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外经验表明,县域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培育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县域发展战略,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和促进县域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进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现状来看,仍然处于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发展阶段。黑龙江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力的县域产业集群。本文从阐述产业集群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入手,在分析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集群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基于产业集群的特性及优势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化解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是产业集群有助于化解县域企业规模及经济总量偏小的劣势。县域产业集群所具有的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功能,可以促进县域内各类生产企业由于合作关系的加深而产生聚集,从而使得县域单体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促使县域经济总量得以迅速增加。
二是产业集群有助于破解县域企业运营成本偏高的难题。县域产业集群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吸引众多原材料、中间投入品及服务供应商的加入,在活跃当地供销市场的同时,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和信息成本。
三是产业集群有助于解决县域企业技术含量偏低的问题。技术含量偏低是县域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而创新能力的不足,又增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县域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依靠本地企业与关联企业、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产业创新的动力与机制,使县域企业不断改进产品及服务,从而有效解决县域企业技术含量低的问题。
四是产业集群有助于县域企业走出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能力差的困境。县域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能力不足的情况。县域产业集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建立,促进县域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及相关组织机构配套服务的专业化。
五是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县域企业市场竞争力。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可以通过形成产业聚集平台,吸引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知识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进入,取得要素优势,而且可以通过形成专业化产业区,使大量企业集中于一个优势产业,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二、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六种发展模式:
一是围绕农业和农产品资源开展综合加工利用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多分布在农业和农产品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县域,是围绕农业和农产品资源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形成和发展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绥化各县围绕粮食资源优势,形成的玉米、大豆、亚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二是围绕矿产资源开展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多分布在矿产资源富集县域,是围绕矿产资源进行系列开发、循环利用形成和发展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双鸭山、鹤岗、七台河、鸡西四大煤城辐射的各个县域,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煤化工、煤电化系列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了煤炭資源综合加工产业集群。
三是围绕各类开发园区,集中聚集同类或关联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是依托上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园区)进行产业集中布局建设形成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绥芬河、呼兰、阿城、依兰、宾县、双城、方正、尚志、东宁、海林、穆棱、林口、同江、逊克、密山、肇东等国家级开发区或省(市)级开发区。
四是围绕区位特色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集中生产、加工、销售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集中度较高,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绥芬河、穆棱、海林、东宁、同江等市(县)通过依托边境口岸优势,发展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旅游经贸合作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五是围绕骨干企业、知名品牌进行经济技术合作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大多由核心企业或知名品牌带动,并与之形成专业分工明确、成龙配套的产业体系,是依据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形成的。集群中有一个具有垄断力量的骨干企业处于集群分工网络的控制中心地位,其他中小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产品延伸企业,分布于生产链的上下游,共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双城市依托雀巢公司、娃哈哈集团等骨干企业形成以食品工业为主,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为辅的四大支柱产业等。
六是围绕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经过长期积累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种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具有传统的产业技术基础,是县域经济成长壮大的核心力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庆安、肇东的医药制造产业集群等。
三、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目前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在形成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从其形成与发展机制来看,县域产业集群大部分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和初级工业来带动发展的,在传统农业、初级工业、低水平城镇化的约束下,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由于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较低、主导产业规模小,制约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大部分县域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牧业县,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而自身的工业化水平却十分落后。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都把工业立县当做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工作任务,全省上下掀起工业立县的高潮。但就目前发展水平看,黑龙江多数县(市)主导产业实力弱小而且分散,规模扩张能力差,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外向程度弱,优势不明显。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域,虽然规划了多个主导产业,但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不高,难以做大做强。
