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建设探索

来源 :现代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up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交流提供更加便利的环境,而知识服务能够向科研用户提供高知识附加值的问题解决方案。本文从用户调研及需求分析入手,以Valued-added Application Platform of UC系统为基础,充分考虑信息环境安全、多学科交叉特征以及知识服务介入,设计并构建了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模型。
  〔关键词〕科研用户;知识服务;多学科;交流社区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3.018
  〔中图分类号〕G2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3-0096-06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acilitates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knowledge,and knowledge service provides high value-added solutions to research users.Based on Valued-added application Platform of the UC system,this article designed and built a multidisciplinary group communication model based on knowledge service by analyzing surveys and demands of users and taking security of information environment,multi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 into fully consideration.
  〔Key words〕researchers;knowledge service;multidisciplinary;communication community
  科研领域的复杂性与交叉趋势,给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创造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环境安全的科研型交流社区内,能够为有交叉研究需求的科研用户提供一个彼此交流互动、知识共享的网络环境,提高科研用户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增强其知识创新的能力[1];科研用户希望迅速定位到交叉领域的可交流对象,交叉学科科研团队希望被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关注或加入;科研用户对知识服务的要求是能够帮助他们从交叉领域信息对象中挖掘、鉴别、加工知识内容,并识别、创造新的知识[2];图书馆员面对科研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和行为,需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并迅速掌握需求,推送知识服务[3]。
  为更加有效促进科学知识的创造和交流,提供有高附加值的知识服务,本文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高研院”)科研团队和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探讨多学科交叉环境下的科研交流模式,以及科研用户需求和行为变化,进而构建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平台。
  1研究背景
  网络社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出现在网络社会,由于这种社区不需要固定的聚会时间及实体的聚會地点,而是建构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因此一般称之为网络社区(Network Community)、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或在线社区(Online Community)[4]。虚拟社区的发展为在线用户的知识共享提供便捷的途径[5]。而科研型网络社区为有着共同目标等人科研用户提供了科研交流、协作创新提供了环境[6]。
  科研交流是指在科研传播者通过信息源得到一定信息后,通过一定传播渠道(信道)将其传达到科研受播者(信宿),科研受播者在接收信息后将其与自己原有的信息资源体系进行对比、判断、吸收后,形成自己的新的知识体系,同时把新的见解、看法反馈再通过一定传播渠道(信道)传达到科研传播者(信宿),形成开放的交流循环反馈圈,同时交流的双方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思维[7]。甘春梅、王栋等人认为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强调并重视知识交流、创新[8],这些创新知识的传播和共享也是交流社区实现其知识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9]。Chiu Chao Min和Hsu Meng Hsiang在其实证研究中表明,交流有利于促进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传播与共享[10]。李宪印等人认为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等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互动分享等多实现知识的增值,而虚拟社区的沟通模式推动知识共享的有效方式[11]。科研交流社区,除了信息的交流,还需要定制化的知识服务,作为一个自主交流为向导的科研社区,知识创新主要是由科研用户自己开展。但对于多学科领域的科研交流社区,既包括科研用户隐性知识、浮现知识,也包含对跨学科领域知识了解的迫切需求,其知识构成和研究领域在极大的非均衡性,因此科研用户产生了新的科研需求和科研行为。所以图书馆员因需介入科研团体的学术交流,发挥信息服务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类知识服务,从而促进多学科科研交流的深化[12-13]。
