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张执浩在诗中写道:“我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总是喜欢踮着脚尖/站在母亲身前朝大锅里瞅/冒着热气的大锅/盖上了木盖的大锅/我喜欢问她中午吃什么。”
我似乎可以将画面还原到我的童年,虽然没有大锅灶台,却有着一个踮着脚尖、探头探脑地等在厨房外的小姑娘,等着油下锅,等着香味扑鼻。
我中午放学的时间,恰好也是爸妈下班的时间,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自行车横梁上问:“爸爸,中午吃什么?”爸爸总会反问:“你想吃什么?”我嘻嘻哈哈地报上一堆菜名:“鱼香肉丝、烧茄子、醋溜白菜,算了,还是吃刀削面吧,这个快!”时间在欢声笑语里总是过得飞快,爸妈一回家到便冲进厨房,叮叮当当地开始洗菜、切菜、做饭,我们都已饥肠辘辘,等待就显得格外漫长。
饭菜上桌,已是中午1点了,我早就给饿得昏昏欲睡。鱼香肉丝唤醒了我肚子里的馋虫和脑袋里的瞌睡虫,来陪我一起大快朵颐。酸甜爽口的鱼香肉丝是被老爸改良后的味道,因为怕我上火就用青椒代替了辣椒,橙色的胡萝卜丝、嫩绿的青椒丝、乳白的笋丝、黝黑的木耳丝炒入肉丝,再浇上调制后红彤彤的番茄酱,味道鲜美。我一阵狼吞虎咽后,才得空说话,和爸妈讲当天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以及老师讲课的内容……小小的茶几,一道菜,一家人,说说笑笑,是童年短暂又匆忙的时光中最温馨的记忆。
后来,上了初中,为了给我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午睡,爸妈很早起来就洗菜切菜抑或和面。那时,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咚咚咚”的切菜声,是对美食的期待。厨房里节奏感十足,爸妈用最轻快的声音打开我对一天的期待与愉悦。因为,那时候爸爸总会在前一天晚上问我:“明天想吃什么?”
高中时代,我去了市里,每天的早餐就成了一天最值得期待的惊喜。学校门口的早点总是数不胜数,还喜欢推陈出新,我现在依然记得街角的卷饼最特别,因为卷了炸鱼丸、炸油豆皮……只要你想到就一定会有的炸串,撒上孜然,抹上蒜蓉酱,香味十足,隔着书包都能闻到,谁看到了都犯馋!“你明天给我带一个你这样的卷饼,我先把钱给你。”不一会儿,我手里就收了好几份早点钱,然后开始傻乐呵。原来发现一家美食,然后共享,竟也有小小的成就感。于是,我的最高纪录带17份卷饼,也不知道我怎么记住这17份不同的要求的,有的不要辣,有的不要鱼丸要虾丸,有的不要蒜蓉酱要甜面酱……连班主任进教室时都会皱皱鼻子,说道:“孩子们,你们开窗通通风,谁的卷饼味这么浓,别诱惑我!”我们偷偷看着彼此,露出忍俊不禁的笑,班里一半的人都吃,怎能不香?
下了课,我收齐作业去办公室,正看见班主任放下课本,拿起桌上的半个夹馍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再灌一口冒着热气的白开水。我恍然明白老班不怕开水烫的原因——夹馍已经放凉一节课了。那一刻的心酸就像咬了舌尖,丝丝的疼。
之后,我们又集体迷恋上了校门东边的杂粮煎饼,“带货魔鬼”又换了人。在寒冷的冬天,大家捧着烫手的煎饼,清淡的面香味十分纯粹。第一节课是班主任的,我们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热乎乎的煎饼,那天恰好是班主任的生日。我们想让班主任来一场“吃播”,以后不要再饿着肚子上课。
6月的校园,蒲公英翩翩起舞。班主任说,我们就是蒲公英种子,她用力一吹,我们就飞向远方,去实现自己的梦,哪怕吹出来的味道是一股子煎饼味儿,也能飞很远。我们顿时哄堂大笑,眼里转着的泪水轰然决堤。她说,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
之后,我去了另一座城市读大学,又去了更远的地方读研。对6年的食堂生活早已厌倦,我格外想念爸妈的厨艺。每当我们从浑浑噩噩的论文中拔出思绪,那一定是到饭点儿了,从图书馆出来,我们就开始讨论和论文比肩的一大难题:中午吃什么?饭饭常鄙夷我们,在“陕西吃饭大学”都不知道吃啥,对得起自己上的学吗?陕西师范大学别名“陕西吃饭大学”。雁塔校区有三个食堂——学子食府、墨香斋、园丁面食屋加餐厅启夏苑,你都吃遍了吗?等毕了业,谁给做我们这么正宗的油泼面,还这么便宜,不好好珍惜!
