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快乐的火苗》三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反思过程,展现了教师通过教与研活动互助,提高教学观察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过程。
【关键词】教研 音乐活动 《快乐的火苗》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7)04A-0090-03
一、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尝试
教学观摩已成为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常用的一种形式。在以往的教学观摩中,我们更多停留在“教-研-反思”的模式,对于教师们在观摩后提出的诸如“应该这样”“如果那样”等种种改进方法和策略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和尝试,以至于“应该这样”“如果那样”仅停留于“也许”“可能”的层面。以下教学案例是我们解决“应该这样”“如果那样”的尝试,旨在通过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再研讨、再反思这样一个循环的教与研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快乐的火苗》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第一次教学预案设计与实施
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火苗的不同形态创编一些简易的舞蹈动作。(2)在活动中体验自由舞蹈的乐趣。
2.活动准备:(1)课前让幼儿在家长的看护下观察火苗大小时摆动的样子。(2)火把节录像、道具火盆、《蓝色狂想曲》和《七月火把节》音乐、电视机、碟机。
3.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课题。
师:“谁见过燃烧的火苗?谁能说说它们都像什么?”
(幼儿对问题感兴趣,但能回答的幼儿不多。看来课前幼儿对火苗的观察了解不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以篝火中的火苗为主线,引起幼儿探索火苗舞动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和认识彝族“火把节”。
①介绍火把节。
师:彝族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火把节”。节日上,人们都会围在熊熊的篝火旁边唱歌跳舞,尽情欢庆丰收,欢庆节日,欢庆幸福。火苗烧得越旺,人们就越开心,跳得越起劲。今天咱们也到彝山去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②观看道具火盆和火把节录像,让幼儿了解火苗在不同燃烧程度时呈现出的各种姿态。
(幼儿对道具火盆及视频中火苗的舞动很感兴趣,观察也很认真)
③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火苗是什么样的,并尝试用动作表现。
(3)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表现出火苗在各种燃烧程度中的姿态,如刚刚燃烧的火苗、被风吹动的火苗、熊熊燃烧的火苗和即将熄灭的火苗等。
(大部分幼儿有表现的欲望,但不大会创编,而对模仿同伴、教师的动作很感兴趣)
(4)播放音乐《蓝色狂想曲》,让幼儿倾听和感受乐曲中节奏的变化。
(5)请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创编火苗不同燃烧程度的动作。
(幼儿创编不出什么动作,倒是对教师创编的动作很感兴趣,很有激情地模仿着教师的动作表演)
(6)教师表演一段火苗的舞蹈。
(幼儿情绪激昂,非常认真地看着教师的精彩表演,还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7)师生一同跳起彝族圈舞,结束活动。
(师生一起围着火盆尽情地跳起舞,孩子们非常兴奋与投入,参与兴趣达到了高潮)
(二)第一次教学活动反思
1.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选用了具有明显强弱对比的《蓝色狂想曲》,有利于幼儿感受和表现火苗燃烧的不同姿态。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教师讲得太多,幼儿说得太少,引导幼儿想动作、编动作太少。教师的引导语言不够简练。幼儿在跟着教师舞蹈时还是很有兴致的。整个教学活动有些乱。
2.其他教师评议
(1)教师的基本功好,舞蹈表现力强,对幼儿有很强的感染力。活动到最后时效果出来了,气氛比较活跃,前面一段幼儿的兴趣没有提起来,如果把围着火盆跳彝族圈舞的环节调到前面,把幼儿的兴趣提起来了再让幼儿学习创编舞蹈,效果可能会更好。
(2)幼儿只听一遍音乐就要创编动作,难度较大。孩子们都没有感受到音乐,怎么去创编?最好能分段感受。整个教学活动既要让幼儿观察道具“火苗”,又要看视频,还要让幼儿熟悉音乐、创编动作,教学内容安排太多了,幼儿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是学不来的,可以把它分成几节课:比如第一节课先欣赏音乐,第二节课再让幼儿尝试创编舞蹈。火把节与本课活动没有太大联系,显得多余,建议删掉。
