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构图是绘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绘画的基础,一幅成功的绘画作品离不开构图的精心安排。中西绘画由于历史背景以及审美需求的差异,在构图的经营上画家持有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但在如今的全球一体化浪潮中,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和深入,西方绘画在构图上对中国绘画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探索西方绘画构图的基础上,了解中西方构图的区别,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西方绘画构图对中国绘画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绘画;构图
构图是绘画过程中的重要造型艺术语言之一。南朝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后人称之为“谢赫六法”,其中“经营位置”法则就是强调了绘画构图的重要性,即绘画创作时画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画面中要表现的形象运用一些方法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在西方绘画中,“构图”指在平面空间中安排描绘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局部的物体形象,经过合理的安排,组成画面整体。
一、西方绘画的构图
西方现代艺术家们强调,我们面对世界上的一切物象,都要从自然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不能脱离真实生活。显而易见,西方画家在营造画面构图时,从现实出发十分重视对事物真实形象的处理,崇尚的是以“实”取材。西方画家喜欢观察并摹写事物的真实形象,因为非常注重写实,所以在处理画面空间时习惯使用一些固定的透视方法,可以称作是一种照相式的构图方式。西方绘画构图非常注重科学原理,常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来表现空间上的层次变化,使得客观物象在二维的纸面上呈现出三维空间。
(一)以实景描绘为基础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最为常用的创作方式,就是取材真实景物并把真实景物进行变形,再将景物与大脑中所构思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新的画面。所谓变形,就是把实景同自己的想象或美的意识结合在一起,或者在画面上突出某一部分,或者删除某一部分,或者修改移动某一部分,使真实景物在画面上产生变化。如果把写生现场的照片同画家描绘出的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是截然不同的景色。与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相比,现场的照片可能会更显呆板,这就是画家经过奇思妙想进行画面变形的功劳。经过画家处理过后的画面景色,往往更加打动观者的心。
(二)明暗对比
在莫奈的著名作品“麦草垛”系列绘画当中,虽然画家描绘的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甚至莫奈曾在数年间画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作品,但作品仍然具有创新点,画家大胆采用明暗对比的方法,突出被太阳照射的麦垛,同时加深了处在阴影中的麦垛,画家通过主观的处理,使画面当中形成了大与小、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使寻常的物体独具一格地呈现在大众的视界中,让人耳目一新。此外,印象派画家德加也是一位大胆运用绘画方法的画家。他的作品常采用对比强烈的构图形式,画面当中色彩的强烈对比、光线的明暗对比,使主题人物鲜明而生动地展现在大众眼前。虽然描绘的是大家见惯的场景,但是由于画家运用了独特的明暗对比以及独特的构图手法,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中国绘画的构图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把人当作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国人以感性思维为主,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会减少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更多地注重画面的情感表达,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国绘画构图比较灵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绘画中多采用散点透视,多角度选取景物,使画面更具有动态感。西方画家的思维以理性为主,画家们在绘画构图时会更遵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和中国画相比画面空间多为静止的,缺少变化的。
(一)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构图方法,画家从多个角度观察物象,选取不同角度的物体形态,在自己头脑中加工改造,最终在画纸上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作品,这种透视方法的使用可以增加画面的灵活性。除此以外,中国画画幅和画面形状的选取是多种多样的,画家们可以根据画面构图需要对画幅和画面形状进行自由选择,合适的画幅和画面形状能充分发挥散点透视的优势,如《清明上河图》就是采用散点透视法来表现画面的经典长卷作品,使画面构图更加灵活。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独有的创作手法,能够合理利用画面空间,使复杂的场景经过微妙的处理而更具灵活性与生动性。
(二)“之”字形构图
“之”字形构图法,是传统中国山水画中使用最普遍的构图形式之一。它主要是指画家在作画时将主体物总体安排成“之”字形状。在画面中,“之”字形构图并不是平均分割画面,它主要是以面与面之间的变化与呼应为主,这种构图方法以强调曲折变化为重点,使画面中的空间层次以及浓郁的季节氛围得以体现。北宋山水畫家郭熙创作的《早春图》中就采用“之”字形构图法,这种构图方法的运用使这幅作品中丰富的画面内容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幅作品构图奇特,内容丰富,展示出了山体的蜿蜒盘旋之感。《早春图》画面中的主体是呈“之”字形状的巨大山峦,主体山峦与其左右山峰在变化中又相互呼应。“之”字形构图法从画面不同方位出发,创作出的主体山峦与其他山峦在对比中充满和谐统一,创作出来的画面表现出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使画面极具冲击感与震撼力。
