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俄罗斯文坛后现代女性作家写作风格鲜明,其作品体现出俄罗斯后现代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以三位俄罗斯后现代女性作家各自独特的风格特色、写作方式和观察视角为例,分析她们在作品中表达的人生态度,透视社会种种现象,揭示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女性作家 写作风格 特色鲜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行列中,无论是当年的开先河者,还是如今的引潮流者,都义无反顾地与经典作家划清界限,竭尽全力地疏远传统风格,以此来彰显颠覆旧秩序、开创新时代的决心和斗志。俄罗斯文坛上后现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达里娅·东佐娃和亚·玛丽尼娜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们开始在当代俄罗斯文坛声名鹊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中间人”、“边缘人”等,关注女性内心生活与女性的生存困扰,显示出鲜明的女性特色。
一 创作风格
20世纪末正值“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进入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西方后现代思潮滚滚涌入,前苏联政体以及书刊检查制度已开始“松动”,这对当时的女性作家思想和创作理念影响很大。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女性作家代表的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她们利用后现代主义绚烂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更好地刻写现实,传达对世界的现实性理解及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本文重点以这三位女性作家为例,畅谈其写作风格及特色,说明“失落”与“复归”是她们的创作主题风格和叙事特点,其写作总体风格极具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色,如:创作主题上解构苏联模式的崇高追求,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关注“小人物”及其生存状态;叙述手段上“通过重组苏联主流文学及其正面批评的材料以消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叙述策略“激进变革”,带有明显的“试验性、先锋性——改变既有的文学体制和存在方式、在消解传统问题概念过程中改变文学传统意义”,运用错位叙述“制造无可诠释的空间,在事实上颠覆按传统阅读方式从注释与原本之间寻找‘真理’和‘思想’的做法”,“弱化作者叙述功能,凸现虚拟事实的描述意义”。作品中的语言机智、随意,并带有较强的揶揄和调侃风格,凸显语言的游戏性。“女性曲幽隐微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与冷硬坚涩的社会生存环境的残酷碰撞,具备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女作家的委婉细腻和作品严肃话语氛围的有机结合,更使小说平添斑斓多姿的艺术魅力。”(张凤燕,2009)
二 个人写作风格
同为俄罗斯后现代女性作家代表,三剑客共性之下的写作风格又有着各自鲜明的个人写作特点:维·托卡列娃代表了传统的创作方法,其作品里充满了浪漫和理想;托尔斯泰娅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残酷的写作手法无情地展露生活的痛苦。
(一)维·托卡列娃:温柔的创作风格
维·托卡列娃,是公认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巨匠。她1937年出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从196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没有谎言的一天》起,《淡紫色的衣服》、《一线希望》、《幸福的结局》等作品就不断出现在俄罗斯重要的杂志上。托卡列娃代表了传统的创作方法,她把自己的人生阅览及审美视角融入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小说里充满了浪漫和理想的因素。
1 情节曲折,结局美好。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坎坷,境遇充满各种困难,结局也永远有希望,即使小说以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作者都会为其准备出天堂的存在,继以其美好愿望的实现,不忍心打破生活的温暖和关爱。作者并不着重于道德上的谴责,而是显示人物各自变化的逻辑性、合理性,强调主人公们的行为的自然性、无奈性,客观严谨地进行人性研究。
2 人物多以女性的正面形象示人。维·托卡列娃笔下诞生过各年龄层的女性:小学生、大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年和老年,多数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知识女性,主题指向在于从人性和人的价值角度探寻女性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的道路,反映女作家借用主人公来达到女性全面实现的美好愿望。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描写使读者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产生巨大的审美感受。
3 “爱”的各种滋味贯穿全局。作者在作品中让自己的女主人公感受不同的爱的味道,甜蜜的爱,真挚永恒的爱,默默等候的爱,绝望的爱……在互相交织的爱的感受中聆听女人的心声。在《我一生都在等你》中,作者用“顺时顺序”的叙述方式描写了基列耶夫从年轻一直到年老都在默默等候阿尔塔莫娃的故事。