二是由于缺少发展规划,县域间产业布局趋同,缺少协调和配合,导致县域产业集群水平低、难以做大做强。目前从全省来看,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县市“饥不择食”,上了一些企业和项目,导致同一区域内,同一类型规模不同的企业简单集中、扎堆,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丰富,往往是单打独斗,同构现象突出,出现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局面。主要体现在: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少县新上的产业与其他地区已有的产业结构趋同;主导产业不突出,不少地区引入的龙头企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其辐射面小;产业层次低,散、乱、低、差现象突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层次。
三是由于服务体系和功能不健全、不完善,使县域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目前全省多数县市发展产业集群,往往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而信息、金融、研发、人才、营销、物流、广告等相关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县域金融资本短缺,企业发展缺乏融资渠道,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园区聚集型的产业集群,有正式管理机构的为数不多,存在着办事效率低、服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招商引资多数注重空间上的“块状”聚集,而忽视了链条上的延伸。缺少专业协会类的协调和服务组织,大部分集群还处于自发形成阶段,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四是由于集群内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造成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全省县域产业集群中的多数企业没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政府设立的公共技术研发机构缺位,缺乏发展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持,使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一些产业集群仅仅依靠短期的土地价格、政策优惠等措施得以发展,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明显显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疲态。
五是由于一些县级政府对发展产业集群认识不足和制度政策缺位,制约了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调控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致使集群发展不健康。特别是由于区域和部门分割,使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缺位,如金融担保、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环境保护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等。
六是由于受传统农业和初级工业的约束,使县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难以形成。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县域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目前黑龙江农业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形成了粮食种植业突出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且农业内部产品结构层次低,经营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弱,综合效益低。此外,县域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农产品的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仍然比较薄弱,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大路货”居多,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自发演进的结果,有其内在规律,不可能简单地由政府人为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毫无作为。作为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的各级政府应该把握好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客观规律,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推动县域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和健康发展。
一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县域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创业文化氛围。实践表明,人们为发展经济而努力的主观愿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只有勇于创业、愿意承担创业风险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大量涌现的基础。由于同一地域内人际关系网络的存在,信息的交流是大量、便捷和低成本的,人们的创业冲动往往是通过模仿來实现的,这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政府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营造整体政策环境上,包括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改革管理制度,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二是要打破阻碍县域产业集群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促进统一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形成。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集聚的过程。一个封闭的市场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的。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就是源于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实行开放的地区,其市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包括我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
三是要建立以县域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和落实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的支持政策。制定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和消化吸收的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并针对县域产业集群的产业特征采取相关措施,建设县域产业集群的行业技术支撑体系,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四是要推动县域产业集群的区域化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县域产业集群的市场影响力。县域产业集群要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做大产业,更要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优秀的品牌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或其他特殊的性能。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个别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领先企业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由省级名牌到国家级名牌再到世界级名牌,逐步提升,然后发挥这些龙头品牌企业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企业投身到品牌建设中,在县域产业集群内形成一个品牌梯队。