  与中科院其他研究所的学科布局不同,高研院自2009年筹建以来,已初步建立并形成交叉前沿与先进制造技术、信息与电子技术、能源与环境技术、健康科学与技术等多领域并存的交叉研究格局。同时,在现有的学科格局范围内,高研院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基础和前瞻创新研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合作,每年扶持若干学科交叉项目的进行。
  在新形势和环境下,交叉科研团队、科研人员对科研交流的模式、信息获取方式,以及用户的信息利用行为已经发生变化,只有深入调研,才能了解学科交叉环境下科研需求的真实情况。   2需求分析
  21调研内容
  以高研院学科交叉项目组以及非项目组青年科研人员为调研对象,以科研交流及知识服务需求为调研内容,在与部分科研工作者访谈的基础上,进行调研问卷的设计。调研内容如表1所示:
  22调研结果
  向13个交叉项目组,共30人发出调研问卷,回收29份。向86个非交叉项目的青年科学家发出调研问卷,回收75份。调研结果如表2所示:
  23需求的提出
  通过调研发现,多领域的学科交叉环境,必然产生新科研需求和行为,从调研结果来看,现有的科研环境无法给科研工作者方便快捷的科研环境:有多领域交叉需求时,多数人无法快速定位到非本领域的科研对象;对于从事前沿科技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讲,现有的开放式在线通讯系统对科研交流记录以及信息共享和存储产生安全威胁,一些多学科交叉团队不得不克服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的困难,定期开展座谈会;科研人员迫切需要定制化知识服务的推送助力科研,但由于新的学科交叉产生新的需求和行为,而知识服务的推送者(图书馆员)不能及时获取相应需求,造成信息不对称。
  因此,本文将以满足交叉学科领域需求为着眼点,设计并构建“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平台模型,提供结合科研交流和知识服务特色的信息环境安全的科研社区解决方案。
  3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31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思想建设一个为本机构不同领域科研人员提供科研交流及知识服务的社区,需营造一个有效、安全的支撑科研协同工作的网络环境,解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人员分布式协作需求,提供定制式的知识服务推送,有效助力科研知识的生产、创造和共享,最大程度的发挥多学科交叉群体科研效应。
  基于此,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交流社区平台的设计思想是:在本机构范围内,建设一个为科研人员提供交叉学科科研协同工作的、信息环境安全的网络社区平台,社区内各科研用户可根据学科交叉意愿快速定位某领域的研究人员,能够并大致了解其研究方向,并建立交叉学科群组,也可快速定位已存在的交流群组,并申请加入;群组内可进行即时科研交流、知识共享以及知识存储,以群组为单位在线提出定制化知识服务需求;图书馆员作为社区的管理员,及时根据群组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信息资源的监测、信息获取以及加工,并按规定的形式进行知识服务的推送。
  32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基礎目前,高研院拥有Valued-added Application Platform of UC(以下简称“PUC系统”)内部通讯系统,该系统包含高研院所有在职人员(系统成员)姓名、座机、手机、邮箱以及所属学科领域、科研中心/实验室。在该系统上可检索姓名、座机查找某个成员;点对点在线交流;通过点击成员座机、手机图标,拨打成员电话;设置头像、签名等。用户登录本机构内网后自动弹出PUC主界面。
  现有PUC能够查看机构内所有成员的领域信息,并且信息环境安全,因此考虑将在现有的PUC系统基础上,开发并增加一系列功能,使其满足多学科交叉的科研交流需求,并能够嵌入定制化的知识服务。
  33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体系结构设计根据平台需求,在内部网络建设3层体系结构:交互层、应用服务层以及后台数据层。如图1所示。
  331交互层
  交互层是平台体系结构的表现,以网页形式呈现,用户通过交互层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和接收反馈。包括社区主界面、点对点交互窗口、多对多交互窗口、管理员界面等。用户登录本机构网络时自动弹出社区主页面。
  332应用服务层
  应用服务层是整个体系结构的核心,是连接交互层和后台数据层的纽带。它集成了平台中所有应用模块,接收交互层提交的请求,处理应用服务程序、申请后台数据,并向交互层反馈响应结果。包括建群功能、科研交流、智能搜索、知识共享和存储、信息推送等。
  333后台数据层