(3)活动中的音乐太多了:视频音乐、教学舞蹈音乐、最后围着篝火跳舞的音乐。能不能把视频中的音乐与要学的舞蹈音乐设为同一音乐,这样幼儿有更多机会熟悉音乐,为创编打下基础。
(4)让幼儿观察火苗的时间应更多些,这样幼儿的感性经验会更多,创编动作就不难了。
(5)这个活动缺乏一个主线,究竟是欣赏,是学舞蹈,还是创编舞蹈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抓住“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三个问题。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靠形式花样多、场面热热闹闹来完成的。
(6)幼儿编不出动作,很大程度上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关。一方面,幼儿对火苗的不同形态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幼儿动作表现能力跟不上,不知该如何表现自己观察到的火苗形态。
3.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本园教研组成员综合以上分析评价,再一次进行充分的研讨,对本活动进行了如下修改:
(1)把教学活动改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欣赏音乐《蓝色狂想曲》,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把握音乐结构与节奏的变化。
(2)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幼儿观察了解有关火苗的信息,为幼儿创编舞蹈积累经验。 (3)将视频中的音乐关掉,采用静音播放或配上要学的舞蹈音乐。
(4)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带领幼儿表演一段舞蹈,先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
(三)第二次教学实施(在另一个平行班实施)
活动过程:
(1)幼儿与教师一起听音乐自由舞蹈。
(短短的自由舞蹈立即把幼儿的情绪和身体机能活跃起来,克服了第一个活动以谈话直接引入教学的沉闷局面)
(2)播放视频,通过观看动态的火苗,让幼儿了解火苗的各种姿态。
(3)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火苗,并用动作表现不同姿态的火苗。
(幼儿对创编动作比较积极,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创编出许多动作)
(4)幼儿倾听音乐,感受乐曲中节奏的变化。
(5)请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自由舞动。
(绝大部分幼儿不会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自由舞动,而是跟着教师一起舞动)
(6)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进行分角色表演。
①幼儿围成大圈表演大火苗,教师在中间做小火苗。
②请一个幼儿在中间做小火苗,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在大圆上做大火苗表演。
(幼儿的表演欲望很强,许多幼儿都想扮演小火苗,但教师没有满足孩子们的这个愿望)
(7)教师表演火苗的舞蹈。
(教师的激情表演令幼儿非常兴奋)
(8)幼儿再次合着音乐舞蹈,进一步感受乐曲的节奏,感受创编的乐趣。
师:请小朋友找一位老师,把你刚才编的舞蹈教老师跳好吗?
(幼儿都兴致勃勃地找到了一位老师,但只有少部分幼儿能“教”老师表演,且没有什么动作变化,更谈不上有节奏、根据音乐起伏来动作。而大部分幼儿的目光都在看着执教老师,并跟着执教老师表演,自己起不到小老师的作用)
(四)第二次教学活动反思
1.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效果比第一次好多了,特别是课堂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演,由小火苗到大火苗进行表现,幼儿都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自由舞蹈的乐趣,也创编出很多动作。但一配上音乐幼儿就不会表现了。分角色表演时原计划是教师做小火苗,幼儿做大火苗,后来看到幼儿的表演兴趣很浓,就增加了让幼儿做小火苗进行表演,但仅一次的小火苗扮演没能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请幼儿教老师跳舞这一环节,有部分幼儿能教,有部分不会。
2.其他教师评议
(1)这一次教学活动克服了第一次活动中内容杂、重点不突出、程序乱的缺点。整个活动的教学思路清晰,活动气氛活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2)教师的舞蹈动作有力量美和韵律美,对幼儿很有感染力,所以幼儿喜欢教师的表演,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能否让幼儿学教师编的舞?
