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校企合作”即高等职业院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合作,可以采用“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校企合作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领域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责。但在改革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现以如何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为例进行讨论分析。
“新校企合作”即高等职业院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合作,可以采用“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探索新校企合作的背景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发展思路的制定是以“校企合作”为特征,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他们往往把目光盯紧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对接,和他们合作。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拓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越发凸显,他带动了大批城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国民的就业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的过程中,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作用逐步加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战略思路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有着可持续的必要联系。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作用与调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更好的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领域倾斜,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的支持力度,放宽对接市场眼光,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对接思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资本在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医疗等各个领域与职业教育的匹配对接。学校闭门培养学生,或只看中与大企业的合作,学校的发展空间会无形变窄,学生所学技术会比较单一,无法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出现学生就业难、科技型小微企业招聘需求人才难的两难境地。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改革,这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建设的改革都是有益处的,促进天津地区经济发展和满足滨海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这就需要二者在相关的发展方面做以认真思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
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以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及时修订发展方案,对于推进高职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和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等教育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提出了很多的设想和举措。构建“学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改革的基础,是将市场作为人才的培养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完成人才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成功率。
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因为他是全民教育,是大众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教育。截止目前,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经历了4个阶段:即由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为初始阶段,2004年止为迅猛发展阶段,2004年后又经历了大篇幅的洗牌阶段,如今的职业教育正朝气蓬勃的向国际化拓步前行。
(一)职业教育生源危机情况急需解决
职业教育应是脱贫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教育,应该走群众路线,应该有自己的招法。犹如“冰山理论”中提出的,浮在水面上的生源危机只是表层的显性问题,其深层次的因由是很多复杂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政府改革开放的扩大等等。就好像是印度洋海啸一样,冲击着整个的职业教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将面临着不可跨越的资源重组问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将使职业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生源危机的情况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字眼,区域保护政策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杀手锏,校校之间的竞争(有的甚至是一个学校内部系与系的生源抢夺)必将导致沟通减少,信息流通性差,将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步伐。
政府政策上应该有所调整。当然,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出台了许多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比如,奖助学金的政策实施,实现了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学梦,相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历届举办等等,这些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政府在具体如何实施和怎样实施的制度建设上还没有相关政策的完善。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变家长和学生的观念,政府应该提早预防。而且,政府应当发挥引导功能,在生源问题上起到进一步协调的但当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的职业院校教师才能够把心思放在学校内涵建设上,放在专业发展和工学结合上,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放在专业设置区域化上、放在科研攻关问题上,而不是单纯的去跑市场,抢生源。
(二)学费市场化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是报名多的专业都是当年就业情况好的专业。我国人口大省的职业院校生源问题不是很愁,但也有所下滑。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往往出现生源过盛的现象,这是由于专业设置符合当地百姓观念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原因。
应该将学费适当市场化,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报名多的专业学费可以适当增加,报名少的专业则相反。用市场这只手来调节生源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问题
着重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工学结合两道辄,顶岗实习三不管,职业教育四不象”的普遍问题。
面对各区域职业教育的不同问题,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院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有效结合,使得培训专业化、学历大众化,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一体化的模式。
三、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面临人才缺失问题 科技型小微企业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如何把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更好的相互服务,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了认真规划,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各金融企业也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扶持对象,有效的解决了“融资难”的部分问题。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发挥用武之地,还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合作力度与空间。
四、“新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开发
(一)“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与用人单位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签订“双订单”,即“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培养方案与计划。这里的“双订单式培养”一方面是指科技型小微企业和政府相关劳动部门,另一方面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学生、家长共同认可的培养方式。
学生毕业时,经用人单位和学校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依照用人协议,吸收毕业生到其单位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这种人才培养形式的关键在于:首先,不同与以往的“订单式培养”,单纯追求企业的需求,而不结合学校的实际能力。企业要与学校签订“双订单协议”;其次,企业必须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或标准,以此作为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就业对口率,同时也避免了单纯以企业为中心所产生的对学生学业的完成、对其知识的积累产生的影响。“双订单式培养”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根据企业所需学好本专业;同时又有效避免了有的学生在毕业后有新的发展机会或动向,但限于合同关于服务年限的规定而无法变动;避免了用人单位当初的承诺在学生毕业以后不完全兑现等等。这些凸现出的“机会成本”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纵深推进产生很大影响,但“双订单式培养”是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五位一体的共识,基本会杜绝以上“机会成本”现象的发生。
(二)“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对“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补充,主要针对那些当初没有选择的学生和急需用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讲的。他包括当前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普遍运用的“订单合作模式”、“虚拟订单合作模式”、“后置订单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模式”、“校内生产实训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模式”等等。
以上“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其有点,但我们还需要结合各自学校和企业的特点,适当融入创新创业等相关理念,进一步做好做大“新校企合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效对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亚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2] 张永良,张学琴.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35-36.
[3] 李世刚. 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8,(4).94-95.
[4] 刘连福,郭文洋.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1).3-5.
