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长白山旅游品牌的思考

来源 :经济视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p16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白山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长白山旅游业长期以来保持着旺盛的活力,令无数中外游客神往。2007年全区旅游人数120万人次,同比增长57.9%;2008年全区旅游人数160万人次,同比增长33.70%:2009年204万人次,同比增长20.33%。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游客对文化品味的要求日益提高,便捷发达的旅游资讯,使游客消费心态日趋成熟,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现代游客追求的不仅是感官体验,还要有精神上的愉悦、深层次的文化感悟和难忘的亲历体验。在现代旅游高要求、高追求的今天,长白山旅游发展之路该如何走?笔者认为:应形成品牌效应。建立广泛的区域合作,发展长白山大旅游体系,尽快形成长白山旅游产业群,释放长白山名山效应作用,紧随时代发展节奏,满足消费需求,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景观,形成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引进先进的营销理念,把长白山这座尘封瑰宝呈现在世人眼前。
  
  一、争夺高度,树立大旅游概念
  
  随着长白山旅游的日趋升温,知名度大幅提高,长白山具备了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的基本条件。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广泛化、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形成了显著的旅游新经济形式,并已成为旅游业科学发展的世纪战略。但是,长白山旅游开发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品牌、设计线路、开展区域间的合作等已经成为长白山区域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长白山区域旅游合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长白山区域旅游合作一定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遵循长白山区域旅游经济运行规律,统筹和协调区域旅游发展,具备未来战略发展前瞻思维。要在注重长白山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寻求更广阔的区域合作关系。二是正确处理长白山区域旅游合作综合战略关系。将区域间不均衡转化为差异性互补优势,利用差别化优势构建发展新方式:在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互补性高层次竞争关系,以竞争促进发展,以合作创造共赢;加强行政区域与合作区域的关系,弱化行政区域的概念:在长白山区域旅游合作中要严明政企分工,建立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协同关系,依靠政府、企业和市场三个轮子,实现三者协调、配合和创新。三是长白山区域旅游合作应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品牌优势、聚合精品要素、培育特色产业,走特色优势化发展之路。要全力扶持旅游特色龙头企业,培育区域特色旅游产业群体,打造区域特色性品牌,营造竞争特色优势,构筑具有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四是大力发展旅游集群经济产业集群是提高长白山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要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经济成分投资创业旅游。通过聚集民资、依靠民力、发挥民智,形成合力,以资本和技术为纽带。将分散的同质企业进行资本重组。集聚生产要素、取得规模效应、释放发展潜能。五是树立旅游区域的核心品牌。长白山的天池、瀑布、峡谷、垂直自然景观带是长白山的核心品牌。无论是传统生态观光游还是深度的人文体验游都需要这些核心作为题材,要有超前理念,加以打造,通过提炼特色,组成优势集合,提高长白山旅游品牌的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这个品牌,聚集人气,增加客源。六是设计旅游区域的精品线路。设计长白山区域的精品线路,是推动做好跨区域联动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的首要条件,长白山是国家森林级公园,拥有原始森林,公园内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植物精气种类繁多,可谓是养生佳地;长白山又是多种文化的起源地,长白山可谓之“雄、险、奇、秀、幽”,实为观光旅游的圣地;优良的温泉资源,舒适安逸的环境,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因此要想打造这个区域生态旅游的金三角,首先要以山、水、林的生态旅游为本底,在长白山推出“生态文化+文化旅游+民俗体验+红色记忆+宗教文化”的多元旅游模式。
  
  二、延伸链条,集成长白山旅游产业群
  
  以推进品牌优势企业实现联合,通过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条紧密有机地集聚上下游企业和关联产业,形成大市场、大产业集群效应。促进长白山区域旅游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真正跃升。同时以长白山品牌效应带动吉林省优势产业、知名企业的更大发展。一是改变散、小、弱的现状。长白山旅游集群内部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技术含量低,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在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白山管理委会的角色应起主导和推动作用,要把相关的参与者集聚起来。培育旅游产业,积累区域社会资本,以精品意识为指导,进行标准化统一发展;二是以长白山文化旅游打造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品牌。旅游产业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产业的延伸。天池可以吸引游客千里迢迢来到长白山,而只有文化才能让旅客了解长白山、记住长白山、再来长白山。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集成娱乐经济圈。打造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文化品牌,并在国内外提高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知名度和美誉度。对于促进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将长白山的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萨满文化、朝鲜族文化等)、红色文化、宗教文化转化为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三是优化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的产品结构。增强集群内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保证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旅游产业集群内部产业之间在数量、规模的比例方面形成一种动态协调和逐步提升的状态。拓展集群在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的产业化程度,将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换成产业发展优势,将长白山的知名度和盛誉度转化为长白山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长白山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旅游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要实施人才兴旅工程,扩大旅游教育规模,善育人才、善纳人才、善用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旅游职工队伍。加强旅游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市场网络,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努力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营造科教兴旅、尊重人才氛围,完善激励机制。争取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旅游经济、景区规划管理等专业化人才列入《长白山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发展旅游科研,推进旅游创新,以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为骨干,加强对旅游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理论创新,形成推进长白山旅游业提升的强大科研基地。同时大力推进旅游企业的技术创新,建立旅游业自身的创新基础,推动旅游企业广泛采用Internet技术、网络预订、多媒体、无票旅游、虚拟旅行、电子地图、卫星导游、旅游信息系统、高科技主题公园等现代科技手段,使旅游业成为高科技武装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三、主题创意,构筑长白山主题公园模式
  