(3)舞蹈应该通过动作展现音乐。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表现欲强,创编出很多动作,但幼儿的动作没有节奏感,没有美感,表演时也没有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音乐与动作不匹配,这说明幼儿还没有很好地理解音乐。在幼儿创编动作这一环节最好配上音乐,如幼儿编小火苗就放小火苗的乐段,编大火苗就放大火苗的乐段,这样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与熟悉什么音乐该表现小火苗、什么音乐该表现大火苗。
(4)幼儿看火苗视频时情绪很高,但视频中的内容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大,最好把火苗的变化与音乐的变化结合起来,使幼儿很好地理解并记住音乐以及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
(5)既然是舞蹈教学,最好有个成品舞。教师可在幼儿创编的时候选择4-5个动作串成一个成品舞,再让全体幼儿一起学,这样既满足幼儿创编的欲望,又满足其追求美的需要。
(6)活动中师生互动很好,但生生互动还不够,幼儿对分角色表演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应让幼儿自己尝试分组分角色表演一下。
3.再一次改进的设想
针对第二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就“如何让幼儿用优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如何促进生生互动”展开研讨,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
(1)把火苗视频制作成课件,将音乐与火苗的变化融合起来,让幼儿通过欣赏课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2)在创编环节,将幼儿编出的动作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音乐与动作的关系。
(3)教师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选择4-5个有代表性的动作加以美化,串成一个成品舞,组织幼儿分段学习,学习中注意与音乐配合。
(4)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增加一个幼儿自由结伴舞蹈的环节;在分角色表演时,教师灵活根据幼儿的需要轮换角色进行表演。
(五)第三次教学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1)尝试用动作表现火苗舞动的姿态。(2)体验学习舞蹈的乐趣。
2.活动准备:(1)课前组织幼儿了解有关火苗的信息,欣赏《蓝色狂想曲》。(2)教学课件、音乐CD、电视机、碟机。
3.活动过程:
(1)听音乐自由表演舞蹈。
(2)学习舞蹈《快乐的火苗》。
①欣赏课件,谈话交流,请幼儿用动作表现看到的火苗。
②结合课件,幼儿自由结伴模仿火苗燃烧时的各种形态。
③整合幼儿创编的动作,组织幼儿分段练习。
④幼儿完整表演。
(3)教师、幼儿分别表演大火苗、小火苗,进行互动练习。
(4)欣赏教师表演舞蹈《火》。
三、总结与讨论
反思这个案例,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一)一个优秀的教学活动是“研”出来的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实施,我们清楚地看到,第二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气氛很活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提问、语言组织以及个人在教学中的激情等也明显优于第一次教学,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第二个教学活动也还存在许多不足,相信通过再一次的改进,第三次教学活动会比第二次教学活动更好。由此可见,通过一次次教与研活动,可使教学活动得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二)教与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观摩教师的评课情况看,第一次活动评析,教师更多是从教师的角度评析活动的优劣,而评析第二次教学活动时,教师们开始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透过幼儿的学习表现去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表明,通过反复多次的教与研,教师进一步理解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
(三)教与研活动能有效凝聚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智慧及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教研互助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共同分享、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平臺,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让教师乐于分享、尝试彼此间的经验和教学风格,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式。
(四)教与研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观摩研讨中,教师通过聆听同伴的评析,结合自己的反思,可以直观地理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什么样的方法是有效的,用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更好,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在教学中要关注、满足幼儿的需要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要为幼儿的学而教,而不能为自己的教而教。
(责编 周翠如)
【关键词】教研 音乐活动 《快乐的火苗》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7)04A-0090-03
一、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尝试
教学观摩已成为幼儿园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常用的一种形式。在以往的教学观摩中,我们更多停留在“教-研-反思”的模式,对于教师们在观摩后提出的诸如“应该这样”“如果那样”等种种改进方法和策略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和尝试,以至于“应该这样”“如果那样”仅停留于“也许”“可能”的层面。以下教学案例是我们解决“应该这样”“如果那样”的尝试,旨在通过实践、研讨、反思,再实践、再研讨、再反思这样一个循环的教与研过程,不断优化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快乐的火苗》教学案例与分析
(一)第一次教学预案设计与实施
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火苗的不同形态创编一些简易的舞蹈动作。(2)在活动中体验自由舞蹈的乐趣。
2.活动准备:(1)课前让幼儿在家长的看护下观察火苗大小时摆动的样子。(2)火把节录像、道具火盆、《蓝色狂想曲》和《七月火把节》音乐、电视机、碟机。
3.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课题。
师:“谁见过燃烧的火苗?谁能说说它们都像什么?”