而她,会从园丁面食屋点一份户县软面,跑去墨香斋买一杯鸡蛋醪糟,吃完再去学子食府买份烤冷面。冬天一到,她常常跑到“师大”长安校区,用围巾裹着甑糕,带回来给我们吃。每当说起要吃什么时,她就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来讲:“早晨喝一碗胡辣汤,再来个馍,中午吃一碗油泼面,晚上吃什么呢?”我们笑她:“原来你也有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饭饭咂咂嘴说:“你说,是吃学子食府的炒细面,或者出去吃擀面皮,还是去墨香斋喝粥?”
我喜欢极了她讲陕西话的样子,有时像甑糕一样柔软绵甜,有时又像油泼辣子一样干脆利落。她有着陕西妹子的一切优点,像软面一样柔软却又坚韧,快乐却也泼辣。两年的时光,转眼间就要毕业了,我们还没有吃遍食堂的每一道菜。饭饭在毕业后感叹,再回学校吃油泼面,却没有那时候香了,和谁吃都不香,一吃油泼面,就想起你们满嘴满脸的油。
鲁迅在回忆里写:“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年少学《社戏》时不懂,随着成长,味蕾加载了时间与阅历,不经意间记录的那些时光,那些人还有那些细碎的温暖与珍惜,让它变得挑剔而又敏感,明白了何为滋味,却再也找不回当时的味道。
我们从她身上找回了那种失落已久的对生活的热情,也许它藏在对一日三餐的期待,对每分每秒的珍视。
中午吃什么?这个不经意的问题,仍然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而我在余生都有答案。答案的余音里,轻轻串起记忆里的美好,以及味蕾中的酸甜苦辣。
如是,我問:今天中午,谁为你买菜做饭,谁与你在人间烟火里慢尝酸甜,谁笑着问你,晚上想吃什么?
我似乎可以将画面还原到我的童年,虽然没有大锅灶台,却有着一个踮着脚尖、探头探脑地等在厨房外的小姑娘,等着油下锅,等着香味扑鼻。
我中午放学的时间,恰好也是爸妈下班的时间,我喜欢坐在爸爸的自行车横梁上问:“爸爸,中午吃什么?”爸爸总会反问:“你想吃什么?”我嘻嘻哈哈地报上一堆菜名:“鱼香肉丝、烧茄子、醋溜白菜,算了,还是吃刀削面吧,这个快!”时间在欢声笑语里总是过得飞快,爸妈一回家到便冲进厨房,叮叮当当地开始洗菜、切菜、做饭,我们都已饥肠辘辘,等待就显得格外漫长。
饭菜上桌,已是中午1点了,我早就给饿得昏昏欲睡。鱼香肉丝唤醒了我肚子里的馋虫和脑袋里的瞌睡虫,来陪我一起大快朵颐。酸甜爽口的鱼香肉丝是被老爸改良后的味道,因为怕我上火就用青椒代替了辣椒,橙色的胡萝卜丝、嫩绿的青椒丝、乳白的笋丝、黝黑的木耳丝炒入肉丝,再浇上调制后红彤彤的番茄酱,味道鲜美。我一阵狼吞虎咽后,才得空说话,和爸妈讲当天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以及老师讲课的内容……小小的茶几,一道菜,一家人,说说笑笑,是童年短暂又匆忙的时光中最温馨的记忆。
后来,上了初中,为了给我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午睡,爸妈很早起来就洗菜切菜抑或和面。那时,叫醒我的不是闹钟,而是“咚咚咚”的切菜声,是对美食的期待。厨房里节奏感十足,爸妈用最轻快的声音打开我对一天的期待与愉悦。因为,那时候爸爸总会在前一天晚上问我:“明天想吃什么?”
