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宾主持 江苏省仪征中学刘祥
本期嘉宾 浙江省武义县第三中学章淑球
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小学陈蕾
【编者按】
立足基层的教学法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哪一种成果,能如导学案这般,不但崛起的态势异常迅猛,而且很快便获得了诸多专业研究者的认同与推介。作为一种并无多少艰涩理论,亦无多少妙招秘籍的寻常教学技法,它凭什么能够吸引千万名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又凭什么能够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许和践行?鲜花和掌声背后,它是否真的已经触及了教育的本真?在它盛行的当下,传统的教案是否应该彻底抛弃?有没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将传统教案和现在的导学案进行优化整合,使其形成更为贴近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凡此种种,都构成了当下教学中不得不认真观察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本期开始,本栏将围绕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邀请部分一线教师,从各自不同的教学实践出发,共同探讨导学案设计与应用中的诸多细节问题。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用来自一线的思考和实践,多角度观察,立体化思考,尽量剥离附加在导学案上的种种非教学法因素,还原其教学法的本真身份。
引子篇:让讨论来得更猛烈些吧
刘祥:前些日子,连续参加了两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一次是到外省参加一所重点高中的主题课改开放周活动,一次是在本市参加“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研讨活动。两个活动的最大兴奋点,均来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自信乐观、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在这样的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以一种忘我的状态积极投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争做学习的主角,争抢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些确实给了我极大的视听震撼和思想触动。
当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我所看到的讨论时间都很短,似乎问题并没有能够纵深下去。第二,我在询问学生时发现,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上相关讨论题的用时太多,仅一门语文课,就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独立完成。第三,导学案上的不少问题,就是课后练习的简单重现。第四,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导学案的内容。第五,大多数小组的成果展示缺乏合理而灵活的安排,或是总由少数学生完成,或是轮流发言,尚不能形成一主多辅、相互补充完善的操作机制。
观摩回来后,我长时间思考几个问题:如何让导学案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让课堂讨论更为深入?热热闹闹的讨论之后,究竟应该给学生带来哪些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变化?新课程倡导的关注人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贯彻?
今天的沙龙活动,我想就上面的一些思考,跟二位交流一下看法。也请二位从各自的观察和实践出发,提出你们的问题,展示你们的见解。希望我们的讨论,能给读者朋友们带去思考和启迪。
探究篇:热闹之后留下了什么
章淑球:我认为,导学案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学案中的那些具体文字,而是在于全新教学理念背后的学生活动。近年来,我陆续研究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东庐中学、宜兴实验中学等学校进行的教学改革,阅读了一定量的经验总结与通讯报道,观摩了部分课堂。从最直观的感受而言,这些学校的课堂的确“活”起来了。传统型课堂上的死气沉沉,为争先恐后的成果展示所替代;传统型课堂上教师的滔滔不绝,变成了学生的侃侃而谈。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激活。撇开这种转变能够带来的最终效益不谈,单从最简单的教学情境创设来说,这样的课改,无疑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首先应该把学生培育成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学生的乐观与自信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主持人提出的“热闹之后留下了什么”这一问题,我这样看:以独立自学、分组合作、自由讨论、积极展示、点拨纠错、拓展延伸为主要课堂流程的导学案式学习法,在构建起空前热闹的课堂的同时,实际上是把“学会学习”的理念植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这样的课堂上,热闹只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是思维的空前活跃。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言说,都渴望展示,所以,求知中的各种不必要的顾忌便全都被丢到了脑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组织思维能力、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有这些,在传统型课堂上都很少能呈现出来。
刘祥:章老师说的,我有同感。课堂教学是需要营造一个气场的,好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好的气场。传统型课堂上,许多老师在表演独角戏,老师营造的气场,覆盖不到学生。故而常见到的景象是,教师自我陶醉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昏昏欲睡,全无活力。导学案式的课堂中,教师虽多隐身于学生背后,但他借助导学案而营造出的气场,却将所有学生带入了课堂学习中,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甚至是兴奋、幸福的状态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如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上个月,学校组织我们高三老师外出观摩,两天里,听了两所“四星级”高中的部分高三课。先听的学校,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一位年轻老师面对一大群答非所问的学生,越上越生气,最后全然不顾后面听课的我们,直接批评起全班学生。一节课结束,很简单的一个高考知识点复习,不仅没有完成,而且老师气得面红耳赤,学生被批得灰头土脸。后听的学校,采用了导学案式教学法。学生不但在小组讨论中踊跃发言,在成果展示时争先恐后,而且在随后的质疑提问、观点陈述和课时学习内容总结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应该说,正是这一次的听课,让我对目前的课改充满了期待。我们知道,感受不到快乐的工作,注定是低效的工作。同样,感受不到快乐的学习,也只能是低效的学习。我们渴望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要让学生快乐起来。当然,这快乐属于思考后顿悟的快乐、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它必须也只能建立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
