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历史衍化与水平提升

来源 :思想理论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hl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水平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符合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在评价要素、评价过程、评价成效等方面已得到一定发展,但在评价价值取向、评价技术手段、评价信息获取等层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从协调评价主体、明确价值理念,关注对象差异、推进分类评价,全面获取信息、开展综合评价等方面实现路径优化.
其他文献
面对高校就业工作中“多”与“少”的冲突、“碎”与“整”的矛盾、“高”与“低”的困境等现实问题,将精准理念运用于高校就业工作,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解决现实难题的重要突破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实施精准就业指导需要凸显以学生为中心、以精准为理念、以技术为支撑的核心要义,通过精准就业分析、精准就业指导、精准就业帮扶、精准就业反馈的闭环就业指导体系,提高就业工作的精准化水平,实现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近年来,“养成系”跃升为国内偶像产业的主流模式之一,并引发了“粉丝”文化的转向.不同于传统之处在于,“养成系”偶像的成名依赖于“粉丝”的支持,即“粉丝”被前所未有地赋权.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养成系”偶像及其“粉丝”文化蕴含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精神心理.从技术层面来看,“养成系”偶像及其“粉丝”文化的生成是新媒体赋权下文化生产权力偏移的结果;从消费文化视角来看,“养成系”偶像是后福特主义时代偶像工业应对“粉丝”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产物;从大众心理来看,“养成系”偶像及其“粉丝”文化内含着平民主义文化立场,与现代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STEM课程理念的跨学科发展趋势要求现代教育体系体现出交叉融合的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理念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从借助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方法、跨学科实验三方面融合跨学科理念.
在中考专题复习中,可以通过数字化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帮助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强化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图象分析、证据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内涵的统一性、目标的一致性,有着同向同行、共进互融的逻辑关系.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融通衔接、协同发展,在价值逻辑上耦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人育才的教育使命,具有双向同构性;在理论逻辑上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三大规律”,具有客观规律性;在实践逻辑上回应时代发展需求,具有现实迫切性.两者整体性协同发展,方能发挥出相得益彰的整体效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发展的实践指向为一体化构建均衡发展的工作协同机制,整体性构建合力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社会思潮不仅涌动于人工智能技术更迭所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时代,而且也正沿着智能化应用场景的界限进行重构,并表现出不同以往的传播新特征.嵌入生活的人工智能引起社会思潮演绎形态、传导逻辑的分化整合,使其传播内容加速同质化、传播方式智能生活化、传播受众圈层场景化、传播话语技术叙事化.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社会思潮传播呈现的新特点,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辩驳各种错误思想倾向,通过智能化技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上根本一致,在教育主体上高度交叉,是一个统一过程前后相继的两个环节,这决定了两者要协调发展.但两者在师资队伍、工作载体和形式、质量评价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机构管理、工作开展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协同性.推动两者的协调发展,要注重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队伍建设机制、质量测评体系,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体.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在现实的化学教学中,如果化学实验设计失当,就会背离化学教学的初衷.在化学教学中实验设计要体现对生命的敬畏、对学生的尊重,要符合法律、道德情理,要充满化学学科意识.
“大思政课”理念,是新时代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要求和课程定位的鲜明逻辑主线.“大思政课”之大,不在于学生人数之多,不在于授课场所之广,也不在于授课教师之名,而在于教师是否自觉把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和生动的现实这三重核心要义融入思政课教学.也正因此,善用“大思政课”绝非一日之功,需从队伍建设、规律运用、体系构建等多方面着手,推动“大思政课”理念在思政课教学中落地生根,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探究向心力”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向心力概念”“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运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优化蕴含物理学科问题的情境,创设不同层次生活化情境,使知识生成情境化,激发学习兴趣,理解物理学的本质;优化真实的问题情境,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链,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优化实验情境,创设不同类型的实验探究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化,探究活动深入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