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到文化,人们都往高大上的事物上想。而我总是想起家乡过年的风俗。
又到了旧历腊月,周围的人陆续提起一些过年的事来。是的,又要过年了,只是自从进了城,感觉这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了。要说过年啊,还是小时候在乡下过得更有味道,更有氛围……
为了把年过得像个样子,从腊月初八开始,大人们就着手准备了。这一天,家里的女人都会做一坛子腊八豆豉。过年时,抓一两把豆豉,用腊肉一炒,撒上葱花蒜末,那滋味哦,啧啧啧!
到了腊月中旬,各家各户陆续开始杀年猪,轮到哪家,都像过喜事一样。谁家喂的猪体大膘肥,杀猪时请的帮手多,谁家就倍儿有面子。等到大伙七手八脚地把年猪从圈里拖出来,抬上案板,男主人就连忙端上血盆,里面放着一包香烟和一张打上红纸箍的纸币,目的是从杀猪佬那里得个好口奉。杀猪佬接过血盆,把烟和钱揣进兜里,然后就将闪着寒光的白刀子往猪脖子里一捅,然后拔出红刀子端详一番,伴着猪的号叫,故作神秘地跟主人解说起放血刀上的天机来,大抵是来年运势之类的话。
大伙儿把猪掀到大腰盆里,用开水烫过,用刨子刮了毛,猪顿时变得又白又净的。讲完天机的杀猪佬又开始忙活了,他先在猪的脊背上从头至尾划上一刀,看看是不是通脊膘,然后把猪头割下来,往积雪上或冷水盆里一扣,接着就让大伙儿把猪用钩子挂在木梯上,准备开膛破肚了。等去了内脏,把肉按肥瘦割成一块一块的,拿盐腌一两天,然后挂到炕笆子上,用松树枝烧火熏干,过年的几道硬菜和来年的油荤就全靠它了。
杀猪时,小孩子是帮不上什么忙的。给猪放血时,12岁以下的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说是看了胆子小,还不会读书。所以,经常是等给猪开膛破肚的时候,小孩子们才围过来,求杀猪佬快点把胰体割下来,用早就准备好的菜叶子一包,放到火心里烧熟,蘸上佐料吃,那滋味哦,啧啧啧!
过小年前后,女人们会根据经验生上一笼豆芽。生豆芽也是个技术活儿,长得太短了没嚼劲,太长了就嚼不烂了。从小年到大年三十,豆芽刚好能长到一寸左右,吃起来既鲜嫩,又脆生。腊月的二十七、八、九是最忙碌的,过年的几道硬菜、打杂的吃食都要基本准备到位。这三天里,谁家要不打一两个豆腐,熬上一桌麻糖,煮上一大锅肉,那就太不像过大年了。
打豆腐比较简单。男人们用石磨将黄豆磨成豆浆,女人们负责滤除豆渣,上锅煮熟,舀到盆里,撒上石膏粉,搅匀,静置一会儿,豆浆就变成了水豆腐(也就是豆腐脑)。小娃子们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负责找一块光溜的石板,用锤子或斧头脑将石膏块研成粉末,越细越好,二是帮忙拿柴加火。等到水豆腐做成了,他们就会被允许舀上一碗喝。新鲜的水豆腐细嫩柔滑,膏子水有股子淡淡的甜味儿,若是家里备有白糖,撒上一勺,就锦上添花了,那滋味儿哦,啧啧啧!
酸菜煮水豆腐,本就是一绝。等水豆腐稍稍冷了,用纱布一包,架起来,用石头一压,过个夜,就成豆腐块儿了,可煎,可炸,可凉拌,可做豆腐乳,想怎么吃就怎么弄。用石磨子磨漿,用柴火煮熟的豆腐带着石头的清凉、柴草的熏香,那种味道在我进城后就久违了。
相比打豆腐,熬麻糖可烦琐多了:将苞谷磨成粗面,浸泡,用两大口锅煮成糊状,自然冷却到合适的温度,拌上麦芽浆,搅匀,等待充分反应,过滤,然后就是不停地用大火将水分蒸掉,于是,往灶里加柴就是小娃子的事儿啦。随着汤水颜色加深,水汽中糖的味道越来越浓,闻得人直流口水。等到汤水变成了棕黑色的糖稀,大人们就会盛上一小碗犒劳犒劳帮忙打下手的小娃子们。这糖稀啊,散发出苞谷的清香、麦芽的香甜,还有股子焦糖的煳味儿,香而不酽,甜而不腻,那滋味哦,啧啧啧!