基列耶夫默默的等候——在作者柔婉细腻的笔触下无言地传递着爱的含义:这不仅仅是等候,而是一段被爱温暖和照亮的旅程。
维·托卡列娃被誉为最优秀、最细腻的女性情感的研究家,她的作品是现代女性真实内心世界的反映。其作品无论描述何种类型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无论多么曲折,小说的结尾永远都是乐观的,结局永远是温暖人心的,处处充满着爱的味道。
(二)塔·托尔斯泰娅:冷峻的创作风格
托尔斯泰娅的作品以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中间人”、“边缘人”,关注女性内心生活和生存困扰著称。托尔斯泰娅形式新颖并富有解构功能的创作被公认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代表作,作家本人也成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典型。与其说托尔斯泰娅用沿袭俄罗斯经典路线的方式进行后现代创作,不如说她在用后现代形式书写新的俄罗斯经典。相比以消解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争取女性政治权利为目的的女性文学以及单纯探讨女性婚恋家庭或依托身体叙述展开的女性创作而言,托尔斯泰娅的作品更倾注于对女性局限性的冷静批判和人性之美与弱点的深刻洞察。
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于1951年出生在列宁格勒的文学世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开始陆续发表短篇小说。1987年,托尔斯泰娅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На золотом крыльце сидели》。集子一经问世,立即好评如潮,作者也随之声名鹊起。随后又陆续出版了《Сомнамбула в тумане》、《Ночь》等小说精品集。其短篇小说特色表现为:
1 人物黯淡,语言绚丽。在托尔斯泰娅笔下出现了众多不引人瞩目的普通人、老人、孩子、智障者、失意的家庭主妇、行尸走肉的职业女性、游离于生活边缘的“怪人”等等。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托尔斯泰娅那充满活力、绚丽多彩的文字。她常常运用生动的词藻来书写人物的刻板单调,用华美的修辞来描绘主人公的困惑失意,用词语的狂欢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惨淡。
2 喜剧情节,悲剧结局。托尔斯泰娅擅于用荒诞的游戏式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并揭示人物心理,她安排笔下的主人公极尽癫狂、痴愚之能事,说不着边际的话,做无厘头的事,让人读来忍俊不禁。托尔斯泰娅帮助人物尽情编织各种美梦,却从不赐予他们梦中的圆满结局。通过这种喜剧情节与悲剧结局的意外碰撞,所有的讽刺与揭露跃然纸上,解构也好,颠覆也罢,水到渠成。
3 隱喻的王国,清晰的视野。在托尔斯泰娅众多短篇小说中,要么有随处可见的隐喻符号,要么是通篇完整的隐喻主题,可以说,这些作品就是一系列隐喻的组合或某个隐喻的繁化。有评论家指出,托尔斯泰娅的隐喻是将生活转移到童话里的魔棒,是摆脱现实生活漩涡的唯一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另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似乎变了模样,但却让人看得更加清楚。
4 作者的缺席,读者的介入。在托尔斯泰娅的作品中,从来找不到哪怕一句来自作者或代表作者的评价、议论,而是把回味的余地、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显示出作品的巨大张力。读者们认为托尔斯泰娅“从不在作品中教训人”。正如作家所言,她“天生就是个观察家”,她一边记录着她所观察到的这个生活大舞台,一边邀请读者一同思考舞台上的冷酷与温暖、崇高与滑稽、可笑与可怕。
托尔斯泰娅的每一部短篇都是对病态的幻想的颠覆,她用童话的形式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不给主人公任何出路和帮助。
(三)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残酷的创作风格
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与维·托卡列娃“以美为主线”的创作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生于1938年的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散文家进入文坛,因创作风格“以恶为主线”,而被称为“营造丑陋天堂的人”。为了表现痛苦和失意的存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不惜让她笔下的人物变形、扭曲,她的《孩子》、《葛利沙叔叔》、《自己的圈子》、《带小狗的女人》、《夜间》、《流感》和《阿里芭芭》等作品,折射出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各种矛盾对女性心灵的创伤,唤起更多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呼唤他人对女性投以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1 残缺的人物形象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笔下的人物多为无情的女人、妓女、酒鬼和被抛弃的早熟的孩子。一场场精神苦寻无尾而终,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顿和语言表意的苍白、亲情的疏远,导致亲人间的关系坚硬而冷漠麻木。在《自己的圈子》中,冷漠的女儿面对父亲的死亡竟然“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躺下睡觉去了”。颓废、空虚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频繁出现,生活中不能独立,一旦感情失败,就万念俱灰,仇恨家庭,仇恨父母和孩子,对生死全然麻木。女人的存在,女人的价值,女人的尊严,女人的人生目的都已经扭曲、变形,折射出作家对女人命运和道德理性的不懈探求。