三、中西绘画的构图差异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差异就是思想方式的不同,这是历史所沉淀出来的,并不是一时产生的。中国绘画注重表现“意”,强调感性为多;而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强调理性为多。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画家以追求画面的意境美为重点,画家们不固定在一个视角作画,常使用多视角观察自然景物,使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更具有空灵性。这种意境美把观者带入到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中,而古典的西方绘画则恰恰不同,西方画家们理智地选择构图方式,常采用焦点透视法,注重表现画面物体的近大远小,画面空间意识极其强烈,作品更具立体感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给人想象的空间相对较弱。
四、西方绘画构图方式对现代中国画构图的影响 (一)构成意识的强化
画面当中构成意识的加强,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对抽象性画面的认知与体现。“构成”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现在构成理念在当代中国绘画创作中已经不可忽视,它体现了画家们对于构图的独立思考以及画家对于画面内在形式的理性追求。构成意识中的抽象性主要体现为绘画作品能够使观者产生共鸣。构成理念的运用,使画面更加注重形式感,从而增加抽象性。在构成分析的过程中。画面中的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更加重要。
中国画所讲究的构成意识,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平面构图中有意味的画面分割,注重画面空间的经营布局关系。不论是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画面构成规律,这对我们研习、传承以及创新中国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块面概念的升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画家对画面构成的关注度逐渐提升,通常善于将画面组合形成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块面,并对这些块面进行平面化处理。这也意味着,画家们不再只重视意象等画面因素,而是更注重考虑物象自然形态之间的关系,如树与树、花与花的关系,这是对画面构成中面与面之间的团块关系的一种重视。在画面中安排物象时,画家们直接摒弃了物象的自然形态,从注重物体的具体形态转变为注重画面结构之间的块面关系,这种对于画面块面概念的认识是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运用抽象思维的结果。与此同时,画家们也更加注重抽象画面给观者带来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比如圆形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观者聚焦于画面中,形成视觉中心,同时象征着圆满和完整;方形与圆形相比更有棱角,视觉上给人平衡、稳定的感觉。
(三)点、线、面三元素的融合
点、线、面是构成画面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现代绘画中,它们被认为是构成画面的基础元素。在中国画中,点、线、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与造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西画还是中国画,点、线、面都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绘画时为了突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视觉意味,画家们需要将这些元素进行强化,才能使这些基本元素从画面内容中凸显出来,使形式也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关注。如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他虽使用传统的绘画工具,但在画面中融合了西画与中国画的精髓,使绘画作品更具有时代精神。吴冠中借鉴了西方现代美术中的形式美,注重画面中形式美的表现以及画面中的构成关系,并通过点、线、面的交织呈现给观者,使观者印象深刻。比如他描绘江南水乡的系列作品,画面中主体物采用大块面的黑与白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增强了画面对观者的吸引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西方绘画从多方面对中国绘画的构图产生影响,现在我们所谈及的构图就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我们在鉴赏中国画时,通常会从画面构图开始分析。中国传统画家理性地从自然界选取他们想描摹的对象,其间,画家们不断在头脑中加工,经过提炼、取舍、剪裁等方法对画面物象进行处理,才能最终完成绘画。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历史的发展,中西方艺术也在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中不断进步。中西方绘画有因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艺术风貌,新時代,我们需要基于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开拓与创新,接受多元化的绘画方法与绘画思想,使我国的绘画艺术更加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晓红.中国画构图与西方平面构成的“同”与“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69-73.
[2]黄荣川.中国构图艺术的变革与发展:评《中国画构图艺术》[J].新闻战线,2017(20):155.
[3]吴琴琴.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承与变[J].美与时代(中),2020(9):18-19.
