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血栓形成与凝血异常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l0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且不具特异性.许多病例经详细检查,仍然不能明确病因.近年来由于检测手段的进步,发现凝血异常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Ⅲ缺乏和凝血因子V、Ⅱ基因突变等血液学异常对其发病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有关研究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其他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它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病.近年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表明,清道夫受体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受体及其在动脉
血小板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血小板膜蛋白Ⅱb和Ⅲa及GMP-140的作用更重要。测定血小板的方法很多,如β-TG、MPV等的测定,但都存在一定缺陷。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蛋白能客观准确地反映血小板的活化。溶栓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其治疗后的血管再闭塞或出血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它们的发生均与血小板密切相关。
粘附分子CD11/CD18是在白细胞上表达的糖蛋白,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及渗出到缺血组织,缺血性卒中患者和脑缺血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其表达升高。通过降低CD11/CD18可以减少脑梗死的体积和白细胞在缺血组织中的数量,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方法。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的脑血管痉挛是SAH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然而其发生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文章介绍了有关SAH对脑微循环,尤其是脑血管壁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影响及
美国心脏协会曾于1994年发表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处理准则,1999年发表了对这一准则的补充件,内容涉及对TIA或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以及对TIA处理的建议。
导致痴呆的多种病因或危险因素与镁缺乏有关.痴呆患者大多有多个脑区的镁含量下降,而镁离子对学习记忆功能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说明镁与痴呆发病机制中的多个环节有联系.同时,镁离子还对治疗痴呆的药物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自发性脑出血是常见的临床急症之一。凝血酶是常用的局部速效止血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神经毒性介质。作者着重综述脑出血后凝血酶对脑组织和脑血管的毒性作用,并介绍了
自发性脑出血发病率高,易造成死亡或重残。小动脉或微动脉病变是引起脑出血的最重要原因,高血压和高龄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出血时常突发多种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及时CT检查是早期诊断脑出血的关键。治疗时应根据病情尽快清除血凝块,通过控制血压来控制颅内压,同时应针对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脑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
近年来,人们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中发现了细胞凋亡的证据,主要是在半暗带检测到大量被降解的DNA片段,在电泳上呈特异性的梯状条带。梯状DNA的出现是内源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的结果。在脑缺血缺氧以及再灌注的病理变化中,半暗带的钙离子内流引起钙超载,内源性核酸内切酶被激活,从不同的作用点不断降解DNA双链,导致细胞凋亡。这一作用过程受到基因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