[5] 张桂兰. 分层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59-60.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校企合作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发展和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等领域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责。但在改革中也呈现出许多问题,现以如何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为例进行讨论分析。
“新校企合作”即高等职业院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合作,可以采用“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探索新校企合作的背景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发展思路的制定是以“校企合作”为特征,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他们往往把目光盯紧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世界五百强企业,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对接,和他们合作。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拓展,科技型小微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越发凸显,他带动了大批城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解决了国民的就业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的过程中,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作用逐步加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战略思路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有着可持续的必要联系。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作用与调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更好的结合起来。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向科技型小微企业领域倾斜,加大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自主创新、社会事业等的支持力度,放宽对接市场眼光,实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对接思路,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资本在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医疗等各个领域与职业教育的匹配对接。学校闭门培养学生,或只看中与大企业的合作,学校的发展空间会无形变窄,学生所学技术会比较单一,无法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出现学生就业难、科技型小微企业招聘需求人才难的两难境地。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改革,这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建设的改革都是有益处的,促进天津地区经济发展和满足滨海新区科技型小微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应用价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其中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更是有目共睹,这就需要二者在相关的发展方面做以认真思考,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
在深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改革以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及时修订发展方案,对于推进高职职业教育建设的改革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全面发展和满足行业企业对高等教育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都提出了很多的设想和举措。构建“学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改革的基础,是将市场作为人才的培养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完成人才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成功率。
二、在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因为他是全民教育,是大众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教育。截止目前,职业教育在中国已经经历了4个阶段:即由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为初始阶段,2004年止为迅猛发展阶段,2004年后又经历了大篇幅的洗牌阶段,如今的职业教育正朝气蓬勃的向国际化拓步前行。
(一)职业教育生源危机情况急需解决
职业教育应是脱贫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教育,应该走群众路线,应该有自己的招法。犹如“冰山理论”中提出的,浮在水面上的生源危机只是表层的显性问题,其深层次的因由是很多复杂问题和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比如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政府改革开放的扩大等等。就好像是印度洋海啸一样,冲击着整个的职业教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将面临着不可跨越的资源重组问题,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将使职业教育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生源危机的情况下,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字眼,区域保护政策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杀手锏,校校之间的竞争(有的甚至是一个学校内部系与系的生源抢夺)必将导致沟通减少,信息流通性差,将制约职业学校发展的步伐。
政府政策上应该有所调整。当然,现在政府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是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出台了许多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比如,奖助学金的政策实施,实现了一大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学梦,相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历届举办等等,这些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起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政府在具体如何实施和怎样实施的制度建设上还没有相关政策的完善。对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变家长和学生的观念,政府应该提早预防。而且,政府应当发挥引导功能,在生源问题上起到进一步协调的但当作用。只有这样,我国的职业院校教师才能够把心思放在学校内涵建设上,放在专业发展和工学结合上,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放在专业设置区域化上、放在科研攻关问题上,而不是单纯的去跑市场,抢生源。
(二)学费市场化问题有待解决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凡是报名多的专业都是当年就业情况好的专业。我国人口大省的职业院校生源问题不是很愁,但也有所下滑。而一些中西部地区的职业院校,往往出现生源过盛的现象,这是由于专业设置符合当地百姓观念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原因。
应该将学费适当市场化,给学校一定的自主权。报名多的专业学费可以适当增加,报名少的专业则相反。用市场这只手来调节生源问题。
(三)教学模式改革问题
着重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工学结合两道辄,顶岗实习三不管,职业教育四不象”的普遍问题。
面对各区域职业教育的不同问题,我们可以将职业教育院校与科技型小微企业有效结合,使得培训专业化、学历大众化,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一体化的模式。
三、在科技型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仍然面临人才缺失问题 科技型小微企业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高等职业教育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如何把科技型小微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更好的相互服务,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就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科技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缺少专业人才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了认真规划,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各金融企业也将科技型小微企业作为扶持对象,有效的解决了“融资难”的部分问题。但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使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科技型小微企业中发挥用武之地,还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加大合作力度与空间。
四、“新校企合作”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开发
(一)“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在与用人单位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结合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学校自身的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签订“双订单”,即“人才培养与用人协议”,并以此制定相应的教学培养方案与计划。这里的“双订单式培养”一方面是指科技型小微企业和政府相关劳动部门,另一方面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学生、家长共同认可的培养方式。
学生毕业时,经用人单位和学校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依照用人协议,吸收毕业生到其单位就业并签订就业协议。这种人才培养形式的关键在于:首先,不同与以往的“订单式培养”,单纯追求企业的需求,而不结合学校的实际能力。企业要与学校签订“双订单协议”;其次,企业必须提出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或标准,以此作为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
“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增加了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就业对口率,同时也避免了单纯以企业为中心所产生的对学生学业的完成、对其知识的积累产生的影响。“双订单式培养”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根据企业所需学好本专业;同时又有效避免了有的学生在毕业后有新的发展机会或动向,但限于合同关于服务年限的规定而无法变动;避免了用人单位当初的承诺在学生毕业以后不完全兑现等等。这些凸现出的“机会成本”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对“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纵深推进产生很大影响,但“双订单式培养”是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五位一体的共识,基本会杜绝以上“机会成本”现象的发生。
(二)“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对“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补充,主要针对那些当初没有选择的学生和急需用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来讲的。他包括当前各个高等职业院校普遍运用的“订单合作模式”、“虚拟订单合作模式”、“后置订单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工学交替模式”、“职教集团模式”、“产学研模式”、“校内生产实训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模式”等等。
以上“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和“非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其有点,但我们还需要结合各自学校和企业的特点,适当融入创新创业等相关理念,进一步做好做大“新校企合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科技型小微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有效对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亚妮.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2] 张永良,张学琴. 高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机制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6).35-36.
[3] 李世刚. 订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8,(4).94-95.
[4] 刘连福,郭文洋.职业技术教育为中小微企业服务的对策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11).3-5.
[5] 张桂兰. 分层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2,(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