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疱疹性口腔炎是一种由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多发性急性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出现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有自限性,易复发。常见于冬春季,6个月~3岁婴幼儿易患此病,病程一般持续7~14天。
有时并非宝宝感冒了……
患疱疹性口腔炎的婴幼儿总是先发烧后烂嘴,往往突然发烧(达39℃以上),流口水、哭闹、不愿吃东西。开始口腔内无明显病变,多误认为感冒。2~3天后即可见孩子的牙龈、舌、颊部和唇粘膜表面发红、肿胀,出现界限清楚的小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形成针尖大小密集成团的小水泡,破溃后形成溃疡,这时体温逐渐下降。由于疼痛明显,小儿往往拒食、拒水,有的孩子常伴有牙龈出血、唇和口角周围皮肤出现类似病变。疱疹性口腔炎属中医“口疮”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脾胃积热,虚火上炎,熏灼口舌从而出现口舌糜烂。
疱疹性口腔炎的表现及治疗
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发热,常伴有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拒食、流涎、烦躁等不适;
2.口腔粘膜充血,牙龈红肿,疱疹可分布在舌、唇内面、颊及上颚等处,初为小红点,很快转为疱疹,米粒大小,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浅表溃疡,如溃疡数量多,可汇集成群,相互融合,引起发热,体温可达39~40℃,疼痛明显;
3.可伴有链球菌、葡萄球感染,显著口痛,流涎增多,口唇可红肿裂开,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4.病程较长,发热可持续5~7天,溃疡1~2周内痊愈,肿大的淋巴结2~3周消退。
治疗原则
治疗疱疹性口腔炎,以清热泻火为基本法则,内治外治相结合。
具体用药时,针对火热炎上,病变在口腔的特点,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一些引热下行之品,能提高疗效,外治同样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如金银花、射干、虎杖、紫花地丁、赤芍、黄精、侧柏叶等对单纯疱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在辨证的前提下选择配用。
一般治疗
疱疹性口炎的治疗主要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保证患儿休息,并予维生素B、C以及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流食如鲜果汁、牛奶等。高烧时,可口服小儿APC片或行物理降温。同时服用病毒灵片、抗病毒口服液或板蓝根冲剂。口腔局部溃疡可应用生肌散喷剂、口腔炎喷剂或西瓜霜喷剂等。口周病变可涂1%龙胆紫,同时口服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病情严重者需静脉注射双黄连和抗生素,要及时请医生治疗,不要乱用药。
食疗方法
1.生地粥
原料:生地、大青叶各6克、生石膏、花粉各9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
制作:前4味煎汤,去渣后入粳米,白糖煮粥、日一剂,连续服食3~4剂。
本药膳滋阴降火,适用于虚火上炎所致的小儿疮疹性口腔炎。
2.冰糖银耳羹
将银耳10~12克,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银耳为度,泡浸一小时左右,待银耳发胀后拣去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放蒸锅内蒸熟,一顿或分顿食用,食银耳饮汁,每日一次。
本药膳里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冰溏和胃病肺,可治口疮,对虚热型尤宜,经常食用对体质虚弱者有滋补作用。
3.绿豆汤
蒲公英10g,绿豆30g,冰糖适量。先将蒲公英煎煮取汁,绿豆煮烂成糜粥,加入药汁、冰糖即成。用于心脾积热证。
小儿推拿
进行小儿推拿时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安静整洁,室温适宜,不可过热过凉。操作前,家长需洗手,修短指甲,保持双手温暖,并醮取适量爽身粉涂于宝宝的操作部位上。推拿后应注意避风,及时覆盖衣被,以免着凉。如果操作部位有皮疹或者皮肤破损,则不得进行治疗。
常用手法及操作
1.补肾水:家长一手握住、摊开小儿手掌,另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小儿小指脂腹上,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500次。
2.清天河水:家长一手握住小儿手背,使小儿前臂前伸,另一手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沿小儿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向肘横纹直推300次。
3.揉总筋:家长一手握住小儿手背,另一手用拇指指端揉掌后腕横纹中点300次。
4.揉小天心:家长摊开小儿手掌,一手握住小儿并拢的四指,另一手中指指端放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揉500次。
5.揉小横纹:小儿掌侧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穴位。家长一手摊开小儿手掌,将小儿四指并拢,另一手食、中二指指腹自食指掌指关节横纹推向小指掌指关节横纹500次。
6.推四横纹:小儿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短线状穴位。家长一手摊开小儿手掌,将小儿四指并拢,另一手食、中二指指腹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300次。
7.清板门:家长摊开小儿手掌,一手固定小儿手掌,一手拇指指腹自掌根向指根直推手掌大鱼际平面300次。
8.清肺经:家长一手摊开、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小儿无名指上,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300次。