[4]金婕.中国现代山水画中的光影表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关键词:中国绘画;西方绘画;构图
构图是绘画过程中的重要造型艺术语言之一。南朝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提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后人称之为“谢赫六法”,其中“经营位置”法则就是强调了绘画构图的重要性,即绘画创作时画家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画面中要表现的形象运用一些方法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在西方绘画中,“构图”指在平面空间中安排描绘对象的位置和关系,把局部的物体形象,经过合理的安排,组成画面整体。
一、西方绘画的构图
西方现代艺术家们强调,我们面对世界上的一切物象,都要从自然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创作素材,不能脱离真实生活。显而易见,西方画家在营造画面构图时,从现实出发十分重视对事物真实形象的处理,崇尚的是以“实”取材。西方画家喜欢观察并摹写事物的真实形象,因为非常注重写实,所以在处理画面空间时习惯使用一些固定的透视方法,可以称作是一种照相式的构图方式。西方绘画构图非常注重科学原理,常运用点、线、面等元素来表现空间上的层次变化,使得客观物象在二维的纸面上呈现出三维空间。
(一)以实景描绘为基础
在西方现代绘画中,最为常用的创作方式,就是取材真实景物并把真实景物进行变形,再将景物与大脑中所构思的画面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新的画面。所谓变形,就是把实景同自己的想象或美的意识结合在一起,或者在画面上突出某一部分,或者删除某一部分,或者修改移动某一部分,使真实景物在画面上产生变化。如果把写生现场的照片同画家描绘出的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是截然不同的景色。与栩栩如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相比,现场的照片可能会更显呆板,这就是画家经过奇思妙想进行画面变形的功劳。经过画家处理过后的画面景色,往往更加打动观者的心。
(二)明暗对比
在莫奈的著名作品“麦草垛”系列绘画当中,虽然画家描绘的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物,甚至莫奈曾在数年间画了不少以此为主题的作品,但作品仍然具有创新点,画家大胆采用明暗对比的方法,突出被太阳照射的麦垛,同时加深了处在阴影中的麦垛,画家通过主观的处理,使画面当中形成了大与小、明与暗的强烈对比,使寻常的物体独具一格地呈现在大众的视界中,让人耳目一新。此外,印象派画家德加也是一位大胆运用绘画方法的画家。他的作品常采用对比强烈的构图形式,画面当中色彩的强烈对比、光线的明暗对比,使主题人物鲜明而生动地展现在大众眼前。虽然描绘的是大家见惯的场景,但是由于画家运用了独特的明暗对比以及独特的构图手法,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中国绘画的构图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把人当作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因为中国人以感性思维为主,中国画家在进行创作时,会减少对自然景物的真实描绘,更多地注重画面的情感表达,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得到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国绘画构图比较灵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绘画中多采用散点透视,多角度选取景物,使画面更具有动态感。西方画家的思维以理性为主,画家们在绘画构图时会更遵守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和中国画相比画面空间多为静止的,缺少变化的。
(一)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构图方法,画家从多个角度观察物象,选取不同角度的物体形态,在自己头脑中加工改造,最终在画纸上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作品,这种透视方法的使用可以增加画面的灵活性。除此以外,中国画画幅和画面形状的选取是多种多样的,画家们可以根据画面构图需要对画幅和画面形状进行自由选择,合适的画幅和画面形状能充分发挥散点透视的优势,如《清明上河图》就是采用散点透视法来表现画面的经典长卷作品,使画面构图更加灵活。散点透视是我国画家独有的创作手法,能够合理利用画面空间,使复杂的场景经过微妙的处理而更具灵活性与生动性。
(二)“之”字形构图
“之”字形构图法,是传统中国山水画中使用最普遍的构图形式之一。它主要是指画家在作画时将主体物总体安排成“之”字形状。在画面中,“之”字形构图并不是平均分割画面,它主要是以面与面之间的变化与呼应为主,这种构图方法以强调曲折变化为重点,使画面中的空间层次以及浓郁的季节氛围得以体现。北宋山水畫家郭熙创作的《早春图》中就采用“之”字形构图法,这种构图方法的运用使这幅作品中丰富的画面内容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这幅作品构图奇特,内容丰富,展示出了山体的蜿蜒盘旋之感。《早春图》画面中的主体是呈“之”字形状的巨大山峦,主体山峦与其左右山峰在变化中又相互呼应。“之”字形构图法从画面不同方位出发,创作出的主体山峦与其他山峦在对比中充满和谐统一,创作出来的画面表现出高山大壑的雄伟气势,使画面极具冲击感与震撼力。
