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善问

来源 :当代教育之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axue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学生不想问、不善问的现象。这样,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引导学生欲问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问,可发散思维;问,可提高表达能力;问,可培养创新能力;问,还可检验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欲问”呢?
  1.1 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青少年学生天生好奇,求知欲旺盛。这是发问意识的表现,但这一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发问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自己的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表现独立见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即使提出的问题非常浅显,也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问得好的,要造势表扬,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1.2 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问的欲望。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他们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时激发他们的发问欲望。比如:采用竞赛式教学。要求每小组的每个学生针对某段文字,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相关的问题,只要有提问题,就可以为本组加分。不过,提出问题的同时要思考如何解答。比一比,哪一小组提出的问题多,提出的问题好。他们为了本小组能领先,都会积极思考,提出疑问。即使平时较内向,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都会不甘示弱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时,老师给予肯定,同学给予掌声,发问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发问的欲望会越来越强。
  1.3 注重延伸课外,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创造来源于生活,灵感来源于生活,知识也来源于生活。 “处处留心皆学问”,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生活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从而,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比如:我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之前,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小者”,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课堂上谈到关心“弱小者”的问题时,有学生便问:现在社会上许多假装可怜的行骗者,我们应该关心他吗?我们怎样才能区别真假“弱小者”?甚至,有的同学还说到自己被“假弱小者”欺骗的经历。这样的问题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留心观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又怎么样能问出这样具有现意义的问题呢?
  2.引导学生善问。
  学生的发问欲望调动起来了,可是,面对学生提问不得要领,抓不住主题,或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甚至偏题,离题与主题背道而驰,而造成教学计划难以完成,教学过程松散庞杂,该怎么办?是放弃,由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问”吗?其实摸石子过河比别人牵着过河更可贵;提出一个问题远比接受一个答案有价值。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善问”呢?
  学生不善于提问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不知道从哪个角度问,用什么方式问。二是不知道如何把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针对这些情况,老师应当扮演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授之以方法,启之以导向。
  2.1 引导学生选择角度问。首先,从题目入手,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睛去了望文章的“灵魂”。其次,找出各段的中心,拎起文章的“骨架”,明白行文的思路。最后,寻味文章的语言。语言是文章的“血肉”,有了“血肉”的文章才有活力。当然,提问还要根据不的文体特点。文体不同,阅读角度也不同,把握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2.2 引导学生分层次地问。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提出的问题的层次也不同。此外,一篇文章本身的问题也有层次。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把浅显的问题让基础差的学生发问,重点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来。文章中基本层次的问题,让小组内题出来,师生讨论解决。这样分层次、分阶段提问,可以各有所得,有的放矣。
  2.3 引导学生表述问题。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静心阅读,潜心感知文章。只有认真、细致地阅读,才能问得有物、有据、有序。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可以从导入课堂开始。比如:《俗世奇人》一文,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报刊、生活中了解的奇人奇事。学生对奇人奇事颇感兴趣,当他们兴致勃勃地大谈奇人奇事时,导入到新课,让他们去阅读课文,他们会非常认真阅读。相反,如果没有认真细致地阅读必然会导致发问简单笼统。
  当然,表述问题是一个由思维转化为语言的过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才能把问题表述准确、完整。起初,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一些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比较简单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如:“如果不这样……,如果没有……,如果去掉……,那会怎么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提出让老师很惊讶的问题。比如《敬畏自然》一课,有学生问:“如果人类像作者所说的‘平等对待其他生物,它们是我们的兄弟’,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就不吃东西了?我们该如何和他们相处呢?”这个问题颇有深度,有时代感,是我们老师所意料不及的。
  总之,学生要从想到切中肯契、富有创造性的问,必须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不断地激发和锻炼。在课堂上,如果经常听到,“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老师,我有一个想法”,“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等此类的话,那么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其他文献
【摘 要】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关键词】高效课堂;学习能力;学习兴趣;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优化课堂结构,探索高效课堂已成为新课改探索的永恒话题。如何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更是
期刊
【摘 要】新课改以来,初中语文课堂讨论方式比比皆是,可收效甚微。要开展有效地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就必须讨论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从而使讨论行之有效,达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方式;论题;氛围;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竿大旗之下,初中语文课堂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发展,形式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其中讨论式教学成为了主流。课堂讨论让原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环境全球覆盖、信息资源广泛共享、教育技术日趋现代化、技术化、信息化。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势在必行。同时,新课标提出学科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要充分
期刊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劣,其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本人认为切实落实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稳定的情绪,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班的意志(智慧)和博学更重要”。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沟通师生情感,注重情感教学  课
期刊
1.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2.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
期刊
1.问题的提出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被世界公认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虽然得到了语文教师的接受和认同,并且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同时,由于学校受经济薄弱、教学资源短缺等条件的限制,以及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知识面窄一些,生活阅历欠丰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较单一。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
期刊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句名言让我懂得了教学的艺术关键在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句名言也一直激励着我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思考、实践。我总认为一个老师即使很有学识很有责任心,如果学生不喜欢你这个老师,不喜欢上你的课,那无疑是个失败的老师,所以我觉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教与学的关键。其实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是多少年来教育教学中的老要求老口号了,但真正用心去做的老师不很多,能做出成效的老师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从七条途径探讨合作学习在芭蕾教学中的应用,从行动和反思的过程,考察学生对运用合作学习的反应,从而增强教师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提供教学经验,归纳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意见。  【关键词】合作学习;行动研究;芭蕾教学  在芭蕾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探讨教学策略、查找问题所在是本研究的主题。具体是用实地教室观察、正式与非正式晤谈和收集相关文件资
期刊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他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的首创性、科学性。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怀疑。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转化学生得到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解疑的转化中得到的。在这循环往
期刊
通过几年的高一教学工作,发现在进行新高一化学的教学中都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很多学生听不懂课,对我讲的知识点困惑,还有的学生失去对化学的兴趣,产生厌学的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没做好初高中知识等的衔接,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1 初高中化学教材的差异  初中化学主要是从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对日常遇到的一些化学现象进行学习与探究;通过化学实验手段对学生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