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证明,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科技教育为载体,实施素质教育,弘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能力,是实现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 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是一项既动心、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健体和益智的功能,科技教育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所以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满足学生需求的一项有益举措。多年来,教育事业以“科技放飞梦想,创新点亮未来”为主题,积极开展科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开展课内外兴趣活动,举行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实现师生的人生价值。
一、创设科教环境,沐浴科教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审美观、提升高尚的道德观,所以积极向上的、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由此“千校一貌,千生一面”的状况才能有所改变。
1.场馆布置。全力打造学校科技馆,同时成立以项目为载体的机器人工作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创新制作工作室、航模工作室等。科技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作为初中校,要选择了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的展品,形成演示教材原理、体验科学现象、鼓励动手探索、培养科学精神的场馆,最重要的是一个让他们流连忘返的实践之馆。
2.外部布置。将伟大的科学家的画像以及影响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内容布置在科技经典长廊内;将学生在校内外各级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展示在科技创新作品长廊上;在每个班级创设科技角,摆放学生喜欢阅读的科普书以及科普作品;让部分班级在校园空地上搞微型农场,等等。
由此,让校园处处沐浴在科技氛围中,让学生在科技教育环境的熏陶中茁壮成长,让走进校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气息,让走出去的师生都有一定的科技内涵和魅力。
二、开发校本资源,拓展课程体系
毋容置疑,只有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的项目,才会有可行性和生命力,才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根据课程和项目,整合校内外科技课程资源,开发并形成学校的科技课程资源。
1.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基础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科技资源,不仅在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中,甚至在文科课程中也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科技资源。所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各学科教师对基础课程校本化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在项目基础上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微课程。如《生活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乐吉生物》等。
2.研究课程项目化。项目化研究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是针对具体的竞赛项目开展的社团学习活动,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小牛顿科学实验室》《走进自然博物馆》《机器人探索》《航模制作》《金钥匙》《动漫天地》《信息奥赛》等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3.校外活动常态化。科技毕竟不是学校的强项,需充分认识到一己之力的微薄,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就需要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就必须加强与市、区科协的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还应与周边高校联系,开展项目合作;更要同企业签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协议,使科技教育项目建设扩展到校外,而且活动常态化。
三、构建发展中心,培养科教团队
社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个人认为:只有一流的科技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一流科技素养的学生,教师是关键,而现在科技教师缺口太大,初中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因此许多人就在问:师资从哪里来?回答很简单:学科老师中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先挖掘,后培训。
1.组建科技教研组。前期广泛发动,外派培训,重点打造一位有兴趣肯付出的理科老师任教研组组长(当然得享受待遇),负责各项课程的分工和各类赛事的安排,组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信息、美术等学科老师为成员,负责项目培训、方案策划、活动指导、科学评价等任务,组建科技教研组,开展科教课程的各项科技活动,共同促进教师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2.成立少年科学院。由于项目多,活动时间杂,为了切实有效的管理,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将各工作室和参与项目的学生集中管理,他们不仅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比赛,而且依托科技长廊、校园网、校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展示他们的科技素養,辐射他们的能量,使身处其中的师生们耳濡目染得到启迪。
四、搭建科教平台,放飞师生梦想
一位教育家试验证明: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记得住,做过的记得牢,讨论过的理解深,“真理在碰撞中才会闪现火花”。所以,师生参与活动才是硬道理,必须搭建科教平台,才能放飞师生梦想。
1.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初中学科竞赛全面叫停的今天,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就格外令人瞩目,师生们大有一展身手的舞台,捧回一块块闪亮的奖牌。
