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建设的趋势亦是如此,在“互联网 +”背景下建设数字文化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以说对文化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探索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程度关系着这个单位履行职能的水平,传统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时长在数字化建设后将得到大幅度提升,更加有利于实现“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这一要求,结合我在县区的实际谈谈在互联网背景县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
一、“互联网 + 文化馆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百度外卖”来解决午餐,用“淘宝”来解决日常百货,用“滴滴打车”解决出行,用“携程”预订酒店,用“宝宝软件”进行理财……生活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斥了互联网与各行业结合的典型范例,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是各种 APP 的排列组合。互联网与商业的结合走在了发展的前沿,给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当代人从中受益匪浅。
文化建设的趋势亦是如此,在“互联网 +”背景下建设数字文化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以说对文化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责任与时俱进地履行好文化服务的职责职能。二是受众服务需求增长的客观要求: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好地开展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辅导、教育、培养群众文化人才,组织、挖掘群众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用新的平台打开工作新局面,是提高群众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存在价值的有效途径;三是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作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深入理论研究、更好服务群众,是工作赋予的责任,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把个人所学所知所会用于服务群众、文化惠民,是专技人员的努力方向。作为文化领域的专业技术干部,学习、实践互联网带来的新信息、新平台,成为政府职能部门“互联网 +”的先行者,是顺理成章、势在必行的;四是文化馆阶段性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文化存在馆场所固定、单向输出、师资力量有限、省市县乡各级单位交流乏力、文化志愿者数量不足等现象,通过数字文化馆建设能够缓解现有困境,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共享大数据在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带来的便利。
二、“互联网 + 文化馆建设”的现实可行性
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现有状况来看,“互联网 + 文化服务”的形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北碚区文化馆已建成集合基础数字平台、公共数字文化培训辅导教学平台、数字文化体验平台、多媒体移动终端 APP 多元平台、公共文化资源平台,以及文化传播、文化体验、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等“五大平台”“三大功能”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的北碚模式,实现文化馆文化服务、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在全国文化馆行业全面推广示范。北碚区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区限制,实现了资源数字化,文化服务共享,那么以此为起点,可以进一步探索覆盖更广的、深入服务的、量体裁衣的、双方互动的数字文化馆建设。
(一)统一整合,实现省级文化资源共享
1. 以省一级文化馆为单位统筹文化资源
文化馆最高领导部门为国家文化部,而没有专门的独立单位来参考依照并进行指导,相对于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部分已经于 2015 年相继出台了相关条例,文化馆的相关条例政策还有太多的空白。万事开头难,全省文化资源的统筹难点在起步。首先是数据库的开发和建立。能够开发一个展示群众文化特色、规范群众文化功能、符合群众文化规律的软件系统,是网络统筹信息资源的基础。这一点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软件开发小组,聘请专业人士完成。其次,在成功开发软件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培训专兼职人员在全省文化馆范围内安装软件录入地方文化信息,配备专职人员作为群众文化软件平台的录入和维护人员。之后,在文化信息录入的基础上,省一级馆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进行全省的交流借鉴学习。省一级文化资源共享鉴于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及人员之多主要以网上交流和定期交流为主要方式。
2. 市级以下文化馆通过数字化信息实现人员交流
市级以下文化馆相较于省级单位,因其地域更加集中、文化属性更为接近,通过信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师资人才配置,让全市的文化人才流动起来,学习交流、互相切磋、比学帮超。在文化馆的组织带领下,演员和观众收到了预期成效,数年的品牌和模式已经形成。在节目设置上,各县区的节目安排占到二分之一以上,但依然存在县区上报固有节目、向县区摊派节目、拼凑节目的现象,能够为了某主题活动创作、排演、打磨的精品节目还在少数。这就容易导致创作乏力、消极被动、演出流于形式。
(二)“群众购买”,量身打造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