等糖稀变成咖啡色,能鼓起碗大的气泡,就该起锅了。刚起锅的麻糖倒在铺好苞谷炒面的簸箕里,等冷到可以用手揉捏时,就该把它盘到事先准备好的柱子上去反复拔扯,反复的次数越多,麻糖的颜色就越白净。直到冷得拔不动了,就取下来盘在簸箕里,等完全冷却了,用塑料袋装起来,要吃的时候就敲一截。变硬的麻糖扯是扯不断的,得敲,而且要使脆劲儿。
起锅时,会剩一些麻糖在锅里,把炒黄豆、花生米,核桃仁等倒进去,拌匀,等冷得差不多了,就用擀面杖擀成筷子厚的片片,用菜刀切成菱形,自制的饼干就做成了,我们称它糖果子。百分之百粮食熬成的麻糖和做出的糖果子,没有添加任何香精和任何其他辅料,吃起来嘎嘣脆,满口香,那滋味儿哦,啧啧啧!
过大年,肉当然是不能少的。小时候村里家家都穷,平时能把肚子塞饱就已经不错了,一年下来,若不是碰上谁家婚丧嫁娶、祝寿过烟火、满月抓周送祝米之事,要去赶人情,难得吃上几顿肉。过年就不一样了,就算家里再穷也会煮上一大锅肉。这过年煮肉可是有讲究的,一是肉类有寓意,猪头和猪坐子是必须要煮的,这叫“有头有尾”;肥的、瘦的、骨头、肠肝肚肺都得煮点儿,这叫“样样都有”。总之,都要跟“有”挂上钩,图个吉利。讲究还表现在技术上,凡是带皮的猪肉,首先得用火烧,把毫毛连同毛根都烧掉,然后把烧焦层刮掉,用水一洗,那猪皮就变成了金黄色,一看就恨不得直接去啃上一口。洗好的猪肉放进大锅里煮,带皮的都放在底层,皮贴着锅底,这样就不至于肥肉煮烂了,肉皮还没熟透。等摆放好了,就倒入水,撒上适量的盐,盖上锅盖,剩下的事——架火,就是咱们小娃子的事了。为了把肉快点煮熟,小娃子总是把火烧得旺旺的,过不了多久,锅里就咕咚咕咚地响起来了,蒸汽沿着锅盖边儿往外窜,散发着肉香,让人口水直流。馋嘴的娃儿们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揭开锅盖,撕一条瘦肉放在嘴里细嚼慢咽。那用粮食和青草喂的猪肉质细嫩爽口,煮时只放了盐的猪肉咸中带着甜,那滋味儿哦,啧啧啧!
准备过年的事情更多的靠女人们操持,除了备办各种吃食,还要给小娃子们缝一套像样的新衣服,做一双新鞋。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年难得缝上一套新衣服,姊妹多的,当弟妹的大多只能“捡旧”。记得那时有一种料子,叫“的确良”,名字取得直白而自信,但那布料太娇气,特怕火,见火就是个大窟窿。还有那新鞋,全用布料做成,穿着倒是特舒服,就是沾不得水。再调皮的小娃子穿上新衣服和新鞋,都变得听话了,不玩火,不整水。像我这种脚不停手不住的小调皮就甘愿“捡旧”了,无奈上头就两个姐姐,所以我小时候经常穿花衣服,姑且说是男扮女装罢。 女人们在忙碌着,男人们也不会闲着。常言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过年没有点好柴架大火也是不像样子的。这准备柴的事儿自然是男人们去做,他们会趁着天晴,到山上砍回足够的柴,要清一色的花栗木,锯成一尺来长,劈开,小娃子则帮忙整整齐齐地码在灶屋外墙边,或是垒在道场角落里。除了弄柴,还要挖回几个大树窦子,说是“过年烧大窦子,来年喂个大猪子”。谁家男人是否能干,是否居家,就显现在这柴垛子上了。
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年三十儿啦。一大早起来,把对联贴了,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年夜饭。自给自足的年代,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儿,十家八家的菜谱大都差不多,几个主打菜不外乎腊蹄子火锅、鸡子火锅、红口、白口、糖肉、酱瓣炒肉、豆豉炒肉,炒猪肝、粉蒸排骨、炸豆腐、煎鱼块等,道道都是硬菜,道道让人望之口舌生津,食之怨恨肚囊太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钟,饭菜都准备好了,但还必須按住自己的馋虫,因为要先敬老辈子:所有的菜都端上桌子,摆成三角形,火锅炉子里是不放火的,盛八碗饭,倒八杯酒,把筷子搭在碗沿子上,烧一把纸钱,放一挂鞭炮,祝告老辈子保佑后生子们平安健康、办事顺利、金榜题名、升官发财……敬完老辈子,把碗、筷、酒杯子都换掉,火锅炉子里放上火石,把菜摆成圆形,一家人入席坐定,再点上一挂更大的鞭炮,这才是团年了。小娃子们吃的开心劲儿自不必说,有时还被准许喝一小杯酒,那种被放纵的感觉就更难以言表了。席间,大人也会照例给小娃子些压岁钱,其数目在现在看来实在难以启齿:一两块钱。不过那时可以买两支铅笔,或是买好多水果糖呢!只是有的大人怕小娃子把钱弄丢了,到了正月初一早上就要回去了。
