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是指课堂范围内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模式以及社会关系的类型。课堂互动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教师话语和课堂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Allwright & Bailey (1991)认为,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的研究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西方语言教学界热衷于对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这些教学法多集中探讨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问题,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几种教学法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于是研究者开始提倡“教师研究”。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以及研究者的作用日益得到再认识,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也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对课堂互动和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者与学习法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观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发和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学习的源动力、主动性和目的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情感素质,通过情感教学来实现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完整的人的生命体,是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新信息的能力是学习是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学习又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积极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学生仅靠必需的知识去理解认识事物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懂得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思考者,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外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能只看学生说了多少或写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有赖于学生的决策。如果学生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积极的思考者,那么决策者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Hutchinson(1988)认为,学习是一种情感经历。比如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心理上承受着许多压力。一方面,学生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为通过大学英语4、6级考试,学生们要不断提高应试能力、应试技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重重压力之下,学习外语对学生来说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要通过考试,是负担、压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减少学生感情因素中的负面影响,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教师与课堂互动策略及情感教学
3.1教师的角色
学习的客观性,即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积极的过程和决策的过程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者、参与者、决策者的角色,同时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全能的控制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并创造种类不同的教学活动,迎合学生的需要、兴趣及语言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选择者,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科学地组织并适度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实现课堂互动,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外语教师必然会在教学活动中承担选择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与评价者等多种角色。
3.2 实施情感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
走进外语课堂的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这些先前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从语言信息的输入到教学实践等环节中尊重学生的语言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热情,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为了学好和应用外语,会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调控和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应了解和尊重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客观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纠正其学习方法的偏差,减轻学生的语言焦虑,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如前所述,学习是一种情感经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尽力减少学生情感因素中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在的影响。民主、平等、宽容、合作、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程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优教育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呆板、乏味、严肃、紧张的氛围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消极心理,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成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不情愿的应付式教学,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鉴于此,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兴趣出发,选择最佳的策略引导学生出于个人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C.Rogers1969年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真正有益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C.Rogers强调减少教育的威胁性,创造“有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所以,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个人情感需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例如,上听力课时,教师可以用观看精彩电影片段、贴近生活的短剧和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代替一味听录音练习听力,将声音、画面、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听力的兴趣;上综合课时,将课文所涉及的知识给学生作详细讲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除了培养学生兴趣以外,教师和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课堂活动,彼此保持适度的焦虑感,有利于课堂互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对思维起促进作用,高昂的情绪能使潜能得到发挥;如果教师没有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情感投入,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课堂活动。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适时肯定性评语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的激励词,肯定性评价起着导向、激励、激趣、促知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评价的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人文性、科学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如教师发现并赞扬性格内向学生的逻辑推理、理论分析等方面优点,鼓励其克服抑制性焦虑;让性格外向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口头报告、课件演示等活动。这样,教师切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4.结语
外语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并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注重情感教学,使之有利于实现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健全的人格。但是,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还应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测试等方面,因此,研究外语教师课堂互动策略,实施情感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思考、决策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氛围,大学外语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测试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这些改革的成果必将推动中国外语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推动对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是指课堂范围内的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模式以及社会关系的类型。课堂互动的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教师话语和课堂活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Allwright & Bailey (1991)认为,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的研究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有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西方语言教学界热衷于对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景法等教学法的比较研究。这些教学法多集中探讨理论原则、大纲、教材、讲课技巧等问题,教师的课堂行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然而,几种教学法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每种教学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于是研究者开始提倡“教师研究”。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以及研究者的作用日益得到再认识,对实际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也得到更多的重视。因此,对课堂互动和教师课堂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者与学习法
2.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观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相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发和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学习的源动力、主动性和目的性,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情感素质,通过情感教学来实现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是完整的人的生命体,是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只有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合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观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得多。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去理解新信息的能力是学习是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学习又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积极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学生仅靠必需的知识去理解认识事物是不够的,他们还必须懂得如何运用已有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思考者,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外语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能只看学生说了多少或写了多少,而是要看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促进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有赖于学生的决策。如果学生被认为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积极的思考者,那么决策者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Hutchinson(1988)认为,学习是一种情感经历。比如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们来说,他们心理上承受着许多压力。一方面,学生们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为通过大学英语4、6级考试,学生们要不断提高应试能力、应试技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重重压力之下,学习外语对学生来说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要通过考试,是负担、压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减少学生感情因素中的负面影响,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3.教师与课堂互动策略及情感教学
3.1教师的角色
学习的客观性,即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思考的过程、积极的过程和决策的过程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者、参与者、决策者的角色,同时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一个全能的控制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选择并创造种类不同的教学活动,迎合学生的需要、兴趣及语言水平。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选择者,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科学地组织并适度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作出客观的评价。实现课堂互动,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外语教师必然会在教学活动中承担选择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激励者与评价者等多种角色。
3.2 实施情感教学的课堂互动策略
走进外语课堂的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知识,这些先前获得的知识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基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从语言信息的输入到教学实践等环节中尊重学生的语言水平,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热情,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关注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情感体验,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学生为了学好和应用外语,会不由自主地调动自己的情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地调控和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应了解和尊重学生现有的外语水平,客观评价学生的课堂行为,纠正其学习方法的偏差,减轻学生的语言焦虑,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如前所述,学习是一种情感经历,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尽力减少学生情感因素中的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课堂互动。课堂教学氛围是一种隐性教育,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在的影响。民主、平等、宽容、合作、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紧张和焦虑的程度,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学生身心合一的最优教育效果,提高学习效率。相反,呆板、乏味、严肃、紧张的氛围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学生的消极心理,使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成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不情愿的应付式教学,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记忆效果,提高掌握运用外语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鉴于此,教师一方面要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应从培养兴趣出发,选择最佳的策略引导学生出于个人需要积极主动的学习。C.Rogers1969年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指出,真正有益的学习只发生在所学内容具有个人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C.Rogers强调减少教育的威胁性,创造“有条件积极关注”的气氛。所以,教师应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保护学生的个人情感需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例如,上听力课时,教师可以用观看精彩电影片段、贴近生活的短剧和学生感兴趣的新闻代替一味听录音练习听力,将声音、画面、内容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听力的兴趣;上综合课时,将课文所涉及的知识给学生作详细讲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除了培养学生兴趣以外,教师和学生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课堂活动,彼此保持适度的焦虑感,有利于课堂互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对思维起促进作用,高昂的情绪能使潜能得到发挥;如果教师没有设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只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情感投入,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性格差异、焦虑程度等非智力因素,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课堂活动。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保护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课堂上教师给予学生适时肯定性评语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最好的激励词,肯定性评价起着导向、激励、激趣、促知的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的知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评价的出发点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对学生的评价要注意人文性、科学性,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整合。如教师发现并赞扬性格内向学生的逻辑推理、理论分析等方面优点,鼓励其克服抑制性焦虑;让性格外向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口头报告、课件演示等活动。这样,教师切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4.结语
外语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认识并调整自己的课堂行为,注重情感教学,使之有利于实现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健全的人格。但是,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还应包括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测试等方面,因此,研究外语教师课堂互动策略,实施情感教学,发挥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参与、思考、决策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语言实践氛围,大学外语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测试手段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这些改革的成果必将推动中国外语课堂教学的全面改革,推动对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的研究,建立有效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