  后台数据层是体系结构的基础,为体系提供数据支持。接收来自应用服务层的数据请求,调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并给予反馈。包括用户数据、群组数据、需求数据等。
  34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模块设计通过多学科交叉领域下知识服务与科研交流的需求和分析,结合平台设计思想,本文将基于知识服务的群组科研交流社区平台设计为4大模块:单一用户模块、群组用户模块、知识服务模块以及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341单一用户模块
  单一用户即社区平台中(PUC系统)的用户个体,包含用户所属领域、部门/实验室、联系方式(系统自带)。可以查看平台中所有用户的领域、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也可查看平台所有群组的简介。其具体功能包括:
  3411单一用户信息维护
  信息维护功能是该模块的基础功能,用户进入自己的平台社区主界面(PUC主界面),需标注用户的学科简介,内容包括目前研究方向、是否有非本专业领域的研究兴趣等。该功能的目的在于方便其他用户搜索并与之展开交叉学科交流。
  3412智能搜索
  在多数用户完成学科简介标注的基础上,进行关键词(学科领域、学科热点等)搜索,定位某个、几个用户或者群组。也可搜索某个已知用户的姓名,进一步了解该用户的科研方向。
  3413建群邀请
  每个用户均有建群的权限,在有学科交叉研究需求时,可先建立群组,如已锁定志同道合的科研用户,可邀请其加入群;如无锁定的目标用户,可在社区平台发布邀请,也可就某一领域的用户发布邀请,平台用户或某一领域用户可在社区主界面的公告栏内查看到。
  3414申请加群
  用户搜索并查看到与自己兴趣相仿的群组时、或社区平台公告栏中看到群邀请时,可申请加入该群参加交流;被单独邀请入群时,可直接同意并自动入群。   3415点对点交流
  用户可与其他单一用户进行即时的点对点交流,亦可通过交流窗口进行文件传输。
  3416知识服务接收
  图书馆员通过知识服务模块定期向平台所有成员进行不定向知识服务推送,推送的内容显示在用户的社区平台主界面上。
  342群组用户模块
  群组用户即社区中的用户个体根据学科交叉兴趣而自发建立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包括:
  3421群组用户信息维护
  信息维护功能是该模块的核心功能之一,群主(建立该群的用户)需标注所建群的学科简介,内容包括该群感兴趣的交叉领域等,便于其他用户进行搜索或决定是否加入。群内用户均可邀请共同兴趣的用户加入该群。
  3422交流协作
  A.多对多交流。群内用户通过该功能进行即时交流。B.知识共享。成员可在群内资源共享平台上传和下载跨学科的交流成果。C.知识存储。积累跨学科交流产生的知识,方便群内用户学习。
  3423需求提交
  学科交叉碰撞必定产生新需求和新行为,如果用户及时提出并得到定制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及时有效地促进交叉科研知识的生产、利用和转化。在群内,用户通过需求提交功能,向平台提交所关注的领域、关键词、资源类型、目标信息源以及知识服务的类型等信息。
  3424知识服务接收
  图书馆员通过知识服务模块处理群组需求,不定期向群组用户进行定向知识服务推送,推送的内容显示在群资源共享平台上。
  343知识服务模块
  知识服务模块分为两部分:定向知识服务推送和不定向知识服务推送。图书馆员负责该模块的执行。
  定向知识服务推送:图书馆员根据群组用户提交的需求,进行定向需求整理,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情报资源,并开展信息监测、数据加工等一系列工作,并在规定时间内推送给群组用户。
  不定向知识服务推送:不定向知识服务包括与机构内各领域相关的文献数据库试用、开通信息,培训讲座信息等。所有平台用户均可接收该服务内容的推送。
  344管理模块
  管理模块包括后台维护、用户管理、数据备份、技术支持等。由管理员(图书馆员和信息工程师)负责,为社区平台的安全、有序运行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单一用户模块为用户寻求跨学科交流创造基础条件;群组用户模块为跨学科用户思维碰撞、知识生产、资源积累提供交流平台;知识服务模块负责收集跨学科领域的知识需求,利用专业工具和方法获取、加工信息数据,定向或不定向的推送知识服务;管理模块则为整個平台提供安全的技术支撑和数据管理。4个模块合理分工、各司其职,保障了整个平台体系的正常、有序运转,为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4结语
  基于知识服务的多学科群组科研交流社区是面向科研人员的交流平台,是以科学研究为主题,突出学术交叉特色,同时根据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知识服务的虚拟社区。社区平台的优势在于:第一,在本机构范围内的交流,保证了信息安全。第二,对本机构成员大致研究方向以及兴趣领域一目了然,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也可通过搜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定位有共同兴趣的成员。第三,图书馆员能够及时获取科研交流产生新需求,并能够推送定制化知识服务,避免信息不对称。第四,有利于创新思维产生的非正式知识的存储和共享。
  在平台运行过程中,管理员(图书馆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保障并维护好系统的正常运转,为交流创造便利条件。同时积极与科研群体进行沟通,正确了解并掌握科研需求,才能更加有效地助力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成全,焦玉英.基于科研社区的协同知识生产行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11):44-49.