高中时代,我去了市里,每天的早餐就成了一天最值得期待的惊喜。学校门口的早点总是数不胜数,还喜欢推陈出新,我现在依然记得街角的卷饼最特别,因为卷了炸鱼丸、炸油豆皮……只要你想到就一定会有的炸串,撒上孜然,抹上蒜蓉酱,香味十足,隔着书包都能闻到,谁看到了都犯馋!“你明天给我带一个你这样的卷饼,我先把钱给你。”不一会儿,我手里就收了好几份早点钱,然后开始傻乐呵。原来发现一家美食,然后共享,竟也有小小的成就感。于是,我的最高纪录带17份卷饼,也不知道我怎么记住这17份不同的要求的,有的不要辣,有的不要鱼丸要虾丸,有的不要蒜蓉酱要甜面酱……连班主任进教室时都会皱皱鼻子,说道:“孩子们,你们开窗通通风,谁的卷饼味这么浓,别诱惑我!”我们偷偷看着彼此,露出忍俊不禁的笑,班里一半的人都吃,怎能不香?
下了课,我收齐作业去办公室,正看见班主任放下课本,拿起桌上的半个夹馍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再灌一口冒着热气的白开水。我恍然明白老班不怕开水烫的原因——夹馍已经放凉一节课了。那一刻的心酸就像咬了舌尖,丝丝的疼。
之后,我们又集体迷恋上了校门东边的杂粮煎饼,“带货魔鬼”又换了人。在寒冷的冬天,大家捧着烫手的煎饼,清淡的面香味十分纯粹。第一节课是班主任的,我们在讲台上放了一个热乎乎的煎饼,那天恰好是班主任的生日。我们想让班主任来一场“吃播”,以后不要再饿着肚子上课。
6月的校园,蒲公英翩翩起舞。班主任说,我们就是蒲公英种子,她用力一吹,我们就飞向远方,去实现自己的梦,哪怕吹出来的味道是一股子煎饼味儿,也能飞很远。我们顿时哄堂大笑,眼里转着的泪水轰然决堤。她说,我们无论走多远,都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
之后,我去了另一座城市读大学,又去了更远的地方读研。对6年的食堂生活早已厌倦,我格外想念爸妈的厨艺。每当我们从浑浑噩噩的论文中拔出思绪,那一定是到饭点儿了,从图书馆出来,我们就开始讨论和论文比肩的一大难题:中午吃什么?饭饭常鄙夷我们,在“陕西吃饭大学”都不知道吃啥,对得起自己上的学吗?陕西师范大学别名“陕西吃饭大学”。雁塔校区有三个食堂——学子食府、墨香斋、园丁面食屋加餐厅启夏苑,你都吃遍了吗?等毕了业,谁给做我们这么正宗的油泼面,还这么便宜,不好好珍惜!
而她,会从园丁面食屋点一份户县软面,跑去墨香斋买一杯鸡蛋醪糟,吃完再去学子食府买份烤冷面。冬天一到,她常常跑到“师大”长安校区,用围巾裹着甑糕,带回来给我们吃。每当说起要吃什么时,她就情不自禁地用家乡话来讲:“早晨喝一碗胡辣汤,再来个馍,中午吃一碗油泼面,晚上吃什么呢?”我们笑她:“原来你也有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饭饭咂咂嘴说:“你说,是吃学子食府的炒细面,或者出去吃擀面皮,还是去墨香斋喝粥?”
我喜欢极了她讲陕西话的样子,有时像甑糕一样柔软绵甜,有时又像油泼辣子一样干脆利落。她有着陕西妹子的一切优点,像软面一样柔软却又坚韧,快乐却也泼辣。两年的时光,转眼间就要毕业了,我们还没有吃遍食堂的每一道菜。饭饭在毕业后感叹,再回学校吃油泼面,却没有那时候香了,和谁吃都不香,一吃油泼面,就想起你们满嘴满脸的油。
鲁迅在回忆里写:“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年少学《社戏》时不懂,随着成长,味蕾加载了时间与阅历,不经意间记录的那些时光,那些人还有那些细碎的温暖与珍惜,让它变得挑剔而又敏感,明白了何为滋味,却再也找不回当时的味道。
我们从她身上找回了那种失落已久的对生活的热情,也许它藏在对一日三餐的期待,对每分每秒的珍视。
中午吃什么?这个不经意的问题,仍然会时不时地冒出来,而我在余生都有答案。答案的余音里,轻轻串起记忆里的美好,以及味蕾中的酸甜苦辣。
如是,我問:今天中午,谁为你买菜做饭,谁与你在人间烟火里慢尝酸甜,谁笑着问你,晚上想吃什么?