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匆匆,难怪很多事情根本无暇顾及。比如国民对于自身繁衍的方式竟也糊涂到极点。现在你不妨问问40岁以下的母亲,您的孩子当初是怎样落地的?“剖腹产”———如此的答案脱口而出,轻松又天经地义。推算至少有20年的时间,我们的这代孩子中的相当一部分,上天赋予他们降临人世的第一个生理本能动作,被大人们异想天开地一笔勾销了。原本,造物主是为人类包括所有的哺乳类动物设计好了胎体出世的“大门”。然而,“不走门,开天窗”,直接剖开母腹,取出胎儿,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剖宫术”,竟在中国的产房成为主流。可怕的是,这样离经叛道的做法还在大规模地继续。
几天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章友康院长拨通了记者的电话,“媒体是不是应该对目前的分娩方式进行一下科学的干预?”他的语气焦虑且急切。之后,记者专门连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部分专家。
差距究竟有多大?
廖秦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极度攀升,我国每年新生婴儿2000万,其中约1000万为剖宫产儿。剖宫产率由农村往城市,分别在12.6%~90%不等。即使是比率较低的北京地区,非阴道分娩也在40%~50%。相比,县级医院较低,均在30%以下。城市非正常分娩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美国剖宫产率不到20%,德国只有百分之十几。不久前,我们到中国台湾进行学术访问。问及剖宫产率,台湾大学的教授一副难于启齿的样子,因为合并妊娠综合征的疑难病例多集中在那里。那么究竟高到什么程度?经我们再三追问,回答是26%。
曲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我们对76家医院分娩镇痛情况作了一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1份。结论是:10家(约13%)医院开展了24小时分娩镇痛技术;53家(约70%)医院只管白天或只做“后门”无痛分娩,分娩镇痛数为几例至几十例不等;13家(约17%)尚未开展镇痛技术。这些医院实施正规的分娩镇痛技术(由麻醉科医师参与的)共计约5000例,其中北大医院2000例。
记者:显然,我们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两个巨大的反差:我们无法面对人家80%的自然分娩率以及80%的无痛分娩率。我们的自然分娩率已经很低,在原本很低的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产妇又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继续在疼痛中挣扎。
违背自然将会怎样?
金燕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第一,产道的摩擦对于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那是上天赋予的按摩和抚触。第二,经过产道分娩的胎儿肺部天然受益。此前浸泡在羊水中,无论气管或肺脏难免不沾羊水。正是借助产道的挤压,误入的羊水会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因此,自然分娩的胎儿发生吸入性肺炎和湿肺的概率明显低。第三,胎儿头部经过震颤的考验,日后绝少发生被称为“多动症”的感觉统和失调的毛病。
另外,剖宫手术对于产妇是个打击,不排除羊水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可能出现腹腔内粘连,腔内脏器关系紊乱等病症。同时,子宫的斑痕对于再次妊娠会有影响,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比正常人高5倍以上。
剖宫产何以居高不下?
曲元:第一位原因是“产痛”。这是绝大多数女性一生中经历的最剧烈的疼痛。在医学的疼痛指数上,“产痛”仅次于烧灼伤痛,被排在第二位。据统计,对于分娩疼痛,约有6%的初产妇感觉轻微;50%感觉明显;44%感觉难以忍受,甚至“痛不欲生”。有些产妇会因此而被激怒,甚至大哭大叫,不能自控。这样,不仅给产妇身心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危及母婴生命。由于惧怕疼痛,在无法提供分娩镇痛技术的医院里,剖宫产便成为产妇惟一的选择。
吴新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我国在镇痛药物的使用上一直过于保守。目前我们人均镇痛药用量仅是其他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这么大一个国家,吗啡的用量不及一个弹丸之地。甚至一些晚期癌症病人,痛苦不堪,不久人世,却还在考虑什么成瘾的问题。