2 残酷的写作方式
作家不加任何矫饰,不考虑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她不想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享受,她通过悖谬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俄罗斯女性的苦难的生活和孤独的情感。特定环境中的人物与环境所发生的冲突凸显主人公的性格,继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把笔触触探到人类灵魂的深处,“不想美化这一切”的创作态度,通过异己环境衬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收到了直观而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完全可以解读为作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更是她发现和发掘人类内心的黑暗世界的历程。
3 残忍的结局
作家的小说结局几乎都能闻到死亡的味道,作家表现了死亡的不同形式,并将死亡理解为痛苦的解脱。精神失落,无力自拔、除了缺点外没有什么价值的主人公处在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中,克制自己的情感,压抑对幸福的追求,死亡成为她们平息别人,更是平息自己内心的方式。这种写作策略其实代表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直强调的观点,即:“……之死”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标志。
作家的探究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作为一种整体意境,对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命发生着作用,因此有人说作家编织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的“恶之花”。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三位女作家以各自独特的“温柔”、“冷峻”、“残酷”的写作方式和观察视角,深入审视人物心理,在作品中表达各自的人生态度,透视社会種种现象,揭示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惑。她们的创作风格虽不尽相同,但读者都能从她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作品人物在痛苦之下对幸福的期盼。俄罗斯后现代女性作家以各自的写作风格推动着文学动态的发展,并为读者展示了艺术及生活的表现力,而这些才华横溢的后现代女作家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构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道光辉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杨俊峰:《穿越现实炼狱的精神游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6期。
[2] 林精华:《俄国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3] 康诺利、伯吉斯:《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4] 温玉霞:《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7期。
[5] 陈新宇:《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译林》,2006年第4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女性作家 写作风格 特色鲜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在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行列中,无论是当年的开先河者,还是如今的引潮流者,都义无反顾地与经典作家划清界限,竭尽全力地疏远传统风格,以此来彰显颠覆旧秩序、开创新时代的决心和斗志。俄罗斯文坛上后现代女性作家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乌利茨卡娅、达里娅·东佐娃和亚·玛丽尼娜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们开始在当代俄罗斯文坛声名鹊起,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中间人”、“边缘人”等,关注女性内心生活与女性的生存困扰,显示出鲜明的女性特色。
一 创作风格
20世纪末正值“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进入第三个阶段——发展阶段”,西方后现代思潮滚滚涌入,前苏联政体以及书刊检查制度已开始“松动”,这对当时的女性作家思想和创作理念影响很大。作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女性作家代表的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创作风格有着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她们利用后现代主义绚烂的艺术手法和技巧更好地刻写现实,传达对世界的现实性理解及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本文重点以这三位女性作家为例,畅谈其写作风格及特色,说明“失落”与“复归”是她们的创作主题风格和叙事特点,其写作总体风格极具后现代主义文学特色,如:创作主题上解构苏联模式的崇高追求,揭示俄罗斯社会现实,关注“小人物”及其生存状态;叙述手段上“通过重组苏联主流文学及其正面批评的材料以消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诗学”,叙述策略“激进变革”,带有明显的“试验性、先锋性——改变既有的文学体制和存在方式、在消解传统问题概念过程中改变文学传统意义”,运用错位叙述“制造无可诠释的空间,在事实上颠覆按传统阅读方式从注释与原本之间寻找‘真理’和‘思想’的做法”,“弱化作者叙述功能,凸现虚拟事实的描述意义”。作品中的语言机智、随意,并带有较强的揶揄和调侃风格,凸显语言的游戏性。“女性曲幽隐微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诉求,与冷硬坚涩的社会生存环境的残酷碰撞,具备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女作家的委婉细腻和作品严肃话语氛围的有机结合,更使小说平添斑斓多姿的艺术魅力。”(张凤燕,2009)
