多数教师课堂上只是粗讲或者不讲,主要是让学生背诵,草草了之,并没有充分利用此篇课文的内在价值。如果仔细斟酌,我们会发现这首诗歌具有潜在的巨大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对诗歌作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深度剖析和课外链接,帮助学生真正深入体会陆游深沉的爱国情怀及其伟大人格,以便为日后的学习形成积淀。
首先,陆游是诗歌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仅从他的诗歌创作数量上来看,就有9400多首。爱国主题是陆游诗歌的一个重要表达,贯穿陸游的一生,体现在整个语文学习的始终,到高年级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本教材中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只作为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出现,但并不影响他在整个语文学习阶段中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平经历与所处的朝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山河破碎,异族侵略,南宋偏安,屈辱求和。陆游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在一首诗歌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
虽然他仕途坎坷,时而被重用,时而又被罢黜,一生报国无门,却始终不忘抗金复国,收复失地。
在他的诗歌里,有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爱国主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诗人公元1192年被免职,孤居农村山阴老家时所作,时年诗人已是68岁,尽管年老体衰,孤居乡下,却仍盼望着为国尽力。诗歌前两句写诗人的现实处境,僵、卧、孤、村,字字有意,字字是情,一僵一卧一孤寂荒凉的山村,写出了诗人处境的凄凉至极:年老、体迈、多病又与世隔绝。但“不自哀”三字却把诗情陡然一转:原来诗人并不为自己哀叹,却忧虑的仍是国家。自我处境的凄凉和精神状态的昂扬于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拳拳的爱国之心,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忘我”。

僵、卧、孤村(现实处境)
对比
不自哀、戍轮台、痴情化梦(精神状态)
后两句更是痴情入梦,希望自己日后仍能身披铁甲,跨着战马驰骋疆场。诗人在《书愤》中记叙了自己当年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两地的抗金经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可见陆游的爱国不只是停留在笔上,他是不惜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的。做‘‘塞上长城“是陆游毕生的抱负,收复中原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开禧二年,韩侂胄起兵抗金,陆游当时已是82岁高龄,但他仍跃跃欲试,想要亲临战场。
临终前,陆游留下了一首绝笔诗,这就是《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这首诗里,诗人临终挂记的不是亲人,感叹的不是自我,始终放不下的还是没有收复的中原失地,被金人占领的北宋半壁江山。
可以这样说,爱国主题贯穿了陆游长达60多年的创作历程,融入了陆游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
近代革命家梁启超这样评价他: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如果把这些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陆诗的内容和情感;同时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对日后的学习形成铺垫和积累:他可以辐射到当时很多的重要作家作品,比如辛弃疾写的《破阵子》、《书江西造口壁》,林升的《题临安邸》,苏洵的《六国论》,这些诗歌古文也有相关内容的表达,知识链条形成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目标的完成在日常教学中略显不足,这首诗歌是注重情感目标教学的典范,教师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对诗歌文本深入挖掘;经过深度的剖析和挖掘之后,学生会发现陆游的诗歌具有无穷的人格魅力和艺术价值;学生在基础知识具备的前提下,进而深入体验陆游深切的爱国情感,走进诗人,理解诗人,完成自我情感的认同与升华。
因此,这篇只有28字的七言绝句,在课堂之外,有了更多的知识容量和教学价值。
据此,我形成了以下具体的教学策略:
一、课前给学生发放陆游生平简介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陆游;
二、课堂导入环节以陆游画像和陆诗作为幻灯片背景,配合音乐,教师用典型的概括语言介绍陆:生于北宋乱世,自幼立下报国之志;效命于南宋朝廷,力主抗金,收复中原,却受“主和派“排挤,任官生涯载浮载沉,一生难酬报国之志。
三、析诗品诗,重点展现陆游在诗中描写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形成的强烈对比上。
四、结合《书愤》、《示儿》和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再度深化,使学生深入体悟诗人的精神和人格。
五、以“我心目中的陆游”的习作作为课堂练笔,教师示范练笔,再次深入领悟诗人内在的爱国情怀和伟大人格。
我想,在这种深度剖析之后,这篇诗歌的语文教学价值才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学生才会声情并茂的诵读陆游的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才会对陆游这个诗人产生强烈的亲近感;我们的情感教学才会走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