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传统,也反对一味模仿传统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榫卯最理想的样子是“个性化”rn我喜欢榫卯结构,也一直在收藏老家具,因为北京是一个很大的古旧家具集散地,有很好的老家具市场和环境.在这里,能看到全国各地的好东西.要是往前倒推20年,还能经常看到两三百年的老物件.它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古木建筑经过岁月风化后结构依然非常牢固,其中透露出来的那种气韵,跟中国的文化和土壤是无法割裂的.让人看一眼就直觉“它必须诞生在这片土地”.
其他文献
“仪仗扇”作为皇帝乃至王孙贵族出行、坐席必备之物,自战国时期伊始,一直发展到宋、明、清.如此具有悠久历史的物品包含着自身的象征性,这是否能代表着一定的“仪式感”?器物本身是否可以代表着一定的含义?而这一含义又是否能加深大众对它的印象,从而获得仪式感上的认知?
期刊
“生长花瓶”是个很有趣的项目.它的灵感来源于对“边界感”的探讨.人与人之间边界感的消逝预示了一段亲密关系的逐渐建立;而物与物之间边界感的模糊,也彰显了一种亲密的融合关系.
期刊
学位
榫卯上升到一定的文化高度才能说透rn关于榫卯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给榫卯下个定义:榫卯是迄今为止,中华传统的以木为材、造物的最佳方法.具体而言,就是用凹凸结构解决木与木之间的一种连接方法.
期刊
2016年,一个丹麦品牌委托我们用3D弯板来开发一款椅子,要求这把椅子要有工艺壁垒,不容易被仿冒.rn在画草图的时候,我尽量把两侧往上翘,形成大幅度的曲面.而切开背板往后翘的点子也是为了让这个椅子形成一个具有识别度的设计点.模型出来后发现,椅子的后腿可以夹住往后翘起的层压板,增加了结构的稳定受力,于是便保留了下来.从正面看去,两边呈包裹状的木板、向后翘的形态、浅色的后腿像极了大象的模样,就取名《小象椅》.
期刊
坦诚地说,对于设计,我是非常务实的.主要表现于长期运用熟悉的材料、偏爱通俗易懂的造型、改良远多于创新……我甚至想象当我们的产品遍布全国,就可以毫无顾虑地搞艺术了.若要追溯为何踏入产品设计这个行业,我的两点动机和其他设计师相比就显得不太严肃——“一是我们能做,二是产品能卖”.若再深究一步,在产品设计这条道路上我还是坚持的,也许就是这一点点的坚持,让我体会到另一种人生.
期刊
“我是一个厨子”rn带有铜锈的三星堆青铜器、青白相间的青花瓷、色彩鲜艳的粉彩梅瓶、红色釉料的茶具组合、布满黑点的紫砂壶、晶莹剔透的玉琮、色彩古朴的唐三彩、泥料裸露的破损古陶罐……虽然早就听说翻糖界的“大咖”韩磊很厉害,看到他制作的青花瓷、紫砂、青铜器等一系列中国风的作品,着实被惊艳到.若无人提示,完全想不到这些全是由可食用的翻糖制作而成.
期刊
《提·合》最初是受到博物馆里老式提盒的启发,每个时代的家具都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文化形态.我想借用“提盒”这件器物,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作品中,让当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共生,以此作为设计语言用于家具表达.在传统与当下的共通、碰撞处,找寻设计的灵感,在艺术与生活的交错、和谐处,追求设计的本质.
期刊
两年前,我为漓江设计过一条游船.希望从舱内看出去的风景像一幅移动的山水长卷.这个过程让我体会到水上与陆地的灵动与静止、技术与艺术,都有着不一样的特性.比如,吃水深度对船身重量的要求,对与水面接触的船底形状的限定,对材料的选用等都有巨大的限制.假如我把舱壁大量透明化,传统船只的结构方式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