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对于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目前我国在施工安全管理上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仔细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首先必须落实每个人的施工安全责任,在施工中加强施工安全防护,强化整个工程的安全监管,充分发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及特点
2013 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59313 亿元,同比增长16. 1%; 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13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 6%。调查显示,建筑安全事故在我国各行业事故中居于第三位,位于交通、矿业行业之后。建筑行业危险源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1. 高空坠落; 2. 物体打击; 3. 车辆伤害; 4. 机具伤害; 5. 触电; 6. 火灾与爆炸; 7. 坍垮塌; 8. 中毒与窒息; 9. 起重伤害; 10. 中暑; 11 职业健康。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使建筑安全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量较大、施工工期长、流动性大,在建筑施工中,大量房屋施工作业需要在高空中进行,高空作业存在大量的不安全因素; 垂直施工要求上下交叉作业,对建筑行业而言,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管理难度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较为集中于人口密集和设备不完善地区,加之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范围小、力度低,因此建筑施工事故频发,带来巨大的人员损失和财产损失。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注重安全培训教育。安全培训教育包括: 三级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班前安全教育等。但是部分项目部却对这一项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安全培训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即使有也是没有针对性
或者流于形式,所谓的安全培训教育资料都是在办公室里由资料员一手操办的,这对于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2、施工环境恶劣。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所决定,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具有露天、高空、工种交叉、受场地局限等不利因素,并且建筑工程一般比较庞大,而且又在空旷场地上作业,再加上场地狭小又存在立体交叉。因此,对于施工环境往往是管理不到位,安全教育不全面,导致建筑施工环境依然恶劣,容易诱发安全生产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很多是由于其施工环境而造成的。
3、施工现场在安全生产上责任不明确。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度不够,在管理方面存在施工現场安全生产责任不明确现象,不能很好的将施工管理人员安排到位;检查不认真,处罚不得当,出现了对施工安全生产的规定标准、安全生产文件没有时间传达并让施工人员明确,只是一味的在口头上讲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应付走过场,严重影响到了施工能够安全的生产。
三、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应对策
(一)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应该完善相关责任制度,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工程高度负责的态度,自上而下层层建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在施工各环节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限,明确各相关单位、非保单位、总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岗位责任和经济利益相挂钩,对工程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保证工程能够安全有效的生产施工。
(二)完善安全组织机构,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和完善安全组织机构。安全组织机构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施工企业需要结合项目规模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式,确定安全生产目标,同时对安全管理进行明确分工,并且安全岗位责任与经济利益相挂钩。
2、提高人员素质,对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安全施工受到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来说,高素质的管理、施工人员为安全施工提供保证。
3、做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针对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对于危险作业过程,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严格组织施工,施工人员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才能上岗。
(三)创造良好的建筑施工现场环境
施工环境对于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恶劣的施工环境下施工极易有安全事故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施工人员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在严寒、高温等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季节,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工作,充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除此之外,施工环境要采用合理的色彩,让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能够减轻眼睛疲劳和身体疲劳。并且还应减少噪声、粉尘等对人身体的不利影响,让施工人员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因此,施工现场要建立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四)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工作
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要切实、有效的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管理工作,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在施工现场较为危险的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并依据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及其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对现场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相关施工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施工现场勘察,如果发现危险区域缺少警示标志的,要及时增设。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应立即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停止施工,做好安全防护处理工作,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后,方可让施工人员继续施工。在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能够保障施工安全,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率。
(五)促使现场操作技术规范化
在工程项目中,施工操作隶属于最基础的范畴,对于施工操作的质量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分析表明,施工操作的管理系统主要有两个基础的方法: 第一通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使合格的生产工程与优质工程得以实现。第二是对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为达到加强施工操作管理的目的,需要针对这些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查设立专门的管理点,指导把握每一环节每一工序的质量要求,实现科学指导、文明施工、严格管理的目标。
(六)加强原材料进场及施工机械的管理
1、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原料采购和施工机械管理的工作,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以及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当;对于原材料的采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掌握,通过比较分析后,择优进货。在合格的供货厂家或有信誉保证的商店采购进场材料,同时施工企业对供货商进行定期的评审和考核。施工方负责人需要连同业主方、监理方等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
2、对于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在进场时,需要提供相应的合格证、说明书等,安装起重机械设备时,安装单位需要具备安装资质,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单位对安装好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测,当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施工单位在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对于保险装置、防护装置等,监理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安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结语
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工程建设,建筑业是一个危险性高,事故发生频繁的行业,是我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力度,确保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化、有序化,做好各类安全防护工作,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保证工程安全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琴.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9:92-93.
[2]陈治国. 城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9:142-143.