依托网络平台对服务进行自主挑选和使用,已经在科技馆、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尝试,这为文化馆对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基础,并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外延。
1. 建立全覆盖的可查询门户网站
以前文提到的文化数据库资源为基础,建立省一级文化馆网站,提供切实可查的搜索资源,不仅局部建设文化数字资源,力争使建立起来的文化数字库依托互联网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可查询、可使用、可借鉴。目前北碚区文化馆虽然在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作为千里之外的同系统单位,如不实地考察并不能学习甚至享有这种先进的文化服务模式,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交流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全国文化馆站互通有无的可能性。建立全省、全国统一覆盖的门户网站,减少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使用中精炼网站、提升网站、完善网站。
2. 搭建群众文化服务新平台,着力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随着互联网软件的不断强大,其普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当下已有一些文化馆站开发了自己的 APP、建立了微信公众账号,不再仅仅局限于门户网站的使用。利用新的互联网载体更有利于提高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实现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使文化与新兴的技术载体、技术手段紧密相联。凭借新平台即便利店电子终端、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便捷性将大大提升;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文化互动的方式將更加简单多样。
三、“互联网 + 文化馆建设”具有天然优越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产品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互联网 + 文化”的优越性。“文化”与其他产品、商品所不同的是,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传承、发展、传播、普及。从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写在竹简上,写在布帛上,到写在纸张上,录入到电脑中上传到互联网;从人们赴剧场现场观看戏剧,去电影院看电影,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到用电脑随心点播视频,用手机随时随地收看新闻剧集,文化的发展与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刻也不曾分离过,甚至可以说技术水平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速度。
群众和时代都要求文化事业以新的面貌带给人们更高级的性情陶冶、精神享受、灵魂升华,“互联网 + 文化”的形式是必然的选择,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亦是得天独厚。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致力于研究探讨文化新形势,文化新发展,文化新载体是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建成将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探索
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程度关系着这个单位履行职能的水平,传统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时长在数字化建设后将得到大幅度提升,更加有利于实现“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这一要求,结合我在县区的实际谈谈在互联网背景县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的探索。
一、“互联网 + 文化馆建设”的客观必然性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百度外卖”来解决午餐,用“淘宝”来解决日常百货,用“滴滴打车”解决出行,用“携程”预订酒店,用“宝宝软件”进行理财……生活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斥了互联网与各行业结合的典型范例,每个人的生活半径都是各种 APP 的排列组合。互联网与商业的结合走在了发展的前沿,给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当代人从中受益匪浅。
文化建设的趋势亦是如此,在“互联网 +”背景下建设数字文化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任务,以说对文化馆的服务水平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文化馆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有责任与时俱进地履行好文化服务的职责职能。二是受众服务需求增长的客观要求: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更好地开展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辅导、教育、培养群众文化人才,组织、挖掘群众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利用好互联网、大数据,用新的平台打开工作新局面,是提高群众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存在价值的有效途径;三是文化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作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业务水平、深入理论研究、更好服务群众,是工作赋予的责任,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把个人所学所知所会用于服务群众、文化惠民,是专技人员的努力方向。作为文化领域的专业技术干部,学习、实践互联网带来的新信息、新平台,成为政府职能部门“互联网 +”的先行者,是顺理成章、势在必行的;四是文化馆阶段性发展的客观要求。传统文化存在馆场所固定、单向输出、师资力量有限、省市县乡各级单位交流乏力、文化志愿者数量不足等现象,通过数字文化馆建设能够缓解现有困境,提高服务水平,充分共享大数据在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带来的便利。
