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文学艺术的翠林中,我国传统文学古诗词可谓是一朵开得分外艳丽的奇葩。长期以来,我国古诗词的教学都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成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与能力,将直接影响着对这一文学艺术的传承。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我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特别重视对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的古典诗词素养的培养。而实现由课内学习向课外欣赏迁移的基础是学生对古诗词的自我赏析的能力。因此把课内名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能力的培养上就非常重要而且必要。怎样实践这一理念,实现这一目标呢?在近几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中学古诗词阅读的几种方法。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别于散文。我们很容易找到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要素:一是韵律,二是内容,三是情感,四是语言。只有抓住这四个要素对诗歌加以解读,才能对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观照,才能形成比较理想的诗美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就是诗歌鉴赏者,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具体某一首诗的审美感受,而且更需要一把钥匙,一把能够对任何诗歌进行审美评价的钥匙。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手持这样一把开启学生品读诗歌的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的人。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诗歌的圣殿。
学生在课堂上接触诗歌一般都是以文字形式开始的,而这种单一的信息输入途径远远不能满足对诗歌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多角度感知的要求。课堂上诗歌的学习过程应是一种开放各种感官的立体学习过程。朗读便在其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把视觉上的信息转变为听觉上的信息,这是学生感知诗歌的第一步,是获得对该诗初步印象的必要环节。音乐美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音乐是用不同轻重、不同长短的乐音构成节奏、旋律而作用于人的情感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也如音乐一般,具有旋律和节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能不能读准字音,能不能读准节奏,是学生品味诗歌韵律美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确定“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學习目标,解决字音、韵律、节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朗读、集体齐读、个别试读,教师进行必要的范读。学习过程中应提醒学生充分地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自己正音正字。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来划分停顿、轻重读,读出节奏。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谓“诗无达诂”。对诗意的理解应该说是一件比较主观,比较自由的事。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解,都可以予以肯定,加以鼓励。同时,在诗歌的理解上,不必落实一字一句的翻译。这样的翻译有时不但无法译出诗的精髓,甚至会堵塞了诗歌原本灵动的空间,缺乏联想和想象的余地,大大减弱了诗歌的美感。因此,这一环节的学习,重在疏通重点字词或个别难懂字词上。可借助课文注解、工具书等,亦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注意点到即止,切忌代劳。
众所周知,诗是情感的凝聚物,情感是诗歌征服读者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像没有波涛就没有大海一样,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歌。那么,欣赏诗歌的一个必要步骤就是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了。情感的表达不外乎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表达的称为“直抒胸臆”;间接表达的方式主要是“寓情于景”或“借物抒情”。据此,在指导学生品味诗情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注重感情色彩鲜明、浓烈的词语,以及寻找诗歌借助的抒情意象。只有读懂了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才能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算真正走进了诗的灵魂中。
虽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诗歌写作,尤其是格律诗写作的要求,但我认为,古典诗词的传承如果仅停留在单纯的欣赏、品味上,而放弃了它作为语言运用范本的模仿价值的话,未免太过可惜了。诗歌对语言的要求要比其他文学体裁都高,诗的语言含蓄、跳跃、凝练、简洁,是诗人反复推敲的智慧结晶。倘若我们的高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留意诗的语言,模仿其中某些遣词造句的方法,我想这对于高中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必定应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也即授予了学生一把开启诗歌学习之门的金钥匙。中学古诗词“四步学法”,充分尊重了诗词艺术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实践证明,这一学法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为每个环节精心所起的名称,令整套学法的步骤鲜明好记,印象深刻。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形成古诗词学习的常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自觉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课外的拓展阅读中去,在反复的训练中获得、提高读诗、赏诗、品诗的能力。
