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文体方面的知识,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抓手。所以在现实的教改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新的方位、新的视角来研究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关键字:记叙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表现出淡化文体的理念,也没有关于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条目,全册课标中仅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这一点点内容与“记叙文”有关。但只要有教材在,阅读教学中的记叙文教学研究就会存在。“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文体方面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抓手。所以在现实的教改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来研究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记叙文的阅读训练要在教材中的有关单元进行。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掌握“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的、核心的,能让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理念。
课标教材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可以理解为课标所阐释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5. 重点训练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精读、略读、浏览能力的训练,注重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教学。
以上五点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的、核心的、能让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理念。那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就要关照到课文本身的训练或教学任务。为此,我通过参加集体讨论和反复实验对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新的模式设计。
主要分为: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理解课文、重点品评人物、延伸扩展表达感受、归纳总结。同时将阅读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现代文阅读课应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评价。经过中学部语文组的商讨、实践,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情况,依据导学法教学环节,我对记叙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和细化。
具体步骤如下:
(一)预习检测,情景导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带入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二)自读课文,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三)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赏析重点语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師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四)延伸扩展表达感受,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是写作上的启示等。我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当然,以上四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四个步骤也要交叉和渗透,如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赏析重点语句”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在“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中也可以让学生“质疑解疑”等,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作者简介:
刘妮妮,1986年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陕西省兴平市,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历:学士,专业:汉语言文学。
关键字:记叙文;阅读;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表现出淡化文体的理念,也没有关于记叙文阅读教学的条目,全册课标中仅有“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这一点点内容与“记叙文”有关。但只要有教材在,阅读教学中的记叙文教学研究就会存在。“文无体不立”,学生不了解文体方面的知识,就等于没有掌握阅读和写作各类文章的抓手。所以在现实的教改背景下,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来研究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记叙文的阅读训练要在教材中的有关单元进行。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掌握“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的、核心的,能让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理念。
课标教材中记叙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可以理解为课标所阐释的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念。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 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5. 重点训练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注重精读、略读、浏览能力的训练,注重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教学。
以上五点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的、核心的、能让整个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理念。那么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就要关照到课文本身的训练或教学任务。为此,我通过参加集体讨论和反复实验对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教学进行了新的模式设计。
主要分为:激趣导入、整体感知理解课文、重点品评人物、延伸扩展表达感受、归纳总结。同时将阅读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现代文阅读课应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感悟、学会欣赏、学会质疑、学会评价。经过中学部语文组的商讨、实践,根据我们学校学生的情况,依据导学法教学环节,我对记叙文阅读课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和细化。
具体步骤如下:
(一)预习检测,情景导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这一步骤中,包括创设情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将学生尽快地带入课文。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应发现自己尚未掌握的字词,借助注释、工具书求得新知,也可向教师求教;教师应给予每一个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让每一个学生能完整地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二)自读课文,明确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在学生自主预习,初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再粗读或浏览课文,并就课文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内容可以是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是对人物的评价,或者是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质疑等,这是学生初读文章的收获,也是学生思考和认识的起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不仅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注重了学生的后续学习,引导学生在读书时养成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的读者。
(三)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赏析重点语句。
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就课文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既可以提出课文理解上的疑难,也可以就课文内容或写作方面进行大胆质疑,甚至提出改写意见。学生的质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确有所疑,提出初读课文时的疑难之处,求得班集体的帮助;二是明知故疑,提出初读课文时自己感到有价值的问题,供师生思考;三是提出不同见解,对课文或注释发生疑问,讨论解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应具备即时组织能力,将学生的众多问题纳入落实课文教学目标的轨道,围绕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质疑为抓手,组织学生有序地研读课文,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或者进行简单地否定,可以先交由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合作解决,教师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员平等参与讨论。这一环节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共同的讨论学习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深入阅读和分析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和欣赏课文,如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或字、词、句、段)进行朗读,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采取包括分角色朗读在内的多种形式进行反复的诵读,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欣赏品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考可以完善甚至代替老師的结论,学生精彩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应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精彩段落的诵读又可以使学生融入到作品中,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四)延伸扩展表达感受,收获评价,总结学习内容。
这是课堂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也是学生阅读后思想认识的提高与情感的升华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像原先那样要求学生“你应该学到什么”、“你应该记住什么”,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归纳一下自己通过阅读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是情感认识,也可以是知识的积累,还可以是写作上的启示等。我相信,只要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现会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得多,而这些内容又正是我们阅读和教学的目标之所在。
当然,以上四个步骤只是课堂教学的大致思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处理,四个步骤也要交叉和渗透,如在“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中也可以“质疑评价”,在“品读赏析重点语句”中也可以谈收获和进行评价,在“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中也可以让学生“质疑解疑”等,切不可一味地拘泥于形式。
作者简介:
刘妮妮,1986年出生,性别女,汉族,籍贯陕西省兴平市,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历:学士,专业: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