  文化旅游是长白山旅游业战略产业,是未来旅游产业 发展的支撑,是今后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实施战略突围,有自己的定位,在旅游业界里才有位置。以突破改革重点难点、打造文化体制、创新文化服务机制、做强文化发展载体、繁荣活跃文化市场、转化文化发展方式、扩大对外文化贸易为着力点做强长白山文化产业。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旅游景观融合、文化旅游与科技体育融合、文化产业开发与资本运作融合、文化旅游与娱乐经济融合、文化旅游与市场需求融合、文化旅游与商务业融合、文化旅游与宗教文化融合。在池北区选规一块先试先行先导区开发文化旅游项目,详规实行一区多园、多街格局,用长白山“原始、源头、元气”,“神奇、神圣、神秘”生态文化元素赋予长白山旅游业鲜明个性,遵从人类审美规律,运用文化、美学、高科技等手段,构筑理想化的休闲娱乐空间。长白山新生代的主题公园,重视人工环境设计和气象控制,加大室内娱乐项目、游客室内活动时间比重,从而令每日运行时间、全年运营季节大大延长,“不夜城”和“四季游”的概念由此逐步现实化,调节旅游高峰期人流的目的,形成长白山旅游的特色人化性和不可复制性,提高游客的重游率。以长白山主题公园为载体开发精品旅游项目。巩固现有市场,挖掘隐性需求,培育多元经济点。重点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体育运动、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数字内容、动漫和网络游戏等产业。扶持一批文化创意企业,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扩大文化消费,扩大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日益壮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对新兴的文化娱乐新业态充满期待,盯紧关注新阶段文化经济的主流消费需求,是长白山文化产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长白山主题公园”将发掘长白山优秀文化精髓,充分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的城市运营紧密结合起来,将这一文化渗透到每个细节,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休闲、运动、康体、度假和愉快会议、享受工作的场所和环境,达到最大化的心灵慰藉。杜绝标新立异一味复制地求新、求全、求大、求奇、求洋。日最大游客流量设计为8000人次左右,游客在公园内平均停留时间为3-6小时,即时容量为3000人。其主题主要由“解密探险园”、“科技娱乐园”、“民俗体验园”、“红色记忆园”、“休闲养生园”、“长白山寺庙”等主题项目区为基础并以美食文化街、购物文化街、风情酒吧街贯穿整个主题公园。形成具有各主题特色的游乐设施、展示场景、特效建筑等的主题区及功能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以娱乐为主业,精益求精打造品牌,在品牌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延伸和产品多元开发,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使其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促进区位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促进相关产业集群形成,改善长白山旅游即来即走的粗犷式观光游,转变为使游客驻足长白山、品味长白山、感恩长白山、融入长白山,以此,加快培育文化旅游景观。形成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相得益彰,填补长白山旅游缺乏文化景观产品的空白。
  长白山主题公园将设立项目研发、拓展、决策机构,对主题园区进行完善整合,发展新的复合园区并与企业协作相关产品的开发。进而塑造长白山品牌差异性,弘扬优势文化底蕴,逐步达到融观光、休闲、度假、功能(疗养、会议、极限运动等)、地产等多个发展层次的复合旅游模式,优势互补形成多功能的复合型娱乐经济园区,从主题公园发展为休闲养生园、居民社区、新型旅游差异城镇。
  