(幼儿对问题感兴趣,但能回答的幼儿不多。看来课前幼儿对火苗的观察了解不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2)以篝火中的火苗为主线,引起幼儿探索火苗舞动的兴趣,让幼儿初步了解和认识彝族“火把节”。
①介绍火把节。
师:彝族有一个盛大的节日叫“火把节”。节日上,人们都会围在熊熊的篝火旁边唱歌跳舞,尽情欢庆丰收,欢庆节日,欢庆幸福。火苗烧得越旺,人们就越开心,跳得越起劲。今天咱们也到彝山去参加他们的火把节。
②观看道具火盆和火把节录像,让幼儿了解火苗在不同燃烧程度时呈现出的各种姿态。
(幼儿对道具火盆及视频中火苗的舞动很感兴趣,观察也很认真)
③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火苗是什么样的,并尝试用动作表现。
(3)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表现出火苗在各种燃烧程度中的姿态,如刚刚燃烧的火苗、被风吹动的火苗、熊熊燃烧的火苗和即将熄灭的火苗等。
(大部分幼儿有表现的欲望,但不大会创编,而对模仿同伴、教师的动作很感兴趣)
(4)播放音乐《蓝色狂想曲》,让幼儿倾听和感受乐曲中节奏的变化。
(5)请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创编火苗不同燃烧程度的动作。
(幼儿创编不出什么动作,倒是对教师创编的动作很感兴趣,很有激情地模仿着教师的动作表演)
(6)教师表演一段火苗的舞蹈。
(幼儿情绪激昂,非常认真地看着教师的精彩表演,还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幼儿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
(7)师生一同跳起彝族圈舞,结束活动。
(师生一起围着火盆尽情地跳起舞,孩子们非常兴奋与投入,参与兴趣达到了高潮)
(二)第一次教学活动反思
1.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在音乐的选择上,选用了具有明显强弱对比的《蓝色狂想曲》,有利于幼儿感受和表现火苗燃烧的不同姿态。在教学过程中,导入部分教师讲得太多,幼儿说得太少,引导幼儿想动作、编动作太少。教师的引导语言不够简练。幼儿在跟着教师舞蹈时还是很有兴致的。整个教学活动有些乱。
2.其他教师评议
(1)教师的基本功好,舞蹈表现力强,对幼儿有很强的感染力。活动到最后时效果出来了,气氛比较活跃,前面一段幼儿的兴趣没有提起来,如果把围着火盆跳彝族圈舞的环节调到前面,把幼儿的兴趣提起来了再让幼儿学习创编舞蹈,效果可能会更好。
(2)幼儿只听一遍音乐就要创编动作,难度较大。孩子们都没有感受到音乐,怎么去创编?最好能分段感受。整个教学活动既要让幼儿观察道具“火苗”,又要看视频,还要让幼儿熟悉音乐、创编动作,教学内容安排太多了,幼儿在短短的一节课内是学不来的,可以把它分成几节课:比如第一节课先欣赏音乐,第二节课再让幼儿尝试创编舞蹈。火把节与本课活动没有太大联系,显得多余,建议删掉。
(3)活动中的音乐太多了:视频音乐、教学舞蹈音乐、最后围着篝火跳舞的音乐。能不能把视频中的音乐与要学的舞蹈音乐设为同一音乐,这样幼儿有更多机会熟悉音乐,为创编打下基础。
(4)让幼儿观察火苗的时间应更多些,这样幼儿的感性经验会更多,创编动作就不难了。
(5)这个活动缺乏一个主线,究竟是欣赏,是学舞蹈,还是创编舞蹈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抓住“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三个问题。一个有效的教学活动不是靠形式花样多、场面热热闹闹来完成的。