五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促进作用。由于行业协会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可以为县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帮助县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社会资本,有效地降低创新风险,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是要加快培育和壮大县域产业集群的核心骨干企业。核心骨干企业是县域产业集群关联企业的龙头,是集群快速成长壮大的主导力量,承担着引带和开拓创新的重任,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全省各地要结合各县实际,选择一些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培育和支持的重点,从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充分发挥核心龙头作用。同时,要加强集群中小企业的配套改造,搭建集群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靠拢。并支持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长、竞争力强的骨干项目和企业,特别是注意培养一批相对规模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科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集群龙头企业。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2009-Y13)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一、产业集群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基于产业集群的特性及优势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效化解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一是产业集群有助于化解县域企业规模及经济总量偏小的劣势。县域产业集群所具有的集聚各类生产要素的功能,可以促进县域内各类生产企业由于合作关系的加深而产生聚集,从而使得县域单体企业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也促使县域经济总量得以迅速增加。
二是产业集群有助于破解县域企业运营成本偏高的难题。县域产业集群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吸引众多原材料、中间投入品及服务供应商的加入,在活跃当地供销市场的同时,减少企业运营成本和信息成本。
三是产业集群有助于解决县域企业技术含量偏低的问题。技术含量偏低是县域企业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而创新能力的不足,又增加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县域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依靠本地企业与关联企业、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产业创新的动力与机制,使县域企业不断改进产品及服务,从而有效解决县域企业技术含量低的问题。
四是产业集群有助于县域企业走出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能力差的困境。县域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专业化水平低、配套能力不足的情况。县域产业集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建立,促进县域企业生产的专业化及相关组织机构配套服务的专业化。
五是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县域企业市场竞争力。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可以通过形成产业聚集平台,吸引资本、技术、管理、信息、知识等各类生产要素的进入,取得要素优势,而且可以通过形成专业化产业区,使大量企业集中于一个优势产业,获得整体竞争优势。
二、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经过多年发展,目前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已经初具规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六种发展模式:
一是围绕农业和农产品资源开展综合加工利用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多分布在农业和农产品资源优势比较明显的县域,是围绕农业和农产品资源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形成和发展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绥化各县围绕粮食资源优势,形成的玉米、大豆、亚麻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二是围绕矿产资源开展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多分布在矿产资源富集县域,是围绕矿产资源进行系列开发、循环利用形成和发展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双鸭山、鹤岗、七台河、鸡西四大煤城辐射的各个县域,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进行煤化工、煤电化系列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形成了煤炭資源综合加工产业集群。
三是围绕各类开发园区,集中聚集同类或关联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是依托上级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开发区(园区)进行产业集中布局建设形成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绥芬河、呼兰、阿城、依兰、宾县、双城、方正、尚志、东宁、海林、穆棱、林口、同江、逊克、密山、肇东等国家级开发区或省(市)级开发区。
四是围绕区位特色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集中生产、加工、销售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集中度较高,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绥芬河、穆棱、海林、东宁、同江等市(县)通过依托边境口岸优势,发展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旅游经贸合作而形成的产业集群。
五是围绕骨干企业、知名品牌进行经济技术合作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模式。这种产业集群模式大多由核心企业或知名品牌带动,并与之形成专业分工明确、成龙配套的产业体系,是依据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形成的。集群中有一个具有垄断力量的骨干企业处于集群分工网络的控制中心地位,其他中小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产品延伸企业,分布于生产链的上下游,共同组合成一个分工协作生产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双城市依托雀巢公司、娃哈哈集团等骨干企业形成以食品工业为主,医药、化工、机械、电子为辅的四大支柱产业等。
六是围绕已有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经过长期积累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种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具有传统的产业技术基础,是县域经济成长壮大的核心力量。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庆安、肇东的医药制造产业集群等。
三、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虽然目前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在形成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从其形成与发展机制来看,县域产业集群大部分还是依靠传统农业和初级工业来带动发展的,在传统农业、初级工业、低水平城镇化的约束下,黑龙江县域产业集群形成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由于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较低、主导产业规模小,制约了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历史原因,黑龙江大部分县域一直以来都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农、牧业县,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牺牲,而自身的工业化水平却十分落后。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都把工业立县当做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工作任务,全省上下掀起工业立县的高潮。但就目前发展水平看,黑龙江多数县(市)主导产业实力弱小而且分散,规模扩张能力差,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外向程度弱,优势不明显。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域,虽然规划了多个主导产业,但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价值不高,难以做大做强。
二是由于缺少发展规划,县域间产业布局趋同,缺少协调和配合,导致县域产业集群水平低、难以做大做强。目前从全省来看,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县市“饥不择食”,上了一些企业和项目,导致同一区域内,同一类型规模不同的企业简单集中、扎堆,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不明显,系列化产品不丰富,往往是单打独斗,同构现象突出,出现无序发展、恶性竞争的局面。主要体现在: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少县新上的产业与其他地区已有的产业结构趋同;主导产业不突出,不少地区引入的龙头企业对本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其辐射面小;产业层次低,散、乱、低、差现象突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层次。