  [2]刘善勇.论科研环境下信息资源保障[J].核动力工程,2013,(S1):218-220.
  [3]马晓敏.科研团队学术交流与学科服务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4,(17):77-84.
  [4]BENEDIKT M.Cyberspace:first steps.the cyber cultures reader[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29-44.
  [5]王栋,汪祖柱,钱程.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2,(10):166-170.
  [6]周宇,魏太亮,廖思琴.基于Drupal的图书馆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构建[J].现代情报,2016,(3):53-60.
  [7]马晓敏.科研团队学术交流与学科服务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4,(17):77-84.
  [8]甘春梅,王伟军,田鹏.学术博客知识交流与共享心理诱因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3):91-99.
  [9]王栋,汪祖柱,钱程.面向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研究[J].现代情报,2012,(10):166-170.
  [10]CM Chiu,MH Hsu,ETG Wang.Understanding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integration of social capital and social cognitive theorie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6,(42):1872-1888.
  [11]李宪印,左文超,杨博旭,等.虚拟社区条件下研究生知识共享行为研究[J].现代情报,2015,(3):42-49.
  [12]余鹏彦.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J].情报探索,2015,(212):115-118.
  [13]TICHKIEWITCH S,SHPITALNI M,KRAUSE F L.Virtual research lab:a new way to do research[J].Annals of the CIRP,2006,55(2):769-792.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其他文献
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复制、流通、参考咨询、计算机网络等服务过程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此每一人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
60出头的郭云智,是20年前挂帅的。那时,白城市洮北区交通村穷得出名。大片的盐碱地、沙化地,再加上连年的天灾,使这个穷村破烂不堪:村委会没有办公室,村干部在家说事。那本来
期刊
本文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研究,主要是分析影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依从性的因素,并进一步探索更为有效的提高注射依从性的措施,为进一步开展糖尿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PBL教学法在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的60位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传统教学法组和PBL教学法组,对
世界各国物权立法的通例是: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公示方式,动产物权以占有为公示方式。而我国现行的动产担保物权有动产抵押权、动产质权、留置权三种。其中动产质权和贸置权均以
硬膜外麻醉是产科手术最常选择的麻醉方式,但产妇易发生低血压,轻则降低围术期产妇的舒适度,重则影响母婴的安全.围术期液体治疗作为产科手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日益广
目的:探讨广泛耐药肺结核实施利奈唑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传染科60例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按实际治疗方案分为化疗组(n=30,常规化疗)和联合组(n=30,利奈唑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3例,分别采取N-乙酰
在美国,言论出版自由是指言论出版之前不受任何约束和事后严格处罚,但事后处罚、如何处罚,不只是依据法律,也要看事实而定,美国把言论出版自由权看作是独立于三权之外、凌驾于三权
据一份最新报告,研究人员正式确认了一种很像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脑部疾病,这种疾病被命名为LATE.LATE直到最近才被确认为是一种痴呆症,而这也是研究人员首次就这种疾病的命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