2.开展社团活动。校本选修课时间,学生们走进各种的活动室,有的读、有的写、有的做、有的搭,有的在室内、有的在操场,校园内一片热闹景象,他们运用现有的知识,在动手做模型、探索小问题、设计巧装置、发明小制作,他们在描绘自己的未来,他们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3.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一年的积淀,同学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释放的空间,所以学校每年会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节上科技方面的内容有科技论坛、主题班会、宣传板报、科技作品制作比赛、科技摄影展、创意设计大赛、鸡蛋撞地球比赛、纸模搭建比赛、牙签高塔、吸管结构、纸牌承重、航模、机器人比赛、科技论文,学校还有科技讲座、成果展示等,科技节已成为师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动心、动脑、动手”的科技嘉年华。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阻力难免,比如全体师生的参与度、与学科教学的矛盾、经费的投入、时间的保障等,但这是强国的基础、未来的需求、学生的爱好,相信有志之士,会克服困难,深入实施。今后的学校,决不仅仅是也决不能是组织考试的场地,更应成为科技研究的辐射基地、科技教师的孵化基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 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是一项既动心、动脑又动手的活动,具有很强的健体和益智的功能,科技教育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所以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满足学生需求的一项有益举措。多年来,教育事业以“科技放飞梦想,创新点亮未来”为主题,积极开展科技教育课程基地项目,参与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开展课内外兴趣活动,举行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实现师生的人生价值。
一、创设科教环境,沐浴科教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陶冶情操、发展能力、提高素质,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健康的审美观、提升高尚的道德观,所以积极向上的、鲜明特色的校园环境建设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并由此“千校一貌,千生一面”的状况才能有所改变。
1.场馆布置。全力打造学校科技馆,同时成立以项目为载体的机器人工作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创新制作工作室、航模工作室等。科技馆对青少年的吸引力是有目共睹的,它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而且集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于一体,作为初中校,要选择了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结构的展品,形成演示教材原理、体验科学现象、鼓励动手探索、培养科学精神的场馆,最重要的是一个让他们流连忘返的实践之馆。
2.外部布置。将伟大的科学家的画像以及影响社会进步的重大科技发明的内容布置在科技经典长廊内;将学生在校内外各级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展示在科技创新作品长廊上;在每个班级创设科技角,摆放学生喜欢阅读的科普书以及科普作品;让部分班级在校园空地上搞微型农场,等等。
由此,让校园处处沐浴在科技氛围中,让学生在科技教育环境的熏陶中茁壮成长,让走进校园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科技气息,让走出去的师生都有一定的科技内涵和魅力。
二、开发校本资源,拓展课程体系
毋容置疑,只有进入学校的课程体系的项目,才会有可行性和生命力,才会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根据课程和项目,整合校内外科技课程资源,开发并形成学校的科技课程资源。
1.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基础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科技资源,不仅在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中,甚至在文科课程中也有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科技资源。所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各学科教师对基础课程校本化方案进行研讨和论证,在项目基础上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微课程。如《生活中的物理》《生活中的化学》《乐吉生物》等。
2.研究课程项目化。项目化研究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是针对具体的竞赛项目开展的社团学习活动,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小牛顿科学实验室》《走进自然博物馆》《机器人探索》《航模制作》《金钥匙》《动漫天地》《信息奥赛》等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
3.校外活动常态化。科技毕竟不是学校的强项,需充分认识到一己之力的微薄,所以,要想有所突破,就需要聘请校外科技辅导员;就必须加强与市、区科协的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还应与周边高校联系,开展项目合作;更要同企业签订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协议,使科技教育项目建设扩展到校外,而且活动常态化。
三、构建发展中心,培养科教团队
社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个人认为:只有一流的科技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一流科技素养的学生,教师是关键,而现在科技教师缺口太大,初中校根本就没有专职的,因此许多人就在问:师资从哪里来?回答很简单:学科老师中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先挖掘,后培训。
1.组建科技教研组。前期广泛发动,外派培训,重点打造一位有兴趣肯付出的理科老师任教研组组长(当然得享受待遇),负责各项课程的分工和各类赛事的安排,组织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信息、美术等学科老师为成员,负责项目培训、方案策划、活动指导、科学评价等任务,组建科技教研组,开展科教课程的各项科技活动,共同促进教师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2.成立少年科学院。由于项目多,活动时间杂,为了切实有效的管理,学校成立了少年科学院,将各工作室和参与项目的学生集中管理,他们不仅参加各级各类的科技比赛,而且依托科技长廊、校园网、校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展示他们的科技素養,辐射他们的能量,使身处其中的师生们耳濡目染得到启迪。
四、搭建科教平台,放飞师生梦想
一位教育家试验证明: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记得住,做过的记得牢,讨论过的理解深,“真理在碰撞中才会闪现火花”。所以,师生参与活动才是硬道理,必须搭建科教平台,才能放飞师生梦想。
1.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在初中学科竞赛全面叫停的今天,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小学生“金钥匙”科技竞赛、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青少年科技模型竞赛等各类科技竞赛就格外令人瞩目,师生们大有一展身手的舞台,捧回一块块闪亮的奖牌。
2.开展社团活动。校本选修课时间,学生们走进各种的活动室,有的读、有的写、有的做、有的搭,有的在室内、有的在操场,校园内一片热闹景象,他们运用现有的知识,在动手做模型、探索小问题、设计巧装置、发明小制作,他们在描绘自己的未来,他们在编织着自己的梦想。
3.举办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一年的积淀,同学们迫切地需要一个展示的舞台,释放的空间,所以学校每年会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节上科技方面的内容有科技论坛、主题班会、宣传板报、科技作品制作比赛、科技摄影展、创意设计大赛、鸡蛋撞地球比赛、纸模搭建比赛、牙签高塔、吸管结构、纸牌承重、航模、机器人比赛、科技论文,学校还有科技讲座、成果展示等,科技节已成为师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动心、动脑、动手”的科技嘉年华。
科技创新,任重道远,阻力难免,比如全体师生的参与度、与学科教学的矛盾、经费的投入、时间的保障等,但这是强国的基础、未来的需求、学生的爱好,相信有志之士,会克服困难,深入实施。今后的学校,决不仅仅是也决不能是组织考试的场地,更应成为科技研究的辐射基地、科技教师的孵化基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