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书以12位颇具代表性的西方政要为对象,以他们各自在东西方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对抗中的政治与思想活动为线索,以构成东西方冷战的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和冲突为内容,揭开了冷战这场没有战火硝烟、没有直接军事冲突的政治博弈的缘起,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真实的冷战画面,
《他们制造了冷战》
许海云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1
定价:29.80元
时光飞逝,当我们回首凝望上个世纪的冷战历史,低头静思冷战的人物是非,不禁感慨万千。世纪之交,前苏联与东欧等国的国家档案不断披露于世,在国际冷战史学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研究高潮,再度引发了学者们对冷战责任的思考,究竟是谁引发和制造了冷战?根据目前的档案资料,前苏联、东欧国家事实上并未如西方国家所料,制定有某种完整的冷战计划,或是有故意引发东西方冲突的政治与军事战略,抑或有某种“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方案。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与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与各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美好愿望背道而行,美国和西欧等国掀起了一股歇斯底里的反苏反共的政治逆流,使刚刚度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旋即陷入冷战的凛凛寒冬。围绕着战后初期东西双方在政治、经济与军事领域的矛盾与分歧,西方国家许多政治头面人物,从既定的政治立场出发,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断章取义,凭空想象,随意夸大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扩张倾向”,任意解释苏联外交政策与安全战略中存在的危险与矛盾,故意激化东西方的分歧与冲突,制造并推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冷战。
本书选录了12个西方政治人物,既有像邱吉尔这样的老牌政治家,也有像乔治·凯南这样的外交理论家,也有像马歇尔这样的军人政治家,还有像杜鲁门这样急于建功立业的草莽总统以及像福雷斯特尔这样以反苏反共为己任的职业政客。他们既是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的当政者,也是战后初期西方阵营外交与安全战略的决策者他们不仅在西方各国的政治与安全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且在两大阵营的政治博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政客,具有反苏反共的共同政治理念,拥有同样的外交与安全主张,代表了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种政治运动、一种外交趋势。
这些冷战人物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试图制定某种积极有效的对外政策,坚持某种强硬的对抗态度,建立某种西方政治、安全与经济联盟,遏制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分化和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然而,冷战历史表明,他们对冷战的设计并不成功。引发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蒂,还在于冷战政策及其实践自身的矛盾与悖论。冷战使这些政治人物根本无法完成他们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使他们无法承受生命如此之重。在这些人中,从不乏计谋深远之士,亦不缺忠诚坚贞之人,但是优秀的个人品质,睿智聪慧的头脑以及圆滑娴熟的政治手段,却无法弥补冷战自身的缺憾与不足。
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战后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并不取决于某些政治人物或者他们的思想,历史的快车有时会停歇,但却从来不会止步。在冷战时代,新中国曾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困死、饿死新中国,改变中国社会。但是,面对强权、封锁、敌视以及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于西方的霸权,从未放弃与帝国主义的斗争。而且,面对着西方国家肆无忌惮的冷战政策与实践,新中国不仅站稳了脚跟,也日益强盛。今天,冷战虽已成为历史,但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华政治偏见,它们仍然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对手,因此,中国应当对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发起的“后冷战斗争”保持高度警惕,与之做坚决斗争。
《他们制造了冷战》
许海云 著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9.1
定价:29.80元
时光飞逝,当我们回首凝望上个世纪的冷战历史,低头静思冷战的人物是非,不禁感慨万千。世纪之交,前苏联与东欧等国的国家档案不断披露于世,在国际冷战史学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研究高潮,再度引发了学者们对冷战责任的思考,究竟是谁引发和制造了冷战?根据目前的档案资料,前苏联、东欧国家事实上并未如西方国家所料,制定有某种完整的冷战计划,或是有故意引发东西方冲突的政治与军事战略,抑或有某种“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方案。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与硝烟尚未散尽之时,与各国人民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美好愿望背道而行,美国和西欧等国掀起了一股歇斯底里的反苏反共的政治逆流,使刚刚度过反法西斯战争的欧洲旋即陷入冷战的凛凛寒冬。围绕着战后初期东西双方在政治、经济与军事领域的矛盾与分歧,西方国家许多政治头面人物,从既定的政治立场出发,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断章取义,凭空想象,随意夸大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扩张倾向”,任意解释苏联外交政策与安全战略中存在的危险与矛盾,故意激化东西方的分歧与冲突,制造并推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国际冷战。
本书选录了12个西方政治人物,既有像邱吉尔这样的老牌政治家,也有像乔治·凯南这样的外交理论家,也有像马歇尔这样的军人政治家,还有像杜鲁门这样急于建功立业的草莽总统以及像福雷斯特尔这样以反苏反共为己任的职业政客。他们既是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的当政者,也是战后初期西方阵营外交与安全战略的决策者他们不仅在西方各国的政治与安全活动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而且在两大阵营的政治博弈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不同于一般的政客,具有反苏反共的共同政治理念,拥有同样的外交与安全主张,代表了战后初期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一种政治运动、一种外交趋势。
这些冷战人物煞费苦心,千方百计地试图制定某种积极有效的对外政策,坚持某种强硬的对抗态度,建立某种西方政治、安全与经济联盟,遏制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而分化和瓦解社会主义阵营。然而,冷战历史表明,他们对冷战的设计并不成功。引发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蒂,还在于冷战政策及其实践自身的矛盾与悖论。冷战使这些政治人物根本无法完成他们所担负的时代使命,使他们无法承受生命如此之重。在这些人中,从不乏计谋深远之士,亦不缺忠诚坚贞之人,但是优秀的个人品质,睿智聪慧的头脑以及圆滑娴熟的政治手段,却无法弥补冷战自身的缺憾与不足。
正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战后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并不取决于某些政治人物或者他们的思想,历史的快车有时会停歇,但却从来不会止步。在冷战时代,新中国曾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困死、饿死新中国,改变中国社会。但是,面对强权、封锁、敌视以及战争,中国人民从未屈服于西方的霸权,从未放弃与帝国主义的斗争。而且,面对着西方国家肆无忌惮的冷战政策与实践,新中国不仅站稳了脚跟,也日益强盛。今天,冷战虽已成为历史,但西方国家并没有放弃对华政治偏见,它们仍然将中国视为意识形态对手,因此,中国应当对后冷战时代西方国家发起的“后冷战斗争”保持高度警惕,与之做坚决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