如今办年货不需要赶集,网购一些就可以了;吃食无须自己亲手准备,去超市买就行了;年夜饭无须自己弄,到酒店订一桌就行了;给压岁钱,低于两百拿不出手了;对联不用自己写了,鞭炮不准放了……这年味儿也就淡远了。
可是,这淡远了的年味儿真令人追忆啊!
指导老师点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极为丰富,经济充裕,然而年味儿却越来越淡远。本文作者立足当下,追忆起小时候过年的种种味道和氛围,围绕“年味儿”选材,如做腊八豆豉、杀年猪、生豆芽、打豆腐、熬麻糖、过年煮肉、备办新衣新鞋、年夜饭等,内容丰富,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作者充分发挥描写的功力,再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场景,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一系列动作、画面的描写,用词精准,细节传神,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特别是打豆腐、熬麻糖、年夜饭等场面的描写,更是色、香、味俱全,让人读得有滋有味,垂涎三尺。不仅如此,作者在追忆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让文章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氤氲着烟火味道;在今昔对比中,又流露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怀念。文章首尾呼应,情感真挚,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又到了旧历腊月,周围的人陆续提起一些过年的事来。是的,又要过年了,只是自从进了城,感觉这年味儿似乎越来越淡了。要说过年啊,还是小时候在乡下过得更有味道,更有氛围……
为了把年过得像个样子,从腊月初八开始,大人们就着手准备了。这一天,家里的女人都会做一坛子腊八豆豉。过年时,抓一两把豆豉,用腊肉一炒,撒上葱花蒜末,那滋味哦,啧啧啧!
到了腊月中旬,各家各户陆续开始杀年猪,轮到哪家,都像过喜事一样。谁家喂的猪体大膘肥,杀猪时请的帮手多,谁家就倍儿有面子。等到大伙七手八脚地把年猪从圈里拖出来,抬上案板,男主人就连忙端上血盆,里面放着一包香烟和一张打上红纸箍的纸币,目的是从杀猪佬那里得个好口奉。杀猪佬接过血盆,把烟和钱揣进兜里,然后就将闪着寒光的白刀子往猪脖子里一捅,然后拔出红刀子端详一番,伴着猪的号叫,故作神秘地跟主人解说起放血刀上的天机来,大抵是来年运势之类的话。
大伙儿把猪掀到大腰盆里,用开水烫过,用刨子刮了毛,猪顿时变得又白又净的。讲完天机的杀猪佬又开始忙活了,他先在猪的脊背上从头至尾划上一刀,看看是不是通脊膘,然后把猪头割下来,往积雪上或冷水盆里一扣,接着就让大伙儿把猪用钩子挂在木梯上,准备开膛破肚了。等去了内脏,把肉按肥瘦割成一块一块的,拿盐腌一两天,然后挂到炕笆子上,用松树枝烧火熏干,过年的几道硬菜和来年的油荤就全靠它了。
杀猪时,小孩子是帮不上什么忙的。给猪放血时,12岁以下的小孩子是不准看的,说是看了胆子小,还不会读书。所以,经常是等给猪开膛破肚的时候,小孩子们才围过来,求杀猪佬快点把胰体割下来,用早就准备好的菜叶子一包,放到火心里烧熟,蘸上佐料吃,那滋味哦,啧啧啧!