总之,我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而语文教育工作者,是传承这一艺术瑰宝的链条中重要的一环。让我们带领我们的学生,共同为古典诗词这朵娇艳的奇葩培土、传粉,让它开得更艳更美!(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的程度上,特别是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别于散文。我们很容易找到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要素:一是韵律,二是内容,三是情感,四是语言。只有抓住这四个要素对诗歌加以解读,才能对诗歌进行比较全面的观照,才能形成比较理想的诗美感受。在课堂上,学生就是诗歌鉴赏者,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对具体某一首诗的审美感受,而且更需要一把钥匙,一把能够对任何诗歌进行审美评价的钥匙。每一位语文老师都是手持这样一把开启学生品读诗歌的智慧之门的金钥匙的人。我们必须用我们的智慧,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诗歌的圣殿。
学生在课堂上接触诗歌一般都是以文字形式开始的,而这种单一的信息输入途径远远不能满足对诗歌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多角度感知的要求。课堂上诗歌的学习过程应是一种开放各种感官的立体学习过程。朗读便在其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把视觉上的信息转变为听觉上的信息,这是学生感知诗歌的第一步,是获得对该诗初步印象的必要环节。音乐美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音乐是用不同轻重、不同长短的乐音构成节奏、旋律而作用于人的情感的艺术。诗歌的语言也如音乐一般,具有旋律和节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能不能读准字音,能不能读准节奏,是学生品味诗歌韵律美的基础。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必须确定“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學习目标,解决字音、韵律、节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朗读、集体齐读、个别试读,教师进行必要的范读。学习过程中应提醒学生充分地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自己正音正字。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感受来划分停顿、轻重读,读出节奏。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所谓“诗无达诂”。对诗意的理解应该说是一件比较主观,比较自由的事。尤其是对高中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解,都可以予以肯定,加以鼓励。同时,在诗歌的理解上,不必落实一字一句的翻译。这样的翻译有时不但无法译出诗的精髓,甚至会堵塞了诗歌原本灵动的空间,缺乏联想和想象的余地,大大减弱了诗歌的美感。因此,这一环节的学习,重在疏通重点字词或个别难懂字词上。可借助课文注解、工具书等,亦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但要注意点到即止,切忌代劳。
众所周知,诗是情感的凝聚物,情感是诗歌征服读者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像没有波涛就没有大海一样,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诗歌。那么,欣赏诗歌的一个必要步骤就是把握诗歌抒发的情感了。情感的表达不外乎直接与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表达的称为“直抒胸臆”;间接表达的方式主要是“寓情于景”或“借物抒情”。据此,在指导学生品味诗情的时候,应该引导他们注重感情色彩鲜明、浓烈的词语,以及寻找诗歌借助的抒情意象。只有读懂了诗人的心,诗人的情,才能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算真正走进了诗的灵魂中。
虽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没有诗歌写作,尤其是格律诗写作的要求,但我认为,古典诗词的传承如果仅停留在单纯的欣赏、品味上,而放弃了它作为语言运用范本的模仿价值的话,未免太过可惜了。诗歌对语言的要求要比其他文学体裁都高,诗的语言含蓄、跳跃、凝练、简洁,是诗人反复推敲的智慧结晶。倘若我们的高学生在欣赏诗词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留意诗的语言,模仿其中某些遣词造句的方法,我想这对于高中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学法指导的根本途径,也是学法指导经常化、具体化,出效益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学法指导必定应走渗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怎样学习”导向,教学生“学会学习”,也即授予了学生一把开启诗歌学习之门的金钥匙。中学古诗词“四步学法”,充分尊重了诗词艺术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实践证明,这一学法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易于被学生接受。同时,为每个环节精心所起的名称,令整套学法的步骤鲜明好记,印象深刻。通过课堂上的训练形成古诗词学习的常规方法,最终实现学生自觉地把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课外的拓展阅读中去,在反复的训练中获得、提高读诗、赏诗、品诗的能力。
总之,我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而语文教育工作者,是传承这一艺术瑰宝的链条中重要的一环。让我们带领我们的学生,共同为古典诗词这朵娇艳的奇葩培土、传粉,让它开得更艳更美!(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