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培养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双语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之一。有鉴于此,一些地区和高校先后实施了以英汉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双语教学。2001年8月17日,教育部更是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明确规定,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3年内用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设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布到位。现在有条件的高校应该加快步伐,争取40%-50%大学课程用英语讲授。
一、双语教育的内涵
1 什么是双语教育
1928年,国际教育局(IBE)在卢森堡的双语教育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育”这一概念。在此后八十多年的历程中,各国的双语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定义。那么,“双语教育”(bilingual teaching)这个概念究竟应该怎么理解?
双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是通过把目的语作为一门课程,例如,把英文和中文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准确地说,双语教育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育的最终目标。卡明斯(cumminins)提出:“一个最起码的区别是看双语教学是按‘手段’还是按‘目的’来定义的。如果双语教育被定义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的手段,那么,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一定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目标……但是,‘双语教育’这个词有时候是根据‘目标’来定义的,是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西古安和麦基(sigu an and Mackey)也指出:“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个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卡明斯对此进一步解释道:“‘双语教育’这个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不妨这样理解,双语教育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学科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解答问题,教师都用目的语进行。这样做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目的语,而且更重要和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他们所要学习的目的语。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
2 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
外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外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在双语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语言障碍。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是难以接受双语教育的。反过来,双语教育又是外语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里的延伸,是学生应用外语时空的扩展。如果没有双语教育,单靠外语教育也很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传统的外语教育只局限于语言课程教学,而没能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语在更宽广的学科领域中应用。虽说外语教育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但是仅靠每周仅有的几节外语课,学生缺少外语实践的机会,势必造成学用脱节和难以过关的现实。
3 双语教育与学科教育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解释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所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从这种意义上讲,双语教育就是以英语作为媒介语的学科教育。它有着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双重任务。因此,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双语教育与学科教育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双语教育的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用英语教授某门学科知识,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新鲜感,起到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英语接受能力,不善于寻求英语工具性与学科知识性的最佳结合,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反而有可能挫伤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科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在确定双语课程标准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教学目标不宜定得过高,要兼顾学生的学科学习与英语应用,决不能以降低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总之,正确把握双语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实现学科学习与英语学习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这是双语教育目标定位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谨慎从事。
二、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存在的不足
目前,双语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如火如茶的开展。纵观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 双语教育师资方面的不足
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在师资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国内双语教师匮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留学归国人员,其中有些人已成为国内的学术权威;第二类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第一类教师符合这个条件,但数量有限,满足不了高校双语教师的需求;第二类教师如果没有进行过相应的英语培训或没有到过英语国家生活和工作的经历,那么由他们去从事双语教学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各高校聘请的国外教授数量有限。虽然国内高校都聘请外教从事教学工作,但是他们大多数是从事语言教学,而真正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外教数量很 少,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进行短期讲学。
2 双语教育合适教材的缺乏
缺少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是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与国内同类教材内容相近的原版教材,特别是英文教材。