过小年前后,女人们会根据经验生上一笼豆芽。生豆芽也是个技术活儿,长得太短了没嚼劲,太长了就嚼不烂了。从小年到大年三十,豆芽刚好能长到一寸左右,吃起来既鲜嫩,又脆生。腊月的二十七、八、九是最忙碌的,过年的几道硬菜、打杂的吃食都要基本准备到位。这三天里,谁家要不打一两个豆腐,熬上一桌麻糖,煮上一大锅肉,那就太不像过大年了。
打豆腐比较简单。男人们用石磨将黄豆磨成豆浆,女人们负责滤除豆渣,上锅煮熟,舀到盆里,撒上石膏粉,搅匀,静置一会儿,豆浆就变成了水豆腐(也就是豆腐脑)。小娃子们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负责找一块光溜的石板,用锤子或斧头脑将石膏块研成粉末,越细越好,二是帮忙拿柴加火。等到水豆腐做成了,他们就会被允许舀上一碗喝。新鲜的水豆腐细嫩柔滑,膏子水有股子淡淡的甜味儿,若是家里备有白糖,撒上一勺,就锦上添花了,那滋味儿哦,啧啧啧!
酸菜煮水豆腐,本就是一绝。等水豆腐稍稍冷了,用纱布一包,架起来,用石头一压,过个夜,就成豆腐块儿了,可煎,可炸,可凉拌,可做豆腐乳,想怎么吃就怎么弄。用石磨子磨漿,用柴火煮熟的豆腐带着石头的清凉、柴草的熏香,那种味道在我进城后就久违了。
相比打豆腐,熬麻糖可烦琐多了:将苞谷磨成粗面,浸泡,用两大口锅煮成糊状,自然冷却到合适的温度,拌上麦芽浆,搅匀,等待充分反应,过滤,然后就是不停地用大火将水分蒸掉,于是,往灶里加柴就是小娃子的事儿啦。随着汤水颜色加深,水汽中糖的味道越来越浓,闻得人直流口水。等到汤水变成了棕黑色的糖稀,大人们就会盛上一小碗犒劳犒劳帮忙打下手的小娃子们。这糖稀啊,散发出苞谷的清香、麦芽的香甜,还有股子焦糖的煳味儿,香而不酽,甜而不腻,那滋味哦,啧啧啧!
等糖稀变成咖啡色,能鼓起碗大的气泡,就该起锅了。刚起锅的麻糖倒在铺好苞谷炒面的簸箕里,等冷到可以用手揉捏时,就该把它盘到事先准备好的柱子上去反复拔扯,反复的次数越多,麻糖的颜色就越白净。直到冷得拔不动了,就取下来盘在簸箕里,等完全冷却了,用塑料袋装起来,要吃的时候就敲一截。变硬的麻糖扯是扯不断的,得敲,而且要使脆劲儿。
起锅时,会剩一些麻糖在锅里,把炒黄豆、花生米,核桃仁等倒进去,拌匀,等冷得差不多了,就用擀面杖擀成筷子厚的片片,用菜刀切成菱形,自制的饼干就做成了,我们称它糖果子。百分之百粮食熬成的麻糖和做出的糖果子,没有添加任何香精和任何其他辅料,吃起来嘎嘣脆,满口香,那滋味儿哦,啧啧啧!
过大年,肉当然是不能少的。小时候村里家家都穷,平时能把肚子塞饱就已经不错了,一年下来,若不是碰上谁家婚丧嫁娶、祝寿过烟火、满月抓周送祝米之事,要去赶人情,难得吃上几顿肉。过年就不一样了,就算家里再穷也会煮上一大锅肉。这过年煮肉可是有讲究的,一是肉类有寓意,猪头和猪坐子是必须要煮的,这叫“有头有尾”;肥的、瘦的、骨头、肠肝肚肺都得煮点儿,这叫“样样都有”。总之,都要跟“有”挂上钩,图个吉利。讲究还表现在技术上,凡是带皮的猪肉,首先得用火烧,把毫毛连同毛根都烧掉,然后把烧焦层刮掉,用水一洗,那猪皮就变成了金黄色,一看就恨不得直接去啃上一口。洗好的猪肉放进大锅里煮,带皮的都放在底层,皮贴着锅底,这样就不至于肥肉煮烂了,肉皮还没熟透。等摆放好了,就倒入水,撒上适量的盐,盖上锅盖,剩下的事——架火,就是咱们小娃子的事了。为了把肉快点煮熟,小娃子总是把火烧得旺旺的,过不了多久,锅里就咕咚咕咚地响起来了,蒸汽沿着锅盖边儿往外窜,散发着肉香,让人口水直流。馋嘴的娃儿们常常趁大人不注意,偷偷揭开锅盖,撕一条瘦肉放在嘴里细嚼慢咽。那用粮食和青草喂的猪肉质细嫩爽口,煮时只放了盐的猪肉咸中带着甜,那滋味儿哦,啧啧啧!
