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思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0076-02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辨。
一、捕捉教学中的矛盾点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点往往可以使学生迸发思辨的火花。因此,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这些矛盾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激发学生思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案例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教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学校附近的塑料颗粒加工厂对周围的小河、空气造成污染)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这些塑料颗粒加工厂排出的污水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应该让有关部门把这些工厂给关闭了。
生2:塑料颗粒加工厂还会焚烧塑料垃圾,每天我们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害人的工厂。
……
生3:我听爸爸说,这些塑料颗粒加工厂为镇里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给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教师没有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把握生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新的讨论话题)
师:能创造经济效益,能给老百姓提供工作岗位,是不是就可以忽略塑料颗粒加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呢?
(学生展開激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颗粒加工厂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将来治理环境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会远远大于现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所以,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
在案例1中,生3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是“不和谐的音符”,但却是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后所获得的真实体验。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矛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更深入地进行思辨,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案例2】《面对欺负和威胁》(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
课本安排的“小辩论”中包括4个小问题:“被别人欺负后,要以牙还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有困难找警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教学中,教师将所有的材料组合成问题情景剧:明明被几个坏孩子欺负了,他的几个好朋友纷纷献策。有的说:“我们一起去找这几个坏孩子,我们人多力量大,以牙还牙!”有的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还有的说:“有困难找警察。”……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觉得应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生2:明明可以和爸爸、妈妈沟通,让大人来处理。我们年龄小,很难处理好。
生3:以牙还牙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可以向警察叔叔求助。
……
在案例2中,教师通过重组教材,使教材中分散的资源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辨,使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
三、进行“深度对话”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辨析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思考问题,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案例3】课堂讨论
生1: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不那么正派的有钱人会受他人的尊重呢?我们小区里有这样一个人,他以前是个混混,名声特别不好,但家里很有钱,很多人尊重他、巴结他。勤劳的普通人可没有这种待遇。
师:同学们,请你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好吗?
生2:这个说法有点矛盾,“巴结”不是真正的“尊重”吧?(其余学生点头)
师: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2(考虑了一下):确实很难选择。我想我更愿意做一个让人巴结的有钱人。(其余学生议论纷纷)
生3:因为你有钱而巴结你的人,背后很可能在骂你呢。这种“尊重”我宁可不要。
生2:你怎么知道?
生3:我的叔叔就是这样。他对我说,这样很没意思,等你“混”得不好时,原先巴结你的人就不会再理睬你。
生4:是的,我就不羡慕。家里没钱没关系,一家人感情好、相互关爱比什么都重要。我的邻居家里很有钱,但他很羡慕我,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懂我、爱我,而他的爸爸、妈妈只知道给他零花钱,从不问他心里有什么想法。这么一比较,我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
生5:正像书上说的那样,自尊者豁达。
……
师:同学们,你们赞成谁的说法呢?
生(全体):生4。
在案例3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对话”,让各具个性的观点进行交锋与碰撞,此举能启迪学生心智,引领学生探究,让学生辨析纷繁的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一堂课承载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的思辨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审视、敢于质疑、突破定势,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责编 雷 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0076-02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知、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辨。
一、捕捉教学中的矛盾点
在教学中,教师会发现,教材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点往往可以使学生迸发思辨的火花。因此,教师要能够敏锐地捕捉这些矛盾点,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以激发学生思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明辨是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案例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
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塑料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教师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学校附近的塑料颗粒加工厂对周围的小河、空气造成污染)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1:这些塑料颗粒加工厂排出的污水严重地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应该让有关部门把这些工厂给关闭了。
生2:塑料颗粒加工厂还会焚烧塑料垃圾,每天我们都能闻到刺鼻的气味。这是害人的工厂。
……
生3:我听爸爸说,这些塑料颗粒加工厂为镇里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给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
(教师没有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把握生成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新的讨论话题)
师:能创造经济效益,能给老百姓提供工作岗位,是不是就可以忽略塑料颗粒加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呢?
(学生展開激烈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塑料颗粒加工厂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将来治理环境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会远远大于现在所创造的经济效益。所以,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
在案例1中,生3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是“不和谐的音符”,但却是学生对社会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后所获得的真实体验。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矛盾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更深入地进行思辨,使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讨论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案例2】《面对欺负和威胁》(苏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四年级上册)
课本安排的“小辩论”中包括4个小问题:“被别人欺负后,要以牙还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有困难找警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教学中,教师将所有的材料组合成问题情景剧:明明被几个坏孩子欺负了,他的几个好朋友纷纷献策。有的说:“我们一起去找这几个坏孩子,我们人多力量大,以牙还牙!”有的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惹不起躲得起。”还有的说:“有困难找警察。”……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么做呢?
生1:我觉得应该告诉老师,让老师来处理。
生2:明明可以和爸爸、妈妈沟通,让大人来处理。我们年龄小,很难处理好。
生3:以牙还牙肯定是不对的,我们可以向警察叔叔求助。
……
在案例2中,教师通过重组教材,使教材中分散的资源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辨,使品德与社会课堂充满活力。
三、进行“深度对话”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进行辨析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深入思考问题,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案例3】课堂讨论
生1:老师,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有些不那么正派的有钱人会受他人的尊重呢?我们小区里有这样一个人,他以前是个混混,名声特别不好,但家里很有钱,很多人尊重他、巴结他。勤劳的普通人可没有这种待遇。
师:同学们,请你们说说自己的想法,好吗?
生2:这个说法有点矛盾,“巴结”不是真正的“尊重”吧?(其余学生点头)
师:如果你可以选择,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2(考虑了一下):确实很难选择。我想我更愿意做一个让人巴结的有钱人。(其余学生议论纷纷)
生3:因为你有钱而巴结你的人,背后很可能在骂你呢。这种“尊重”我宁可不要。
生2:你怎么知道?
生3:我的叔叔就是这样。他对我说,这样很没意思,等你“混”得不好时,原先巴结你的人就不会再理睬你。
生4:是的,我就不羡慕。家里没钱没关系,一家人感情好、相互关爱比什么都重要。我的邻居家里很有钱,但他很羡慕我,因为我的爸爸、妈妈懂我、爱我,而他的爸爸、妈妈只知道给他零花钱,从不问他心里有什么想法。这么一比较,我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
生5:正像书上说的那样,自尊者豁达。
……
师:同学们,你们赞成谁的说法呢?
生(全体):生4。
在案例3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深度对话”,让各具个性的观点进行交锋与碰撞,此举能启迪学生心智,引领学生探究,让学生辨析纷繁的社会,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一堂课承载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为学生构建一个自由的思辨空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审视、敢于质疑、突破定势,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