陈蕾:两位老师的话,让我很有感触。以前,我也经常听到有些同行的抱怨,总以为“现在的孩子不知怎么了,上课不听,一点儿都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们哪里是不爱学习呀,你看,每次发新书的时候,那么多的学生都喜欢抱着语文书津津有味地看。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课堂实施过程有问题,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而学生却不知道这样讲、这样做是为什么。现在,导学案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学生只要能做到眼前有目标、心中有思考、口中有表达、课前勤预习、课后多总结,那么,他便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品尝到收获的快乐,也就会越学越有信心。
当然,导学案在营造出课堂热闹的氛围后,还必须在“浅层热闹”与“深层热闹”间做好文章。课堂中的合作探究,目的在于解决独立学习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倘若学生自学时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小组讨论只是各人简单陈述一下各自的答案,那么,这样的讨论,虽然轰轰烈烈,却并没有太大价值。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热闹,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是百思不得其解中因为其他同学的启迪而获得的顿悟。小组内学生通过互相追问、互相启迪,解决了原本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的问题。这时所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学习乐趣。
反思篇:传统教案过时了吗
刘祥:陈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传统课堂上不爱学习的学生,换了一种教学方式,便如同换了个人,变得热爱学习了?表面上看,形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学法的改变,但我更觉得,真正的原因是教师的改变。我也见过许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的优质课,那些课堂上,学生一样学得积极主动,一样呈现出极强的求知欲与表现欲。由此,我认为,传统的教案教学之所以在大多情况下都未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未能培养出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主要是绝大多数教师并未在传统教案的备课中深入钻研进去,没有把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纳入教案中进行综合思考,故而才造成了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接纳的怪现象。反之,倘若绝大多数教师都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钻研教材、钻研学情,精心构设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那么,它同样应该能够取得导学案一样的教学效果。
本期嘉宾 浙江省武义县第三中学章淑球
江苏省仪征市真州小学陈蕾
【编者按】
立足基层的教学法研究中,似乎还没有哪一种成果,能如导学案这般,不但崛起的态势异常迅猛,而且很快便获得了诸多专业研究者的认同与推介。作为一种并无多少艰涩理论,亦无多少妙招秘籍的寻常教学技法,它凭什么能够吸引千万名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力?又凭什么能够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许和践行?鲜花和掌声背后,它是否真的已经触及了教育的本真?在它盛行的当下,传统的教案是否应该彻底抛弃?有没有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方法,能将传统教案和现在的导学案进行优化整合,使其形成更为贴近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法?凡此种种,都构成了当下教学中不得不认真观察与思考的现实问题。
本期开始,本栏将围绕导学案的设计与运用中的若干问题,邀请部分一线教师,从各自不同的教学实践出发,共同探讨导学案设计与应用中的诸多细节问题。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用来自一线的思考和实践,多角度观察,立体化思考,尽量剥离附加在导学案上的种种非教学法因素,还原其教学法的本真身份。
引子篇:让讨论来得更猛烈些吧
刘祥:前些日子,连续参加了两次大型教学观摩活动。一次是到外省参加一所重点高中的主题课改开放周活动,一次是在本市参加“活力——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研讨活动。两个活动的最大兴奋点,均来自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自信乐观、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势。在这样的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都以一种忘我的状态积极投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争做学习的主角,争抢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这些确实给了我极大的视听震撼和思想触动。
当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第一,我所看到的讨论时间都很短,似乎问题并没有能够纵深下去。第二,我在询问学生时发现,学生课前完成导学案上相关讨论题的用时太多,仅一门语文课,就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独立完成。第三,导学案上的不少问题,就是课后练习的简单重现。第四,并非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导学案的内容。第五,大多数小组的成果展示缺乏合理而灵活的安排,或是总由少数学生完成,或是轮流发言,尚不能形成一主多辅、相互补充完善的操作机制。
观摩回来后,我长时间思考几个问题:如何让导学案设计更为科学合理,让课堂讨论更为深入?热热闹闹的讨论之后,究竟应该给学生带来哪些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变化?新课程倡导的关注人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课程目标是否得到了真正的贯彻?