由于国外课程体系与国内不一样,一般开设的课程比国内同类专业要少,而且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比同类课程要宽泛得多,其教材案例相当丰富,逻辑严密;至于一些选修课程,一般则是开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只有讲义,没有现成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的可读性相当强,紧靠学科研究的前沿,但其篇幅偏大而学生学习时间偏小的“一多一少”,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舍教学内容的伤心的痛。
3 双语教育语言环境方面的不足
由于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第一语言;而英语在我国只是外语,还不能称为第二语言;加上目前在我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情况还很少,即使大众传播媒体使用英语也很有限,因此造成语言环境的缺乏。语言毕竟是交流的一种工具,语言的交流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而语言环境的缺乏也会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弥补高校双语教育不足的措施
1 提高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
要弥补我国高校双语教育师资方面的不足,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双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派送专任教师出国培训,让他们在全外语的环境下进修自己的专业以提高语言水平。高校与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是个很有效的方法,为专任教师出国深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2)鼓励外语教师进修一两门专业课程,专任教师接受外语培训。一方面,高校可以给外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如:经济、法律、IT、建筑等等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给专任教师提供外语培训,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让专任教师掌握该学科的语言,即ESP(Englishfor SpecialPurpose)。(3)加强外语教师与专任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利用外语交流。外语教师可以帮助专任教师提高外语水平,在交流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可以帮助外语教师学习某个学科的知识。除了日常交流外,相互听课,开研讨会等形式都能有效的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在双语教学中的不足。
当然,在加强培养本国双语教师的同时,高校也应该聘用更多的外籍教授,吸引留学归国人员。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请国外的专家教授来华讲学,或在有条件时高薪聘请国外的教授办讲座;高校也可以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吸引留学归国人员,他们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双语教学。
2 慎重选择原版教材,重视自编教材
原版教材虽然具有很多优点,如资料新颖、结构严密、体例规范,深入浅出、有易有难等,但是它也有很多缺点,如原版教材中的文化背景和我国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使学生感到不适,语言风格的不同和地方语的运用导致学生感到“茫然”,进而容易使其丧失信心。因此,在大量引进原版教材时要谨慎对待。
在引进原版英文教材的同时,高校应该重视本土英文教材的编写。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和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组织一批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外语专家和一线任课教师,共同编制自己适用的教材。
3 塑造语言学习的环境
缺少语言学习的环境,这是不能否认的客观现实,而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培养人才。但是语言学习的环境是可以自己去创造的,双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设计、小组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在课外,双语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布置英语作业和论文题目以及开列需要阅读的英文资料书目,甚至可以开辟英语角作为双语教学的课外延续。通过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以及学生的积极参加,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一、双语教育的内涵
1 什么是双语教育
1928年,国际教育局(IBE)在卢森堡的双语教育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双语教育”这一概念。在此后八十多年的历程中,各国的双语教育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定义。那么,“双语教育”(bilingual teaching)这个概念究竟应该怎么理解?
双语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两种语言能力,但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不是通过把目的语作为一门课程,例如,把英文和中文作为两门独立的课程。准确地说,双语教育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育的最终目标。卡明斯(cumminins)提出:“一个最起码的区别是看双语教学是按‘手段’还是按‘目的’来定义的。如果双语教育被定义为达到某种教育目标的手段,那么,对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不一定是双语教育的一个目标……但是,‘双语教育’这个词有时候是根据‘目标’来定义的,是为促进学生两种语言技能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西古安和麦基(sigu an and Mackey)也指出:“使用‘双语教育’这个术语是指一个把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体系。其中的一个语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卡明斯对此进一步解释道:“‘双语教育’这个词通常是指在学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阶段使用两种(或者更多)教学媒介语。这两种语言被用来教授科目内容而不单纯是语言课程本身。”
不妨这样理解,双语教育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该语言的目的。也就是说,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的其他学科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解答问题,教师都用目的语进行。这样做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让他们有机会接触目的语,而且更重要和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他们所要学习的目的语。由于学习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目的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
2 双语教育与外语教育
外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外语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扫清在双语教育中所遇到的种种语言障碍。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外语基础,是难以接受双语教育的。反过来,双语教育又是外语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里的延伸,是学生应用外语时空的扩展。如果没有双语教育,单靠外语教育也很难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传统的外语教育只局限于语言课程教学,而没能作为一种教学媒介语在更宽广的学科领域中应用。虽说外语教育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主渠道,但是仅靠每周仅有的几节外语课,学生缺少外语实践的机会,势必造成学用脱节和难以过关的现实。