二、“互联网 + 文化馆建设”的现实可行性
在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现有状况来看,“互联网 + 文化服务”的形式取得了初步成效。北碚区文化馆已建成集合基础数字平台、公共数字文化培训辅导教学平台、数字文化体验平台、多媒体移动终端 APP 多元平台、公共文化资源平台,以及文化传播、文化体验、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等“五大平台”“三大功能”理论体系与具体实践的北碚模式,实现文化馆文化服务、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在全国文化馆行业全面推广示范。北碚区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区限制,实现了资源数字化,文化服务共享,那么以此为起点,可以进一步探索覆盖更广的、深入服务的、量体裁衣的、双方互动的数字文化馆建设。
(一)统一整合,实现省级文化资源共享
1. 以省一级文化馆为单位统筹文化资源
文化馆最高领导部门为国家文化部,而没有专门的独立单位来参考依照并进行指导,相对于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成部分已经于 2015 年相继出台了相关条例,文化馆的相关条例政策还有太多的空白。万事开头难,全省文化资源的统筹难点在起步。首先是数据库的开发和建立。能够开发一个展示群众文化特色、规范群众文化功能、符合群众文化规律的软件系统,是网络统筹信息资源的基础。这一点应该成立专门的信息软件开发小组,聘请专业人士完成。其次,在成功开发软件的基础上,组织学习培训专兼职人员在全省文化馆范围内安装软件录入地方文化信息,配备专职人员作为群众文化软件平台的录入和维护人员。之后,在文化信息录入的基础上,省一级馆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进行全省的交流借鉴学习。省一级文化资源共享鉴于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涉及人员之多主要以网上交流和定期交流为主要方式。
2. 市级以下文化馆通过数字化信息实现人员交流
市级以下文化馆相较于省级单位,因其地域更加集中、文化属性更为接近,通过信息手段可以更好地实现师资人才配置,让全市的文化人才流动起来,学习交流、互相切磋、比学帮超。在文化馆的组织带领下,演员和观众收到了预期成效,数年的品牌和模式已经形成。在节目设置上,各县区的节目安排占到二分之一以上,但依然存在县区上报固有节目、向县区摊派节目、拼凑节目的现象,能够为了某主题活动创作、排演、打磨的精品节目还在少数。这就容易导致创作乏力、消极被动、演出流于形式。
(二)“群众购买”,量身打造群众需要的文化服务
依托网络平台对服务进行自主挑选和使用,已经在科技馆、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尝试,这为文化馆对互联网的应用提供了借鉴基础,并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外延。
1. 建立全覆盖的可查询门户网站
以前文提到的文化数据库资源为基础,建立省一级文化馆网站,提供切实可查的搜索资源,不仅局部建设文化数字资源,力争使建立起来的文化数字库依托互联网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可查询、可使用、可借鉴。目前北碚区文化馆虽然在数字文化馆建设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作为千里之外的同系统单位,如不实地考察并不能学习甚至享有这种先进的文化服务模式,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交流希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全国文化馆站互通有无的可能性。建立全省、全国统一覆盖的门户网站,减少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在使用中精炼网站、提升网站、完善网站。
2. 搭建群众文化服务新平台,着力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
随着互联网软件的不断强大,其普及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当下已有一些文化馆站开发了自己的 APP、建立了微信公众账号,不再仅仅局限于门户网站的使用。利用新的互联网载体更有利于提高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实现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使文化与新兴的技术载体、技术手段紧密相联。凭借新平台即便利店电子终端、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和便捷性将大大提升;随着软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文化互动的方式將更加简单多样。
三、“互联网 + 文化馆建设”具有天然优越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化产品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互联网 + 文化”的优越性。“文化”与其他产品、商品所不同的是,它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得以传承、发展、传播、普及。从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写在竹简上,写在布帛上,到写在纸张上,录入到电脑中上传到互联网;从人们赴剧场现场观看戏剧,去电影院看电影,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到用电脑随心点播视频,用手机随时随地收看新闻剧集,文化的发展与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刻也不曾分离过,甚至可以说技术水平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决定了文化的发展速度。
群众和时代都要求文化事业以新的面貌带给人们更高级的性情陶冶、精神享受、灵魂升华,“互联网 + 文化”的形式是必然的选择,文化以互联网为载体亦是得天独厚。作为一名群文工作者,致力于研究探讨文化新形势,文化新发展,文化新载体是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建成将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