三是由于服务体系和功能不健全、不完善,使县域产业集群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目前全省多数县市发展产业集群,往往只注重发展核心产业本身,而信息、金融、研发、人才、营销、物流、广告等相关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县域金融资本短缺,企业发展缺乏融资渠道,严重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园区聚集型的产业集群,有正式管理机构的为数不多,存在着办事效率低、服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招商引资多数注重空间上的“块状”聚集,而忽视了链条上的延伸。缺少专业协会类的协调和服务组织,大部分集群还处于自发形成阶段,难以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
四是由于集群内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造成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足。目前全省县域产业集群中的多数企业没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政府设立的公共技术研发机构缺位,缺乏发展产业集群的技术支持,使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缓慢。一些产业集群仅仅依靠短期的土地价格、政策优惠等措施得以发展,在经历短暂的辉煌后,明显显现出发展后劲不足的疲态。
五是由于一些县级政府对发展产业集群认识不足和制度政策缺位,制约了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调控产业集群发展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地方政府对许多企业“行政捏合”,半强制性地外部“植入”,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致使集群发展不健康。特别是由于区域和部门分割,使生产要素难以自由流动,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缺位,如金融担保、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训平台、环境保护支撑、基础设施建设等。
六是由于受传统农业和初级工业的约束,使县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难以形成。农业是县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县域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目前黑龙江农业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形成了粮食种植业突出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且农业内部产品结构层次低,经营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力弱,综合效益低。此外,县域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农产品的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仍然比较薄弱,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大路货”居多,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四、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自发演进的结果,有其内在规律,不可能简单地由政府人为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毫无作为。作为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的各级政府应该把握好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客观规律,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环境条件,通过完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创新成本,推动县域产业集群的逐步形成和健康发展。
一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县域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创业文化氛围。实践表明,人们为发展经济而努力的主观愿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只有勇于创业、愿意承担创业风险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大量涌现的基础。由于同一地域内人际关系网络的存在,信息的交流是大量、便捷和低成本的,人们的创业冲动往往是通过模仿來实现的,这为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政府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营造整体政策环境上,包括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简化手续、改革管理制度,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
二是要打破阻碍县域产业集群生产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促进统一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形成。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人力集聚的过程。一个封闭的市场是不可能形成和发展产业集群的。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原因,就是源于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最早实行开放的地区,其市场化的程度要远远高于包括我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
三是要建立以县域产业集群为核心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和落实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相关的支持政策。制定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和消化吸收的科技投入的优惠政策,并针对县域产业集群的产业特征采取相关措施,建设县域产业集群的行业技术支撑体系,支持和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四是要推动县域产业集群的区域化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县域产业集群的市场影响力。县域产业集群要保持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做大产业,更要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优秀的品牌往往代表着一定的质量或其他特殊的性能。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扶持个别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领先企业加快企业品牌建设的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由省级名牌到国家级名牌再到世界级名牌,逐步提升,然后发挥这些龙头品牌企业的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企业投身到品牌建设中,在县域产业集群内形成一个品牌梯队。
五是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县域产业集群形成的促进作用。由于行业协会集聚了信息、技术、投资、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可以为县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供各类专业化服务,帮助县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社会资本,有效地降低创新风险,迅速提高市场竞争力。
六是要加快培育和壮大县域产业集群的核心骨干企业。核心骨干企业是县域产业集群关联企业的龙头,是集群快速成长壮大的主导力量,承担着引带和开拓创新的重任,必须尽快做大做强。全省各地要结合各县实际,选择一些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大企业集团,作为培育和支持的重点,从资金、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之充分发挥核心龙头作用。同时,要加强集群中小企业的配套改造,搭建集群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靠拢。并支持引导本地民营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长、竞争力强的骨干项目和企业,特别是注意培养一批相对规模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的民营科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集群龙头企业。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级课题《黑龙江省县域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2009-Y13)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