随症加减:若伴有发热,小天心后加一窝风穴300次(一窝风:在手背腕横纹凹陷,可以用拇指或者中指指端按揉),二穴提前操作;若伴有腹泻,停清肺经。
(注:小儿推拿频率约每分钟200~300次)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如久治不愈或有其他可疑情况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接受相应治疗。
有时并非宝宝感冒了……
患疱疹性口腔炎的婴幼儿总是先发烧后烂嘴,往往突然发烧(达39℃以上),流口水、哭闹、不愿吃东西。开始口腔内无明显病变,多误认为感冒。2~3天后即可见孩子的牙龈、舌、颊部和唇粘膜表面发红、肿胀,出现界限清楚的小红斑,随后在红斑基础上形成针尖大小密集成团的小水泡,破溃后形成溃疡,这时体温逐渐下降。由于疼痛明显,小儿往往拒食、拒水,有的孩子常伴有牙龈出血、唇和口角周围皮肤出现类似病变。疱疹性口腔炎属中医“口疮”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因为脾胃积热,虚火上炎,熏灼口舌从而出现口舌糜烂。
疱疹性口腔炎的表现及治疗
常见的病因有外感因素、食伤因素和正虚因素。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发热,常伴有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拒食、流涎、烦躁等不适;
2.口腔粘膜充血,牙龈红肿,疱疹可分布在舌、唇内面、颊及上颚等处,初为小红点,很快转为疱疹,米粒大小,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浅表溃疡,如溃疡数量多,可汇集成群,相互融合,引起发热,体温可达39~40℃,疼痛明显;
3.可伴有链球菌、葡萄球感染,显著口痛,流涎增多,口唇可红肿裂开,常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4.病程较长,发热可持续5~7天,溃疡1~2周内痊愈,肿大的淋巴结2~3周消退。
治疗原则
治疗疱疹性口腔炎,以清热泻火为基本法则,内治外治相结合。
具体用药时,针对火热炎上,病变在口腔的特点,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选用一些引热下行之品,能提高疗效,外治同样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现代实验研究证实多种中药如金银花、射干、虎杖、紫花地丁、赤芍、黄精、侧柏叶等对单纯疱疹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可在辨证的前提下选择配用。
一般治疗
疱疹性口炎的治疗主要是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保证患儿休息,并予维生素B、C以及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流食如鲜果汁、牛奶等。高烧时,可口服小儿APC片或行物理降温。同时服用病毒灵片、抗病毒口服液或板蓝根冲剂。口腔局部溃疡可应用生肌散喷剂、口腔炎喷剂或西瓜霜喷剂等。口周病变可涂1%龙胆紫,同时口服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病情严重者需静脉注射双黄连和抗生素,要及时请医生治疗,不要乱用药。
食疗方法
1.生地粥
原料:生地、大青叶各6克、生石膏、花粉各9克、粳米30克、白糖适量。
制作:前4味煎汤,去渣后入粳米,白糖煮粥、日一剂,连续服食3~4剂。
本药膳滋阴降火,适用于虚火上炎所致的小儿疮疹性口腔炎。
2.冰糖银耳羹
将银耳10~12克,洗净后放碗内,加冷开水浸,以浸过银耳为度,泡浸一小时左右,待银耳发胀后拣去杂物,再加冷开水及冰糖适量,放蒸锅内蒸熟,一顿或分顿食用,食银耳饮汁,每日一次。
本药膳里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冰溏和胃病肺,可治口疮,对虚热型尤宜,经常食用对体质虚弱者有滋补作用。
3.绿豆汤
蒲公英10g,绿豆30g,冰糖适量。先将蒲公英煎煮取汁,绿豆煮烂成糜粥,加入药汁、冰糖即成。用于心脾积热证。
小儿推拿
进行小儿推拿时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安静整洁,室温适宜,不可过热过凉。操作前,家长需洗手,修短指甲,保持双手温暖,并醮取适量爽身粉涂于宝宝的操作部位上。推拿后应注意避风,及时覆盖衣被,以免着凉。如果操作部位有皮疹或者皮肤破损,则不得进行治疗。
常用手法及操作
1.补肾水:家长一手握住、摊开小儿手掌,另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小儿小指脂腹上,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500次。
2.清天河水:家长一手握住小儿手背,使小儿前臂前伸,另一手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沿小儿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向肘横纹直推300次。
3.揉总筋:家长一手握住小儿手背,另一手用拇指指端揉掌后腕横纹中点300次。
4.揉小天心:家长摊开小儿手掌,一手握住小儿并拢的四指,另一手中指指端放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揉500次。
5.揉小横纹:小儿掌侧食、中、无名、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穴位。家长一手摊开小儿手掌,将小儿四指并拢,另一手食、中二指指腹自食指掌指关节横纹推向小指掌指关节横纹500次。
6.推四横纹:小儿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短线状穴位。家长一手摊开小儿手掌,将小儿四指并拢,另一手食、中二指指腹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300次。
7.清板门:家长摊开小儿手掌,一手固定小儿手掌,一手拇指指腹自掌根向指根直推手掌大鱼际平面300次。
8.清肺经:家长一手摊开、握住小儿手掌,另一手拇指指腹放在小儿无名指上,自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300次。
随症加减:若伴有发热,小天心后加一窝风穴300次(一窝风:在手背腕横纹凹陷,可以用拇指或者中指指端按揉),二穴提前操作;若伴有腹泻,停清肺经。
(注:小儿推拿频率约每分钟200~300次)
小儿疱疹性口腔炎如久治不愈或有其他可疑情况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接受相应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