[3]冯立胜.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1:22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安全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首先必须落实每个人的施工安全责任,在施工中加强施工安全防护,强化整个工程的安全监管,充分发挥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一、建筑施工安全现状及特点
2013 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59313 亿元,同比增长16. 1%; 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13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4. 6%。调查显示,建筑安全事故在我国各行业事故中居于第三位,位于交通、矿业行业之后。建筑行业危险源主要存在于以下方面: 1. 高空坠落; 2. 物体打击; 3. 车辆伤害; 4. 机具伤害; 5. 触电; 6. 火灾与爆炸; 7. 坍垮塌; 8. 中毒与窒息; 9. 起重伤害; 10. 中暑; 11 职业健康。建筑业的高速发展使建筑安全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量较大、施工工期长、流动性大,在建筑施工中,大量房屋施工作业需要在高空中进行,高空作业存在大量的不安全因素; 垂直施工要求上下交叉作业,对建筑行业而言,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薄弱,管理难度较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较为集中于人口密集和设备不完善地区,加之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管理范围小、力度低,因此建筑施工事故频发,带来巨大的人员损失和财产损失。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注重安全培训教育。安全培训教育包括: 三级安全教育、变换工种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教育、班前安全教育等。但是部分项目部却对这一项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安全培训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即使有也是没有针对性
或者流于形式,所谓的安全培训教育资料都是在办公室里由资料员一手操办的,这对于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根本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2、施工环境恶劣。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所决定,建筑工程施工环境具有露天、高空、工种交叉、受场地局限等不利因素,并且建筑工程一般比较庞大,而且又在空旷场地上作业,再加上场地狭小又存在立体交叉。因此,对于施工环境往往是管理不到位,安全教育不全面,导致建筑施工环境依然恶劣,容易诱发安全生产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建筑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的,很多是由于其施工环境而造成的。
3、施工现场在安全生产上责任不明确。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度不够,在管理方面存在施工現场安全生产责任不明确现象,不能很好的将施工管理人员安排到位;检查不认真,处罚不得当,出现了对施工安全生产的规定标准、安全生产文件没有时间传达并让施工人员明确,只是一味的在口头上讲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应付走过场,严重影响到了施工能够安全的生产。
三、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相应对策
(一)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
应该完善相关责任制度,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工程高度负责的态度,自上而下层层建立起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在施工各环节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限,明确各相关单位、非保单位、总包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工程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岗位责任和经济利益相挂钩,对工程实施规范化的管理,保证工程能够安全有效的生产施工。
(二)完善安全组织机构,提高人员素质
1、建立和完善安全组织机构。安全组织机构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施工企业需要结合项目规模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安全管理模式,确定安全生产目标,同时对安全管理进行明确分工,并且安全岗位责任与经济利益相挂钩。
2、提高人员素质,对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安全施工受到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来说,高素质的管理、施工人员为安全施工提供保证。
3、做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针对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对于危险作业过程,按照作业指导说明严格组织施工,施工人员取得相应的资格后,才能上岗。
(三)创造良好的建筑施工现场环境
施工环境对于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恶劣的施工环境下施工极易有安全事故发生。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为施工人员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在严寒、高温等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的季节,在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要做好相应的安全防护措工作,充分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除此之外,施工环境要采用合理的色彩,让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能够减轻眼睛疲劳和身体疲劳。并且还应减少噪声、粉尘等对人身体的不利影响,让施工人员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因此,施工现场要建立环境保护、环境卫生管理和检查制度,并做好检查记录。
(四)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工作
建筑施工过程中,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要切实、有效的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管理工作,做好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在施工现场较为危险的区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并依据施工阶段的实际情况及其季节和气候的变化,对现场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相关施工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施工现场勘察,如果发现危险区域缺少警示标志的,要及时增设。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应立即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停止施工,做好安全防护处理工作,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后,方可让施工人员继续施工。在现场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能够保障施工安全,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的发生率。
(五)促使现场操作技术规范化
在工程项目中,施工操作隶属于最基础的范畴,对于施工操作的质量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分析表明,施工操作的管理系统主要有两个基础的方法: 第一通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使合格的生产工程与优质工程得以实现。第二是对工程的质量进行验收。为达到加强施工操作管理的目的,需要针对这些成品、原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检查设立专门的管理点,指导把握每一环节每一工序的质量要求,实现科学指导、文明施工、严格管理的目标。
(六)加强原材料进场及施工机械的管理
1、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原料采购和施工机械管理的工作,选择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以及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当;对于原材料的采购,通常情况下,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掌握,通过比较分析后,择优进货。在合格的供货厂家或有信誉保证的商店采购进场材料,同时施工企业对供货商进行定期的评审和考核。施工方负责人需要连同业主方、监理方等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
2、对于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在进场时,需要提供相应的合格证、说明书等,安装起重机械设备时,安装单位需要具备安装资质,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单位对安装好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测,当检测合格后投入使用。施工单位在机械设备投入使用前,建立和完善设备管理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对于保险装置、防护装置等,监理人员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安全,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结语
人类为了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工程建设,建筑业是一个危险性高,事故发生频繁的行业,是我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重点行业之一。相关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力度,确保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的规范化、有序化,做好各类安全防护工作,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做到有的放矢,从根本上保证工程安全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琴.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09:92-93.
[2]陈治国. 城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9:142-143.
[3]冯立胜.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