目前,中国医院的麻醉科还是沿袭以手术床位定编的做法。实际上麻醉的技术随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已经走出手术室,什么无痛分娩、无痛拔牙、无痛胃镜等,应用前景相当广泛。北大医院的目标就是“无痛医院”。
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吴新民:1846年,英国女王就采用无痛分娩技术生了一个公主,一个王子。其安全性可想而知。历经100多年,麻醉学的技术已是今非昔比。
经20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硬膜外自控无痛分娩效果最好,这也是目前国际医学界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硬膜外技术的操作和药物选用,与剖宫产的麻醉方法类似。但是它的给药量只有6~9毫升,浓度为0.1%。相比较,剖宫手术的药量要12毫升,浓度在0.75%~1%之间。由于无痛分娩药物剂量极低,因此,进入母亲血液,通过胎盘的几率微乎其微,对胎儿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从非镇痛分娩和镇痛分娩的对比统计资料看,镇痛分娩最大的优越性是产妇“儿茶酚胺”处于正常水平。而对照组产妇往往因为焦虑、疼痛、极度恐惧,肾上腺素的水平明显增高,应激激素对母婴非常不利。
曲元:1992年,美国妇产学院分娩镇痛委员会提出:妇女分娩痛楚被人们视为正常而被忽略,实际上,对这种剧烈疼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
无痛分娩除了用药剂量和药物浓度比剖宫产手术低得多以外,更重要的是,此项技术只阻断感觉神经,不阻断运动神经。产妇用药后几分钟就不再疼痛,而且行走进食,大脑思维,一切无异于常人。因此,运动神经的保留丝毫不影响产妇的子宫收缩和生产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这是硬膜外无痛技术优于其它麻醉技术的独到之处。从我们实施的2000例中发现,此项技术的镇痛有效率达97%,而“笑气”等镇痛有效率为50%左右。另外,恶心、头痛和尿潴留等副作用发生率均在1%以下。
金燕志:在产科学上,把产程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活跃期和第二产程。产妇最不堪忍受的是活跃期。一般到第二产程,疼痛感随即减轻。因此,我们恰到好处地把麻醉药下在活跃期,而到了第二产程的大门口决然刹住。这一点是我们的发明,改进了国外的做法。也因此,美国的第二产程平均为4小时,而我们依然与非镇痛分娩相差无几,平均为1小时。
记者:看来,中国的医生们在无痛分娩的技术方面把握得非常出色。有些地方甚至弥补了国外技术中的缺陷。
好事,为什么这么难?
记者:回答这个问题,专家们有些为难,因为无痛分娩的桎梏不是专业技术问题。这其中可能涉及观念、体制、价格、利益以及就医环境等诸多因素。如有兴趣,您不妨读一读也乜的文章《2000例,可怜!可敬!》。
几天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章友康院长拨通了记者的电话,“媒体是不是应该对目前的分娩方式进行一下科学的干预?”他的语气焦虑且急切。之后,记者专门连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部分专家。
差距究竟有多大?
廖秦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极度攀升,我国每年新生婴儿2000万,其中约1000万为剖宫产儿。剖宫产率由农村往城市,分别在12.6%~90%不等。即使是比率较低的北京地区,非阴道分娩也在40%~50%。相比,县级医院较低,均在30%以下。城市非正常分娩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美国剖宫产率不到20%,德国只有百分之十几。不久前,我们到中国台湾进行学术访问。问及剖宫产率,台湾大学的教授一副难于启齿的样子,因为合并妊娠综合征的疑难病例多集中在那里。那么究竟高到什么程度?经我们再三追问,回答是26%。
曲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我们对76家医院分娩镇痛情况作了一次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1份。结论是:10家(约13%)医院开展了24小时分娩镇痛技术;53家(约70%)医院只管白天或只做“后门”无痛分娩,分娩镇痛数为几例至几十例不等;13家(约17%)尚未开展镇痛技术。这些医院实施正规的分娩镇痛技术(由麻醉科医师参与的)共计约5000例,其中北大医院2000例。
记者:显然,我们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两个巨大的反差:我们无法面对人家80%的自然分娩率以及80%的无痛分娩率。我们的自然分娩率已经很低,在原本很低的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产妇又因为条件的限制只能继续在疼痛中挣扎。
违背自然将会怎样?