(6)幼儿编不出动作,很大程度上与幼儿的已有经验有关。一方面,幼儿对火苗的不同形态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幼儿动作表现能力跟不上,不知该如何表现自己观察到的火苗形态。
3.进一步改进的设想
本园教研组成员综合以上分析评价,再一次进行充分的研讨,对本活动进行了如下修改:
(1)把教学活动改为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为欣赏音乐《蓝色狂想曲》,让幼儿熟悉音乐旋律,把握音乐结构与节奏的变化。
(2)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幼儿观察了解有关火苗的信息,为幼儿创编舞蹈积累经验。 (3)将视频中的音乐关掉,采用静音播放或配上要学的舞蹈音乐。
(4)充分利用教师的特长,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带领幼儿表演一段舞蹈,先把幼儿的情绪调动起来。
(三)第二次教学实施(在另一个平行班实施)
活动过程:
(1)幼儿与教师一起听音乐自由舞蹈。
(短短的自由舞蹈立即把幼儿的情绪和身体机能活跃起来,克服了第一个活动以谈话直接引入教学的沉闷局面)
(2)播放视频,通过观看动态的火苗,让幼儿了解火苗的各种姿态。
(3)请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火苗,并用动作表现不同姿态的火苗。
(幼儿对创编动作比较积极,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创编出许多动作)
(4)幼儿倾听音乐,感受乐曲中节奏的变化。
(5)请幼儿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自由舞动。
(绝大部分幼儿不会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自由舞动,而是跟着教师一起舞动)
(6)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起伏变化进行分角色表演。
①幼儿围成大圈表演大火苗,教师在中间做小火苗。
②请一个幼儿在中间做小火苗,教师和其他小朋友在大圆上做大火苗表演。
(幼儿的表演欲望很强,许多幼儿都想扮演小火苗,但教师没有满足孩子们的这个愿望)
(7)教师表演火苗的舞蹈。
(教师的激情表演令幼儿非常兴奋)
(8)幼儿再次合着音乐舞蹈,进一步感受乐曲的节奏,感受创编的乐趣。
师:请小朋友找一位老师,把你刚才编的舞蹈教老师跳好吗?
(幼儿都兴致勃勃地找到了一位老师,但只有少部分幼儿能“教”老师表演,且没有什么动作变化,更谈不上有节奏、根据音乐起伏来动作。而大部分幼儿的目光都在看着执教老师,并跟着执教老师表演,自己起不到小老师的作用)
(四)第二次教学活动反思
1.执教教师自我反思
本次教学效果比第一次好多了,特别是课堂一开始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演,由小火苗到大火苗进行表现,幼儿都很感兴趣,在活动中幼儿体验到了自由舞蹈的乐趣,也创编出很多动作。但一配上音乐幼儿就不会表现了。分角色表演时原计划是教师做小火苗,幼儿做大火苗,后来看到幼儿的表演兴趣很浓,就增加了让幼儿做小火苗进行表演,但仅一次的小火苗扮演没能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请幼儿教老师跳舞这一环节,有部分幼儿能教,有部分不会。
2.其他教师评议
(1)这一次教学活动克服了第一次活动中内容杂、重点不突出、程序乱的缺点。整个活动的教学思路清晰,活动气氛活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
(2)教师的舞蹈动作有力量美和韵律美,对幼儿很有感染力,所以幼儿喜欢教师的表演,喜欢模仿教师的动作,能否让幼儿学教师编的舞?