3 双语教育与学科教育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解释为:“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即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所进行的学科内容教学。从这种意义上讲,双语教育就是以英语作为媒介语的学科教育。它有着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双重任务。因此,在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方面,双语教育与学科教育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双语教育的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在学生可接受的前提下,用英语教授某门学科知识,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新鲜感,起到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英语接受能力,不善于寻求英语工具性与学科知识性的最佳结合,不能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反而有可能挫伤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学科学习任务的完成。因此,在确定双语课程标准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教学目标不宜定得过高,要兼顾学生的学科学习与英语应用,决不能以降低学科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总之,正确把握双语教育与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实现学科学习与英语学习互为促进、共同提高的目标。这是双语教育目标定位中的一个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谨慎从事。
二、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存在的不足
目前,双语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正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如火如茶的开展。纵观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育,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 双语教育师资方面的不足
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在师资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国内双语教师匮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留学归国人员,其中有些人已成为国内的学术权威;第二类是国内高校培养出来的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第一类教师符合这个条件,但数量有限,满足不了高校双语教师的需求;第二类教师如果没有进行过相应的英语培训或没有到过英语国家生活和工作的经历,那么由他们去从事双语教学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各高校聘请的国外教授数量有限。虽然国内高校都聘请外教从事教学工作,但是他们大多数是从事语言教学,而真正从事专业课教学的外教数量很 少,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进行短期讲学。
2 双语教育合适教材的缺乏
缺少合适的英文原版教材,是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很难找到与国内同类教材内容相近的原版教材,特别是英文教材。
由于国外课程体系与国内不一样,一般开设的课程比国内同类专业要少,而且每门课程的知识点比同类课程要宽泛得多,其教材案例相当丰富,逻辑严密;至于一些选修课程,一般则是开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只有讲义,没有现成的教材。虽然这些教材的可读性相当强,紧靠学科研究的前沿,但其篇幅偏大而学生学习时间偏小的“一多一少”,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取舍教学内容的伤心的痛。
3 双语教育语言环境方面的不足
由于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第一语言;而英语在我国只是外语,还不能称为第二语言;加上目前在我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中使用英语的情况还很少,即使大众传播媒体使用英语也很有限,因此造成语言环境的缺乏。语言毕竟是交流的一种工具,语言的交流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提高;而语言环境的缺乏也会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
三、弥补高校双语教育不足的措施
1 提高双语教育的师资力量
要弥补我国高校双语教育师资方面的不足,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加大投入力度培养双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一系列措施:(1)派送专任教师出国培训,让他们在全外语的环境下进修自己的专业以提高语言水平。高校与国外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是个很有效的方法,为专任教师出国深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2)鼓励外语教师进修一两门专业课程,专任教师接受外语培训。一方面,高校可以给外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如:经济、法律、IT、建筑等等课程;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给专任教师提供外语培训,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让专任教师掌握该学科的语言,即ESP(Englishfor SpecialPurpose)。(3)加强外语教师与专任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让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利用外语交流。外语教师可以帮助专任教师提高外语水平,在交流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可以帮助外语教师学习某个学科的知识。除了日常交流外,相互听课,开研讨会等形式都能有效的帮助他们有针对性的弥补自身在双语教学中的不足。
当然,在加强培养本国双语教师的同时,高校也应该聘用更多的外籍教授,吸引留学归国人员。高校可以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请国外的专家教授来华讲学,或在有条件时高薪聘请国外的教授办讲座;高校也可以制定一些优惠的政策吸引留学归国人员,他们扎实的语言基础和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双语教学。
2 慎重选择原版教材,重视自编教材
原版教材虽然具有很多优点,如资料新颖、结构严密、体例规范,深入浅出、有易有难等,但是它也有很多缺点,如原版教材中的文化背景和我国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使学生感到不适,语言风格的不同和地方语的运用导致学生感到“茫然”,进而容易使其丧失信心。因此,在大量引进原版教材时要谨慎对待。
在引进原版英文教材的同时,高校应该重视本土英文教材的编写。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和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组织一批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外语专家和一线任课教师,共同编制自己适用的教材。
3 塑造语言学习的环境
缺少语言学习的环境,这是不能否认的客观现实,而我国高校开展的双语教学正是在这样的现实中培养人才。但是语言学习的环境是可以自己去创造的,双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案例设计、小组学习和专题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英语发言;在课外,双语教师可通过给学生布置英语作业和论文题目以及开列需要阅读的英文资料书目,甚至可以开辟英语角作为双语教学的课外延续。通过教师设计的各项活动,以及学生的积极参加,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同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