金燕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教授):第一,产道的摩擦对于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那是上天赋予的按摩和抚触。第二,经过产道分娩的胎儿肺部天然受益。此前浸泡在羊水中,无论气管或肺脏难免不沾羊水。正是借助产道的挤压,误入的羊水会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因此,自然分娩的胎儿发生吸入性肺炎和湿肺的概率明显低。第三,胎儿头部经过震颤的考验,日后绝少发生被称为“多动症”的感觉统和失调的毛病。
另外,剖宫手术对于产妇是个打击,不排除羊水栓塞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可能出现腹腔内粘连,腔内脏器关系紊乱等病症。同时,子宫的斑痕对于再次妊娠会有影响,发生子宫破裂的危险比正常人高5倍以上。
剖宫产何以居高不下?
曲元:第一位原因是“产痛”。这是绝大多数女性一生中经历的最剧烈的疼痛。在医学的疼痛指数上,“产痛”仅次于烧灼伤痛,被排在第二位。据统计,对于分娩疼痛,约有6%的初产妇感觉轻微;50%感觉明显;44%感觉难以忍受,甚至“痛不欲生”。有些产妇会因此而被激怒,甚至大哭大叫,不能自控。这样,不仅给产妇身心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危及母婴生命。由于惧怕疼痛,在无法提供分娩镇痛技术的医院里,剖宫产便成为产妇惟一的选择。
吴新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我国在镇痛药物的使用上一直过于保守。目前我们人均镇痛药用量仅是其他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这么大一个国家,吗啡的用量不及一个弹丸之地。甚至一些晚期癌症病人,痛苦不堪,不久人世,却还在考虑什么成瘾的问题。
目前,中国医院的麻醉科还是沿袭以手术床位定编的做法。实际上麻醉的技术随着人文关怀的理念已经走出手术室,什么无痛分娩、无痛拔牙、无痛胃镜等,应用前景相当广泛。北大医院的目标就是“无痛医院”。
有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吴新民:1846年,英国女王就采用无痛分娩技术生了一个公主,一个王子。其安全性可想而知。历经100多年,麻醉学的技术已是今非昔比。
经20多年的临床实践,我认为硬膜外自控无痛分娩效果最好,这也是目前国际医学界使用最广泛的方法。
硬膜外技术的操作和药物选用,与剖宫产的麻醉方法类似。但是它的给药量只有6~9毫升,浓度为0.1%。相比较,剖宫手术的药量要12毫升,浓度在0.75%~1%之间。由于无痛分娩药物剂量极低,因此,进入母亲血液,通过胎盘的几率微乎其微,对胎儿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从非镇痛分娩和镇痛分娩的对比统计资料看,镇痛分娩最大的优越性是产妇“儿茶酚胺”处于正常水平。而对照组产妇往往因为焦虑、疼痛、极度恐惧,肾上腺素的水平明显增高,应激激素对母婴非常不利。
曲元:1992年,美国妇产学院分娩镇痛委员会提出:妇女分娩痛楚被人们视为正常而被忽略,实际上,对这种剧烈疼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分娩是否痛苦,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的程度。
无痛分娩除了用药剂量和药物浓度比剖宫产手术低得多以外,更重要的是,此项技术只阻断感觉神经,不阻断运动神经。产妇用药后几分钟就不再疼痛,而且行走进食,大脑思维,一切无异于常人。因此,运动神经的保留丝毫不影响产妇的子宫收缩和生产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这是硬膜外无痛技术优于其它麻醉技术的独到之处。从我们实施的2000例中发现,此项技术的镇痛有效率达97%,而“笑气”等镇痛有效率为50%左右。另外,恶心、头痛和尿潴留等副作用发生率均在1%以下。
金燕志:在产科学上,把产程分为3个阶段:潜伏期、活跃期和第二产程。产妇最不堪忍受的是活跃期。一般到第二产程,疼痛感随即减轻。因此,我们恰到好处地把麻醉药下在活跃期,而到了第二产程的大门口决然刹住。这一点是我们的发明,改进了国外的做法。也因此,美国的第二产程平均为4小时,而我们依然与非镇痛分娩相差无几,平均为1小时。
记者:看来,中国的医生们在无痛分娩的技术方面把握得非常出色。有些地方甚至弥补了国外技术中的缺陷。
好事,为什么这么难?
记者:回答这个问题,专家们有些为难,因为无痛分娩的桎梏不是专业技术问题。这其中可能涉及观念、体制、价格、利益以及就医环境等诸多因素。如有兴趣,您不妨读一读也乜的文章《2000例,可怜!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