  四、强化营销,努力提升长白山旅游品牌
  
  (一)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多角度构建品牌价值。一是以唯一性和不可取代性构建品牌价值。闻名遐迩的长白山天池、长白瀑布、长白山垂直自然景观带、长白山的生物多样性、火山地质地貌等有着无与伦比的观赏价值、科研价值、经济价值,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长白山推崇备致,长白山的自然资源就决定了它不可估量的价值:二是独特的体验凸现长白山品牌价值。长白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看点。长白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又给旅途增色不少:三是从长白山效应体现价值。提到长白山,估计首先人们想到的就是绿色、大自然和丰富的物产,长白山酒业、长白山香烟、长白山人参等产品都随长白山一起深入人心,商品打上长白山的印记就得到了质量的保证;四是从实用功效凸现价值。长白山丰富的温泉、冷泉、动植物资源都可以转化为实用的医药价值造福于人类:五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凸现价值。满族及其先世深信万物有灵,尤其对赖以生存的长白山,更是崇拜有加,视长白山为佑护之山,大兴祭祀封禅,祭典如同五岳,并把长白山称为五岳之祖;六是以人性化服务构建品牌亲和力。游客旅游奔波会出现疲惫感,此时,旅游过程的舒适度、气候因素、旅游过程中的细节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游客的满意度。如果工作人员能以游客的角度思考问题给予游客细致的帮助、耐心的讲解、周到的服务。使游客立即感受到来自异乡的温暖,真正地体会到人杰地灵,山与人同是亮丽看点,山能陶冶人,人能温暖人。
  (二)准确定位旅游卖点,牢牢把握市场机会。一是充分研究国内旅游产品市场的大环境,深刻把握行业竞争的时段特征,制定有效营销战略。吸引庞大客户群:二是挖掘产品卖点,与消费者内心需求对接,将优质的产品转化为彻底而锋利的卖点,创造差异化的品牌主张。快速激活和完成市场超越。据专家预测,201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0-25亿人次,在当前近程短线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中长线旅游发展势头也被看好,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及国内大中城市将产生大批的中长线游客。在对游客游乐需求及消费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现实与可能的原则,实施客源定位。以生态观光、休闲娱乐、历史文化传说、民风民俗和红色革命基地体验为目的的,以青壮年为主体的客源市场,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有效延伸,逐步拓宽其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客源市场,从而形成“长白山文化”的大市场体系。
  (三)建立广泛的营销网络,开展多元营销活动。一是迅速培植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根据地域、季节等采取灵活的定价方式,委托旅游社销售,在宾馆、超市、机场、车站等借助城市现有的经销各类门票销售点建立分销渠道,与此同时,建立起网络销售体系。销售点销售门票后由指定旅行社组织统一发团,保证游客旅途得顺畅和舒适;争取广泛合作开展多元营销策略。二是注重与优质企业结成合作伙伴参加旅游展销会。确定销售亮点策划有创意的推介方案,选择长白山酒业、长白山药业、长白山香烟这样有影响力的优质企业一起参展,不仅让长白山走出去。也要让长白山企业和长白山产品走出去;三是密切关注互联网的新兴购物形态。中国的网民与日俱增,习惯在网上消费购物的人越来越多。如今的团购、拼购让人们乐此不疲,给商家带来利润的同时,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和实惠。长白山的旅游营销也要注重网络消费群体的培植和网络巨大的传播效应,举办长白山旅游团购活动、拼购活动,根据不同需要制定旅游产品,也可以由游客自行组团自助挑选旅游线路,并在网上记录详细的组织过程和旅行过程,让游客全程参与。自己出行自己做主。四是多方共赢的资源共享营销。如选择与运输企业合作,长白山为运输企业提供职工福利游,以门票等载体为企业提供广告支持,运输企业以运输工具为载体为长白山提供广告宣传和为游客提供打折客票,使企业与长白山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以此模式和不同领域的企业开展不同形式的营销活动,使消费者坐车的时候、喝啤酒的时候、喝饮料的时候、去超市的时候等等都可能想到长白山,得到去长白山免费旅游的机会。五是以新闻发布会和广告宣传制造卖点。长白山的“怪兽”、历史传说、奇特的自然景观等都是长白山旅游的营销卖点,这些资源都可以在适度的时机进行合适的“炒作”,推起长白山旅游热潮。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SU)院前急救模式救治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新发急性脑卒中患者204例,随机分为SU组98例、传统急救组106例,观察两组现场确诊率、延续抢救成功率、平均
天津: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西藏: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3.5%以内,  河南: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9万套,  广东: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转移就业125万人  “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有关民生的工作目标切实而具体。  折射出各省区市政府的民生关怀。    各地物价调控力度加大,力求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受国内流通性过剩和国际输入因素影响,去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加大,特
从大同市林业生态发展现状出发,阐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对大同市今后的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滓江区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1374平方公里,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边境线长45公里。是白山市委、市政府所在地。2010年2月13日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由八道江区更名为浑江区。全区辖4个镇和8个街道办事处,有55个行政村,46个城市社区,总人口34.4万人。“十一五”以来,浑江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