二 个人写作风格
同为俄罗斯后现代女性作家代表,三剑客共性之下的写作风格又有着各自鲜明的个人写作特点:维·托卡列娃代表了传统的创作方法,其作品里充满了浪漫和理想;托尔斯泰娅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以残酷的写作手法无情地展露生活的痛苦。
(一)维·托卡列娃:温柔的创作风格
维·托卡列娃,是公认的当代俄罗斯文学巨匠。她1937年出生于列宁格勒的一个工程师家庭,从1964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没有谎言的一天》起,《淡紫色的衣服》、《一线希望》、《幸福的结局》等作品就不断出现在俄罗斯重要的杂志上。托卡列娃代表了传统的创作方法,她把自己的人生阅览及审美视角融入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小说里充满了浪漫和理想的因素。
1 情节曲折,结局美好。维·托卡列娃作品中的主人公经历坎坷,境遇充满各种困难,结局也永远有希望,即使小说以主人公的死亡为结局,作者都会为其准备出天堂的存在,继以其美好愿望的实现,不忍心打破生活的温暖和关爱。作者并不着重于道德上的谴责,而是显示人物各自变化的逻辑性、合理性,强调主人公们的行为的自然性、无奈性,客观严谨地进行人性研究。
2 人物多以女性的正面形象示人。维·托卡列娃笔下诞生过各年龄层的女性:小学生、大学生、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年和老年,多数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的知识女性,主题指向在于从人性和人的价值角度探寻女性生存处境和精神解放的道路,反映女作家借用主人公来达到女性全面实现的美好愿望。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切的人文关怀的描写使读者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产生巨大的审美感受。
3 “爱”的各种滋味贯穿全局。作者在作品中让自己的女主人公感受不同的爱的味道,甜蜜的爱,真挚永恒的爱,默默等候的爱,绝望的爱……在互相交织的爱的感受中聆听女人的心声。在《我一生都在等你》中,作者用“顺时顺序”的叙述方式描写了基列耶夫从年轻一直到年老都在默默等候阿尔塔莫娃的故事。
基列耶夫默默的等候——在作者柔婉细腻的笔触下无言地传递着爱的含义:这不仅仅是等候,而是一段被爱温暖和照亮的旅程。
维·托卡列娃被誉为最优秀、最细腻的女性情感的研究家,她的作品是现代女性真实内心世界的反映。其作品无论描述何种类型的主人公,故事情节无论多么曲折,小说的结尾永远都是乐观的,结局永远是温暖人心的,处处充满着爱的味道。
(二)塔·托尔斯泰娅:冷峻的创作风格
托尔斯泰娅的作品以关注社会中的“小人物”、“中间人”、“边缘人”,关注女性内心生活和生存困扰著称。托尔斯泰娅形式新颖并富有解构功能的创作被公认为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代表作,作家本人也成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典型。与其说托尔斯泰娅用沿袭俄罗斯经典路线的方式进行后现代创作,不如说她在用后现代形式书写新的俄罗斯经典。相比以消解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体系、争取女性政治权利为目的的女性文学以及单纯探讨女性婚恋家庭或依托身体叙述展开的女性创作而言,托尔斯泰娅的作品更倾注于对女性局限性的冷静批判和人性之美与弱点的深刻洞察。
塔吉雅娜·托尔斯泰娅于1951年出生在列宁格勒的文学世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开始陆续发表短篇小说。1987年,托尔斯泰娅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На золотом крыльце сидели》。集子一经问世,立即好评如潮,作者也随之声名鹊起。随后又陆续出版了《Сомнамбула в тумане》、《Ночь》等小说精品集。其短篇小说特色表现为:
1 人物黯淡,语言绚丽。在托尔斯泰娅笔下出现了众多不引人瞩目的普通人、老人、孩子、智障者、失意的家庭主妇、行尸走肉的职业女性、游离于生活边缘的“怪人”等等。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托尔斯泰娅那充满活力、绚丽多彩的文字。她常常运用生动的词藻来书写人物的刻板单调,用华美的修辞来描绘主人公的困惑失意,用词语的狂欢来反衬现实世界的惨淡。
2 喜剧情节,悲剧结局。托尔斯泰娅擅于用荒诞的游戏式的情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并揭示人物心理,她安排笔下的主人公极尽癫狂、痴愚之能事,说不着边际的话,做无厘头的事,让人读来忍俊不禁。托尔斯泰娅帮助人物尽情编织各种美梦,却从不赐予他们梦中的圆满结局。通过这种喜剧情节与悲剧结局的意外碰撞,所有的讽刺与揭露跃然纸上,解构也好,颠覆也罢,水到渠成。
3 隱喻的王国,清晰的视野。在托尔斯泰娅众多短篇小说中,要么有随处可见的隐喻符号,要么是通篇完整的隐喻主题,可以说,这些作品就是一系列隐喻的组合或某个隐喻的繁化。有评论家指出,托尔斯泰娅的隐喻是将生活转移到童话里的魔棒,是摆脱现实生活漩涡的唯一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另类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是与非、真与假、美与丑似乎变了模样,但却让人看得更加清楚。