(3)舞蹈应该通过动作展现音乐。幼儿在活动中兴趣浓厚,表现欲强,创编出很多动作,但幼儿的动作没有节奏感,没有美感,表演时也没有跟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音乐与动作不匹配,这说明幼儿还没有很好地理解音乐。在幼儿创编动作这一环节最好配上音乐,如幼儿编小火苗就放小火苗的乐段,编大火苗就放大火苗的乐段,这样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与熟悉什么音乐该表现小火苗、什么音乐该表现大火苗。
(4)幼儿看火苗视频时情绪很高,但视频中的内容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大,最好把火苗的变化与音乐的变化结合起来,使幼儿很好地理解并记住音乐以及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
(5)既然是舞蹈教学,最好有个成品舞。教师可在幼儿创编的时候选择4-5个动作串成一个成品舞,再让全体幼儿一起学,这样既满足幼儿创编的欲望,又满足其追求美的需要。
(6)活动中师生互动很好,但生生互动还不够,幼儿对分角色表演这一环节很感兴趣,应让幼儿自己尝试分组分角色表演一下。
3.再一次改进的设想
针对第二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大家就“如何让幼儿用优美的动作表现音乐”“如何促进生生互动”展开研讨,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
(1)把火苗视频制作成课件,将音乐与火苗的变化融合起来,让幼儿通过欣赏课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2)在创编环节,将幼儿编出的动作配上相应的音乐,让幼儿更直观地感受音乐与动作的关系。
(3)教师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选择4-5个有代表性的动作加以美化,串成一个成品舞,组织幼儿分段学习,学习中注意与音乐配合。
(4)为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动增加一个幼儿自由结伴舞蹈的环节;在分角色表演时,教师灵活根据幼儿的需要轮换角色进行表演。
(五)第三次教学活动设计
1.活动目标:(1)尝试用动作表现火苗舞动的姿态。(2)体验学习舞蹈的乐趣。
2.活动准备:(1)课前组织幼儿了解有关火苗的信息,欣赏《蓝色狂想曲》。(2)教学课件、音乐CD、电视机、碟机。
3.活动过程:
(1)听音乐自由表演舞蹈。
(2)学习舞蹈《快乐的火苗》。
①欣赏课件,谈话交流,请幼儿用动作表现看到的火苗。
②结合课件,幼儿自由结伴模仿火苗燃烧时的各种形态。
③整合幼儿创编的动作,组织幼儿分段练习。
④幼儿完整表演。
(3)教师、幼儿分别表演大火苗、小火苗,进行互动练习。
(4)欣赏教师表演舞蹈《火》。
三、总结与讨论
反思这个案例,我们获得以下启示:
(一)一个优秀的教学活动是“研”出来的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实施,我们清楚地看到,第二个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气氛很活跃,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提问、语言组织以及个人在教学中的激情等也明显优于第一次教学,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第二个教学活动也还存在许多不足,相信通过再一次的改进,第三次教学活动会比第二次教学活动更好。由此可见,通过一次次教与研活动,可使教学活动得到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二)教与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
从观摩教师的评课情况看,第一次活动评析,教师更多是从教师的角度评析活动的优劣,而评析第二次教学活动时,教师们开始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透过幼儿的学习表现去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表明,通过反复多次的教与研,教师进一步理解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的转变。
(三)教与研活动能有效凝聚教师的智慧,促进教师交流与合作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经验、智慧及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教研互助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共同分享、团结合作、相互支持的平臺,增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让教师乐于分享、尝试彼此间的经验和教学风格,共同探讨更好的教学方式。
(四)教与研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观摩研讨中,教师通过聆听同伴的评析,结合自己的反思,可以直观地理解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是适宜的,什么样的方法是有效的,用什么样的形式组织教学更好,从而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在教学中要关注、满足幼儿的需要
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需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要为幼儿的学而教,而不能为自己的教而教。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