准备过年的事情更多的靠女人们操持,除了备办各种吃食,还要给小娃子们缝一套像样的新衣服,做一双新鞋。普通人家的孩子一年难得缝上一套新衣服,姊妹多的,当弟妹的大多只能“捡旧”。记得那时有一种料子,叫“的确良”,名字取得直白而自信,但那布料太娇气,特怕火,见火就是个大窟窿。还有那新鞋,全用布料做成,穿着倒是特舒服,就是沾不得水。再调皮的小娃子穿上新衣服和新鞋,都变得听话了,不玩火,不整水。像我这种脚不停手不住的小调皮就甘愿“捡旧”了,无奈上头就两个姐姐,所以我小时候经常穿花衣服,姑且说是男扮女装罢。 女人们在忙碌着,男人们也不会闲着。常言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过年没有点好柴架大火也是不像样子的。这准备柴的事儿自然是男人们去做,他们会趁着天晴,到山上砍回足够的柴,要清一色的花栗木,锯成一尺来长,劈开,小娃子则帮忙整整齐齐地码在灶屋外墙边,或是垒在道场角落里。除了弄柴,还要挖回几个大树窦子,说是“过年烧大窦子,来年喂个大猪子”。谁家男人是否能干,是否居家,就显现在这柴垛子上了。
最让人兴奋的就是年三十儿啦。一大早起来,把对联贴了,一家人就开始准备年夜饭。自给自足的年代,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儿,十家八家的菜谱大都差不多,几个主打菜不外乎腊蹄子火锅、鸡子火锅、红口、白口、糖肉、酱瓣炒肉、豆豉炒肉,炒猪肝、粉蒸排骨、炸豆腐、煎鱼块等,道道都是硬菜,道道让人望之口舌生津,食之怨恨肚囊太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钟,饭菜都准备好了,但还必須按住自己的馋虫,因为要先敬老辈子:所有的菜都端上桌子,摆成三角形,火锅炉子里是不放火的,盛八碗饭,倒八杯酒,把筷子搭在碗沿子上,烧一把纸钱,放一挂鞭炮,祝告老辈子保佑后生子们平安健康、办事顺利、金榜题名、升官发财……敬完老辈子,把碗、筷、酒杯子都换掉,火锅炉子里放上火石,把菜摆成圆形,一家人入席坐定,再点上一挂更大的鞭炮,这才是团年了。小娃子们吃的开心劲儿自不必说,有时还被准许喝一小杯酒,那种被放纵的感觉就更难以言表了。席间,大人也会照例给小娃子些压岁钱,其数目在现在看来实在难以启齿:一两块钱。不过那时可以买两支铅笔,或是买好多水果糖呢!只是有的大人怕小娃子把钱弄丢了,到了正月初一早上就要回去了。
如今办年货不需要赶集,网购一些就可以了;吃食无须自己亲手准备,去超市买就行了;年夜饭无须自己弄,到酒店订一桌就行了;给压岁钱,低于两百拿不出手了;对联不用自己写了,鞭炮不准放了……这年味儿也就淡远了。
可是,这淡远了的年味儿真令人追忆啊!
指导老师点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极为丰富,经济充裕,然而年味儿却越来越淡远。本文作者立足当下,追忆起小时候过年的种种味道和氛围,围绕“年味儿”选材,如做腊八豆豉、杀年猪、生豆芽、打豆腐、熬麻糖、过年煮肉、备办新衣新鞋、年夜饭等,内容丰富,点面结合,详略得当。作者充分发挥描写的功力,再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场景,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一系列动作、画面的描写,用词精准,细节传神,给人留下深刻而难忘的印象,特别是打豆腐、熬麻糖、年夜饭等场面的描写,更是色、香、味俱全,让人读得有滋有味,垂涎三尺。不仅如此,作者在追忆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个人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让文章透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氤氲着烟火味道;在今昔对比中,又流露着淡淡的忧伤和深深的怀念。文章首尾呼应,情感真挚,一气呵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