三、中西绘画的构图差异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最大的差异就是思想方式的不同,这是历史所沉淀出来的,并不是一时产生的。中国绘画注重表现“意”,强调感性为多;而西方绘画注重写“实”,强调理性为多。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画家以追求画面的意境美为重点,画家们不固定在一个视角作画,常使用多视角观察自然景物,使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更具有空灵性。这种意境美把观者带入到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中,而古典的西方绘画则恰恰不同,西方画家们理智地选择构图方式,常采用焦点透视法,注重表现画面物体的近大远小,画面空间意识极其强烈,作品更具立体感地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给人想象的空间相对较弱。
四、西方绘画构图方式对现代中国画构图的影响 (一)构成意识的强化
画面当中构成意识的加强,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对抽象性画面的认知与体现。“构成”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现在构成理念在当代中国绘画创作中已经不可忽视,它体现了画家们对于构图的独立思考以及画家对于画面内在形式的理性追求。构成意识中的抽象性主要体现为绘画作品能够使观者产生共鸣。构成理念的运用,使画面更加注重形式感,从而增加抽象性。在构成分析的过程中。画面中的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更加重要。
中国画所讲究的构成意识,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平面构图中有意味的画面分割,注重画面空间的经营布局关系。不论是传统的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中的画面构成规律,这对我们研习、传承以及创新中国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块面概念的升华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画家对画面构成的关注度逐渐提升,通常善于将画面组合形成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块面,并对这些块面进行平面化处理。这也意味着,画家们不再只重视意象等画面因素,而是更注重考虑物象自然形态之间的关系,如树与树、花与花的关系,这是对画面构成中面与面之间的团块关系的一种重视。在画面中安排物象时,画家们直接摒弃了物象的自然形态,从注重物体的具体形态转变为注重画面结构之间的块面关系,这种对于画面块面概念的认识是画家受西方绘画影响,运用抽象思维的结果。与此同时,画家们也更加注重抽象画面给观者带来的视觉与心理体验。比如圆形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观者聚焦于画面中,形成视觉中心,同时象征着圆满和完整;方形与圆形相比更有棱角,视觉上给人平衡、稳定的感觉。
(三)点、线、面三元素的融合
点、线、面是构成画面必不可少的元素,在现代绘画中,它们被认为是构成画面的基础元素。在中国画中,点、线、面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与造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西画还是中国画,点、线、面都是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绘画时为了突出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视觉意味,画家们需要将这些元素进行强化,才能使这些基本元素从画面内容中凸显出来,使形式也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关注。如当代中国画家吴冠中,他虽使用传统的绘画工具,但在画面中融合了西画与中国画的精髓,使绘画作品更具有时代精神。吴冠中借鉴了西方现代美术中的形式美,注重画面中形式美的表现以及画面中的构成关系,并通过点、线、面的交织呈现给观者,使观者印象深刻。比如他描绘江南水乡的系列作品,画面中主体物采用大块面的黑与白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对比,增强了画面对观者的吸引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西方绘画从多方面对中国绘画的构图产生影响,现在我们所谈及的构图就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我们在鉴赏中国画时,通常会从画面构图开始分析。中国传统画家理性地从自然界选取他们想描摹的对象,其间,画家们不断在头脑中加工,经过提炼、取舍、剪裁等方法对画面物象进行处理,才能最终完成绘画。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历史的发展,中西方艺术也在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中不断进步。中西方绘画有因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影响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艺术风貌,新時代,我们需要基于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开拓与创新,接受多元化的绘画方法与绘画思想,使我国的绘画艺术更加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晓红.中国画构图与西方平面构成的“同”与“异”[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69-73.
[2]黄荣川.中国构图艺术的变革与发展:评《中国画构图艺术》[J].新闻战线,2017(20):155.
[3]吴琴琴.当代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承与变[J].美与时代(中),2020(9):18-19.
[4]金婕.中国现代山水画中的光影表现[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