今天的沙龙活动,我想就上面的一些思考,跟二位交流一下看法。也请二位从各自的观察和实践出发,提出你们的问题,展示你们的见解。希望我们的讨论,能给读者朋友们带去思考和启迪。
探究篇:热闹之后留下了什么
章淑球:我认为,导学案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学案中的那些具体文字,而是在于全新教学理念背后的学生活动。近年来,我陆续研究了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兖州一中、东庐中学、宜兴实验中学等学校进行的教学改革,阅读了一定量的经验总结与通讯报道,观摩了部分课堂。从最直观的感受而言,这些学校的课堂的确“活”起来了。传统型课堂上的死气沉沉,为争先恐后的成果展示所替代;传统型课堂上教师的滔滔不绝,变成了学生的侃侃而谈。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空前的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激活。撇开这种转变能够带来的最终效益不谈,单从最简单的教学情境创设来说,这样的课改,无疑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教育的本质是育人,首先应该把学生培育成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学生的乐观与自信是显而易见的。
至于主持人提出的“热闹之后留下了什么”这一问题,我这样看:以独立自学、分组合作、自由讨论、积极展示、点拨纠错、拓展延伸为主要课堂流程的导学案式学习法,在构建起空前热闹的课堂的同时,实际上是把“学会学习”的理念植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这样的课堂上,热闹只是一种表象,更重要的是思维的空前活跃。因为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言说,都渴望展示,所以,求知中的各种不必要的顾忌便全都被丢到了脑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组织思维能力、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所有这些,在传统型课堂上都很少能呈现出来。
刘祥:章老师说的,我有同感。课堂教学是需要营造一个气场的,好的教学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好的气场。传统型课堂上,许多老师在表演独角戏,老师营造的气场,覆盖不到学生。故而常见到的景象是,教师自我陶醉于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却昏昏欲睡,全无活力。导学案式的课堂中,教师虽多隐身于学生背后,但他借助导学案而营造出的气场,却将所有学生带入了课堂学习中,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的甚至是兴奋、幸福的状态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如此,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
上个月,学校组织我们高三老师外出观摩,两天里,听了两所“四星级”高中的部分高三课。先听的学校,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法。一位年轻老师面对一大群答非所问的学生,越上越生气,最后全然不顾后面听课的我们,直接批评起全班学生。一节课结束,很简单的一个高考知识点复习,不仅没有完成,而且老师气得面红耳赤,学生被批得灰头土脸。后听的学校,采用了导学案式教学法。学生不但在小组讨论中踊跃发言,在成果展示时争先恐后,而且在随后的质疑提问、观点陈述和课时学习内容总结上,都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应该说,正是这一次的听课,让我对目前的课改充满了期待。我们知道,感受不到快乐的工作,注定是低效的工作。同样,感受不到快乐的学习,也只能是低效的学习。我们渴望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要让学生快乐起来。当然,这快乐属于思考后顿悟的快乐、发现与创造的快乐,它必须也只能建立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
陈蕾:两位老师的话,让我很有感触。以前,我也经常听到有些同行的抱怨,总以为“现在的孩子不知怎么了,上课不听,一点儿都不爱学习”。其实,孩子们哪里是不爱学习呀,你看,每次发新书的时候,那么多的学生都喜欢抱着语文书津津有味地看。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为什么让孩子觉得索然无味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还是课堂实施过程有问题,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而学生却不知道这样讲、这样做是为什么。现在,导学案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一个学生只要能做到眼前有目标、心中有思考、口中有表达、课前勤预习、课后多总结,那么,他便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品尝到收获的快乐,也就会越学越有信心。
当然,导学案在营造出课堂热闹的氛围后,还必须在“浅层热闹”与“深层热闹”间做好文章。课堂中的合作探究,目的在于解决独立学习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倘若学生自学时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小组讨论只是各人简单陈述一下各自的答案,那么,这样的讨论,虽然轰轰烈烈,却并没有太大价值。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热闹,应该是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是百思不得其解中因为其他同学的启迪而获得的顿悟。小组内学生通过互相追问、互相启迪,解决了原本绞尽脑汁也没想明白的问题。这时所得到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学习乐趣。
反思篇:传统教案过时了吗
刘祥:陈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传统课堂上不爱学习的学生,换了一种教学方式,便如同换了个人,变得热爱学习了?表面上看,形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教学法的改变,但我更觉得,真正的原因是教师的改变。我也见过许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的优质课,那些课堂上,学生一样学得积极主动,一样呈现出极强的求知欲与表现欲。由此,我认为,传统的教案教学之所以在大多情况下都未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未能培养出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主要是绝大多数教师并未在传统教案的备课中深入钻研进去,没有把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纳入教案中进行综合思考,故而才造成了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接纳的怪现象。反之,倘若绝大多数教师都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钻研教材、钻研学情,精心构设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活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出来,那么,它同样应该能够取得导学案一样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