4 作者的缺席,读者的介入。在托尔斯泰娅的作品中,从来找不到哪怕一句来自作者或代表作者的评价、议论,而是把回味的余地、解读的空间留给了读者,显示出作品的巨大张力。读者们认为托尔斯泰娅“从不在作品中教训人”。正如作家所言,她“天生就是个观察家”,她一边记录着她所观察到的这个生活大舞台,一边邀请读者一同思考舞台上的冷酷与温暖、崇高与滑稽、可笑与可怕。
托尔斯泰娅的每一部短篇都是对病态的幻想的颠覆,她用童话的形式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用冷峻的目光审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不给主人公任何出路和帮助。
(三)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残酷的创作风格
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与维·托卡列娃“以美为主线”的创作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生于1938年的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散文家进入文坛,因创作风格“以恶为主线”,而被称为“营造丑陋天堂的人”。为了表现痛苦和失意的存在,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不惜让她笔下的人物变形、扭曲,她的《孩子》、《葛利沙叔叔》、《自己的圈子》、《带小狗的女人》、《夜间》、《流感》和《阿里芭芭》等作品,折射出当代俄罗斯社会的各种矛盾对女性心灵的创伤,唤起更多女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呼唤他人对女性投以更多的尊重和关爱。
1 残缺的人物形象
彼得鲁舍夫斯卡娅笔下的人物多为无情的女人、妓女、酒鬼和被抛弃的早熟的孩子。一场场精神苦寻无尾而终,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顿和语言表意的苍白、亲情的疏远,导致亲人间的关系坚硬而冷漠麻木。在《自己的圈子》中,冷漠的女儿面对父亲的死亡竟然“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躺下睡觉去了”。颓废、空虚的女性形象在作品中频繁出现,生活中不能独立,一旦感情失败,就万念俱灰,仇恨家庭,仇恨父母和孩子,对生死全然麻木。女人的存在,女人的价值,女人的尊严,女人的人生目的都已经扭曲、变形,折射出作家对女人命运和道德理性的不懈探求。
2 残酷的写作方式
作家不加任何矫饰,不考虑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她不想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享受,她通过悖谬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俄罗斯女性的苦难的生活和孤独的情感。特定环境中的人物与环境所发生的冲突凸显主人公的性格,继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把笔触触探到人类灵魂的深处,“不想美化这一切”的创作态度,通过异己环境衬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收到了直观而强烈的艺术效果,这完全可以解读为作者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更是她发现和发掘人类内心的黑暗世界的历程。
3 残忍的结局
作家的小说结局几乎都能闻到死亡的味道,作家表现了死亡的不同形式,并将死亡理解为痛苦的解脱。精神失落,无力自拔、除了缺点外没有什么价值的主人公处在片面的、畸形的发展状态中,克制自己的情感,压抑对幸福的追求,死亡成为她们平息别人,更是平息自己内心的方式。这种写作策略其实代表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一直强调的观点,即:“……之死”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标志。
作家的探究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语境之中,作为一种整体意境,对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命发生着作用,因此有人说作家编织了20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中的“恶之花”。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维·托卡列娃、塔·托尔斯泰娅、柳·彼得鲁舍夫斯卡娅三位女作家以各自独特的“温柔”、“冷峻”、“残酷”的写作方式和观察视角,深入审视人物心理,在作品中表达各自的人生态度,透视社会種种现象,揭示理想与现实冲突时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惑。她们的创作风格虽不尽相同,但读者都能从她们的作品中感受到作品人物在痛苦之下对幸福的期盼。俄罗斯后现代女性作家以各自的写作风格推动着文学动态的发展,并为读者展示了艺术及生活的表现力,而这些才华横溢的后现代女作家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构成了世界文学史上一道光辉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 王艳华、杨俊峰:《穿越现实炼狱的精神游走》,《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第6期。
[2] 林精华:《俄国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俄语教学》,2002年第11期。
[3] 康诺利、伯吉斯:《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漓江出版社,1988年版。
[4] 温玉霞:《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外语教学》,2003年第7期。
[5] 陈新宇:《当代俄罗斯文坛女性作家三剑客》,《译林》,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